摘要:地铁运载量大、速度快及污染小等特征,是市民出行首选交通工具。本文通过对地铁行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应急情况下的地铁行车组织调整作简要阐述,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地铁行车;应急处理;方案
一、行车概述
行车调度员是指挥列车运行、贯彻安全、实现列车运行图、完成运营生产计划的职责,最初有两种组织列车运行的方式,即时间划分制和空间划分制。时间划分制是指列车司机按行车时刻表中规定的时间,运行在规定的铁路区段和在规定的车站会让其他列车,用时间的分隔来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空间划分制则是规定列车运行前方要有一段空闲线路,以保障列车运行安全,列车司机根据车站给予的一种凭证(路签、路牌、路票)列车驶入区间。
二、影响地铁运营事故的因素
(一)自然和社会灾害
(1)各类自然灾害导致行进中的车辆出轨,雨水容易灌入地铁内的设施,车站发生火灾,瞬间就会充满烟雾,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因此在地铁设计时应有地震立即停驶的功能,规划防水排水设施及消防系统。即使如此,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地铁内也可能发生严重事故,造成人员和财产的伤害和损失。
(2)人员因素
分析我国地铁城市的事故发生统计,事故的发生一般主要是因乘客不能严格遵守安全乘车规则,而较为典型的事故却多是由于地铁相关工作人员不能履行职责,员工玩忽职守、疏忽引发的。地铁的站台、站厅区域范围较为局限,在遇到大客流等特殊情况,地铁内的乘客疏散极为不利,应急处置一旦不及时、不得当,将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3)设备因素
地铁正常情况下按照CBTC(基于无线通讯的信号控制系统)进行调度行车,一旦信号系统发生故障,导致列车位置系统丢失,极易造成列车追尾事故的发生。轨道故障、供电故障、屏蔽门故障、电扶梯、直梯故障等设备发生故障时,系统改为人手动操作,安全保障能力较差,人员应急处理一旦出现错误,极易发生事故。
三、应急情况下地铁运营行车组织调整的方式
根据地铁在应急情况下的运行状态,规划行车组织调整方式的应用,以下例常用的举行车组织调整方式:
(一)调控运行
调控运行主要是控制列车的行车数量,必要时要求故障列车下线,避免影响整个地铁运营的情况。调控运行在应急情况中具有特定性,一般应用于地铁的起点和终点,如遇突发情况,立即执行清客处理,预留足够的时间,确保每道地铁线均有一辆地铁占用,由此不会增加调控运行的负担。
(二)扣车与临时停车
扣车与临时停车是同属性的应对方式,如果地铁站出现突发情况,最直接的应急方式是实行扣车、停车。在行车线上规划暂时停车路线,位于车站处的地铁需执行扣车,而在两站之间行车的地铁,直接进行区间停车。地铁司机严格遵循扣车与停车组织,及时通知地铁乘客,由此提供充足的应急时间。
(三)延长停站时间
针对地铁站进站的列车,适当延长停站时间,增加应急列车的处理时间,有效降低应急事件的处理压力,各个列车的停站时间必须根据应急事件的具体情况确定,既要保障应急事件具备充足的时间,又要优化组织调整的方式,以免影响整个地铁系统的运行,强化地铁组织的调整力度,控制应急组织,保障列车安全通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小交路分配
地铁运行中一旦出现故障,即会引发连贯性的列车停运,造成地铁线路拥堵,增加地铁运营组织调整的负担,形成干预性的影响。小交路分配可以解决此类连贯性的应急事件,调整地铁原有的运行线路,组织地铁进入渡线区域,顺利进入到另外一条地铁线内,保障地铁的有效通行。
(五)反向运行
突发事件容易导致地铁线路上的列车不均衡分布,部分地铁列车过于集中,此时可经过组织调整的方法,利用疏密地铁线之间的渡线,引导列车进入车流量小的地铁线,构成反向运行。反向运行还可应用于应急时间较长,出现大规模列车间隔的情况中,缩小列车的间隔,平衡地铁运行。
(六)单线双行
单线双行的线路比较固定,列车行车方式单一,如果单线出现应急情况,可以将单线双行的方式模拟到其他地铁线。单线双行的方式必须严格管控列车进路,以免列车线路出现矛盾,还需避免单线距离,以免距离过长造成时间负担。
(七)站前折返
站前折返是列车折返的一种类型,其在应急情况下比较常见,站前折返可以缩短列车折返的时间,有利于为后方列车提供疏导的时间。站前折返时列车会经由其他地铁通道,列车司机需提示乘客地铁通行的位置信息,做好引导工作。
(八)现场救援
现场救援主要是针对列车通行过程中的应急事件,如果列车出现故障,一定会引发同线地铁的停滞,所以列车运行中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立即执行现场救援,尽快清理现场的事故车辆,故障列车需送至检修厂,维护地铁通畅运行。
四、地铁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一)关于社会责任的履行
地铁运营单位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应充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有的制度和规范都应以协调和平衡人的利益关系为目标,贯彻着公平原则的要求。同时,公众在乘坐地铁过程中,不能违反法律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也要遵循法律的相关原则规定。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垄断单位,在相关的经济生活中,与公众形成了事实上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公众在权利的取得及维护、信息的掌握等诸多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地铁运营单位也就必然成为履行社会责任时的法律要求。
(二)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地铁社会责任
地铁运营在创造利润,对各业主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重视员工合法权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对社会负责等。因而,它的社会责任给传统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地铁运营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运营单位和社会公众不能够或部分不履行社会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公众的利益、老百姓的利益被忽视,甚至受到严重损害。因此,非常有必要从源头上、在立法中明确地铁运营单位的定位,规范运营单位和社会公众的相互的社会责任。政府应建立健全对涉及消费者利益、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职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一整套框架体系。
五、结束语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安全关系着公众安全乃至社会稳定。保障地铁安全,制定有效、合理的应急方案也是地铁公司社会责任的重要一环。因此,提高地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和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地铁事故特点的基础上,对事故发生时地铁运行提出了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1] 纪志伟.浅谈城市地铁行车调度[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4).
[2] 于海丹,方卫宁.地铁行车调度员胜任力研究[J].百家论坛,2012,(2).
[3] 李华灿.地铁行车调度应急处理原则探讨[J].城市道路交通研究,2011,(7).
论文作者:王史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地铁论文; 列车论文; 行车论文; 时间论文; 组织论文; 社会论文; 事故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