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制整体护理在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期间的应用论文_王海慧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责任制整体护理在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期间应用的临床效果,做好数据总结为后续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支持。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共收治的50例白血病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共包括25例白血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最后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同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评估医患人员对两组护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通过对比两组的临床数据,以及护理后服务态度、工作能力、主动性、病区管理和病患关爱、沟通等评分,可确定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髓移植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期采取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可以更有效提高白血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心态,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在临床中具有一定推广意义。

【关键词】责任整体护理;白血病;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4-0327-02

白血病即造血干细胞的一种恶性克隆性疾病,病发原因是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以及凋亡受阻,在骨髓内不断积累,同时还会不断浸润周围的器官组织[1]。目前应用最多的即放化疗与干细胞移植,想要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除了要按照标准完成移植手术,同时在移植期还需要配合做好护理工作,同时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提高手术成功率。责任整体护理为以患者为中心,由责任护士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整体护理。 具体来讲就是实行责任包干,即每名责任护士均负责一定数量的患者,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将其应用到白血病骨髓移植期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共收治的50例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骨髓移植术后造血功能重建良好。将5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共包括25例白血病患者。其中观察组内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为18~58岁,平均年龄(38.9±5.8)岁;对照组内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为21~57岁,平均年龄(39.9±6.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类等全部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对试验内容完全知情同意,并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患者被确诊白血病,符合我国制定的白血病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对患有精神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有其他恶性肿瘤以及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不得参与此次研究。

1.2 护理方法

对两组患者全部进行常规Bu-Cy方案预处理,同时对照组患者骨髓移植期采用的为常规护理模式,而观察组则是采用责任整体护理模式。

第一,患者在开始骨髓移植手术前需要完成各相关检查,以及进行科室会诊,排除移植禁忌症和隐匿部位感染的情况存在[2]。待确认患者入住层流无菌病房后,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自我介绍及净化仓环境和相关制度,为病人提供药浴后,做好相关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减少后期并发症。

第二,患者在进行骨髓移植前需要进行大剂量的化疗,对体内残存的恶性细胞以及骨髓内异常细胞群进行清除,此过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时观察病人出现的不良反应汇报医生及时处理,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增加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与家属一起制定患者的饮食计划,帮助患者进食。

第三,粒缺期及造血重建,判断标准为诶:持续至少3d的外周血中心粒细胞绝对数(ANC)>0.5×109/L,证明粒系造血重建。持续1周未输注血小板(PLT)状态下,PLT>20×109/L,证明巨核系造血重建。确认患者造血重建后,应取其骨髓来检测,根据性别差异应用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或者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STR基因标志,供体细胞比例>95%证明完全嵌合。此期重点观察患者有无感染、出血、排异反应及实验室相关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第四,护理人员安排。整个护理过程中,对以往的人员排班模式进行了调整,所有护士均采用分级管理的方法,提高排班体系的弹性化、扁平化。即根据护士综合能力将其分为A、B、C三级责任护士,对应的为三级护理模式,同时每名责任护士需要负责2~3名患者,全面负责患者的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真正达到连续、全程、无缝隙护理服务[3]。

1.3 观察指标

患者入组当日及治疗结束后当日对护理效果进行评分,同时还需要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护理质量,尤其要确定其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做好所有数据的记录,最后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文章数据用SPSS19.0软件处理,以χ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质量对比

对两组患者的两种模式下护理质量进行评分比较,包括服务态度、工作能力、主动性、病区管理以及关爱沟通等内容,可确定责任整体护理模式质量优于常规护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种模式护理质量对比

 

3.结论

白血病治愈性最高的方法为移植骨髓干细胞,但是因为选择难度大、移植风险高,使其在临床医学中还存在较大的限制[4]。并且白血病患者骨髓抑制期非常危险,除了要完成相应的治疗以外,还需要配套进行高质量的护理。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在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秋菊,尹骏.优质护理对白血病患者不良情绪以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01):148-150.

[2]谭美仲,余苏琴,陈健清.优质护理在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内科,2015,10(06):908-909.

[3]王露,刘丽萍.责任制整体护理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3):32-34.

[4]张国莉,李亚枥,祁晓娜,郑守华.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临床实践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01):77-78.

论文作者:王海慧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4

标签:;  ;  ;  ;  ;  ;  ;  ;  

责任制整体护理在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期间的应用论文_王海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