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地理国情监测的第一次普查工作已经完成,进入到普查数据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阶段。如何充分利用普查数据,及时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后续工作,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地理国情;监测指标;监测内容;监测方法
引言
地理国情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地表自然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当前,我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开展普查数据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未来还将开展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
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内容创新
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既包含基础地理信息,如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信息;也包括地理统计信息,如在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获取社会经济等信息;还包括地理演化信息,对多源多时相地理空间信息及其它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与推理,分析揭示监测对象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演化趋势。地理国情信息有别于地理信息。首先地理国情信息虽然来源于地理信息,但是,地理国情信息具有特定的空间范围,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动态性等特点。地理国情是一定区域内各类地理信息的综合集成。一些常见的地理信息,如位置、高程、深度、面积、长度等,多是单一的、离散的。相比之下,地理国情则信息是一定区域内各种地理信息与非地理(人口、经济、社会等)信息的整合与分析的结果。地理国情信息具有时间性、现势性,反映一定时期内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一些自然要素的地理信息,如地貌特征等,在短时间内的变化并不明显,呈现静态的特征。相形之下,许多地理国情信息则是动态的信息,往往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例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情况、城镇化扩张等地理国情方面的信息,均具有明显的时间属性。因此,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需在以下方面开展创新。
2对推动我国地理国情监测的若干建议
2.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内容,需增加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信息
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并未涉及社会经济类要素。地理国情监测除了获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国情信息之外,还必须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规律,实现对区域内地理现象的现状和时空演变进行准确的表达和预测分析,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因而,社会经济类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大城市最为典型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包括城市微气候、城市垃圾、城市的空气质量、雾霾、碳排放还有热不适等等。例如北京遇到的沙尘暴天气、武汉市夏季的内涝。调查清楚适合利用太阳能或风能的地区,充分利用太阳能或风能,以提供绿色的无污染的能源、汽车的有序供电、城市管理设施供电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现有的措施并不多,智慧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价值。利用夜光遥感卫星数据,可以有效地开展社会经济、人文地理国情的调查与监测,应当加入到今后的地理国情监测中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
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从不同于自然地理的角度,反映了一个区域的人文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例如人口的白天分布和夜间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白天的分布反映出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人口分布,代表白天经济活动规律。夜间人口分布,代表夜间经济和人口住宅的分布现状。同时,人口和房屋间在不同时段的关联和分布规律,对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2.3定机构编制
机构方面,应以普查临设机构为基础,成立或调整城市普查领导小组为监测领导小组,在城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增加地理国情监测管理职能并负责对接省普办,在城市勘测单位成立独立运作的部门,负责并积极承担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的组织、生产、质检和成果应用等工作。编制方面,根据职责分工,明确人员编制、人员结构和领导职数等。
2.4通过众源数据更新各类地理国情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国情复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表变化频繁。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手段还在探讨和完善之中,地表形变、污染程度、局部变化、大气、水体、地表的监测,都应该有不同的技术手段。考虑到不同地理国情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实现对地理现象或过程准确、快速、有效的监测,需要掌握地理国情要素变化规律,制定差别化的监测机制。
2.5地理国情普查的统计成果和监测模型要面向用户需求发布通用指数
地理国情监测通过利用多期地理国情调查成果,综合运用多种空间统计方法和模型,获取地理国情要素的统计特征、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等,对包含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地理系统等地理过程的模拟、预测与分析,形成特点鲜明、准确权威的地理国情监测产品。构建地理国情监测模型是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的前提,在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成果的基础上,与人口普查数据、经济普查数据和其他行业部门专题数据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多专题的地理国情监测模型。自然地理国情监测模型是在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的基础上研究自然地理国情要素,以实现更有效获取自然地理国情信息。人文地理国情监测模型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包括文化、艺术、历史等内容,分析评估人文地理国情信息,实现人文地理国情要素有效持续监测,比如人口分布、民族分布、民族语言、饮食爱好等。综合地理国情监测模型研究自然和人文要素之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综合指数,比如经济发展指数(如绿色 GDP)、人类发展指数、生态文明系数(如交通通达度、水资源丰足度、教育普及度、居民幸福指数)等,并定期地向市民发布。
结语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利国利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和重点专题国情监测的成果,已经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为更好地提供实时、权威、丰富的地理国情监测服务,本文总结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重点探讨了地理国情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表达创新,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地理国情监测将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服务,逐步走向实时化和智能化。未来的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需要在内容、技术和成果表达形式等方面,有更多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周星,阮于洲,桂德竹等. 关于建立地理国情监测长效机制的思考[J]. 测绘科学,2014,39(4):46~49.
[2]阮于洲. 对地理国情监测的战略思考[J]. 地理信息世界,2014(2):40~43.
论文作者:宁世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国情论文; 地理论文; 人文地理论文; 信息论文; 要素论文; 地理信息论文; 数据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