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投资行为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持续发展是人类就生存与发展而提出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有序高效的最佳运行模式和最高目标。是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微观经济的主体行为的调控才能够完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目标。旅游投资行为的调控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它通过微观控制,实现宏观目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实现旅游经济由以数量和速度为主的特征向适度速度,精品质量和协调发展的转变,我国经济成功的软着陆为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产业发展的经济、文化和环境以及旅游经济内部各个环节。旅游投资是旅游业资本存量扩展的起点。因此,对旅游投资行为的管理,通过引导旅游投资的经济效益、文化品位和环境保护效能,使旅游投资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水平,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资源的外在性与旅游投资行为
所谓外在性是指未被市场交易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及收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外在性也就必然表现为外在的社会成本和外在的社会收益。每个经济行为不仅包括了其自身形成的直接成本和直接收益,同时每个经济行为又对整个社会产生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社会成本的高低反映了经济行为损害社会利益的高低程度;而社会收益的高低则反映了经济行为除自身的经济收益外,对整个社会所做出的贡献。这种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是存在于企业个体行为以外的连带影响。因此,作为企业来讲,企业追求的仍然是产量既定下的成本最小,或者成本既定下的产量最大,即企业追求利润最大或企业价值最大,而外在性的存在,使有的企业将自己的成本向社会成本转移以缩小其自身的成本,而绝大多数企业并不关心自己获利以外给别人带来的收益。外在性的这种独特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从表面来看,旅游学研究已赋予旅游资源一定的含义,旅游资源的概念已基本清楚,但与其它产业赖以发展的资源相对比,旅游资源又十分难以界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的内涵不清楚。依据传统观念,旅游资源被认为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除自然景观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表现出慢变量的特征以外,人文旅游资源则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快变量特征。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必然导致旅游资源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市场体系中则表现得更快,有的一度被看好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成为昙花一现。旅游资源缺乏其稳定性,因而,也就不清楚内涵所赋予的特殊范畴。
(二)一定时期内旅游资源的存量不清楚。旅游资源是一个以社会变化为特征的动态速变系统,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到底有多少旅游资源,谁也说不清楚。旅游资源的这种不稳定性决定了旅游资源存量不清楚的现实;也同样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存量是不可以通过静态的旅游资源普查来简单加以确定的。
(三)在技术上,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的丰度和品位不清,即旅游资源的评价不清楚。哪些地区可以发展旅游业?或者哪些地方可以使旅游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些问题是我国旅游业现阶段发展的难点。通过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和旅游业的发展格局来看,有的地区在其经济发展中,这个问题摆的比较清楚,但仍然存在一个疑问:那就是在宏观上,这个地区应该发展多大规模和哪个层次的旅游业,才能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应该存有多大规模的旅游资本存量?另外,有的地区不考虑自身的资源情况,在其它产业得不到有效发展的情况下,就招出了万能的旅游业,之所以能够如此,其原因在于技术上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的丰度和品位不清楚,从而出现了在各个地区的旅游规划中普遍存在的与实际和市场不相符的资源评价“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极具开发价值”,好象为地区旅游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殊不知,对地方经济发展来讲,虽前途一片光明,脚下却无路可走。这种旅游业的发展既浪费了发展的资金与人力,又浪费了其它宝贵的发展机遇。
(四)旅游资源的外在性尤为突出。自然旅游景观是大自然所赋予的,而历史人文景观是祖先留给我们人类的,无论是自然界所赋予的,还是祖先所给予的,都是我们今天旅游发展的基础。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资源开发和地区经济发展为前提的。然而在进入旅游行业时,旅游发展商获得旅游资源的成本几乎为零。其旅游投资开发的成本仅仅表现在资金成本和修建基础设施的费用以及相应的经营管理费用,这也就决定了旅游开发商在后期长时期的经营过程中关心的只是自己直接投资品的运营,而很少关心以外的东西。也就是说,旅游开发商很少关心旅游资源本身的命运。正是旅游资源的这种外在性不断导致了景区、景点旅游资源的破坏。而对比来看,现代人造景观是旅游投资商直接投资所获得的,是创意、设计、开发和经营的结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人造景观在市场上难以成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缺乏好的创意,另一方面则是由所有权产生的旅游景区经营环节中行为的外在性所造成的。
因此,要解决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效率问题,关键在于解决旅游资源开发的外在性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的适度速率和规模。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涉及自然生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技术革新等多方面的影响到全人类今天与明天行为选择的最高发展目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必须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容许的范围以内。
(二)旅游经济产业的高效运转,具体包括
1.旅游产业的总量。旅游业发展的总量也就是旅游市场的总供给,它必须与旅游业的市场总需求相适应。
2.生态规范下的经济最大化。
(三)旅游地的品牌确立和形象维护是区域可持续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旅游产业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制度变革
即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生态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和文物鉴定、保护、复修和挖掘等技术都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度的变革也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包括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特征的公平的制度体系:第一,建立旅游业合格的交易主体。第二,建立合格的投资主体。第三,建立合格的旅游资源使用制度。第四,建立旅游业信息低成本,高保真制度,提高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信息的对称程度。第五,提高政府依靠法律反旅游欺诈的能力。
