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资本空间化的历史逻辑论文

论马克思资本空间化的历史逻辑

李维意1,赵英杰2

(1.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摘要 :资本空间化就是在全球空间范围制造同质化的资本空间过程。资本空间化的旨趣在于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资本空间化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等层面展开分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资本空间化所遵循的3大历史逻辑,即资本积累的驱动逻辑、资本生产的空间逻辑和资本形态的裂变逻辑。从资本积累驱动逻辑看,马克思剖析了原始积累和过度积累的方式,揭示了从原始积累向过度积累发展的历史规律。从资本生产空间逻辑看,马克思论证了资本空间化过程和空间资本化结果的统一,揭示了资本文明表象背后的野蛮本性。从资本形态裂变逻辑看,马克思分析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循环,揭示了资本具有自我形态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 :马克思;资本;空间化;历史逻辑

资本的历史是一幅空间画卷不断展开的过程,表现为“自在自然空间”向“人化自然空间”的生成。一般而言,每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独具自身特色的空间,其中,生产关系以及由它所决定的一切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构成了历史空间发展的基本脉络,并且通过现实的空间形态表达和显现出来。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空间形式、空间关系和空间产品是空间生产的确证。所谓空间化,是新的空间形式、空间关系和空间产品不断生成的过程。所谓资本空间化,从过程角度看,是资本的生产方式“生产出资本主义空间的过程”;从结果角度看,是空间资本化,是形成从属于资本逻辑的空间形式、空间关系和空间产品。资本空间化既可以从生产力又可以从生产关系层面进行建构,生产力的空间建构需要购置机器设备、占据场房和雇佣劳动力等,这是组织生产的前提,而生产力的空间建构过程也是重构和再造新的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过程。资本空间化的旨趣在于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一方面,它迫使劳动者与土地相分离;另一方面,它又使劳动者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城市空间中重组,进而形成以城乡两极对立为本质特征的资本空间。资本空间化就是在全球空间范围制造同质化的资本空间过程。资本空间化过程是资本积累驱动逻辑、资本生产空间逻辑和资本形态裂变逻辑的展开。

一 、资本积累驱动逻辑 :从原始积累到过度积累

资本是一种具有不断增殖本性的价值,但资本增殖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吸食雇佣劳动者的膏血,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对自然资源的剥夺是其生命存续的前提。没有雇佣劳动,基于资本剥削的经济大厦便会坍塌。雇佣劳动是一种依赖资本而存续的“活劳动”,资本为其提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作为与“活劳动”相对立的资本权力是由“活劳动”创造的,但却不以“活劳动”的意志为转移。资本家雇佣工人的唯一目的是无偿占有剩余劳动,即便突破工作日的“道德极限”和“身体极限”也难以满足资本的贪婪。资本积累是其空间扩张的内驱动力,由原始积累到过度积累是资本不断占有、蚕食和剥夺空间的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是其起始性的增殖方式,资本通过盘剥剩余价值得以保存和强大自身。资本增殖意味着积累不断扩大,意味着投入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与劳动人口的不断增长。由此,不可避免地要突破空间壁垒,实现空间扩张。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从而引起资本支出的增加。不变资本是生产和再生产的前提,扩大再生产首先且主要是不变资本投入的增加,这意味着场房、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增加,因而便会需要更多工人,也就需要增加可变资本的投入。资本规模的扩张意味着它占据空间规模的扩张,在平均利润的条件下,资本的利润量与资本占据的空间成正比。在这里,资本积累是通过生产空间的扩张实现的。马克思认为,资本积聚“是提高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意味着“劳动过程的规模及其范围日益扩大”[1]。资本具有一种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范围的内在冲动,可以称为“资本积累的冲动”。“资本积累的冲动”一旦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便会推动资本空间化扩张。这个条件就是由资本所主导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和土地是形成财富的原始性和基础性要素,资本一旦将它们合并在一起,“便获得了一种扩张的能力”[2]。也就是说,资本空间化是资本的内在本质使然,是资本空间生产的必然趋势。资本空间化不仅要求生产活动占据更大的物理空间,而且要求流通过程连接更加广阔的物质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在更大的空间领域创造着自己的世界,即资本按照自己的意愿再塑世界。

