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合作模式选择研究——基于北京市38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企业论文,北京市论文,实证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发合作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这些企业通过与不同的外部组织进行研发合作,来获取发展机会和交换各种信息、知识和其他资源,以实现优势互补、知识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及利益共享,从而获得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显著的特点在于研发资金及人员投入较多,以知识、技术创新为标志,初期通常有高风险,在成长阶段能获得高利润,爆发力强,能有效或在未来能有效拉动当地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新、高、快的特点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如何通过研发合作的模式获得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对研发合作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定性分析,对研发合作模式的选择进行实证研究的甚少,在国内学者中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更是少见。本文试图通过建立Logit模型,找到影响企业研发合作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并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合作模式选择提出建议。
一、数据准备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及重点企业走访两种形式对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5份,问卷回收率75.0%;走访企业20家。调查的企业包括6个高新技术领域、各种所有制的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在这45家企业中,采用研发合作模式的有38家,被调查企业科技领域分布情况见(表1)。
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合作模式的类型
按照企业研发合作的对象不同,将企业研发合作模式分为三类,分别是:(1)横向合作,指与竞争对手和其他企业的研发合作;(2)纵向合作,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研发合作;(3)社会合作,指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Tether(2002)等学者利用欧洲社会创新调查机构的调查数据得到:大多数进行研发合作的企业是与竞争对手进行的,与供应商和顾客进行的研发合作在不断发展,更多的企业试图与科研机构进行研发合作[1]。经过调研发现,在得到数据的45家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中,有38家进行了研发合作,占到84.4%,可见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研发合作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普遍的共识。
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将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合作模式分为三类,即横向合作、纵向合作及社会合作,具体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到,在进行研发合作的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中,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研发合作的企业占到大多数,其次是横向研发合作,与供应商及客户进行的纵向研发合作较少,这与国外学者实证研究的企业研发合作模式分布情况大不一样,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确定的“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以及于“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这对于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进行研发合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考虑建立Logit模型时,鉴于企业进行横向合作与纵向合作的样本量较少,因此本文将企业研发合作模式分为两类进行定量研究:一类是企业合作(包括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另一类是社会合作。
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合作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发合作模式影响因素
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会对研发合作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规模是企业总资产、年销售额、企业员工数量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不同规模的企业在行业地位、资源配备、研发体系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样就需要选择不同的研发合作模式与之匹配。研发投入反映了企业的研发规模,研发投入越多,研发成果数量就可能越多,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贡献也就越大。同时,不同的研发合作模式下研发投入成本不一样,因此研发投入在影响研发合作模式选择时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对外部知识在获取、消化、转化、利用基础上,与企业原有知识有效整合和利用的一系列组织惯例和过程[2]。它建立在企业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知识吸收能力的强弱最终表现在企业竞争优势的实现程度上,与外界组织在研发上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够提高知识吸收能力。对信息资源掌握的快速性和有效性是高新技术把握研发方向的关键,在技术更新迅速的今天,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制胜的优先权,而进行研发合作能够增强企业信息获取能力[3]。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中,无不受到其他企业的影响,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势必对企业选择研发合作模式产生影响,通常可以用市场集中度来衡量市场竞争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将影响企业研发合作模式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企业内部因素和企业外部因素。企业内部因素包括以下四类一级因素:企业规模、研发投入、知识吸收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企业外部因素用市场竞争程度衡量(表3)。
(二)研发合作模式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影响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合作模式选择的因素,无论是企业内部因素还是企业外部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影响因素变化时,势必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研发模式的选择决策。但是如果影响因素之间相关性明显,则在模型回归中会产生多重共线性,影响模型选择。因此,需要首先了解5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本文首先利用进行研发合作的38家企业2007年的数据对一级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表4)。
为了方便表述不同的影响因素相互之间的影响程度,按照相关系数的大小对影响程度进行定义。相关系数在0.7以上的,称之为有着强烈影响;相关系数在0.4-0.7之间的,称为显著影响;相关系数在0.2-0.4之间的定义为一般影响;0.2以下的是弱影响,见(表5)。
由表4可以看到,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不超过0.25,表明两两影响因素之间最密切的相关性不过为“一般影响”。因此,5个影响因素均不被剔除。这样本文最终确定选用企业规模、研发投入、知识吸收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市场竞争程度5个变量来建立模型。
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合作模式选择的Logit模型
(一)Logit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Logit模型对研发合作模式问题进行分析。相对于传统分析,Logit的样本不需要服从正态分布。当出现因变量二分位、残差项存在异方差性,且无法保证估计值一定会落在单位区间内,同时因变量也不满足回归分析的假设时,传统的回归分析此时不一定适用。Logit模型就是针对这样的缺点而发展出来的,它主要利用观测信息计算出当前环境下每种模型成功预测的极大似然函数,在此基础上估计定性预测事件在每种模型中的成功预测概率。
