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阿城区妇幼保健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 要】目的:探析细节管理在妇产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2组,即参照组(n=44,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n=44,施行注重细节管理的优质护理),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比。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8.9±2.0)分,护理满意度为97.7%,相较于参照组的(89.7±2.1)分、84.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产科优质护理中施行细节管理,可以显著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妇产科;优质护理;细节管理;应用效果
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具有复杂、繁琐等特点,如果护理人员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不良后果,造成患者不满或投诉,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1]。为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一定要重视细节管理的运用,以此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护理满意度。为了进一步探析细节管理的临床价值,本文主要对88例妇产科患者进行研究,现予以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2组,即参照组(n=44)、观察组(n=44)。88例患者年龄22-56岁,平均(42.5±4.7)岁。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可知,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比较价值。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并且对注射区域皮肤、针头等进行常规消毒,合理调节输液速度,询问患者病史、过敏史,讲解输液注意事项等。
观察组患者施行注重细节管理的优质护理,主要包括:(1)入院时细节管理:主动和患者沟通,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以此消除患者的紧张感与陌生感。(2)住院期间细节管理:在患者住院期间,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变化,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介绍疾病防治等知识,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加快患者康复。(3)出院时细节管理:在患者出院时,给予健康宣教,说明出院用药要求及注意事项,并且叮嘱患者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评比2组的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1)护理质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病房管理等方面展开综合调查,从而评定护理质量,总分为100分。(2)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总分为100分,分为3级,即不满意<60分,满意60-84分,十分满意85-100分。护理满意度=满意度+十分满意度[2]。
1.4 统计分析
在统计学软件SPSS 22.0中输入2组患者的观察数据,用( ±s)表示护理质量评分,并进行t检验,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患者护理满意度,并进行x²检验,若P<0.05,代表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 对2组护理质量评分进行比较
参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9.7±2.1)分,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8.9±2.0)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43,P<0.05)。
2.2 对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4.1%,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非常琐碎、复杂,非常容易出现一些小失误,如果予以忽视,就会产生隐患,造成大的失误,所以,要想提高护理质量,就要重视管理工作的落实。而细节管理就是要求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精心处理,充分重视细节,以免出现失误。在管理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全面落实了优质护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8.9±2.0)分,护理满意度为97.7%,相较于参照组的(89.7±2.1)分、84.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在妇产科优质护理中应用细节管理,临床价值非常高,与相关研究报道[3]非常相似。
总而言之,在妇产科优质护理中施行细节管理,可以显著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英善,黄福今.细节管理在妇产科优质护理活动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01):182-183.
[2] 王艳霞.细节管理在推动促进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护理质量提升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5,10(04):107-107,108.
[3] 肖道丽.细节管理在妇产科优质护理中的价值[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06):90-91.
论文作者:肖丽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患者论文; 妇产科论文; 满意度论文; 细节论文; 质量论文; 统计学论文; 差异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