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青少年价值观的比较与思考_德国教育论文

中德青少年价值观的比较与思考_德国教育论文

中德两国青少年价值观的比较及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国论文,价值观论文,中德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少年的价值观支配着青少年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影响他们确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青少年的价值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德两国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很多方面会有同一性和差异性。

一、中德两国青少年价值观的比较

1.两国青少年基本人生态度之比较

(1)金钱观

德国青少年重视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对财富和权力态度淡然。1992年,《德国青年》进行的调查中,当问及人生什么最重要时,答案集中在“世界和平”“个人和谐”和“真挚的友谊”上,而“社会权力”“权威”“遵循传统”和“财富”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注:Fischer,A.Jugend.Herausgegeben vom Jegendwerk der Deutschen Schell [Youth 1992:Edited by the Youth Foundation of German Shell].Opaladen:Leaske and Budrich,1992)

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裴娣娜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最近对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样本取自北京市城、郊区不同类型学校和多样化家庭背景的3728名中学生。结果表明,在中国中学生的心目中,金钱虽重要但并没有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的是健康和友谊。84.9%的中学生完全或比较同意“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81.4%的中学生完全或比较同意“金钱是对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应有的回报”;但同时,他们并没有以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指标,约3/4的学生不同意“钱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的观点。该课题组还专门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你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以下什么最重要?(选择三项并按重要程度排序)金钱、社会地位、名誉、友谊、爱情、知识、健康、权力、家庭、事业、其他。结果排第一位比例最高的是健康,为34.4%,排第二、三位比例最高的都是友谊,分别为20.3%和18.2%。金钱在三个排位中的位置都处在中后。(注:鲍东明.我国当代中学生价值观透视.中国教育报,2003.8.4)

由此看来,中德两国青少年都不认为金钱是人生最重要的。德国青少年甚至认为金钱是人生最不重要的,而中国青少年认为金钱的重要程度高于德国青少年。

(2)政治观

德国青少年对政治的倾向性和参与性不高。1984年,《德国青年》的调查中,45%的青少年表示“对政治没有兴趣”。1992年,同样的调查中,67%的青少年对政府不满,认为“政府没有为青年人做足够的事”,政府应当保证有更多的学徒和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金和文化投资,建立更完善的学校系统。(注:Fischer,A.Jugend.Herausgegeben vom Jegendwerk der Deutschen Schell [Youth 1992:Edited by the Youth Foundation of German Shell].Opaladen:Leaske and Budrich,1992)

在对中国青少年的调查中,半数中学生表示不愿从政,对社会上编织关系网表现很无奈。在回答“如果将来有可能,您是否愿意从政”这个问题时,46.8%的中学生表示愿意,53.3%的中学生表示不愿意,不愿意的比例高于愿意的。对社会上讲人情、拉关系的现象,49.5%的中学生认为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必然现象”,40.0%的中学生认为“虽然不好,但又不得不编织关系网”,只有10.4%的中学生认为是“不正常的人际关系”。(注:鲍东明.我国当代中学生价值观透视.中国教育报,2003.8.4)

很显然,中德两国青少年都不热衷于从政,但是中国青少年又因受到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表现出适应、顺从不良社会环境的倾向。

(3)独立自主的要求

在人生期待的问题上,1992年《德国青年》的调查显示,30%的被调查者希望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62%的人希望自己的人生能独立自主,54%的人表示他们明确自己的人生需要什么,23%的人认为他们未来的人生会比现在有所提高。(注:Fischer,A.Jugend.Herausgegeben vom Jegendwerk der Deutschen Schell [Youth 1992:Edited by the Youth Foundation of German Shell].Opaladen:Leaske and Budrich,1992)而1993年在一次对1000名14~27岁的德国青少年的调查中,95%的西德青少年和83%的东德青少年都表示“我对自己的人生是满意的”,70%以上的人则对社会的未来充满信心。(注:Bundesministerium für Frauen and Jugend[BMFJ].Zur Lage der Jugened in Ost-und Westdeutschland [The Situation of Youth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Germany].Bonn:Documen-ation Service of the Bundesministerium für Frauen and Jugend,1993)总体说来,德国青少年对自己的人生持有己见,追求独立自主,并对人生充满信心。

