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统一中的价值观改革探索--陕西价值哲学研究所1999年年会综述_社会价值观论文

历史与现实统一中的价值观改革探索--陕西价值哲学研究所1999年年会综述_社会价值观论文

在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探寻价值观念的变革——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1999年年会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西省论文,价值观念论文,哲学论文,现实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为了庆祝建国五十周年、迎接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以价值观念与历史发展为主题的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1999年年会于1999年10月31日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一楼会议厅召开。来自陕西省社科联、陕西省社科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石油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单位的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和本学会会员出席了会议。大会向与会者全面介绍了1999年8 月在北戴河召开的全国第五届价值哲学理论研讨会关于价值评价理论的研究动向,进行了学会的第二届理事会选举和修改学会个别章程等活动,并着重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 关于价值的基本理论问题

目前除需要价值论外,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对价值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三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陕西省社科院王玉樑研究员为代表的效用价值论;二是以西北大学周树智教授和陕西省社科院胡义成研究员为代表的历史价值论或时间价值论;三是以西安石油学院邬焜教授为代表的天道价值论。

在这次年会上,西安石油学院的刘家珉提出应通过研究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理论,特别是劳动力价值决定中的生理和社会道德等因素,全面把握马克思的价值概念。他认为,从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的理论思路来看,马克思力图使经济学和哲学上的价值范畴具有一致性。这反映在他对劳动力价值划定的生理和社会道德的界限上,这种划定使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一般商品价值既相联系又有了本质的区别,并且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但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未能对这样的一致性专门加以说明。因此研究中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将马克思的理论假定与资本主义的现实相混同;二是将马克思的不成熟看法与成熟的理论相混淆。

周树智教授从休谟的“应当”出发,分析了“应当”所包含的应有性和正当性。他认为这两方面性质实际就是正义性、合理性、非现实性、未来性,所以,价值是事物历史进步性的存在方式。从这一点出发他认为,价值观就是对价值现象的总的看法。而价值观念则是一定时期价值主体的意识形式。具体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总是由一定历史条件所规定的,在一般情况下价值观念主要要由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规范、价值准则等构成。价值观念变革的实质就是一定时期人们主导性价值的变革,即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手段、价值规范等的变革。

2 关于价值观念变革的阶段、特点和未来趋势等问题

周树智教授认为我国价值观念的变革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即1919年~1949年为第一阶段;1949年至今为第二阶段。而宝鸡文理学院的孔润年则进一步强调了我国道德价值观念的变革主要经历的三大阶段,即1919年~1949年为封建旧道德占统治地位,共产主义道德正处于萌芽的阶段;1949年~1979年为共产主义道德的确立与探索阶段;1979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在克服了第二阶段对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缺乏层次性、对传统道德和西方道德缺乏辩证分析等的基础上,使道德、道德理论等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也面临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泛滥等新的现实问题。

西北政法大学的刘进田教授,他向大会提交的论文《在民族价值与个性价值之间》详细分析了在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价值与个性价值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为了救亡图存,民族主义价值与个性价值虽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但是这样的统一是以逐步走向全盘否弃来自资本主义的个性价值为代价的,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表现为“民族主义价值使个性自由价值表面化、边缘化”“民族主义价值使个性价值工具化、手段化”“民族主义价值使个性价值落后化、反动化”。因此,这样的代价或局限性“在中国现代文化价值史上呈现出沉重的一幕”。

多数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价值观念变革的第二阶段,尤其是对当代乃至新世纪即将面临的有关价值问题展开了讨论。这是这次年会的一大特点之一。同时,这也表明价值哲学将会更加接近人类的生活世界,将会更加面向中国当代和未来的社会现实。

陕西省青年政治学院的张宝印教授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提出了价值观念建设必须实现价值取向上的三个统一,即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价值观与效益观的统一。另有学者提出要以事物两方面的统一、协和、吸引等为特征的“和合价值观”来克服当前人与自然、理论与现实等的矛盾。对此也有学者提出这种“和合价值观”与当代世界背景是否和谐的疑问。有的学者还从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出发,提出了建构适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观的总体构想。

