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型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模型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高校原有的精英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高校都在探索一种既能满足学生的理论学习需求,又能满足素质提高需求的全新培养模式。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型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状提出的教育模型。
一、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型
(一)理论基础
著名的教育家保尔·朗格朗于1965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成人教育委员会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1972年该委员会发布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书和1976年通过的《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劝告书》正式且明确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法律上确立了终身教育的地位。1999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虽然继续教育的概念、范围界定在理论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继续教育已经清晰而明确地将其功能指向培养完善的人。事实上,教育本身的责任就是引导受教育者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其成为完善的人。我国高等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无论是本、研培养体系,还是成人、自考助学培养模式,无不把培养目标导向相关学历的获取,有些培养方案并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成为完善的人。正因为培养方案和根植于人内心向善的需求存在落差,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没有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这些素养包括理想信念、牺牲奉献、谨慎谦虚、勤奋好学、坚毅果敢、宽容慈悲、忠诚守信等基本道德和高瞻远瞩、机敏权变、知礼守位、进退得宜等处事方法。目前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使得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无法良好对接,造成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大学毕业生却报国无门的怪现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提出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概念,即以高校优质资源为基础,培养出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具备一定职业素质,拥有基本大学学历文凭的,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符合社会和企事业单位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模型框架
图1 模型框架
1.图1中的大学生指取得大学学籍的学生,包括普通本专科生、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的学生、业余函授学生、各类高职学生和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
2.图1中的理论学习指根据国家规定各种类型学生为获取学历学位必须参加的课程学习。
3.图1中的人文素养指学生为了使自己具备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而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和行为习惯。
4.图1中的职业素质指学生日后在职场生存必须掌握的基本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
5.图1中的专业技能指学生根据其就业意愿而进行的专业技能学习。
6.图1中的毕业生为根据国家规定完成学业并取得相关学历学位的学生。
7.图1中的实习实训平台指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而对学生进行的全真模拟工作环境实践教学。
8.图1中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指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具备一定职业素质,拥有基本大学学历文凭的,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符合社会和企事业单位需求的高校毕业生。
9.图1中的就业指高级应用型人才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后的无缝就业。
二、基于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型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列表
(二)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课程体系编制的几点说明
1.该课程体系只是综合素质提升模块,实际执行还要结合高校原有的学生培养方案。高校原有的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是经过专家学者多年探索和实践,逐步发展和建立起来的较为系统科学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理论学习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经过这样系统学习后的学生可以为日后进一步深造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虽然突出应用的特征,但是从综合能力塑造考虑,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2.该课程体系具有开放性,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要求适当删减增加课程。社会对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提出的综合素质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从个性化教育或因材施教的角度讲,我们也应该制定相对开放的课程体系,以适应不同个体的成才需求。
3.该课程体系的教学考核主要以考察和实践操作检查为主,不以考试为主要评测手段。理论知识的考核应该参照原有高校考核学生的标准执行,这是理论教学的需要。但是素质的教育一定要通过实践来考核。如果把素质教育的考核变成八股考核,反而是拘泥于形式,抹杀个性火花。
三、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型的实践意义
(一)解决学生的学历学位问题,使学生拥有就业的敲门砖
从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构建角度分析,终将有一天我们会不再把学历作为对人受教育程度的评价标准,重能力轻学历的观念会深入人心。但是学历教育所提供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对教育对象能力的生成与提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设计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型时把理论学习的这块内容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拥有更好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积淀
目前高校毕业生存在人生观价值观方向偏移的问题,他们既缺乏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一状态长期存在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民族归属感下降。有学者曾指出如果主流文化不能占据高校思想阵地,那么这片阵地必然会被非主流文化占据。而人文素养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我们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民族智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让他们明白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在哪里。
(三)解决学生职业素质普遍缺失的问题
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投资,是一种对未来生存状态的投资。就业是人作为个体谋生的必要手段。如果我们的学生接受了三四年的高等教育最终连工作都找不到,我们的教育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在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中我们将职业素质教育整合在其中,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踏入职场前就具有基本的职业能力。