中国青少年在顺从与独立、统一与个性上,独立自主的愿望非常强烈。以裴娣娜教授为首的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在有关自己的问题的决策上,渴望“父母做主”的学生仅占1%,高达71.4%的学生希望在“向父母征求意见后自己做主”;在处理自己的问题时,如果与父母意见不一致,只有4.2%的学生会“直接听从父母的意见”。可见,在中学生的观念上,独立自主的愿望非常强烈。在统一和个性的关系上,现在的中学生比较认同个性。90.2%的中学生认为个性观念非常或比较重要,75.2%的中学生赞同“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议论”的观点。(注:鲍东明.我国当代中学生价值观透视.中国教育报,2003.8.4)惟是,中国青少年对人生的满意程度并没有德国青少年表现得那样乐观。

由此可见,中德两国青少年对独立自主的愿望都很强烈,并且都认同个性,这也是当今全球青少年价值观呈现的趋势。中国青少年在这方面的要求尤其强烈,可能正因缺乏使然。德国青少年似乎已经超越了这一层面,他们对现状表示满意,并希望凭着自己的主宰能有一个更美好的人生。

2.两国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和对学校学习的态度之比较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有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虽然是内在的,它的产生却是以外在的诱因和内在的内驱力为条件的。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称为内部学习动机,而由外部客观条件激发而来的称为外部学习动机。(注:寻找自己的学习动机.http://www.qdshlzx.com.cn/xueshengyuandi/xinlijiankang/xinli7.htm)学生个人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好奇心、兴趣、好胜心等属于内部学习动机,而学校、家长、老师、同伴和社会等对学生的期待属于外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短暂、影响小,而内部学习动机长久、影响大。

1992年《德国青年》的调查中,50%的青少年表示不会因困难和阻碍而影响自己的学业,一半以上的青少年表示他们会竭尽全力争取最好的成绩。(注:Fischer,A.Jugend.Herausgegeben vom Jegendwerk der Deutschen Schell [Youth 1992:Edited by the Youth Foundation of German Shell].Opaladen:Leaske and Budrich,1992)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整体水平较高。

在我国,以孙云晓为首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课题组曾对中国青少年的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孩子们对自己“为什么努力学习”做出解释时,选择“将来为社会造福”的占46.5%;“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占19.8%:“为将来有个好工作”的占12.6%;“喜欢读书”的仅占7.8%。这个结果表明,相当多的中国少年儿童把个人的学习同为社会服务,实现个人理想联系起来,外部学习动机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是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结果表明,60%以上的独生子女缺乏认知需要。(注:孙云晓等.您了解今天的中小学生吗?中小学生管理,1999.11)这两组数据表明了一个共同的结果:相当多的中国青少年没有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许多孩子是在苦学状态下完成自己的学业的,他们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在这一点上,德国青少年的学习动机更占优势。

(2)对学校学习的态度之比较

大多数德国青少年都喜欢并满意学校里的学习,乐于在学校学习。他们认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对未来的职业是至关重要的。而据孙云晓课题组的研究结果,51.4%的中国初中生和72.5%的高中生认为在学校学习的有些知识没用,他们对在校学到的知识的有用性提出了质疑。在这一问题上,学生与家长具有一致性,17%的初中生家长和26.6%的高中生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是很有用。(注:孙云晓等.您了解今天的中小学生吗?中小学生管理,1999.11)显然,中德两国青少年对学校学习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中国青少年不像德国青少年那样喜欢学校学习。德国青少年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最喜欢的学科都是体育。其次,德国男生喜欢数学和地理,而女孩偏爱语文和生物。(注:Fischer,A.Jugend.Herausgegeben vom Jegendwerk der Deutschen Schell [Youth 1992:Edited by the Youth Foundation of German Shell].Opaladen:Leaske and Budrich,1992)中国初中生喜欢数学、外语和体育,高中生最喜欢的科目是外语、计算机和数学。(注:孙云晓等.您了解今天的中小学生吗?中小学生管理,1999.11)看来,数学和体育都是两国学生喜欢的科目。

