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竞争对信号传递有效性的影响:以某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论文,信号论文,有效性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自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例子引起了我们新的思考。一方面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萎缩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数量急剧减少;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扩招政策使大学生毕业数量持续上升。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大。为了应对空前激烈的竞争,很多大学生求职者都通过获得参加各种资格考试相应的证书作为证明自己能力的信号传递给招聘者。然而,面对众多持有相同证书的求职者,招聘者将无法判断哪一个求职者的能力更加突出,如同最初所有求职者没有提供任何证书从而无信号发出的情形一样。于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出现了:当存在外部竞争时,信号传递一方面没有改变求职者和招聘者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从而提高求职者获得聘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则使求职者为此付出大量的信号传递成本。
如何解释上述现象成为本文的核心工作。本文在传统基于双边垄断的信号传递模型中引入求职者之间的外部竞争。我们证明,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低生产能力类型的求职者将以更高的概率选择模仿高能力类型求职者传递信号。由于招聘者并不能从求职者发出的趋同信号中解读出有价值的信息,就业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依然存在。
本文对于信号传递理论的贡献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的信号传递模型大多基于双边垄断的分析框架来讨论信号传递的涵义,本文则放松传统分析框架中双边垄断的假设,考虑外部竞争存在时信号传递的新涵义,因而对传统信号传递理论进行了扩展。第二,本文利用金融危机前后大学生就业市场面临外部竞争变化的自然试验场景,通过对北京某综合性大学经济类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的检验,考察信号传递在金融危机前后的不同效应,为本文的结论提供了证据。第三,本文的讨论将对于围绕存在外部竞争时如何改善信号传递的有效性带来有益的思考和启迪。
那么,如何提高存在外部竞争时求职者信号传递的有效性?
第一,社会应该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供具有不同禀赋的人按照适合自身禀赋特征加以选择,从而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复杂的人才供给结构。
第二,提高信号传递的成本,使低能力类型的求职者望而却步,放弃模仿高能力类型求职者发送信号的想法,以此提高信号传递本身的有效性。
第三,短期内,政府可以着手教育和就业政策的调整,改变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通过缓解求职者外部竞争激烈程度来改善信号传递的有效性。
第四,提高信号传递的有效性最根本的途径是使社会对求职者能力形成多元的评价体系,从而减少求职者与应聘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第五,对于低生产能力求职者传递信号的收益成本比的比较静态分析表明,求职者应该注重培养专项技能和知识,增强对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投资以增加信号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通过丰富信号内容,选择能够区别于其他求职者并有效证明能力的信号,以避免信号趋同现象的发生。
本文通过在传统的信号传递模型中引入求职者的外部竞争,证明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低生产能力类型的求职者将以更高的概率选择模仿高能力类型求职者传递信号。招聘者并不能从求职者发出的趋同信号中解读出有价值的信息,劳动力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依然存在。因而,信号传递用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有效性事实上受到市场结构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当求职者存在外部竞争时,伴随着信号传递的有效性降低,求职者个人支付的信号传递成本迅速增加。从社会的角度看,众多的求职者为了传递并不见得有效的信号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围绕信号传递的社会交易成本逐年增大无疑构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