(四)解决学生专业技能缺乏的问题
就业除了需要具备通用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还需要对口的职业技能。用人单位是以实用主义为原则来招聘员工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提出质疑,比方说企业有责任培训自己的员工、企业应该担负社会责任等等,但是在争论没有结果之前我们却无法等待,我们应该行动,应该主动去承担这些责任。
(五)实现了与用人单位的就业无缝对接
实习实训是学生在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中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在这里,学生将根据意愿和特长,选择自己拟就业的单位,学习这些单位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使学生在未来进入企业后能快速地融入企业,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就业无缝对接。
四、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型实施的现实阻力
(一)国家没有统一的要求,不具有权威性
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是在高校原有培养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教育模式,教育部对此没有明确的归口管理司局,没有统一的要求,这就使得这样一种教育模式不具有权威性,一流的专家学者也不会对此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清楚学生的需求,有推动这项工作的迫切愿望,但阻力可想而知。
(二)高校原有的培养体系已经可以完成学生毕业的任务
国家、高校、企业甚至一个家庭至少有一点很相近,都要考虑收支的问题。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增加的教学内容所产生成本必然存在,而且如果要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教学和管理的成本投入还相当巨大。目前高校没有能力解决这项额外增加的巨大成本。
(三)素质模块对教师有不同的要求,师资问题有待解决
素质模块教学更倾向于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原有的教师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其工作围绕科研和教学展开,与实践本身就存在脱节的现象,双师型的教师很少。让一些从来没有在企业中工作过的人来讲授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显然不是明智的行为。
(四)在高校原有培养体系课程基础上增加素质模块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和专业型人才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是有不同侧重的。尽管都是理论学习,但使用统一的大纲来要求不同培养方向的学生是不科学的。目前对于学历教育的培养方案,高校要做大幅的修改存在许多困难。无论高校定位为研究型专业人才培养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只要你想获取国家承认的学历,你就得通过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而素质模块又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核心内容,在高校原有培养方案上增加素质模块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五)国家没有制定社会实习实训平台统一标准,科学化程度如何未经论证
目前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实习实训机构,有相对规范的,也有鱼目混珠的。收费标准也林林总总,教学方案更是千奇百怪。我们一方面要肯定这些社会实习实训机构为我国教育事业所做的创新和尝试,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教育应该有相对规范的标准。
(六)高校没有很好地搭建就业平台
教育对学生就业问题不需要负完全的责任,但高校就业平台搭建应该是解决学生就业的一种手段。隶属教育部的全国就业与信息指导中心目前承担着这样一项工作,而高校目前并没有很好地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就业平台搭建不是开几场招聘会,接待几家用人单位、或是推荐几名学生就大功告成了。我们需要系统的平台将所有愿意就业的学生都送到用人单位去。对于个别能力、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的学生,我们有责任对他们进行再培养,使他们达到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
五、解决上述阻力的几点建议
(一)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统一标准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是哪个高校可以独立完成的,原有的高校学生培养方案需要优化、新的素质模块需要研究、专业技能认证标准需要国家统一、实习实训平台的搭建需要一定的标准、高校就业平台的建立需要统一布局。这些工作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二)财政支持是解决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经费问题的有效途径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属于公办性质,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公办院校的收费标准是按政府规定标准执行的,在学费不变的情况下,国家增加投入是解决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经费问题的有效途径。当然如果学费不能增加、政府又没有这项经费来源,那么国家在高校学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素质教育比重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经费有时也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还是有的。
(三)专任教师的集中培训
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两大模块的教学,我们一般聘用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具有双师型能力的教师以及社会上一些专职的培训师来授课。使用这些教师优势是他们一般很清楚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学生的能力短板以及市场变化后企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变化,因而他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但是使用这些教师的缺点就是高校很难组建稳定的师资团队;授课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标准,质量无法保证;还有就是这些师资一般价格高昂,成本过大。因此,对高校的专任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之具备双师型教师能力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实习实训平台和就业平台的搭建
实习实训平台目前一般由社会培训机构组建,这些机构也往往有自己的就业平台。社会力量参与学生培养和就业工作,是为学生服务、为政府解忧的积极行为,我们理应支持。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来规范这一类型的办学行为。作为高校更应积极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和就业平台,因为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实习实训,还是学生就业都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有责任把最后这个环节的工作做好。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自己的孩子自己养。
(五)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和高级专业型人才教育要做明确区隔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原先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精尖人才的教育理念已不能适应所有的高校学生,不仅仅高职的学生要强调应用能力培养,业余、函授、远程、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甚至普通高校都需要强调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培养。毕竟在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时还对我们的学生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模式来实施教学是不科学也是不明智的。我们的学生更多的是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劳动者。因此,国家应该根据学校定位来区分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和高级专业型人才教育,使学校在培养学生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