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年生存状况与社会需求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需求论文,青年论文,生存状况论文,社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7-9月,共青团山东省委组织了对城市青年生存状况的调研。调查在济南市历下区所属10个街道办事处及驻地单位展开,发出问卷30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53份,回收率为91.77%。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为:14-19岁的占18.1%,20-24岁的占33.6%,25-29岁的占24.1%,30-34岁的占24.3%;职业分布为:城市在业青年56%,在校大学生、研究生6.4%,在校中学生12.1%,进城务工青年7.7%;下岗失业人员8.4%,其他类别从业者5.7%;文化构成为:小学以下1%,小学0.9%,初中21.7%(含部分在校学生),高中36.4%(含部分在校学生),大专20.7%,大学及以上16.7%;调查对象中,有固定收入的青年占75.3%,靠父母供养的占15.1%,无固定收入的占5.9%;已婚青年36%,离婚或丧偶后再婚为1%,离婚或丧偶后未再婚为2.2%,未婚青年57%。就调查对象的社会分布而言,样本对调查总体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覆盖面。本报告根据对问卷数据处理结果的多纬度分析,并以1997年中国青年社会政治心态调查和1998年中国城市青年发展状况调查原始数据为参照,就城市青年的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需求发展趋势做如下描述。
一、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心态相对平稳
25年改革开放结束了一个普遍贫困的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铺天盖地的人才招聘广告对高学历年轻人的青睐,给许多人造成了一种普遍的印象,认为我国城市青年既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属于“弄潮儿”和“最大的受益者”的城市青年仍然是少数,多数城市青年收入在平均水平之下,对自身状况的满意率普遍偏低,城市青年群体的内部差异正在继续扩大。
——关系生活质量的六项主要指标,青年满意率四项在半数以下,对收入水平满意率最低
表1显示,接受调查的青年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和家庭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对于收入水平、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发展机会等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的硬指标,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的都没有超过半数。其中,对收入水平感到满意的青年只有35.12%,略高于调查对象的1/3,比1997年全国城市青年调查结果低11.58%。为了了解这一选择结果是否与城市青年对经济收入预期偏高相关,笔者查询了济南市统计局关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最新统计,发现在本次调查实施的时间范围内,2003年1-11月份,济南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065元,月均915元。身处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作为引领时尚和消费潮流的青年群体,期望月收入不低于平均水平,应当属于合理的收入预期。但实际上本次调查涉及的2190名有收入的青年中,大约65.8%的青年收入水平低于本市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其中,无固定收入的占7.44%;月收入300元以下的占9.32%;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占26.16%;月收入500-1000元之间的占28.58%;月收入1001-1500元的占17.21%;1501-2000元的占10.27%;2001-3000元的占2.33%;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16人,占调查对象的0.73%。在接受调查的青年中,42.92%的青年月收入少于500元;16.76%的青年没有固定收入或月收入低于300元。与占调查对象3.06%月收入2000-5000元以上的高收入青年相比,内部收入差距约为10-20倍,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低收入青年群体。
表1 城市青年对自身状况的满意程度(%)
选项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还过得去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满意率
收入水平6.5 28.62 31.1 21.18 12.6 35.12
工作环境9.09 40.91 29.9113.54 6.55 50.0
居住环境9.3 34.09 32.4617.2
6.95 44.2
人际关系
12.91 49.14 29.4 5.92
2.63 62.04
发展机会9.9 33.35 30.9719.49 6.3 43.25
家庭生活28.1338.99 23.087.21
2.58 67.12
——确实有不少人过得比我好,但我的日子还过得去,多数青年面对差别心态比较平和
