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_绩效指标论文

业务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集中度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关系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业务集中度的内涵

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为了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会采取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目标市场需求越单一,资源配置便越集中,相反目标市场需求越多样,资源配置便越分散。业务集中度是描述企业资源配置集中程度的指标,这个指标由资源的组合,产业的组合以及针对各产业投入的程度这三个方面共同决定。付出的资源和所经营的产业组合的数目越少,最大的投入方向占总投入程度越高,业务集中度则越高。相反,付出的资源和所经营的产业组合的数目越多,最大的投入方向占总投入程度越低,业务集中度则越低。业务集中度的不同会导致企业经营模式的不同。所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从业务集中度的角度来讲可以分为趋向集中的专业化经营模式和趋向分散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为了理清业务集中度在企业资源配置与不同经营模式之间的作用机理,本文进一步梳理了市场需求、资源配置、业务集中度和企业经营模式之间的关系。企业开展经营活动首先要收集市场信息,界定市场需求,再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市场定位并择定目标市场。一旦选定目标市场,便进行资源配置,安排资本、劳动力、技术和时间等资源的投入方向,以及在每个方向上的投入程度。企业有限资源配置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决定了业务集中度的高与低,而不同业务集中度下的企业又会采取专业化或多元化等各种经营模式来开展业务。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无论集中度是高还是低,都只是企业采纳的不同经营方式,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有效、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使企业能够长久生存下去并获得满意的利润。由此可见,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导引企业的资源投入方向和在各个方向上的投入程度,资源的投入状况决定了企业的业务集中度,不同的业务集中度具体表现在企业多元化和专业化的经营状态上,企业的多元化和专业化程度又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特点形成重要影响。因此,业务集中度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将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与企业的经营模式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揭示了企业经营活动特征的内在决定机理。

由于资源配置的集中与分散、业务集中度的高低和经营模式的专业化与多元化描述的都是两个方向的趋势,为了方便表述,本文将这些趋势划分为三个区间:第一区间的特征是资源配置集中、业务集中度高、从事专业化经营;第二区间的特征是资源配置偏离主业、业务集中度中等、从事适度多元化经营;第三区间的特征是资源配置分散、业务集中度低、从事高度多元化经营。

二、业务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推导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不同业务集中度下的企业经营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没有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但是这些研究大体上可以归属产业组织学派和战略管理学派。产业组织学派以Gort(1962)为代表,战略管理学派以Rumelt(1974)和Chandler(1962)等为代表。产业组织学派关注的是多元化经营是否比单一经营好,也就是说,企业多元化经营能否实现商品、市场和管理等各方面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战略管理学派关注的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种类之间的协同效应,侧重分析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之间的差异及其对经营绩效的不同影响。事实上产业组织学派和战略管理学派的学者是从业务集中度概念的两个视角来分析问题的,产业组织学派注重于业务集中度的外在范围,考察业务跨越的广度和数量:战略管理学派则注重于业务集中度的内在维度,考察业务间的距离和关系。笔者认为外在范围和内在维度都是业务集中度概念的重要视角,因此,本文将同时考察这两方面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另外,由于各个学者对于企业绩效衡量指标的选取存在差异,因此,在评价企业整体绩效时不同学者之间的成果缺乏可比性,而且选取企业某一方面的指标用以评价企业绩效都存在局限性。本文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拟将研究范围扩大到能够反映企业综合绩效的多个维度,以求达到全面的分析,并推断出合理的理论假设。①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文认为,企业进行适度的多元化,能够同时追求到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因此,本文认为中等程度业务集中度的企业能够有较高的盈利。②企业的增长能力:业务集中度高的企业长期专注核心能力,因此能够形成长久的竞争优势,从而保持企业的长期增长。因此,本文认为业务集中度较高的企业具备长久的增长能力。③企业的偿债能力:业务集中度的分散意味着资源的多方向投入,并不断向新的经营领域投入,因此,多元化的企业比专业化的企业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而权益融资是有限度的,这就导致多元化企业的债务融资额的增加和偿债能力的降低。因此本文认为企业的业务集中度与企业偿债能力呈正向关系。④企业的经营效率:业务集中度高的企业,由于投入方向受到限制,资源的多余能力得不到释放的空间:业务集中度低的高度多元化企业,由于学习和管理等方面的限制,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本文认为中等程度业务集中度的企业具备较高的经营效率。⑤企业的现金能力:中等业务集中度的企业既能从核心业务中获取稳定的现金流量,又可以降低由单一业务的动荡所产生的现金短缺风险。因此,本文认为中等程度业务集中度的企业具备较强的现金能力。⑥企业的市场期望:目前,我国多元化经营、多方位发展的企业往往同时涉足多个热门产业,容易给投资者造成发展势头强劲、发展速度迅猛的假象。在不太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下,本文认为企业的业务集中度与企业的市场期望呈反向关系。