3.两国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之比较

教育和职业之间的关系可用两个维度来表征:透明度和渗透度。透明度指的是学生为获取某种职业的资格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学校课程的容易程度。换句话说,职业资格认定的要求越正规越具体,则透明度越高。渗透度指的是一旦为获得某种职业的认证而有计划接受某类学校课程后再改行的容易程度。改行越容易,则渗透度越高。这两个维度通常是呈反比的。职业的要求越具体,学生也就越容易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即透明度越高,但若想获得所有的职业认证资格也越难,即渗透度越低。(注:Harold W.Stevenson,Shin-Ying Lee,Roberta Nerison-Low.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Germany and Japan on Five Education Issue:Structure of the Education System,Standards in Education,the Role of School in Adolescents' Lives,Individual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and Teachers' Lives.General Editors,266~267)

德国的教育/职业系统以高透明度低渗透度而著称,它的学徒制和职业培训系统相当完善和严密。举例来说,一个德国学生想成为电子工程师,他在学校接受相应的教育培训后获取电子工程师的职业资格并不难,但若他再想从事电子工程师以外的职业就很难,因为这意味着他要再接受另一种职业所需要的系统培训。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职业系统却有低透明度高渗透度的倾向。学生所受教育与将来的职业种类关联并不是很大,接受同类教育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可能会千差万别。另外,改行在中国也是很寻常的事。

不同的教育/职业系统决定了中德两国不同的学制,由此也决定了两国青少年在职业抉择上的态度的差异。德国的孩子在接受完基础教育(四年制)后,学校会在尊重孩子及家长的选择的前提下,根据他们的禀赋和能力将他们分轨至各类中学。德国的中学有四类: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和综合中学。学生被纳入到某类中学后,就会得到该类教育系统的保护,被鼓励在该类中发展。由于德国教育/职业系统高度的结构化和认证化,德国青少年很早就会有强烈的职业抉择意识并能坚守信念,大多数德国青少年都有具体的职业意向和计划。他们会依据自己的决定来选择不同类别的中等教育。

而在我国,考入高等学府几乎成为每个青少年的学习目标。尽管我国近年来也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职业教育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事实上也是如此。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国青少年不愿或许也不敢去正视并发掘自身的潜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也就没有明确的意识,都是挤在通往大学的一条路上。即使进入高等学校后,很多学生还是不能明确地计划未来的职业。

二、在比较中反思

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形成与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比较两国青少年的价值观是为了更好地来了解、反思和改善中国的教育制度。

1.中国的学校制度基于“择优录取”,学生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这样的体制下,中国青少年的成就感往往只依赖于考试的好坏,导致中国学生的人生观不够积极。而德国教育的“保护式流动”,鼓励每个孩子发挥所长,他们的生活态度也因此而积极乐观。打破“高考言成败”的传统,创造多元的社会评价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塑造能胜任工作并且身心健康快乐的公民,这应当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

2.中国的教育强调集体和共性,其负面影响就是学生的潜质得不到发挥以致丧失个性

在求同的氛围中,中国青少年不了解自己,不善于表达自己,难以把握自己的未来。在这一点上,中德两国青少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了解自己是人生的关键,也是难题。了解自己需要具有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计划自己的人生更是要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具有选择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中国青少年在这方面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尊重每个孩子的特点,发展每个孩子的优势,培养具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是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相当多的中国青少年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许多中国学生可以把书读得非常好,考试成绩也十分优秀,但却不一定喜欢读书

他们并没有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学校的学习生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教育制度、教师、学校管理者,等等。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是根本,但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从微观层面上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身在其中的孩子乐学好学,也是解决中国学生学校学习状态的关键。

4.中国青少年普遍对学校传授的知识的有用性怀有质疑,这就反映了我国在课程设置和教科书编定上的不足

课程和教材过分强调学术性,偏离实际生活,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具有生命力,往往表现为呆滞的知识,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儿”。学生在校感觉枯燥,步入社会后又发现难以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导致青少年缺乏生存能力,更是对国家的发展不利。目前,我国在课程改革方面已付诸了大量的努力,但如何制定可操作的有效的方案应是我们的关切之重。

三、结语

通过比较我们明确了,为使我国青少年能有更加健康和积极的价值观,在教育层面上付诸努力至关重要。但我们更要意识到:价值观念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因此,中德两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差异根本在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背景,而决不仅仅是不同的教育使然。这意味着改善青少年的价值观更需要社会的改进和完善。

标签:;  ;  ;  ;  ;  ;  

中德青少年价值观的比较与思考_德国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