由于竞争机制已经深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当代城市青年对收入差距拉大,乃至由此产生的生活质量差异有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面对许多先富裕起来的人、迅速升迁的人、过得比自己好的人,多数青年保持了一种相对平稳的心态,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日子也还过得去。对表1的数据做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虽然满意自己目前生活质量的青年不占多数,但是,将认为自己的状况“还过得去”的选择比例并入所有的子项,则大多数青年认为自己目前的状况至少是“可以接受的”。其中,66.22%青年可以接受自己目前的收入水平;79.91%的青年能够接受自己目前的工作环境;75.85%的青年能够接受自己的居住环境;90.7%的青年能够接受自己目前的人际关系;74.22%的青年认为发挥机会还过得去;90.2%的青年认为自己的家庭生活还可以。除了对收入水平感到不满意的青年超过了1/3之外,其他方面感到还过得去的比例都占到了压倒多数。显然,多数城市青年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但这种不满意尚未导致他们对自身生存状况的整体否定。因为大多数青年了解,在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除了少数出类拔萃的人才,多数人的“资历”与收入水平之间客观上还存在着“同步发展”的关系。对于“资历浅”造成的“低收入”,青年既有心理准备,也相信“一切都会改变”。总体上“还过得去”,加上对未来收入水平提高持有较为乐观的预期,所以绝大多数青年能“平静地面对差别”。
——自身素质是影响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变量,城市青年已经形成共识
面对比5年前更大的收入差距,青年之所以仍然能保持较为平稳的心态,除了“还过得去”这一基本评价的平衡作用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过市场经济洗礼之后,城市青年更多地把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别与自身的素质连在了一起。比较1997与2003年青年对大款致富、一部分人迅速升迁、一部分人贫困潦倒原因的不同选择,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发人深思的变化。
表2 1997与2003年度,青年对“大款致富”原因的选择(%)
选项 1997年2003年 选中率升降比较
选中率位次
选中率 位次
能力强,会经营管理38.1 1
46.91 +8.8
亲友有官位背景29.5 3
40.02 +10.5
运气好12.9 22.6
5 +9.7
善于利用政策 25.6 436.8
3 +11.2
文化水平高3.3
17.3 +14.0
胆大敢闯,善于把握机遇33.5 232.0
4 -1.5
狡诈、会骗人、违法经营20.1 58.4
-9.7
对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多数青年,都经历了一个由“不习惯”、“不顺眼”到“见惯不惊”的过程。虽然与1997年调查结果相比,认为“亲友的官位背景”、“运气”等因素对大款致富仍然起作用的比例也有所上升,但肯定文化水平高、能力强、善于运用政策的比例升幅更引人注目。特别是1997年被视为致富第五位原因的“违法经营和不正当手段”,比例直落9.7百分点,被青年排在了所有选项的最后一位,表明青年对市场经济作为规则经济、法制经济的全新认识和理解。当然,“亲友的官位和背景”上升到第二位,则表明了权势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仍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表3 1997与2003年度,青年对“一些人迅速升迁”的原因选择(%)
选项 1997年选中率2003年选中率 选中率升降比较
选中率位次 选中率 位次
能力强 47.7 1 43 2-4.7
文化水平高 18.8 5 29.8
4
+11.0
对社会贡献大
7.9 16.6
+8.7
亲友有官位背景 39.9 2 43.71 +3.8
人际关系好 30.5 3 36.23 +5.7
靠拉帮结派 6.6 9.2+2.6
会吹拍马
22.7 4 17.0 5 -5.7
由于近年来社会为高学历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升迁机会,认为“文化水平高”是迅速升迁原因的青年一下提高了11%;肯定社会贡献和人际关系能力的比例也有明显的上升。部分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中出现的重文凭、轻实际能力的倾向,也对部分青年产生了“误导”,肯定能力的比例反倒比5年前下降了4.7个百分点。令人担心的是,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认为升迁要靠“亲友的官位背景”的比例反而上升到第一位,不仅表明了青年对用人问题上不正之风的不满和无奈,同时也表明,5年来这一方面尚未取得让青年认可的进步和变化。
表4 1997与2003年度,青年对“一部分人贫困潦倒”原因的选择(%)
选项 1997年选中率2003年选中率 选中率升降比较
选中率 位次选中率 位次
能力差、没有一技之长37.61
76.61 +40.0
没有权势背景15.85
31.53 +15.7
运气不好,没人帮助 7.0 24.35 +17.3
文化素质低 30.6
333.82 +3.2
头脑不灵活 7.3 21.7 +14.4
老实、不会骗人 14.213.3
-0.9
懒惰、不思进取 33.3
230.4 4 -2.9
所处地理位置不好25.7
44.8-20.9
1997年,青年认为一部分人贫困潦倒的最重要原因是能力差、没有一技之长;懒惰、不思进取;文化素质低,这些都属于个人原因。2003年,虽然个人能力高比例稳居榜首,文化素质排在第二,但“没有权势背景”上升到第三位,“懒惰、不思进取”下降到第四位,“运气不好、没人帮助”这一原来名列所有选项末位的因素被排在第五位。越来越多的城市青年看到了能力与知识在市场竞争中无可替代的“绝对作用”,相信能力、技术专长、知识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质量,这一认知与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一系列改革的政策导向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表明了城市青年对竞争机制“合理性”的认同。同时,“没有权势背景”作为贫困潦倒的原因受到重视,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方面它可以说明运用政权力量大规模地扶贫开发初见成效,青年相信并希望权势的介人可以帮助弱势群体更快地摆脱贫困;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青年对权势背景干预资源分配、导致社会不公的愤懑。无论哪种解释,都包含着令人忧虑的负面信息:前一种理解会助长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后一种理解则会助长对权势的依赖。“运气不好、没人帮助”作为贫困潦倒的原因被重视,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体现了城市青年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认为摆脱贫穷的过程需要“援手”;二是表现了将贫穷潦倒的“责任”推给“运气不好、无人帮助”的消极心理,少了一点于贫穷潦倒中崛起的勇气。
