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阅读和高效阅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改变人的精神世界
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先生有一首题为《读书》的诗:
这是前人的智慧/这是未来的储备/这里有夕阳晚照/洞箫的长吹/这里有晨风拂柳/湖畔的明媚/此时,舒卷便是舒心/此刻,饮茶宛如寻醉/明镜从来不染尘/书本岂容落薄灰/何必皓首枉叹息/读是远见/不读是悔
这首短诗把阅读的意义、阅读时那种美的愉悦表达得多么准确,同时奉劝人们要抓紧读书。要真正理解诗的意义,还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对书籍的认识,二是对阅读的认识。
书籍是什么?它是对前人精神遗产的继承,它概括了整个世界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和精神遗产的继承主要是通过书本来完成的。当然,通过其他途径传递的文化也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读物,是书、是文字的记载。我们读书,“阅读”、“理解”,不仅是为获得某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正在学习的学生来说,这两点当然也很重要),但最终是为获得精神的生长。阅读使我们改变了自己的精神,我们不仅获得了新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改造了我们自己。阅读帮助我们进入新的精神状态,成为有别于“前我”的新人。那么阅读活动有些什么特点呢?
第一,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作出阐释,并汲取精神的滋养。这是阅读的本质特征。阅读主要是一个精神活动过程。读物所负载的知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都是精神的产物。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两个头脑的理智的转换,两个心灵的情感交流。读者阅读之所得也是精神产品,因为他从读物中汲取的是古今中外人类的精神滋养。
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为,“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将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贮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书》第3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因为同样的文字符号对不同的人所代表的心理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这是由阅读主体的知识、经验不完全相同所致。任何阅读,阅读主体都要把自己头脑中所储存的思想材料与读物内容二者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阅读、理解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是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智力活动。
第三,阅读还是一种审美实践。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审美实践。首先,读物是一个美的世界,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方面的美学因素。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经历审美注意、审美想象和联想、审美情感等一系列的审美心理活动,因而有助于形成和完善读者的审美意识系统。
高效阅读是对学生素养整体的提升
从阅读的功能来看,我们平时的阅读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以理解意义、获取知识为目的的阅读,不但要仔细阅读全文,有些内容还要反复读;有从自己需要的信息出发的筛选性阅读,我们写文章、研究问题,常常会这样阅读;有只需了解文章大意的阅读,平时读书读报以消遣为主,大都属于这一类阅读;还有从审美需要出发的欣赏性阅读。在阅读实践中,读者常常是从阅读需要出发综合运用以上这几类阅读方式,而不会拘泥于其中的某一种。
为了获得以上阅读技能,在语文课堂上就要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技能训练,这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年来传统的阅读训练方式主要是精读训练、略读训练和朗读训练。近年来,为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量激增的新形势,速读训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展起来了。传统的阅读心理过程是:从视觉中心到语言中心、到说话中心、到听觉中心,再到大脑阅读中心;速读则要求建立新的联系,即从视觉中心直接到大脑阅读中心。这样眼脑直接反映,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仅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保证了一定的阅读质量。高效阅读就是以速读为基础,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阅读理解水平和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阅读训练方式。高效阅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做教学实验,到现在有20多年了。但真正发展得比较好,在教学一线大面积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是最近几年的事。内蒙古宁城的高效阅读教学实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认为“高效阅读在这里创造了奇迹”。下面我就高效阅读谈三个问题。
