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果锈病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锈病论文,对策论文,苹果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苹果果锈病发生严重时,果皮栓化,果面锈斑连片且粗糙难看,影响果品外观质量,降低果实的档次和商品率。
一、表现症状
在果实果面的梗部、胴部和萼部产生类似锈状的木栓层,形状不规则,边缘较明显,病部失去光泽。发病严重时,锈斑连片并呈现土豆皮色且果面粗糙。果锈按发生部位分为梗锈、胴锈和顶锈。梗锈不达果肩,对果品的商品价值影响不大,而胴锈和顶锈则严重影响果实的外观商品性。
二、形成原因
苹果果锈病属于生理性非侵染性病害,不具传染性。发病原因与品种特性、幼果期不合理用药及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等有关。
1.果实表皮结构。果锈病与苹果品种的表皮结构有关。一般果实表皮细胞大,细胞壁薄、间隙多、排列疏松,下皮细胞也排列松散而不整齐,皮孔呈明显的唇状突起。具有这样的果皮结构的苹果品种容易得果锈病,如金冠、红富士、秦冠等。
2.气候因素影响。高温、高湿、多雨和花期低温是诱发果锈的主要气候因素。花期若气温低于5℃且持续时间较长时,果皮细胞受损,果面易形成果锈。因此,花后1~2个月内,如果温度高于当地历年平均温度2℃~3℃时,降雨量多于正常年份10%~20%时,易诱发果锈。7、8月份连续阴雨或高温“桑拿”天气。也会加重果锈的产生。干旱年份一般发生较轻。
3.果面水分情况。幼果期雨水在果面附着时间长,可经过角质层空隙进入果皮,表皮及下皮细胞易因涨压增加而破裂致锈。因此,幼果期果面着水时间长,果锈病发生就越严重。
幼果期降雨日数多以及雨后或喷药后低温高湿都会延长果面着水时间,不利于果面水分蒸发,而且高湿条件会阻碍果实蜡质的生成,对木栓形成有利,因此,果锈病发生也越重。另外,干旱后突然降雨,果皮细胞吸水,萼洼处易出现皮孔裂纹,从也易形成果锈。
4.农药使用不合理。
(1)用药不当。谢花后的幼果期是感染果锈的主要时期,谢花后到套袋前如果使用国产代森锰锌、含铜制剂、劣质乳油、退菌特等刺激性大的药剂,都容易刺激果面,使表皮细胞木栓化,进而产生果锈。
(2)喷药操作不当。幼果期果实较嫩,喷药时如果药液压力大,喷孔过大,喷出的药液雾点粗,药液就会在果面呈点状分布,由于局部农药浓度过高,易产生药害。另外,喷头离果实距离过近,也会使幼果果皮直接受到机械损伤,同样会产生果锈。换句话说,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喷雾,即使喷得是清水同样也会产生果锈。
(3)农药浓度过高。生产实践证明:苹果谢花后至套袋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施倍数正常值为800倍液,如果喷施浓度加大到600倍液或者混配农药种类过多时,则极容易产生果锈。
5.外界损伤。幼果期如发生沙尘暴,易使果面茸毛脱落、导致表皮细胞损伤,从而在迎风面出现果锈。
三、防治对策
1.栽培抗病品种。栽培抗病性强的品种,如富士系的宫崎、惠民等短枝型品种对果锈病有较强的抗性。在黄色品种中,可以选用较抗果锈病的王林、澳洲青苹等品种。
2.进行果实套袋。幼果期进行果实套袋,一是保护果实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二是促进果实蜡质形成和角质层增厚,增强果实的自我保护能力。所以,果实套袋是防止苹果果锈发生的有效方法。如果套袋前喷一遍杀菌剂,则对果锈的预防效果会更好。金冠果锈发生敏感期一般在落花后15~40天,落花后25天左右是最为敏感的时期。因此,对金冠果锈的防治应在此之前进行。
3.预防低温冻害。在霜冻来临前,可采取熏烟、喷水等措施预防,还可在苹果开花前、谢花后喷布预防霜冻或低温危害的防霜冻药剂,既能提高树体抵抗低温危害能力,又可修复并愈合受到低温危害的幼果表皮。
4.合理用药。
(1)合理选择农药。在幼果期不要使用对果皮有刺激的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国产代森锰锌和退菌特等农药。要使用大生M-45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50%多菌灵等杀菌剂。花后两个月后才可以进行尿素叶面喷肥。
(2)正确进行喷药操作。在幼果期喷药,喷头离果面的距离要保持50厘米左右。喷片的喷孔要小,药液的雾化程度要高,药液喷洒到果面上要分布均匀,这样喷药后才不会形成药害。
(3)合理配制农药浓度。幼果期是农药敏感期,喷药时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药液配制,不要擅自加大农药配制浓度,以免产生药害。如大生M-45可湿性粉剂浓度掌握在800~1000倍液,75%百菌清浓度800倍液,50%多菌灵浓度800倍液等。
5.在果园周围营造防护林。为防止果园遭受沙尘暴危害,可在果园四周营造防护林,降低大风及沙尘对幼果果面的危害。果园防护林要注意选择树冠紧密、直立、对果树无影响、根系深、根蘖少、不串根、不易遭受风害的树种。
联系电话:0311-8581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