三、样本和衡量指标的选择

1.样本的选择

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行业划分,选取制造业企业作为样本总体抽取样本。样本企业必须是2001—2006年持续经营的企业,并且已于2007年3月发布了2006年12月31日的财务报告。另外,笔者还对有重大经营变动,以及其数据具有明显奇异性的样本进行了剔除。而且,对于财务报告中关于产品分部的内容没有详细披露的企业,也无法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最后经过数据筛选,在“制造业”类别里面选取了198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是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CCER)。

2.业务集中度衡量指标的选取

本文拟采用多种衡量方法共同测度业务集中度,引入业务单元数、专业化比率、HI指数(Herfindahl Index)和业务相关系数作为衡量指标。①业务单元数:根据企业年报附注中分部报告里的行业数量来确定。②专业化比率:企业最大经营项目的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比重。③HI指数:企业各行业销售收入占企业总销售收入比率的平方和。④业务相关系数:笔者根据财务报告中分部报告公布的各业务单元和产品类型,对其相关性做出直观的判断。判断依据为:企业以“单一业务单元、单一产品”方式经营时,业务相关系数取值为1;企业以“单一业务单元、多产品”方式经营时,业务相关系数取值为2;企业以“相关行业内多业务单元”方式经营时,业务相关系数取值为3;企业以“不相关行业内多业务单元”方式经营时,业务相关系数取值为4:企业以“极端多元化”方式经营时,业务相关系数取值为5。

3.公司绩效的测度

本文从业务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理论假设的各个方面来选择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以检验假设。①盈利能力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作为分子);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作为分子);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作为分子)。②增长能力衡量指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收入增长率。③偿债能力衡量指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股东权益比率。④经营效率衡量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⑤现金能力衡量指标: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⑥市场期望衡量指标:市净率。

此外,本文还将选取几个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作为实证分析时的参考和控制变量,分别是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和股东权益。

四、数据分析

1.样本统计性描述

从样本总体来看,企业的专业化比率均值为84.42,说明大多数企业都比较注重主营业务的发展;而HI指数的均值为7821.54(总分为10000),说明总体上企业会进行有限度的多元化经营;而业务单元数的均值为2.19,说明这些企业进行有限度的多元化经营,总体的业务集中度水平趋向于集中的状态;另外相关程度指标的均值为2.76,这说明了样本企业在选择多元化方向时,更多的考虑的是与企业核心业务相关的行业。

在6年的发展中,样本企业总体上处于上升的态势,这与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相符。6年间样本总体的净资产增加了0.42倍,总资产增加了1.01倍,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了2.27倍,展示了我国制造业企业总体的增长趋势,另外,样本企业的平均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11亿元,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数,反映了我国这几年来投资过热的经济情形。可以看到,本文的样本所反映的企业经营状况,与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状态趋于一致,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衡量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本文对所有的业务集中度衡量指标与企业绩效衡量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总体来看,业务集中度指标与企业绩效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极低,没有一项比较的显著度能达到0.05以下,因此可以判定样本总体企业的业务集中度与企业绩效不具备显著相关性。然而,业务集中度各衡量指标内部比较的显著度都低于0.05,F值也较大。企业绩效各衡量指标内部也表现出了高度的相关性。这说明本文选取的业务集中度指标都在揭示一个方面的问题,即企业经营领域的集中程度。而企业绩效指标也都在反映一个方面的问题,那就是企业的经营绩效。①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绩效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原因和结果都极其复杂,仅仅从业务集中度的角度来推导出企业的经营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决定企业经营业绩的还有很多重要的方面,例如企业的规模,企业所属的行业和政府政策的影响等。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果充分展示了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然而,相关度低并不表示业务集中度对企业经营业绩没有影响,而只是无法得出精确的解释,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总体上观察业务集中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样本按照业务集中程度分为几类具备不同经营模式的组,希望通过比较这些样本组之间的绩效指标来探求不同经营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而与本文提出的几点假设进行对比。然后,文章拟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来找到由业务集中度指标造成的显著影响的企业绩效指标,确认样本组比较分析结果中由业务集中度形成影响的部分,从而验证前文提出的几点假设。

