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是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知识抽象难懂,看不见摸不着,有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解决。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生物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质疑激趣了解生命的奇特性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黄瓜藤上的花不都结果?”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可子女却是单眼皮?”在人体教学中,设问“有时出现打嗝、放屁现象;有时腿酸、头晕又是怎么回事呢?”、“你是怎样来到人间的?出生前你的生命历程怎样?”等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对奇特的生命现象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诗词提趣欣赏生命的多彩性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再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形象地描述了动物的繁殖行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说明了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在讲完全变态时,引用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名句来进行教学,问诗人的观察有没有错误呢?学生恍然大悟,春蚕没有死,是化蛹了。
又如,在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引用书中的两句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了,学生听起来新鲜有趣,学生也易理解消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诗词,在课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多彩生命的欣赏。
三、趣闻增趣理解生命的独特性
结合生活中趣闻轶事,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动植物王国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些恰是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如青蛙抱对、孔雀开屏等,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听来乐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和生命的独特魅力。
四、比赛促趣展示生命的个体性
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穿插一定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强好胜是青少年的个性,将“竞争机制”引入生物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兴趣有极强的催化效果。
我尝试“课堂抢答积分制”,激发了学生显示自我、争强好胜的意识,人人积极思索、举手抢答,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学生的激情和个性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又让更多的学生尤其是部分学困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而且有利于巩固知识。
五、认知培趣体现生命的复杂性
如果能让生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生活在真实的生物世界中,并促使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将知识外显化,必然会使生物课堂充满乐趣。
例如,在讲蛋白质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空腹喝牛奶大部分营养被浪费”这一生活常识,空腹喝牛奶,其营养成分到那里去了呢?如果先吃点面包,情况又怎样呢?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怎样到达组织细胞,在体内经过了那些生理过程才能排出体外?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既让学生觉得听课有意思,又确保学生因为有兴趣而保持在知识海洋中前行的动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精神交流园地,是焕发生命活力、激发生命潜能、展现多彩个性的舞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艺术表演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开发课堂,寓教于乐,使学生都能以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生命世界的无穷魅力。
论文作者:李元林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6月总第1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6
标签:学生论文; 生命论文; 课堂论文; 生物论文; 知识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生物学论文; 《教育学》2018年6月总第14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