第一,高效阅读的意义
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困惑比较多。譬如素质教育、语文素养的提高,与考试应试有矛盾。很多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听课的教师一般反映都比较好。但是接下来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经验、这些课和考试有什么关系?应试不是还得另搞一套吗!这是一大困惑。很多地方和学校,为了应试,把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了,结果是学生厌恶学语文,甚至觉得语文课完全可以不上。我们希望在这方面能找到一条出路,我们期望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因为这是关系他们一辈子的事。现在我们终于在这项实验里看到了一条出路,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考试成绩的提高统一在一个过程里了。我非常希望高效阅读做得越来越好,让更多孩子受益,让学生真正走上“按照学语文的规律来学语文”的这样一条正确的路,一条在学好语文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快乐的路。
还有一个困惑,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没有兴趣,他们觉得学与不学一个样。因此很多学生对语文就不重视,甚至到高年级后,老师一上语文学生就开始做其他科的练习了。那么学生的语文水平究竟怎么样呢?从整体来看是比较差的。这些年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滑坡是不争的事实。据报载,在一次语文竞赛中,到中国来学汉语的留学生的成绩超过我们中国的学生。这是完全说不过去的。汉语是我们自己的母语,汉语里面所包含的我们民族的文化多么丰富啊!我们之所以从骨子里就是中国人,是因为我们继承了祖先所创造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传承的基本工具就是汉语。因此,我们对当前语文学习的这种现状感到非常不安,长此下去,这恐怕是一个严重的危机。
我们在宁城县八里罕初中看到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学生热爱语文课,他们学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收获,学与不学完全不一样了。我跟这里的学生座谈,想看看学生在学习高效阅读以后,他们有什么变化。他们说:我们做题做得快。我说:你能给我举例子吗?他们说:比如说我们做题的时候读题快。我说:你还是得给我举个具体的例子。这样吧,我们当场就来试一试好不好。现在请你把书(高效阅读训练的书,学生人手一册)翻到某某页,这篇文章对我们双方而言都是生疏的,我们都没读过,课后练习的答案我也得读过之后才能判断,我们先一起读书吧。过一会儿学生开始回答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这篇文章主要说的是什么?哪个词语是关键词语?他迅速判断出是“青翠”,我说为什么?他说:这里写的是“苗”啊,还有后面说的“翠绿”啊。他一连指出来好几个重要的词语。我发现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非常强,说明他在高效阅读训练中锻炼了眼力,他敏锐发现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跟学生这样交流一下,就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觉得语文课上与不上不一样了——他们需要这种训练。他接受了高效阅读的一次训练,他就有一点进步;这种训练接受得多了,就逐渐形成了能力,养成了习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中包括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在高效阅读课里,我们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了。
学习语文还有一个认识问题要搞清楚,就是我们学习语文是要掌握一种技能。掌握技能的过程就要解决怎么操作、怎么操练的问题。我们语文界的老前辈张志公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提出:“在语文教学里面应建设一门起桥梁作用的知识。”他告诉我们,要关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程序性的操作训练,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他的这个观点,引起了很多教师的重视,不少教师也在研究这个问题,并试图解决。有的教师也在一边探索一边实验,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局部地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大面积解决操作训练的还没有。在高效阅读这个实验里,我们看到了课堂上所进行的程序性阅读训练,不但切实可行,而且取得了良好效果。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难题在这里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体现了高效阅读的科学性、合理性。
第二,高效阅读训练是有科学依据的
高效阅读是程汉杰老师在上世纪80年代作的一个课题(那时称为“速读”),几年的实验证明其对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是有明显效果的。那么程老师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他借鉴了西方阅读学的研究成果。西方很注重科学研究的技术,注重数据的统计。用他们的办法来研究阅读,最后就可以用数据来说明阅读效率的高低。比如计时阅读、理解率的统计以及为提高理解率而提出的7个方面内容(题目、作者、出处、文章大意和基本事实、关键文字、写作特点和有争议之处、文中的新思想及读后的启示)的程序训练等。由于设计了程序,培养速读能力就可以操作,速读训练就可以实施了。