早期资本主义的生成发展以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主,资本原始积累的空间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工业资本对工业城市的创造方面。历史上大规模的城市崛起发生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为了实现资本积累,就要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成倍增加不变资本投入,同时,对劳动力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人口聚集。土地的资本化和商品化使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成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这为资本在城市空间的集中提供了廉价劳动力的“蓄水池”。资本把生产资料和人口集聚到城市,并且按照资本的方式把两者粘合在一起,从而推动了新型工商业城市的崛起与发展。“在资本的强力推动下,西方农业社会快速进入工业社会,寡居城镇变成密切联系的大城市,孤立自由的生活变成了程序化标准化的生活。”[3]二是体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借自由贸易对东方国家的殖民掠夺方面。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它不会偏安一隅,也不会满足于对一国社会空间的操控。时间规划的局限性使资本转向空间规划,它们用武力或廉价商品的“重炮”打破落后国家的空间壁垒,开创了世界历史空间。资本打着自由贸易的幌子,不断加快空间扩张的进程。自由贸易旨在排除一切“阻碍着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看似是等价交换,但由于发达国家比落后国家劳动生产率要高得多,因而发达国家在向落后国家进行商品输出时能够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国际自由贸易背后掩蔽着强国对弱国的剥削和掠夺,其结果是“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4]

资本积累是空间扩张的发动机,其必然结果是过度积累。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源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得超额利润,必然以不断扩大资本供应为先决条件来扩大生产规模并进行技术创新。资本为了维持自身发展不得不扩大自身规模,最终选择累进的积累,其结果必然走向过度积累。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竞争的自发性与无序性表明其内在“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的倾向”[5]。资本家通过不断进行生产投资,使市场商品供应的总数量与总价值不断累加,同时又力图压低可变资本的投入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导致了大众购买力的降低。“这种过度生产引发了现实的危机:市场上有大量的商品却找不到购买者。”[6]当然,过度生产是相对于大众购买力而言的。马克思认为,相对于全人类的需求而言的“过度生产”是不存在的,资本对剩余劳动的贪求会使它不断超越市场界限和大众的支付能力。剩余资本的过度投资和消费不足,必然导致资本过度积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大卫·哈维从空间视角对马克思的资本过度积累思想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解决资本过度积累的危机问题,必须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把剩余资本吸引到新的高利润生产部门。具体而言,有4条途径:一是把资本渗透到新的活动范围;二是创造新的社会需求;三是促进人口与资本积累的同步增长;四是在地理上扩展新区域,增加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7]

从马克思时代到当代,资本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经历了从单一形态到资本形态体系的形成。从最初的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等实体资本主导,到金融资本的出现,再到虚拟资本主导,经济结构也由基于实体资本的工业轴心转向基于虚拟资本的后工业轴心。在当代,深入研究资本形态的类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是正确把握经济转型和走向的入口,而抓住资本形态更新的契机,打造新的经济形态,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 、资本生产空间逻辑 :文明创造与资本增殖

资本空间化经历了从占有空间到生产空间、从经济统治到社会统治、从阶级压迫到民族压迫的历程。一是资本空间化表现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渐次操控过程。资本追求价值增殖的动机使其不断打破空间壁垒,使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服从资本的需要。为此,资本在征服了民族国家之后,便会把其生产方式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借助自身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等来强力推行资本生产方式,使全球空间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都臣服于自己。马克思说:“流通时间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限制……即资本价值自行增殖过程的障碍或限制。”[8]资本增殖产生于生产过程但却实现于流通过程。为此,资本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而为资本流通开辟广阔的道路。生产空间化推动了流通空间化,它们又客观地要求消费需要的同步增长,“要求扩大现有的消费量……要求把现有的消费推广到更大的范围”[9]。资本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把消费变成了增殖工具,导致了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等。二是资本空间化表现为从经济控制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控制过程。资本的增殖逻辑不仅要依靠经济手段,而且要依靠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操控。从经济领域扩展到非经济领域的脱域性,充分彰显了资本的空间扩张本性。资本增殖需要政治权力和文化传播控制等多方面的条件。控制政治权力是资本增殖不可或缺的前提。随着自由资本向垄断资本的发展,资本的政治操控力不断增强,而政治也逐渐成为资本的附庸。控制文化传播也是资本增殖不可或缺的条件。资本总是力图把文化价值全部转化为交换价值,并且把能否为资本带来利益作为衡量和评判文化的根本准则。资本让科学技术沦为自己的赢利手段以及统治工具。马尔库塞说:“统治的特殊目的和利益……进入了技术机构的本身……作为技术就为扩展统治权力提供了足够的合法性。”[10]资本空间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它使货币资本获得了支配一切的特权。货币剥夺了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本身的价值,资本特权为它的空间化铺平了道路。三是资本空间化经历了从民族统治到世界统治的过程。资本具有空间化的本性,它力图摆脱地域空间的限制,实现从民族统治向世界统治的跨越。资产阶级在开创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开创了世界历史。世界市场为资本自由发展提供了新天地。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资本借助国际自由贸易为自己开疆拓土,把剥削的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资本“把世界范围的剥削美其名曰普遍的友爱”[11],而实际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伪善而已。真实的情况是资本会把在民族国家所进行的破坏,即对自然力和劳动力的剥夺在世界市场上更大规模地再现出来。马克思认为,机器大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造就了新的国际分工,即“农业生产地区”与“工业生产地区”的空间分割[12]。恩格斯也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把英国比作“工业太阳”,而那些为英国提供谷物和棉花等原材料的殖民地国家则成了绕它运转的“卫星”。资本空间化的世界图式就是这样一个不平衡的地理空间发展格局,它造就了等级化的世界历史空间。