3.业务集中度指标的聚类分析

由于本文选取了4个指标来衡量业务集中度,所以很难从直观上判断业务集中度的高低,也就无法判断企业的经营模式。从相关文献来看,多数学者们要么设定一套标准进行人工判断,要么干脆不划分业务集中的程度,直接进行相关分析。显然,由于样本数众多,衡量指标不同,仅从直观上判断得出的结果既不科学,又缺乏准确性。划分业务集中度的类别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跨越这一步而直接进行统计分析,就脱离了前文的理论基础,无法使种种关于企业业务集中度与绩效关系的理论观点得到检验。为了科学合理地划分样本企业的业务集中度,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样本的业务集中度衡量指标进行归类,依此来判定不同业务集中度的企业经营模式。经过多次聚类,笔者发现将类别设为3种时得出的结果最为有效,不同类别的区分最为明显,因此将聚类的类别数确认为3种。聚类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第1类样本的中心显示出很强的专业化特征,其相关程度为2.30,说明该类别企业主要集中于一个行业,但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并对相关行业有所涉足;专业化率为98.18,说明该类企业十分注重主业的发展;HI指数为9658.41,进一步说明了该类企业的业务非常集中;业务单元数为1.45,说明该类企业的业务较单一。从各种指标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可以认为该类样本业务集中度高,其特性与本文在业务集中度概念框架中所划定的第一区间相吻合,因此,本文将其取名为专业化公司。

表1 业务集中度衡量指标聚类中心

第2类样本的中心显示出较为平衡的多元化特征,其相关程度为3.23,反映出该类别企业涉足于多个行业,但是这些行业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专业化率为77.18,说明该类企业以主业为基础,大力拓展其他行业;HI指数为6502.14,说明该类企业仍然重视主业,但是也积极进军其他行业;业务单元数为2.71,反映出该类企业不局限于单一的业务。第2类的样本特征反映了该类企业在主业的基础上,开始向其他行业进军,然而这种进军也很谨慎,主要选择相关行业作为多元化的方向,且涉足的行业数量也较为保守。该类样本与业务集中度概念框架中所划定的第二区间的特性相吻合,因此本文将其取名为适度多元化公司。

第3类样本的中心显示出很强的多元化特征,其相关程度为3.53,反映出该类企业不仅跨行业经营,而且还涉足于多个不相关的行业;专业化率为49.78,说明该类企业最大经营单元的销售额仅占企业总销售额的一半左右;HI指数为3816.25,可见其业务很分散,反映了该类企业的全面多元化特征;业务单元数为3.78,说明该类企业经营方向众多。第3类样本所反映的企业经营模式显示出高度多元化的特征,这类企业的主业不够明显,多元发展特点突出,不仅跨越的行业数量多,而且同时在不相关的多个行业中经营,其业务集中度很低,与本文在业务集中度概念框架中所划分的第三区间相吻合,因此本文将其取名为高度多元化公司。

全部样本都包含进了各类别之中,没有任何缺失,可见该聚类分析有效。在三种类别中,专业化类别的样本数量最多,达到了110个,占总数的55.6%。这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大多数选择了业务较为集中的经营模式;适度多元化类别的样本数为56个,占总数的28.3%;高度多元化的样本数量最少,为32个,占总数的16.2%。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模式较为保守,有超过一半的企业选择了专业化的经营模式,另外还有近1/3的企业选择了谨慎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只有不到两成的企业选择了激进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4.各类别企业的绩效比较分析