(五)国民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国际性产业,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世界、国家、地区与各行各业都成为世界共同市场的一部分。旅游业强烈地依赖着世界经济和地方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稳定。据WTO组织预测,到2020年, 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地,这是国家与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结果。
(六)旅游地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区域社会群体的特性之上的。地方文化与行为特征,伦理道德与价值观都成为地方旅游业保持特色,扩大市场,吸引客人的文化内涵。因此,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展是旅游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群心理和行为。
(七)旅游地与旅游产业管理的科学化
管理的科学化提高了旅游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使旅游业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运行,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证。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控制策略
从经济活动的链状结构来看,资源的引致需求直接受到投资规模和取向的影响,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形成了对资源的引致需求,而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是以投资生产为关键的市场环节。因此,投资是经济活动中调控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的根本。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伦理、制度、技术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诱导着这种变革的方向。投资行为的调控既可以调控经济活动本身(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也可以影响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控制途径。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好旅游资源的外在性,还要解决好因所有权而形成的外在性所导致的效率下降问题,因此,解决好投资机制和投资主体是投资策略的关键。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控制在产业政策上可通过实施旅游项目投资的PR工程,PP工程和RP工程,即旅游业的优先发展地区,优先发展项目和旅游精品三大工程来实现。
(一)PR(preferred region)工程
即优先发展地区。现阶段旅游业的发展在全国已成遍地开花之势,很多省地县乡在其它产业得不到有效发展的前提下,不考虑自身的条件,都树起了旅游业的招牌,到处翻阅历史文献,希冀得到历史的启发,胡乱联系,胡乱引进,胡乱建造,既浪费了资金,又错过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破坏了资源,使旅游业的发展停留在短期获利,长期破坏,走入误区的水平上。
第一,旅游业是可发展地区的领地。具备一定经济水平,资源富集且品位较高,具备良好的路口效应或可达性的地区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地区成为旅游产业发展地区选择的重要依据。实际上,我国政府先后公布的3批共19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99处历史文化名城和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作为国家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投资管理的优先发展地区而收到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以及资源保护效果。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就是由这些地区旅游业开发建设所推动的,是我国旅游地体系的支柱。然而问题更多的存在于地方旅游业发展中,在国家选定重点旅游投资地区的同时,省地不是在有效地开发建设国家旅游增长中心,而是又在大规模选定属于自己的风景名胜区和优先发展地区。作为对文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各级文物、遗址保护和森林公园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对于保护性功能差的旅游度假区,在全国也形成了国家、省地旅游度假地体系。投资的分散和粗放性经营以及资源的浪费成为这些地区的开发经营特征。
第二,在旅游资源丰富的生态脆弱带地区可以优先发展旅游业,以摆脱传统发展道路中人类产业活动对这些地区自然生态所造成的巨大破坏。生态脆弱带通过有选择的生态旅游工程发展投资项目,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地方经济,不仅在项目选择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而且使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PP(preferred project)工程
即优先发展项目工程。它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中心控制途径。在过去,为了获得旅游投资,不管投资项目的性质如何,都在轰轰烈烈中建成,但很快都被市场所抛弃。不合理的旅游项目破坏了旅游资源,有的建成不久,就成为景点多余的设施;有的投资项目不考虑景区的生态容量,常常使景区、景点处于超负荷状态;有的投资项目与景区环境不协调;而有的投资项目却为社会所不容;有的投资项目重复建设,花费巨额资金,却无益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优先发展项目工程,必须建立一套适应旅游评估的标准和投资指南,转变现存的旅游项目评估、审批程序。
(三)RP(refined product)工程
即精品旅游产品工程。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旅游产品的精品工程已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无论是保护和开发自然景观,还是现代人造景观的精品化,都标志着市场呼唤旅游产品精品时代的来临。开发者建设追求精品工程,旅游者消费追求精品产品是现代旅游市场的特点,他们成为区域性旅游市场的精品,也是支撑区域旅游市场的主体。
然而,旅游投资分散,景点规模小,层次低是限制我国旅游业良性发展的一个因素,也是我国目前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在这方面,各地民俗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一些地方,县、乡、镇、村都在建民俗村。更有甚者,在一些中心城市周围零星分散着多个小规模的民俗村,有的把迷信搬进民俗村;有的神话洞里,妖魔鬼怪粉墨登场;有的看风水,建庙宇宫廷,浪费着众多的集体和国家的资源。
精品旅游产品是艺术、文化和市场高度结合的产物,它反映了旅游市场的需求。1997’中国旅游年隆重推出的35个王牌景点和16条旅游专线,把国家的王牌景点和各省的拳头产品统一起来,既有利于全面宣传我国的精品旅游产品,也有利于各省用自己的拳头产品带动旅游精品的全面开发。
(四)旅游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十五大报告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指出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最好的发展机遇,旅游企业真正转变经营方式,通过改变所有制结构实现旅游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大力发展各种经济成分的旅游投资,调动国家、集体、个人和境外资金,特别是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资本积累的扩大,也同样发展了国有经济成分。旅游投资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格局将扩大旅游项目投资的市场范围,减弱外在性的影响,调动激发旅游投资行为的经济效率和连带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备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旅游投资行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在国家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战略指导下,把资金投入到旅游业优先发展的地区的优先发展项目上,开发建设旅游精品,无疑又提高了旅游投资的各种效益。因此,对旅游投资行为的引导和调控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收稿日期:199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