二、对社会发展持乐观预期,认同主流价值观念趋势上升
在收入水平整体偏低、多数青年对生活的满意度不高的情况下,城市青年能够保持比较平稳的心态,除了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将低收入归因于自身素质等自获条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是多数城市青年对社会发展前景和个人未来生活持有比较乐观的预期,对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认识更加清醒,人生的目标更加具体平实。
——多数青年对我国社会发展前景和改善个人未来生活态度比较乐观,少数青年仍在怀疑观望
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是否乐观,会直接影响他们对现实问题、尤其是对眼前困难的态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个人生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在整体上,城市青年对近年来国家的变化、社会的进步持肯定态度,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心增强。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前景,57.1%的青年认为“前途光明、充满信心”;26.4%的青年表示还要“走一步看一步”;有13.3%的青年表示“说不清”;只有3.2%的青年认为“前途渺茫、悲观失望”。这一选择结果与2000年中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全国数据大致持平。虽然感到悲观失望的比例比3年前上升了1个百分点,但是充满信心的比例也上升了0.6%。超过半数的青年对社会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超过1/4的青年要审慎地“走一步、看一步”,两者相加,从积极方面认同现有社会秩序的青年达到了80%以上,这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关于个人未来生活预期,调查对象中认为自己将来过上富裕生活的“机会很大”和“机会较大”的占55.6%,比1997年同类调查上升了7.8%。(见表5)
表5 1997、2003城市青年生活预期比较(%)
由于超过半数的青年相信“明天会更好”,认为未来过上富裕生活的机会“一半对一半”的大约30%的青年也会努力争取“好的一半”,因此,83%的青年事实上会不遗余力地“争取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是他们认同现有社会架构的重要物质利益基础。但是,17%的青年对未来缺乏信心,也将导致一种对现有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离心倾向,需要给予密切关注。
——对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认识更为客观深刻,多数青年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现阶段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城市青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主观到客观、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见表6)
表6 1997、2003青年对影响社会发展主要问题的不同选择(%)
1997年(限选4项) 2003年(限选3项)
选项
比例
选项比例
①党风不正、腐败现象严重 74.5
①人口多、就业压力大
71.0
②国企困难、失业下岗职工过多 62.9
②腐败现象严重 62.7
③贫富差距太大46.9
③人员素质低
37.4
④社会不稳定、治安恶化43.1
④经济发展速度慢
28.7
⑤假冒伪劣产品和社会公德问题 24.1
⑤各人顾各人,干事心不齐
22.9
显然,无论是1997还是2003年,青年对影响社会发展前五位的选择都包含了现象和原因两个层面的问题。但是,不同的选择结果却表明了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思维逻辑的重大差别。
199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对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的观察主要在现象层面。基本的态度是批评、指责和抱怨。对失业下岗职工增加,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稳定、治安恶化,以及假冒伪劣产品和社会公德问题的归因,被一股脑地归之为“党风不正、腐败现象严重”,说明当时青年对中国国情和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因素还缺少深入的思考。党风问题、腐败现象解决了,中国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是当时许多青年偏激而不失天真的想法。