按照聚类的结果,笔者对样本进行归类,并计算每类样本总体的各项绩效指标的均值,希望通过三类样本的绩效指标的对比来验证假设。

(1)总体规模的考察。本文用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和股东权益3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规模。专业化、适度多元化和高度多元化三类样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均值分别为23.93亿元、33.84亿元和11.49亿元;总资产的均值分别为28.95亿元、39.59亿元和20.17亿元;股东权益的均值分别为12.93亿元、19.78亿元和8.60亿元。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适度多元化企业的各项规模指标都最大,而高度多元化企业的各项规模指标都最小。这说明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有适度多元化的倾向,并且较大的规模也说明这类企业大多数处于成熟期。实施高度多元化的企业规模最小,说明这类企业规模不大,主业不突出,定位不够清晰,急于发展、急于投资,经常进行跨行业发展的尝试,发展不成熟。采取专业化经营的企业的各项指标都处于中等,这可能表明这类企业关注规模经济,但忽视范围经济。

(2)盈利能力衡量指标的考察。针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是高度多元化企业的各项指标值均为最大,而适度多元化企业以净利润和营业利润做分子的净资产收益率最小,与假设完全相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适度多元化企业较大的规模使其难以实现较高的盈利水平,而高度多元化公司较小的规模为其高盈利奠定了基础;二是盈利水平高并不意味着盈利质量好;三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环境尚不完备的情况下,高度多元化公司的高盈利可能与其在一定区域内充分利用关系资源有关;四是高度多元化的公司经常进入一些新兴行业和热门行业,使其在短期内取得了较高的盈利。专业化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低于高度多元化企业,可能与我国制造业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多数处于低端层面,盈利水平有限有关;同时,我国不少领域市场分隔,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使得专业化公司跨区域扩张的成本较高,影响其规模扩大和盈利。

(3)增长能力衡量指标的考察。针对企业的增长能力,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是高度多元化企业在总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上增长最快,适度多元化企业其各项指标的增长速度都是最低的,本文认为企业规模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即高度多元化企业的规模小,增长基数小,容易形成较高的增长率,而适度多元化企业的规模大,增长的基数大,难以形成较高的增长率。不同规模企业对增长速度追求的差异、负债程度的区别和增长质量的好坏也是导致增长速度出现差别的可能原因。

(4)偿债能力衡量指标的考察。针对企业的偿债能力,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是适度多元化企业的股东权益比率比专业化企业的略高,说明适度多元化企业的规模较大,长期盈利积累较多,负债较少。高度多元化企业表现出最低的偿债能力,说明这类企业为了对多领域业务进行投入,执行了较高的债务融资政策。

(5)经营效率衡量指标的考察。针对企业的经营效率,本文实证分析显示适度多元化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最高,说明中等水平业务集中度的企业能够很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资源,同时获得了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专业化经营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最高,说明专业化经营的企业拥有较强大的市场控制能力和较准确的市场需求预测能力。高度多元化企业的每项指标都最低,说明低业务集中度的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较差;而且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低更说明这些企业的低效运营效率和低盈利质量。这与高度多元化企业的高速增长和较高的盈利水平形成鲜明的对比。

(6)现金能力衡量指标的考察。针对企业的现金能力,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是适度多元化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最大,投资活动的现金流为负向最大。更为重要的是,只有适度多元化企业的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差额为正数。这些都说明了中等业务集中度的企业具备较强的现金调度和现金创造能力。相反,高度多元化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最小,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负向最小,这是由这类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质量共同造成的。

(7)市场期望衡量指标的考察。针对企业的市场期望,本文实证分析结果是业务集中度低的企业具有较高的市场期望。虽然高度多元化企业的盈利水平较高,但是其盈利质量偏低,而且负债较高,经营效率低,增长难以持续,然而这些因素似乎并没有影响投资者对这类企业的偏好。这说明高度多元化企业往往涉足于热门行业,其能获得较高的市场期望可能与我国股市具有较高程度的题材性、消息性特征有关。

5.方差分析

样本组间的均值比较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只是通过对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得出的直观结果,只能说明理论推导的假设与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在大体方向上是否一致,而不能证明这种方向上的一致或相反关系确实是受到了业务集中度的影响。因此,本文拟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来找出哪些企业绩效指标受到了业务集中度的影响。