(一 )资本创造文明的逻辑

资本创造文明的历史作用是通过空间化的途径实现的。一是资本的空间生产推动了生产和交往的普遍化。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资本突破空间壁垒,走向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开辟打破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个国家的闭关自守状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拓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资本的空间生产推动生产要素在城市空间流动与重组,同时,资本按照自己的意志把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与重组方式扩展到全球范围,这一过程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的“空间剥夺”。资本的生产方式能够使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发利用。因此,物美价廉的商品像“重炮”一般打开了落后国家的大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重新塑造了全球空间社会经济结构。三是资本的空间生产推动着各种社会关系日益走向普遍化。全球空间结构的演进大体上有3种图式: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基于权力和基于文化背景的全球空间结构。其中,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图式占主导地位,并支配其它两种图式的构建。资本空间化创造了普遍利用人和自然属性的体系,创造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占有方式,这本身是资本关系的普遍化,是资本力量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支配和统治。四是资本的空间生产提升和拓展了人类文明。资本具有空间生产的本性,它总是要不断地占有生产空间。实现资本空间化必须克服民族界限、神化自然以及旧生活方式。资本突破重重障碍,在空间化过程中创造了伟大文明。资本创造文明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本创造了世界历史,终结了过去人类社会的地方性发展;另一方面,资本的空间生产第一次证明了人类力量的强大,终结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五是资本的空间生产促进人的世界历史性发展。生产方式的狭隘性和地域性决定着个人发展的狭隘性和地域性。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资本打破交往的地域空间限制和民族的狭隘性。由此,“地域性的个人”发展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这种“世界历史性”为个人发展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创造了条件。

第三,亲子游网络关注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均呈高度相关,与网络发达程度、旅游产业规模呈现显著相关性,与人口统计特征中的性别与职业因素呈现较强相关性。

(二 )资本追求价值增殖的逻辑

资本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体现为剥削关系。资本总是迫使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来作剩余劳动。在资本主导下,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不断创造出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空间关系,资本凭借这种空间关系使自身获得膨胀与拓展。不仅如此,资本还彻底打破了旧有的自然节奏,赋予雇佣劳动以新的节奏,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着新的时空节奏。资本生产的空间逻辑表现为创造文明和追求价值增殖逻辑的相互交织。资本的本质不是物,但资本的表现却离不开物,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力量是凭借物的力量来实现和发展的。

总之,资本生产的空间逻辑是创造文明和自我增殖的过程。资本空间化是资本发展的手段,空间资本化是资本发展的结果。资本空间化更倾向于资本创造文明的过程,空间资本化更倾向于资本自我增殖的过程。

2.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均未见盆腔器官损伤发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9,P>0.05)。见表6。

