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铜甑釜的保护与修复论文

魏晋铜甑釜的保护与修复

郭海燕

(平凉市博物馆,甘肃 平凉 744000)

摘 要: 运用科学保护与传统修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遵循“修旧如旧”和最小干预等基本原则,通过分析、检测来制订修复方案以及保护修复处理等步骤。文章介绍了铜甑釜保护修复的基本要求和流程,此次保护修复使病害得到消除与控制,延长了文物的寿命与价值。

关键词: 铜甑釜;病害;保护;修复

笔者有幸参与了魏晋铜甑釜的保护与修复,该器物于1993年在甘肃玉门白土梁遗址出土,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铜甑釜为青铜铸造,甑为侈口,斜平沿,深鼓腹,圈足,底部有网状镂孔,口径12.5厘米,高7.4厘米,底径4.6厘米,釜为子母口,口径6.3厘米,通高9.3厘米,圆鼓腹,腹径14.0厘米(图1)。现结合对魏晋铜甑釜的保护修复谈一些文物保护修复的浅要认识。

值得说明的是,这个统计数字与前面调查的“在孵化器注册发展的企业数”有一定的出入,共计11家孵化器企业提供的数值不同。据了解,主要原因有:(1)统计口径不一;(2)有些外地企业并没有在孵化器注册,只是租赁孵化器的办公室在这里开展试点性的营运;(3)有些企业尚在试水阶段,未正式注册。

图1 魏晋铜甑釜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 病害描述

甑口沿局部有绿色锈蚀,腹部表面硬结物是浅绿色粉末状锈,底部布满蓝色粉末状锈蚀。釜腹部有大面积层状堆积物和表面硬结物,呈现浅绿色、绿色、蓝色。口沿局部有绿色瘤状物凸出器物表面,腹部有一直径5微米的孔洞,孔洞周围堆积蓝色、浅绿色层状锈蚀(图2)。

2 保护修复前分析检测

保护修复前进行分析检测,主要的方法有X射线荧光分析、硝酸银定性分析,其流程如下:

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在文物保护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对青铜合金中的多种元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便携式X荧光能谱分析仪对保护器物进行成分分析。通过检测该铜甑釜合金成分为:铜66.74%、锡14.35%、铅14.35%,可初步判断该器物材质为铜、锡、铅。

1.1一般资料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我院选取了80例胸外科肋骨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分成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均有40例。常规组是24例男性和16例女性,年龄16至72岁,平均(44.2±5.6)岁;低剂量组是28例男性和12例女性,年龄14至70岁,平均(42.3±5.7)岁。两组患者的普通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性,能进行对比分析。

3 修复程序及操作方法

意大利火锅的主要原料是牛肉片、火腿、猪排肉和虾仁等,配料有菠菜、洋葱以及黄油等。人们在吃火锅时,先将火锅烧热,然后再将菠菜和洋葱放入锅内煮一下,稍后再放火腿,鸡片和猪排肉等,待开始吃的时候再放入虾仁等海鲜产品,以保持火锅的鲜香味。

向学生发调查问卷62份,回收有效问卷6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结果表明,2个班大部分学生对授课整体表示满意.学生反映课程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主要包括:(1)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多讲解一些生产上的实例;(2)采用PPT展示讲解生产实例效果会更好一些;(3)希望教师上课时语速稍微再慢一些;(4)蛋白质工程这门课整体比较难,部分章节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图2 铜甑釜病害线图

图3 保护修复前甑外底部蓝色绣 视频放大3×10倍

缓蚀和封护:处理时将1.5%的BTA乙醇溶液用毛刷均匀涂刷在器物的内外表面,再刷1.5%的Paraloid-B72溶液在器物的表面。封护材料选用2%的B72丙酮溶液,采用毛笔、毛刷等工具涂刷法进行封护。

硝酸银定性分析:对铜甑釜基体不同部位出现的不同锈蚀成分分别取样,做硝酸银定性分析。结果发现甑腹外壁绿色锈蚀、甑腹内靠近口沿处浅绿色锈蚀和釜腹沿下深绿色锈均含有大量氯离子,其他锈蚀取样几乎没有氯离子。对有氯离子锈蚀的部位,用体式显微镜进行显微观察,发现锈蚀整体疏松,呈粉末状(图3)。

除锈:铜甑釜内部采用倍半碳酸钠法祛除,将含氯化物的铜甑釜浸入0.5%的倍半碳酸钠(Na2C03·NaHC03·2H20)溶液中浸泡,浸泡时可以适当加热,以加快置换反应的速度。由于器物氯离子含量较高,浸泡时间较长。反复进行硝酸银滴定,当溶液中没有絮状沉淀时,认为除锈已经完成。

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依据国家文物局颁布的《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标准的记录格式,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对器物的尺寸、重量、锈蚀、完残情况及修复前原貌进行拍照、记录和绘制器物病害图等工作,使其尽可能保存完整的文物修复前现状资料,这对该文物的研究以及再次的保护修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表面清洗:根据铜甑釜的保存状况,遵从最小干预原则,采用5%的EDTA二钠盐脱脂棉包裹软化表面锈蚀,软化时间根据锈蚀疏松程度来确定,软化结束后用蒸馏水反复清洗多次,然后放在烘干箱中祛除铜器表面水分,再用机械方法祛除软化铜甑釜表面锈蚀和硬结物。

4 保护修复后的保存环境建议

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并非一劳永逸,并不能避免文物再次出现病害,处理后的环境控制和日常保养才是保证文物寿命尽可能延长的关键。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是文物是否得以长期良好保存的首要条件,馆内环境中的温湿度、污染气体、光辐射、虫害和霉菌等外在环境因素,对文物长久保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根据铜甑釜的主要病害,结合检测分析结果,在维护其原真性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方案,对铜甑釜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复保护。其流程如下:

一是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文物库房内的温度最好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日较差值不超过5摄氏度;相对湿度最好在40%以下,日较差值不超过5%,库房要有长期的温湿度日常记录。

二是防治紫外光、有害气体、灰尘的侵害。文物库房的窗户要少,尽量使用磨砂厚玻璃或花纹玻璃,如使用普通平板玻璃,应在玻璃表面安装防紫外线胶片。

文物陈列展出时,应使用无紫外线的光源或使用LED照明,光线不宜直射,照度应小于50勒克斯;使用空气过滤装置,尽量减少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展示、库房、展柜、包装等使用符合标准的建筑装潢材料,定期用吸尘器清扫房屋。

5 小结

文物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见证,它不可再生,更不能替代。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不仅能让破碎、锈蚀的文物延长寿命,而且也是对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的一种延伸的发掘、认识和了解的过程。故此,文物保护修复前需制订科学的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利用现代科学仪器进行无损检测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保护修复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保护修复工作完成之后,应运用馆藏文物保护设施设备最大程度地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预防性保护,以便更好地保护祖先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为“文物活起来”发挥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1]许淳淳,潘路.金属文物保护——全程技术方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毛志平.战国镶红铜鸟兽几何纹青铜壶的保护修复[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4).

[3]陈仲陶.对青铜器保护修复理念、原则的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3).

【作者简介】 郭海燕,女,汉族,甘肃平凉人,本科,文博馆员,主要从事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标签:;  ;  ;  ;  ;  

魏晋铜甑釜的保护与修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