笔者首先采用了多因素方差分析,以求得由各个业务集中度指标共同造成影响的企业绩效指标,然而得出的结果中没有一项指标的显著度是在0.05以下。于是笔者又采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每一项业务集中度衡量指标对绩效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关系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没有一项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业务单元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只有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一项通过了显著性检验;HI指数与专业化率有多项通过了显著性检验。HI指数和专业化率的方差分析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指标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总资产、股东权益、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业务集中度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增长能力指标、经营效率指标、现金能力指标都有影响,而且对现金能力指标的影响程度较大,两个指标的F值分别达到4和8,另外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影响极大,达到63以上。综合上文的均值和方差分析对假设的检验结果归纳如表2所示。

表2 均值、方差分析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1)整体而言,业务集中度衡量指标与企业绩效衡量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2)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业务集中度较高,大多数企业采用了业务集中度较高的专业化经营模式,也有部分企业采用了中等业务集中度的适度多元化和低集中度的高度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其中高度多元化的企业数量最少。另外,中等业务集中度的企业平均规模最大,低业务集中度的企业平均规模最小。

(3)在制造业上市公司中,采用低业务集中度的企业盈利指标最高,短期增长能力最强。但是这类企业的净资产增长速度低、负债高、经营效率低、现金能力低,这些都反映出了盈利质量差的现状。而且高负债也说明了其整体增长很大部分是由于债务融资造成的,因此,高度多元化企业不可能保持长久的高速增长。总体而言,高度多元化企业虽然在盈利指标上体现出了较好的水平,但是对其他指标进行考察,其绩效水平表现出了短期性。

(4)采用中等业务集中度的企业,一方面资产利用效率最高,现金能力最强,债务水平较低,这些都是企业绩效提升的条件,另一方面,其盈利能力指标和增长能力指标最低,这说明我国较大规模的制造业企业如何继续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盈利水平、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增长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在做大企业的同时,一定要把企业做强,这样才能保持企业长期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5)采用高业务集中度的企业,其各项指标基本都处于中等水平,这说明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具有成熟与稳定的特性。值得强调的是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具有市场方面的优势,其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都是最高值。按照竞争优势理论,专业化经营的企业由于长期专注于一项业务,容易在行业内塑造竞争力,并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然而从实证结果看并没有显著的体现。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我国制造业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尚未较好地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所以即使在行业内有竞争优势,但企业总体经营绩效并不理想。同时,市场割据可能也是影响高业务集中度的企业低成本开拓市场的重要原因,制约了这部分企业的良性发展。

(6)市场期望与业务集中度呈反向关系。这表明多元化经营企业相比专业化经营企业更能吸引投资者。如果投资者不能比较科学、全面地评估企业的经营绩效,只看重盈利数量,不关心盈利质量,只关注企业的短期业绩,不考虑长期发展能力,过分关注题材和消息,盲目炒作股票,那么投资者长期投资回报难以得到保障,在投资过程中不得不承担较高的投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经营和投资环境下,社会资源无法有效配置,企业无法公平竞争。

本文的实证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①样本数量偏少,特别是经过聚类分析以后,高度多元化类别的公司只有32个样本;②考察问题的时间跨度不够长,短期、中期和长期考察公司经营绩效的差异无法揭示;③由于相关性分析的显著性较弱,本文采取了先聚类比较均值,再进行方差分析来验证假设的办法。由于方差分析得出的结果都是正数,因此,无法从数据上判断这种影响的正负方向。尽管如此,本文在得到业务集中度指标与企业绩效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的结论后,采用聚类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尽可能地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对理论假设做出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性检验。