三 、资本形态裂变逻辑 :从单一形态到形态体系

腊八节 达斡尔族也过腊八节,这一天,达斡尔人家用荞麦米(尼吉、Niji)或黄米做粥饭(拉勒、Lale),将腊八粥盛到碗里后,在中间用筷子或小勺子挖个小坑,放上黄油(奶油)、白糖,然后蘸着或搅拌后食用。这一天,临里间或亲朋好友间有互赠腊八粥的习俗,品评谁家的腊八粥做的好。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问题时,首先研究了“资本一般”问题,即资本的共性本质,资本是一种具有主体规定性的价值,是一种能够自行增殖的价值,它使一定的价值额成为资本。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资本不仅重构自身而且增殖自身,资本增殖产生于生产过程,实现于流通过程,资本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一般”抓住了它与其它财富形式的本质区别,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别于其它生产方式的特殊规定性。资本具有增殖本性,但是资本增殖的条件、方式和手段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却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资本形态。从本质上看,资本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社会关系,因而,资本形态的差异既表现在“以物为媒介”方面,如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又突出表现为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社会关系及其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的不同。马克思认为,社会空间结构的历史分界是由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决定的。资本形态不同,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便不同,反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不同结合方式便会形成不同的资本形态。当然,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资本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自身增殖。资本运动的总过程就是资本循环的过程,资本循环就是持续地“从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再从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它是“从一个出发点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13]。在资本循环中虽然存在货币形态、生产形态和商品形态的暂时固定,然而,它最终只有实现了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换才能实现自身的增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分析了产业资本循环问题,它包含3个阶段,即购买、生产和销售和3种形态,即货币、生产和商品。在购买阶段,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把货币转化为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力的生产资本。这种转化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的,即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劳动力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生产资料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吸收器,是榨取工人劳动力的物质手段。完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之后,生产活动便能够现实地展开了。在生产阶段,资本表现为两种形态,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一阶段是资本循环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因此,剩余价值正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直接表现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由工人和生产资料的结合采取的是资本生产的存在方式,即资本剥削剩余劳动的方式。由于资本是决定两者结合的力量,因此两者的结合必然遵从资本的意志。资本的空间生产造就了一个新的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在它的历史发展中……不可比拟地超越了以前的一切时期”[14]。在生产过程中,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始终属于资本家,因而资本家总是希求节约使用和妥善保管生产资料。而劳动力只有在生产中才从属于资本,因而资本家从不吝惜压榨和驱使劳动力。当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之后,资本循环便进入了售卖阶段。此时,资本重新回到市场,完成向货币资本的回归。售卖的实质就是垫付资本的复归和剩余价值的实现。

实施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工作中,提高人员素质是关键。管理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发生作用的过程,在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只有人才是主体,是决定管理效率的关键,而决定管理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人员素质,人员素质是指管理人员在承担一定的管理事务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在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应具有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等基本素质。

总之,资本形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但在每一特定历史阶段的资本形态体系中总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资本形态。每一个新资本形态的产生都会极大地加速推进资本空间化的进程。资本积累的空间化是推动资本形态更新的内在动力,是资本为了追求高额剩余价值的自我创新和自我超越。当旧的资本形态影响或削弱了剩余价值的追求时,资本就会孕育和创造出新的形态,从而使资本获得新的更加广阔的积累空间。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后工业社会,每一次转型都意味着旧的资本形态的退场和新的资本形态的登场,资本形态的创新能够为自身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当然,新的资本形态取代旧的资本形态不是线性更替的过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新旧资本形态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并逐步更替。

参考文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7.

[3] 张天勇,王蜜.城市化与空间正义:我国城市化的问题批判与未来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81.

[4] 丰子义.走向现实的社会历史哲学: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40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三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92.

[6] 张佳.大卫·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4.

[7] HARVEY D.Space of capital: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1:242.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四十六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四十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3.

[10]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42.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57.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5.

[13] 吕宝海.新解资本论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93.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On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Marxist Spatialization of Capital

LI Wei-yi1,ZHAO Ying-jie2

(1.College of History,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2.College of Marxism,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Abstract :The spatialization of capital is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 homogeneous capital space in the global space,whose purpose is to pursue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surplus value.The spatialization of capital can b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productivity,production relations,and production methods.On the basis of political economics research,Marx profoundly reveals the three historical logics followed by the spatialization of capital,namely the driving logic of capital accumulation,the space logic of capital production and the fission logic of capital form.In the aspect of the driving logic of capital accumulation,Marx dissects the way of primitive accumulation and process accumulation and reveals the historica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from primitive accumulation to excessive accumulation.In the aspect of the space logic of capital production,Marx demonstrates the unity of capital spatialization process and the spatial capitalization results,and reveals the barbaric nature behind the appearance of capital civilization.In the aspect of the fission logic of capital form,Marx analyzes the cycle of monetary capital,production capital and commodity capital and reveals the self-morph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apital.

Keywords :Marx;capital;spatialization;historical logic

DOI: 10.3969/j.issn.2095-462X.2019.01.014

中图分类号 :F 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62X(2019)01-0059-05

网络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90102.1614.032.html

网络出版时间 :2019-01-03 09:05

收稿日期 :20180325

基金项目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8ZX005);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hbu2018ss37)

作者简介 :李维意(1963-),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责任编辑 治丹丹 )

标签:;  ;  ;  ;  ;  ;  

论马克思资本空间化的历史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