本次调查中,城市青年虽然同样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但是,他们不再简单地认为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经济发展速度慢”、“人员素质低”、“各人顾各人、干事心不齐”等因素同被青年列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表明城市青年对中国国情、对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对不同的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有了更为深刻、全面、客观的认识。如果对2003年的调查结果做相关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城市青年已经意识到,“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清除腐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凝聚人心等作为应对严峻挑战的措施缺一不可。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多数青年肯定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进步应当负有一份责任。本次调查中,77.5%的青年表示,当国家遇到危难时,自己会“挺身而出,必要时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13.1%的青年会选择“根据周围多数人的行动决定自己的选择”,只有5.8%的青年认为“那是政府的事”。这一答案显示了历来被人们认为最“自我中心”的当代城市青年,在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时候,仍然保持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生存与发展需要并重,近四成青年坦然承认无所谓信仰,但接受共同价值观念的青年呈上升趋势
在2000年中国青年青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中,“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承认”作为青年努力工作的目标大比例领先,被排在各项选择的首位,比名列第二的改善个人生活高出了近30个百分点,显示出“发展需要优先”的突出特点。本次调查中,城市青年的选择更多地表现出生存与发展需要并重的特征。(见表7)
如果我们将表7的数据做单项选择处理,可以得到以下结果:为满足生存需要而工作的青年大约占调查对象的48%;为满足发展需要而工作的青年大约占49.9%。关于人生是否应当有个信仰,62.1%的青年给出了肯定的回答。30.3%的调查对象认为无所谓或者不需要信仰;7.5%的青年表示“不知道”该不该有个信仰。可见,大约四成的调查对象对信仰问题感到迷茫。
本次调查中,城市青年对自己的人生信条的选择与三年前的全国调查相比有了许多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共同价值观念得到了更多的认同。(见表8)
表7 2003年城市青年对工作目的的选择(限选3项,%)
选项选中比例
位次
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54.8
1
让家人生活的舒适 52.7
3
实现人生价值 52.8
2
为社会做贡献 34.0
4
享受人生一切美好事物 26.7
5
获得他人的尊重
22.8
6
保持与社会的联系 19.8
7
达到更高的社会地位
13.6
9
挣很多钱 16.8
8
其他 6.1 10
表8 青年选择的前五位人生信条的纵向比较(%)
2000年(限选2项) 2003年(限选3项)
选项比例选项比例
①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议论 55.6
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53.6
②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49.5
②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议论
53.4
③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18.9
③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48.6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6.6
④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45.1
⑤有钱就有一切 14.2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3.3
⑥人生短暂,及时行乐9.3⑥有钱、有权、有势才有幸福
18.7
⑦有权就有真理 7.8⑦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15.5
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5.2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10.9
由于允许选择的子项数量不同,表8的数值不具备直接可比性。但是位次排列的差别具有比较意义。2000年的全国调查中,青年集中表现了自我中心的价值取向。排在第一、第二位的分别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议论”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具有同等含义的“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名列第四。在2003年的调查中,该选项上升到所有选择的第一位。“洁身自好、独善其身”被排在第三位,这一变化表明,认同社会主流价值标准的青年比三年前有了明显的增加。同时,面对生活中五光十色的诱惑,青年开始意识到洁身自好的极端重要性,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当然,一些消极乃至错误的人生信念在城市青年中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