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尔比亚·米吉提
新疆省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 841000
【摘 要】目的:探究恩替卡韦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注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乙肝疫苗注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转换率与HBV-DNA下降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转换率、HBV-DNA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血清转换率与HBV-DNA下降率,预防病情恶化,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恩替卡韦;乙肝疫苗;慢性乙肝;效果
乙肝病毒(HBV)是现阶段全球面临的感染性疾病,有研究指出,截止2010年底,全球已有13%的人口发生HBV慢性感染,而在感染HBV的患者中,又有25%的人群因病情的不断变化出现肝纤维病变[1],引发肝硬化或肝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抗病毒治疗是目前防治慢性乙肝患者的常用方式,而现阶段常用的药物包括核苷类似物、干扰素等。我院对既往收治的80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乙肝疫苗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中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5~47岁,平均(35.8±3.3)岁;HBV-DNA水平(7.03±2.22)log10拷贝/mL。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3~49岁,平均(35.5±3.7)岁;HBV-DNA水平(7.10±1.96)log10拷贝/mL。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HBV-DNA水平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马来酸恩替卡韦片(国药准字H20120039)口服治疗,0.5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国药准字S19983014)肌肉注射,60μg/次,2次/月。
1.3观察指标
采用荧光测定法对血清标志物(HBV-DNA)进行测定,若患者治疗后的HBV-DNA<300拷贝/mL则说明HBV-DNA下降[3],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转换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疗效相关指标比较
3讨论
慢性乙肝是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后的一项漫长过程,肝脏纤维化作为慢性乙肝发展到肝硬化、肝癌的必经之路,所以对肝脏纤维化进行控制是治疗慢性乙肝的重要原则,其关键在于促进HBV-DNA转阴。恩替卡韦是国内最常见的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种药物,属于核苷类似物,药物在进入体内后会与肝细胞内部发生磷酸化反应,转化为三磷酸恩替卡韦,让恩替卡韦抑制肝细胞内的HBV-DNA的作用对患者进行治疗。此外,恩替卡韦也是目前已知的核苷类似物中耐药性最低的药物,能快速有效的改善患者肝脏纤维化,阻止各项指标的恶化[4]。现有的临床研究中[5],机体多次接种乙肝疫苗对对T细胞淋巴分泌细胞免疫因子IL-2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本次研究发现,采用恩替卡韦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能有效促进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同时降低HBV-DNA感染率,相比单纯口服恩替卡韦的效果更佳(P<0.05)。综上所述,恩替卡韦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肝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血清转换率与HBV-DNA下降率,预防病情恶化,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霍高岭. 恩替卡韦联合乙肝疫苗对慢性乙肝患者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23(2):53-55.
[2]唐立可人(综述),张大志(审校).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患者临床疗效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7):2610-2612,2613.
[3]巧彬,陈景象,林振德,等. 三种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7,18(3):97-99.
[4]刘建湘. 恩替卡韦联合HBsAg纳米乳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研究[J].感染、炎症、修复,2017,14(1):40-43.
[5]欣宇,高培,王怀,等.成人及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15年内表面抗体水平的变化[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7,8(6):808-811.
论文作者:奴尔比亚·米吉提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7
标签:患者论文; 乙肝论文; 血清论文; 乙肝疫苗论文; 转换率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