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还是美学:古汉语教学的定位与教学策略_文学论文

工具还是美学:古汉语教学的定位与教学策略_文学论文

工具还是审美——文言文教学的定位及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教学策略论文,工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09)08-0071-02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的目标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评价,我们发现,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难以达到这一目标。

一、文言文教学的性质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文言文教学课堂:教师“满堂灌”,堆砌字词意思疏解;学生埋头抄写,在单纯的体力劳动中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每个学生与老师都不愿意接受的。我们需要对文言文教学重新定位。文言文教学到底是应付考试的工具,还是像其他任何优秀文章一样,是一个审美的、人文的过程?

(一)从根本目的来看,文言文教学是审美的、人文的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洗刷而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文言文这种书面语言形式现在已经绝少使用,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审美追求、审美情趣却是深刻地蕴含其中。文言文更多层面上应该是一种文化而并非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对文言文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发现美、体会美、分析美、鉴赏美,在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一种语文素养,一种人文情怀。

为了让学生体验美、体验传统文化,也为了改变传统文言文课堂的种种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必须正视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从审美的、人文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位文言文教学。

(二)从教学过程和客观效果来看,文言文也是一种工具

我们必须承认并清醒地意识到,文言文的字词知识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虽然它远远不是全部),如果没有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连起码的文章意思都不能读懂,连文章的思想内容都不能融会贯通,我们又谈何坚持文言文审美的、人文的教学方向呢?

文言文不仅是读懂古文、鉴赏美、陶冶情操的一种工具,也是了解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查找必要资料、积累知识,进而为将来研究做准备的一种基础工具。教育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能力,文言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维的能力方面是一门工具。学生在求证自己的观点、充实自己的知识、启发自己的能力时如果查证到的是古文,当他因读不懂古文而一筹莫展时,谁能说文言文不是一项重要的工具呢!

二、文言文教学策略把握

文言文教学既是工具的,但更重要的是审美的、人文的。只有坚持了审美的、人文的大方向,我们才能把这种工具学好、用好。如若一味死记硬背,把文言文变成了一堆故纸,审美固然无从谈起,作为一种工具,恐怕也未必能真正有作用。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这一定位,真正改变老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记的事倍功半的教学模式呢?

(一)调整教学重点,处理好识记与鉴赏的关系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中,讲解字词、翻译文章往往是课堂的重中之重,也往往占了最多的课堂时间。教师一味往课堂里填塞大量知识,这也怕学生不懂,那也怕学生不懂,这样一来,有限的课堂时间被大量的字词讲解占用,学生既没有时间思考,又没有时间消化,思维极度紧张,根本无法对文章进行鉴赏。

文言文课堂需要对美的感知,需要学生积极地思考,所以识记知识绝对不能作为文言文课堂的唯一重点。很显然,文言基础知识是不能不讲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鉴赏的时间从哪里来?这就需要在讲授的方法上作些调整,摒弃逐字讲解、逐句翻译的死板方法,有重点、有针对地解决基本知识,节约课堂时间。比如在处理翻译时,可以先把没有学到的知识进行讲授,然后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自主翻译,互相合作、沟通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也不至于使文言文课堂一潭死水,更重要的是,这样做让学生学会了把学过的文言文普遍联系,学会了举一反三,在今后的学习中事半功倍。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鉴赏美

文章的美感绝对不是教师可以灌输给学生的,审美过程也从来不是可以被动完成的。这并不是说在学生的审美鉴赏过程中教师就没有作用了,而是要求教师在审美过程中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

1.立足文本,挖掘美的因素

文言文的发展历经数千年,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其美的因素不胜枚举。赏析文言文的美,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美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如果离开了文本,夸夸其谈,对美的鉴赏就成了无源之水。或分析人物形象之美,或体会文体之美,或感受语言之美,都离不开对文本本身的发掘。

《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美在何处?诗中有证:“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思念家乡,性情之美;“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计名利,心怀家庭;木兰的形象之所以如此真切感人,是因为木兰不仅是巾帼英雄,更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普通女子。

2.广泛联系,抓住美的神韵

在古文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广泛联系文章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经历、思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广泛的联系中抓住美的神韵。

把握蒲松龄《狼》的意旨,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末的议论入手,联系蒲松龄的人生经历,“知人论世”;也可以联系生活中像狼那样贪婪狡诈,到最后身败名裂、“止增笑耳”的例子。赏析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美需要广泛地联系古代的怀人诗,联系明月的象征意义等去体会“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奇特艺术构思;同样也要注意联系季节特征“杨花落尽子规啼”,联系“左迁”的事件背景,正是因“左迁”,而且地方是遥远荒凉的龙标,所以才有了欲寄明月的“愁心”。这些联系对于更深地理解诗歌的情感美和构思美是十分必要的。

3.发挥想象,拓展美的空间

想象是鉴赏古诗文的重要思维方式,当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作品,与之同喜同悲之后,才有可能对作品有进一步的更深刻的感悟。

《夸父逐日》不足四十字,然而,就在这短短的文字当中却凝聚了夸父勇于追求、不惜殒身的悲剧美。夸父形象为什么能打动人?我们可以想象在眼前展开一幅画卷,带着崇敬、带着慷慨激昂去仰望那逐日的英雄,从而了解那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美。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贬官浔阳、空负奇才、知己难觅的诗人,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座中涕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了。我们也就可以更进一步地体会到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是多么的苍凉凄惶。

(三)注重诵读训练,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文章,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于文言文多凝练含蓄,而且讲求韵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多进行诵读,通过诵读去体会原汁原味的文言语言的高妙之处。有的教师往往以做题完全替代了对文言文的诵读赏析。众所周知,汉语的美除了它的含蓄凝练、美观大方,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音韵铿锵。如果我们抛弃了诵读,就很难感受到那种语言的魅力。

朗读文言文,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轻重、停顿的变化,带着感情融入其中,字斟句酌,在微妙的变化中体会情感与语言。如果我们一味把朗读看成背诵的手段,则不免舍本逐末。

文言文的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虽然它也是工具性的,但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文言文审美的、人文的方向,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浩瀚境界,这样,“满堂灌”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何愁不改,学生厌学文言文的情况也必将一去不返。

标签:;  ;  

工具还是美学:古汉语教学的定位与教学策略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