针对研发合作模式选择这样的离散选择问题,因变量为研发合作模式类型,属于定性决策变量。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将研发合作模式划分为两种类型,因此可以取0/1两个值。这里把Y=0定义为企业合作模式,Y=1定义为社会合作模式,即:
从表6可以观察到:(1)对于企业合作模式而言,企业规模、研发投入、信息获取能力3个影响因素对于选择企业合作模式具有促进作用是显著的。这就是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或者研发能力的增强,或者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都会使企业选择企业合作这种研发合作模式的概率增大。(2)同理,对于社会合作模式来说,企业规模这个影响因素对于选择社会合作模式具有阻碍作用是显著的。这就是说,企业规模较小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合作的研发合作模式。研发投入、知识吸收能力两个影响因素对于选择企业合作模式具有促进作用是显著的。这就表明,企业在加大研发投入时,或者知识吸收能力提高时,选择社会合作的概率增大。(3)市场竞争程度对研发合作模式的选择无显著影响。
企业规模大小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权变因子[4]。就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企业规模是影响选择企业合作亦或社会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规模越大的企业,拥有更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资金基础,往往设立专门的独立研发团队,采用正式的研发体系,对核心技术有自主研发的实力,对技术前景把握的较好,因此,会较少的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社会合作;同时,规模较大的企业一般具有良好的企业品牌和声誉,甚至是所在行业的领头羊,因此,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他们更加倾向于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一方面,企业凭借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产品口碑与其产品配套企业或是供应商进行研发合作,可以得到稳定的配套产品保障,减少产品配套成本、市场寻求成本及市场推广成本。另一方面,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容易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而这种标准多为产品标准,在与其他企业进行研发合作推出产品的过程中,这种产品标准贯彻其中,对降低技术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产品应用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具有极大优势。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往往处于刚刚起步或是正在成长的阶段,这个时期资金比较有限,技术、知识还在不断积累之中,对技术把握不准。这时,企业选择内部化的自主研发模式可能会带来很高的风险,选择与其它企业合作还可能不被信任。对于这种对技术求知若渴的规模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如何壮大技术实力、缩短研发时间、把握市场需求是首要任务,而与高校等进行社会合作能够较好的把握技术前沿,同时花费的合作成本远远小于进行企业合作的成本,因此,当企业规模较小时,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合作。
研发投入包括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对于两种研发合作模式而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总能对研发合作模式的选择起到积极的作用。调研中发现进行企业合作、社会合作或不合作的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存在一定的规律,不同研发合作模式的研发投入强度如(表7)所示。
可见,在4项衡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指标中,进行企业合作的研发投入强度均小于社会合作,而社会合作小于不合作。因此可以认为,在企业研发投入较少时,随着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选择企业合作的概率较大;当研发投入增大到一定数量时,企业则倾向于选择社会合作。
企业信息获取能力强的时候选择企业合作模式的概率较大。通过与横向企业或是纵向企业进行研发合作,能够快速捕捉到其他企业的技术动态、管理动态、产品动态等方面的信息,直接接触市场最前线,这些信息资源对于企业从研发到产品市场化整个过程来说是很有益的。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选择社会合作具有积极的影响,企业从高校、科研机构吸收的外部知识在获取、评价与消化基础上,与企业原有知识有效整合和利用在一起。社会合作模式通过联合建立实验室、指导交流等方式更好的帮助企业进行知识、技术、经验的积累,一方面增强了企业技术实力,另一方面在高校专家的带领和协助下,为企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骨干。
(二)Logit模型预测结果
那么,得到的企业研发合作模式选择模型是否能够较好地预测实际样本呢?这里将建立模型时运用的38个样本(29个为社会合作,9个为企业合作)带回到模型中进行预测,结果见(表8)。
由表8,在观察的38个进行研发合作的样本中,有35个样本的预测合作模式与实际合作模式一致,正确率为92.1%,说明模型预测结果良好;观察到的29个选择社会合作的样本在模型预测后,有28个选择社会合作,有1个选择企业合作,正确率达到96.6%;观察到的9个选择企业合作的样本在模型预测后,有7个选择企业合作,有2个选择社会合作,正确率为77.8%。
五、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合作模式选择建议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合作来说,研发合作模式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根据上述分析结果,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提高研发绩效,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考虑研发合作模式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根据企业规模的不同选择研发合作模式
企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但是企业规模大或是规模小都存在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因此,企业在选择研发合作模式的时候要尽量规避规模因素带来的劣势,发挥规模带来的优势[5]。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资本优势,研发合作选择面相对较宽,企业可以采用与其它企业合作的研发合作模式,具体来说是与供应商进行纵向合作,或者与其他企业进行横向合作,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进行产业链衔接以及进行行业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该企业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的配套性,以便降低市场成本。对于规模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往往已经有了项目雏形,限于研发技术及资本承担能力,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社会合作具有节约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把握新产品前沿等优势,同时,在研发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在科研机构专家指导下不断培养自己的研发人才,真正提高企业自身的研发实力。
(二)根据研发投入强度选择研发合作模式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技术为核心,研发实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研发投入强度较小时,宜采用企业合作;当研发投入强度较大时,宜采用社会合作。在采用某一种研发合作模式时,企业不能盲目的加大研发投入,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适时适量进行调整研发投入强度。同时,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设立独立的研发部门,提高研发部门在企业的地位,对于吸收通过研发合作得到的知识、技术资源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根据企业信息获取和知识吸收能力选择研发合作模式
信息获取能力强调掌握知识资源的强度、广度和有效程度,知识吸收能力看中企业对于外界知识资源转化为自身资源的能力,二者的提高都将增强企业进行研发合作的信心和力度,同时,研发能力的增强也能促进企业信息获取能力和吸收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选择研发合作模式时要根据企业信息获取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是强弱来进行选择。企业信息获取能力强时可以更多地选择企业合作模式,而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强时则可以更多地选择社会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