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胜初微机配置公平性的分析与改进_微机论文

小胜初微机配置公平性的分析与改进_微机论文

小升初微机派位公平性分析及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平性论文,微机论文,小升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2)06-0025-03

当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并未停下,小学升初中(以下简称“小升初”)微机派位的升学方式顺势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方式虽然早已有之,并且目前在某些地区仍在沿用,但是在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背景下,微机派位这一表面上看似绝对公平的方式容易使公平异化,使均衡发展走向极端。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业追求和目标是有差异的。面对有着诸多差异的学生,微机派位强制性地把他们纳入到一个集体,编为一个整体。这种具有极大随机性的公平是否是有效公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微机派位的现状及弊端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1]当时,由于义务教育刚刚实行,为落实国家政策,学校之间竞争激烈,入学率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义务教育的普及进程受到严重影响,学生倒流、留级情况严重,择校开始盛行,重点校、重点班如雨后春笋般相继产生,“小升初”提前备战,孩子、家长、教师负担加重等问题层出不穷。我国的“小升初”微机派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其是由广州市教育局于1989年从香港地区引入内地并加以修改进而推广开来的一种升学方式。[2]所谓微机派位,是指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三方代表的参与下,通过电脑选号的方式确定学生的入学学校。这种入学方式后来经试点推广后虽有所调整,但基本过程大同小异。目前,我国很多地区还在实行“小升初”微机派位升学方式。这一措施能够在形式上保证录取的公平公正,减轻招考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效率,减少误差和干扰,使贫困家庭的孩子也有机会走进好学校,减轻一部分孩子的负担。同时,它也使薄弱学校获得了一些优秀的生源,提高了竞争力。[2]然而,这一方式在执行过程中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乏力。微机派位虽已到处开花,但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担当不够: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缺乏理论研究意识,未能组织强有力的研究队伍开展理论研究,为微机派位的实践作理论奠基;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上不作为,尽管全国许多地方陆续采取了这一方式,但是教育行政部门却并未制订具体办法指导这一工作的开展。因此,各地在微机派位的实施上可以说是各行其是。首先,实行的学校类型各不相同。有的地区在公办学校实行微机派位,民办学校实行自主招生,如广州的老三区(越秀、海珠、荔湾)[3];有的地区则是在民办学校实行微机派位,公办学校实行就近入学,如上海[4];还有的地区公办、民办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实行微机派位,如湖南长沙[5];还有很多地区并未实行微机派位。其次,微机派位采取的形式各异。香港和广州老三区的派位是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批派位[6];重庆先把学校的指标分到各邻近区,然后划片派位;河南安阳则是采取了电脑派位之后,还要进行手工调配[7]。在全国范围内,微机派位升学方式几乎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二是微机派位服务的对象被忽略。引入微机派位这一方式的初衷是让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从这一点来看,微机派位服务的对象应该是学生。可是,在微机派位实行过程中,微机派位主要用于学校的生源分流和解决分班时学生扎堆的难题。这不是从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并未考虑到学生应该进入什么样的学校与班级。微机派位是缺乏理论基础的、机械的、形式上的所谓“公平”派位。

二、微机派位的公平性分析

(一)忽视差异的绝对平等危害公平

微机派位作为一种实现教育公平的手段,它通过电脑选号的方式确定学生所升入的学校及班级。它的操作过程是按程序执行指令,其结果完全是在机械运行中随机产生的。如果按照教育公平所追求的起点(教育机会)、过程(教育资源投入)与结果(教育资源对学生成就产生效力)的公平来分析,微机派位真的实现了公平吗?从起点的公平来看,它表面上促成了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均等,但是却无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机、追求、目标等差异。它实质上并未让存在差异的学生得到有利于其个性发展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从教育过程的公平来看,它只是在无法使人人都获得均等教育资源时,令人人都有均等的机会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这实际上是绕过甚至是歪曲过程公平的一种“过程公平”,因为看似机会均等的派位仅仅是为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无法保证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结果,即对学生成就产生效力。这完全是一种机械的形式公平,不仅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危害公平。我们所要追求的应该是在考量学生学习能力、动机、追求和目标等差异基础上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学生本位的多元公平观。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不同个体之间所显示的身心特征也不同。例如,学生的能力存在着发展水平、表现早晚、认知结构,甚至是性别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遗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8]对于基础差异,教育应该是面向基础好的还是基础差的,并不能一概而论。面向基础差的学生(一般是少数),会牺牲基础好的学生(一般是大多数),让他们“吃不饱”,这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公平;面向基础好的学生,会牺牲基础差的学生,人们便指责这种做法忽视弱势群体、不公平、不符合义务教育的精神。我国现行的微机派位,实质上是一种无视学生差异的绝对公平,是对公平和平等的滥用。