2.几点建议

整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多数企业具有较高的业务集中度,而且业务集中度较高的公司资产运营能力好,现金流状况比较正常,盈利质量较高,具有较好的持续发展能力。但是,本文实证分析数据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说明我国的市场和制度环境尚需完善,企业的投资与经营决策尚需改进,部分企业的业务集中度尚待提升。为优化企业的业务集中度,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培育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企业优化业务集中度的过程是国家的产业集中度提升和企业资源投向集中互相统合的过程。企业资源投向集中是产业集中度提升的基础,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则提高了行业的进入门槛,为企业资源投向集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充分认识适当的产业集中和企业业务集中的重要性,只有产业和业务集中才能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塑造行业中的优势企业,逐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专业配套水平,有效避免重复投资,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确保企业研发投入的力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逐步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持续提高我国企业的商品和服务品质,不断塑造我国的品牌企业。思想和认识决定行动,在产业集中和企业业务集中统合的过程,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控制“关系资源”的误用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滥用,杜绝人为的“市场区隔”,减少“拉郎配”式的企业并购,努力给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制度保障,坚持市场优先的原则,尽量通过市场化的道路完成产业集中和企业业务集中的动态统合,全面提高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在优化业务集中度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2)企业业务集中度优化的过程是同时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的过程。企业业务集中度的提高就是企业人、财、物和时间资源投入方向的聚集,就是企业“归核”经营的过程,也是企业专注程度提高、核心业务市场占有率增加和企业竞争能力提升的过程,较高的业务集中度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规模经济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经营效率,加速资产周转,全面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同时提升商品和服务的品质,通过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企业可以以核心业务为基础,向具有高成长和高盈利的相关领域进行适度投入,通过共享企业核心经营资源的方式,高起点、低风险地实施相关多元化的经营策略,更充分地利用企业的剩余资源,实现企业的范围经济效应。简言之,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相映成辉的经营模式就是“1+x”的经营模式,在“1(核心业务)”上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在有限的“x(相关业务)”上获得范围经济效应,在“1+x”上获得协同效应。

(3)企业业务集中必须遵循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利润转移的规律和趋势。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价值网与价值网之间的竞争。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若干产业或单一产业的利润总和是增加的,然而伴随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和生产技术的革新,利润在各个产业之间、各个价值网之间、各个价值链之间、同一价值网所属的各个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内部的不同业务之间的分布是持续变化的,有些领域属于利润转入区,有些领域属于利润转出区,比如在汽车制造及相关业务领域中,越来越多的整车制造环节处于利润转出的领域,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控制性软件等生产经营环节处于利润转入的领域,汽车销售、汽车修理、汽车服务等生产经营环节也处于利润转入的领域。一般而言,利润会持续保留或转入以下领域和企业: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领域和企业;能够围绕目标客户的核心价值要素优化生产经营业务流程,使各项生产经营要素投入和消耗的有效性得以提高,从而取得成本优势的领域和企业;通过产品与服务的有效组合,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一个企业在利润持续转入的领域不断扩展、并逐步收缩利润转出领域的业务,这样的企业就比较容易获得稳定的经营绩效,并保持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企业一定要认真研究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利润转移的规律和趋势,顺势而为,动态地保持自己合适的业务集中度。

(4)企业业务集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战略为指引,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做好投资为核心,以坚持“优序”投资为手段,以流程优化和活动优化为支撑。企业业务集中是通过生产经营要素投入方向和投入程度的集中实现的,生产经营要素投入的过程就是对企业有限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企业业务的适度集中是希望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业务的相对集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从而提升企业的行业地位和竞争能力,确保企业能够获得长期良好的经营绩效。有效的市场需求为企业投资指明了方向,市场需求和企业资源互相匹配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基础,以市场、战略为导向实施有效投资、有效业务流程和有效经营活动是保证顾客满意、实现战略目标和获得良好绩效的关键。因此,企业业务集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战略为指引,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予以实现。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投资活动,要实现有效的企业业务集中,就必须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笔者认为:一个企业只有持续评估市场环境和自身资源,根据环境变化制定和修订企业的动态战略发展路径图,以塑造核心能力为出发点,明确企业的发展路径,根据明晰的发展路径,对各个投资项目按照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在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因素的约束下,按照“优序”投资的原则对各个可供选择的项目进行投资,避免盲目投资、热点盲从式投资和“撒胡椒面”式的投资,保证有限的资源持续投向最能够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的领域,这样企业有效业务集中的目标就能够得以实现。

注释:

① 由于篇幅限制,这里略去了不同业务集中度衡量指标与企业绩效衡量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的具体数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与笔者交流。

标签:;  ;  ;  ;  ;  ;  ;  ;  ;  

企业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_绩效指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