对于21世纪我国价值观念的发展,西安石油学院邬焜教授以《网络化与价值观念模式的多元化》为题,向大会作了精彩的发言。他提出,工业文明时代的技术基础是一系列的大机器生产,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模式是标准化与同步化。加上这时候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单向性局限,于是才有了“一个主义、一个思想、一个头脑、一个规范”等现象的出现,使得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念从总体上看是一元化的;但是,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工业文明时代的技术基础被网络化所取代,而网络化信息的交互性、平行性、非权威性和全球性的特点,打破了工业文明的一元化体制的技术条件,使人们的知识、信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具有多元化性质,从而带来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网络化最终又将会带来以下结果:一是导致新型民主制的产生。旧有的民主制是以少数服从多数、以牺牲少数人的意见为前提的,但在网络时代,由于意见过于分散很难形成意见的多数,于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受到同样的尊重,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民主制。二是国家集权体制的消解。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一些全球性机构也相应产生,使国家的至上性被打破。这也许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预示的国家消亡的一种形式。邬焜教授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有学者对传统工业社会的一元化提出了质疑,认为一元化更适合于传统的农业社会。有学者对能否单靠技术发展来解决社会问题、对于多元化、分散性是否也要加上价值判断等也提出了疑问。

3 关于价值冲突问题

价值冲突是最近价值哲学研究中日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它与人们经济利益的冲突相呼应,是价值观念变革的重要方面。空军电讯工程学院的王伟民指出所谓价值冲突主要是指不同价值主体或同一价值主体的不同价值理论的冲突。他认为我国当代价值冲突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1)冲突程度上的突现性。在社会的转型时期, 价值冲突表现得尤为突出。(2)冲突性质上的两重性, 即价值冲突既具积极性,也有困扰主体等消极性。(3)冲突形式的多样性。(4)冲突根源上的复杂性。(5)消解冲突的长期性。 有学者也提出既然价值冲突有积极作用,为何还要消解的疑问。对此,王伟民认为,消解主要是针对价值冲突的消极因素而言的。

有些学者指出在今后的价值关系中,经济和环境的矛盾或冲突将会更为尖锐。这种冲突主要是指在人们关于价值、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中,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同时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价值评价的标准或尺度、价值行为的规范或准则,可是在现有条件下,一时又无法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这两种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地统一起来,由此所造成的矛盾与冲突。这最为直接地表现在人们的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上,即以讲求节约资源、适度消费、提高人的精神素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新价值观念和传统的以在数量和质量上占有、消耗资源为荣的价值观念的冲突。

有学者在对马尔库塞“单面人”的资本主义批判加以深入评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将科技理性与人文价值相统一的观点。也有学者提出后现代价值观的多元价值特征在中国也有所表现,只是中国的这种具有多元价值特征的“后现代”现象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在理论形态、成因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

4 关于环境价值的问题

环境价值是近年来国际价值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日本,对环境价值方面的研究,几乎成为日本价值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深入,环境价值问题也日益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在这次年会上,除了从价值冲突等方面来探讨环境价值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赵安启教授专门就绿色建筑及其生态价值观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生态价值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以符合生态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为价值尺度的良性价值观。它与传统的以人类中心主义为逻辑前提的工业时代的价值观完全不同,其逻辑前提是后人类中心或非人类中心主义,其着眼点并不仅仅停留于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的现有需要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只有确立这样的生态价值观,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此外,还有学者就价值观念的民俗特征对近现代化学工业技术发展的影响极其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详尽分析、也有学者对法的价值的主客观性等问题展开了富有特色的研究。

标签:;  ;  ;  

历史与现实统一中的价值观改革探索--陕西价值哲学研究所1999年年会综述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