(二)多样化升学方式促进实质公平

学生在学业基础上是存在差异的,单纯统一地按成绩进行区分,显然有失偏颇。我们应该把其他影响公平的因素考虑在内,以多样化的方式组织“小升初”。义务教育应该在保证大部分学生入学公平的同时,让有更高层次需要的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对于能力差异,我们既要保护强的,大力发展好的,也要帮助弱者转化、改变和提升,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尽量去满足最出色学生的要求,对差生的照顾应以不影响优等生的利益为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让强者更强,弱者变强,不能保弱失强、保劣失优。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如若一味追求公平,妄图把所有的学生都“拔”到同一个层次,到最后只能使整个社会陷入平庸的怪圈。这种做法表面上是为了平等,或者说是为了少数人的权利,却在无形中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平等、公平和权利。笔者认为,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教育机会分配方式与教学方法,让他们更健康、更快乐、更顺利地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公平,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实施公平合理的教育,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破解微机派位公平性难题的建议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微机派位本身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微机派位的初衷并未实现,其促进教育公平的目的是值得推崇的,但是,如果试图通过机械的程序操作去实现这一目的,则会与其初衷南辕北辙。笔者认为,我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让这一方式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第一,组织者应重视微机派位的服务对象,以学生为本。微机派位应用于“小升初”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学生作为重要的服务对象却被忽略了。微机派位的实行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业能力、兴趣、个性等差异,而不应该是解决表面教育问题的权宜之计,甚至以公平之名行徇私谋利之实。学生入学必须实行分类指导下的微机派位。这一方式要求对学生的学业基础、能力水平、道德行为表现、个性和特长进行归类,然后从政策上给予指导录取。采用微机派位这种方式,一方面需要有坚实的理论研究作基础,另一方面需要有客观、科学、公正的可操作程序。这固然会加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的负担,但是这能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最适合他们的教育,从长远来看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关于微机派位的现状调查和理论研究。针对微机派位存在的实施范围和形式混乱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组织一个有权威、有能力的研究队伍,了解微机派位的具体需求并开展其适应性研究,以明确微机派位的实施范围,规范微机派位所采取的形式。关于实施范围,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各地的地理、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分区,然后在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程度的微机派位。在校际范围内,微机派位的组织者需要明确,是在公办学校实施微机派位还是在民办学校内实施,又或者是在所有的学校实施。关于具体的执行方式,微机派位的组织者要明确,是征求学生志愿后直接派位还是按成绩派位,或是直接划片派位,又或者是结合其他方式。以上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坚实的理论作为支持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为微机派位的实施与推广出谋划策、答疑解惑,改变目前微机派位的无序局面。

第三,教育行政部门应均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从形式上看,微机派位是公平的,但是其实施前提并不公平,因为我国当前学校资源分配并不公平,学校间的硬件和软件配置都存在差距。在国外,一些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韩国在1968年开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府采取增加学校数量和在诸如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使各个中学均衡化的措施”[9]。这些政策的实施使韩国义务教育总体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之所以说我国微机派位的升学方式更多的是表面化的或者说是形式化的工作,是因为这种看似公平的方式,一经实施便带来了更多的不公平,其中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对学生个性、能力等的不公平,并以择校方式表现出来。从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这一方式所带来的副作用来看,即便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微机派位升学也会导致择校现象,甚至有加剧之势,因为当子女被派到不理想的学校时,家长唯一的选择就是择校。微机派位实施的前提是学校资源配置公平合理,此处的“资源”不仅包括学校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设施(如师资)。

标签:;  ;  ;  ;  ;  

小胜初微机配置公平性的分析与改进_微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