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文化的现象及其范式转型
陈 蕾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2)
摘 要: 网络的全民性使“互联网+”与人们生活紧密结合,但同时,网络乱象频发,无法真正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本文主要从网络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网络文化的特点,强调由网络文化的内在冲突带来的文化范式转型。最后为塑造绿色网络环境、培养网络文化正能量提供建设性对策。
关键词: 网络社会;文化范式;文化转型
根据2018年《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7.7%。同时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服务等使网民生活更加便捷。网络文学、网络新闻、短视频等行业都蓬勃发展。然而在数据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网络文化体系尚未建立。
一、网络文化现状
网络文化是以信息网络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中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是人类一种网络化生存方式和社会发展图式。[1]网络文化主要包括主体网民的网络行为、心理及由此形成的网络现象等。网络很好的贴合了人们的需求,以此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找工作买房到相亲买车,从学习生活到休闲娱乐。人们更容易在网络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这种定位不受地位、学识、能力的限制。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就提出了“15分钟定律”:“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导致一些人为了出名,无所不用其极,造成了网络乱象频发,因此网络文化主流体系并未形成。
二、网络文化特点
中国的网络体系正在形成中,因此,网络文化的特点尚不明确。本文主要总结为网络对象的大众性、网民互动的无秩序性、互动结果的极端性。
合同结算管理作为物力集约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升合同结算准确性和效率,充分发挥集约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从最开始的单据人工传递到影像传递,省级电网企业做了许多尝试。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使得省级电网企业不得不再次重新整合支付结算流程。结构化电子单据有着存储方便、验审效率高、单据统一规范等优点,引入移动互联、电子签章等新兴技术提升合同支付结算效率,这正是现代智慧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首先,网络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分等级的、带有精英色彩的文化不同,具有平面化色彩。区别于传统文化以高端艺术品或民俗作品为载体,网络文化主要以信息共享为依托,带有世俗化的特点。网络文化更多的将普通民众纳入到文化体系中来,同时为精英群体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媒介和渠道,形成两者间的互动效应。
首先,我们来到剧团文化走廊,那里陈列着许多栩栩如生的木偶造型,有手拿金箍棒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有肥头大耳的天蓬元帅猪八戒,还有文质彬彬的唐三藏,还有忠义耿直的红脸关公……造型各异,让我有些眼花缭乱。穿过长廊,我们走进小剧场——偶影人生,观看了精彩纷呈的节目。有木偶戏《长绸舞》《北京有个金太阳》《美人鱼》;京剧《大登殿》;皮影《年年有余》;碗碗腔《刘胡兰》等片段。木偶剧团的团长刘亚星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美猴王》,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
其次,是在网络背景下,网民互动过程中的无秩序性。无秩序性主要是指网络主体网民在互动过程中未形成健康稳定的舆论环境,易受到引导而形成群体性事件。网络文化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但这种映射并不一定是原样反映,而是通过一些变形、重造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社会。[3]“网络喷子”、“键盘侠”、“杠精”等词语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式词语。其实质就是在现实社会中部分人遭遇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无力反击,就把怨气发泄在虚拟世界中。在宣泄狂欢的背后是现代社会下人们生活压力的释放。
最后,是在网络互动中易形成的极端性效应,即群体极化效应。放大了个体的行为影响,使影响不断扩大。如:水滴筹,腾讯公益等将个体“善”集合为社会的“善”。但同时,也容易放大了“恶”。个体容易受到网络社会的边缘化和群体性的攻击。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文化冲突类型主要有: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狭隘民族主义和理性民族主义;善与恶的冲突;利益追求和道德追求四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冲突[4]。网民极易受到舆论的引导,未明确事情的真相就针对个人发动人身攻击甚至网络暴力,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数不胜数。
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的创造性和超越性与文化模式的自在性、异化性的冲突,并通过实践活动生成新的文化因素,创造新的文化模式。而在网络背景下,文化转型主要采取文化创新的方式,即采取内在创造性转化矛盾的途径。主要形成以下两种文化范式的途径。
三、网络社会的文化转型
再整合之后,首先是喜剧类型片与爱情类型片,这类喜剧片和爱情片都是以大团圆结局为结尾的影片,作为喜剧片来说,除了剧情和表演幽默有趣,引人发笑之外,其结尾一般会归结为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比如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它开启了中国贺岁片先河。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老板,大鱼大肉吃惯了,想去农村呆几天,结果全村的鸡都被他吃了,看到葛优回来了像看见菩萨一样。现在想想,也是,在安逸的生活里呆习惯了,去恶劣的地方真的没法适应。人吧,有些磨难固然是好,体验体验也没啥,但如果真处在那种环境,还是想办法脱离苦海吧,争取向上爬。
(一)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
广域的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不分等级、阶层的互动通道,使得资源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流通。没有技术的门槛,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电脑、手机迅速的进入到网络世界中并获取到自己想要的知识,为阶层间的流通提供了桥梁。文化的种类也更加丰繁多元,贴近人们的生活需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最大化的形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大众不再是精英文化的单向被动吸收者,而是文化的主动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
(二)文化狂欢范式
目前大多数的文化商品是由文化产业生产、复制的娱乐性产物。人们的欲望与力量被大众文化的符码所调动、刺激,唤起了群体的情感或意识。[4]个体的参与性与创造性在网络中被放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一代的“段子手”,从“XX,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到“臣妾做不到啊”;从“囧”到“累觉不爱”。网民不仅创造出娱乐句式,甚至创造新的汉字,四字词语。赋予汉字时代新的生命力。这种文化狂欢没有具体的要求和类型,而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形成的文化创造高潮,但同时其时效性也短。
四、对策建议
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需要载体,而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网络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虚拟的土壤。如何在网络空间中占据文化先机,并抵制外来的腐朽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个人认为首先要实现网络实名制,真正保障网民的言论自由;其次,建设良好的网络绿色环境,稳固人与网络社会、现实社会三者间的有效互动关系;最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弘扬社会正能量。创建绿色健康的网络文化体系,真正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王雪莹.当前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问题与网络治理策略研究[D].学位论文.东华理工大学.
[2]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J].社会科学战线,2011-07-01.
[3]郝其宏.文化冲突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01-16.
[4]戴淑文,鲍宪伟.网络段子现象下的文化狂欢范式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04-10.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11-02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