另外,开始上课时还做了一些“大脑操”,比如视觉广度的训练,眼停和眼动——训练学生眼动当然非常重要,但学生阅读和吸收其实是在眼停的时候,这些是用机器测试出来的;眼动的时候不吸收信息,眼动得快就促进眼停频率的提高,当然吸收信息也就会更快。所有这些,都有科学依据。一个教学实验有科学依据非常重要。程老师这个实验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这么多年了能够延续、发展,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如果没有科学依据,如果仅仅凭经验,就难免主观性太强,难以持久。所以科学依据是做好教学实验的重要基础。
阅读是一种技能,技能是可以训练的,关于这个问题,吕叔湘先生说得非常透彻。他在《关于语文教学》一文中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之为工具课。”(见《吕叔湘论语文教育》)。
那么什么是技能呢?心理学告诉我们:“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属于动作技能,使用语文属于心智技能,它的操作对象是知识和经验,属于意识的范畴。从生理机制上说,它要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一系列的认识活动来完成。比如阅读,学生读的时候,看到的是符号;符号要变成意义,需要在头脑中转化;而这些意义再变成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要跟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然后要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写和说),就又要完成一个转化——要把内部的言语转化成外部的言语。内部言语是跳跃的,不连贯的,说出来甚至会漏洞百出。外部言语必须是合乎语法规范的,是大家都能理解的。这个转化过程相当复杂。不管怎么复杂,使用语言和游泳、打乒乓球在性质上一样,都是技能。凡技能都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逐渐掌握,使用语文的技能也一样。概言之,一切技能都只有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这是掌握技能的规律。
那么技能、智力技能,怎么来训练呢?冯忠良教授提出一个模式,这个心理模式也是他多年实践摸索出来的,许多教师经过实验认为这个模式是管用的。这个模式包括原形模仿、原形操作、原形内化。我们结合高效阅读实验来说。什么叫“原形模仿”呢?就是我先做一遍,你模仿我做一遍。什么叫“原形操作”呢?前面照着样子做一遍里面有些要领,要把这些要领提炼出来;像前面提到的高效阅读7条就是要领,是思维动作要领。学生在这7条要领的提示下操作,由不熟练到逐渐熟练,这就是原形操作。到了“原形内化”的时候就不需要提示那些要领了,按程序操作已经完全变成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了。只要读书,读文章,一定要这么做:先看题目,然后作者出处,然后看大意是什么,告诉我们哪些事实,有哪些非常关键的文字……这样读下来就会获得这一文本的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到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高效阅读的技能了。原形模仿、原形操作、原形内化运用于高效阅读也是成功的,说明这一心理模式在训练智力技能方面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高效阅读能影响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是因为阅读技能是可以迁移的。八里罕初中2009年中考成绩中,语文、政治、历史都居宁城第一,这是对于阅读能力迁移的最好说明。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如果我们把基础教育比作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塔基就是语文。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我们遵循智力技能掌握的规律来进行高效阅读训练,学生才能有明显的提高。
另外,高效阅读训练还要不断创新,目前的实验里已经有了创新,就是复述和写作。复述包括复述原文和创造性的复述,两种形式的复述各有各的功能。“创造性复述”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概括,还可以适当扩展。“原文复述”的意义在于学生不但记住了原文内容,而且把结构和语言都记在脑子里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结构反映的是文章思路,是作者写一篇文章的时候,从哪里开始,中间怎么样展开,最后怎么收尾,这样一个思考过程。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可以看清楚作者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学生接触和积累不同文章的不同结构多了,写作时的构思就快了。学习文章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怎么学语言的呢?吕叔湘先生总结的规律就是“模仿、变化、创造”。学语言开始就是模仿,小孩学语言我们看得很清楚,基本就是模仿,他们主要是通过视听来模仿。从读小学以后就开始模仿文章的语言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文章的语言。为什么好文章读得多的学生文章就写得好,一般来说口头语言也好,原因就是积累得多。积累语言的同时,也积累思想。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同时都要接受。我们听学生复述时,学生读几遍几乎就把文章内容说下来了,特别是一些好的句子能背下来了,这就是最好的语言学习,是高效的语文学习。另外复述之后还要写作,复述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写作就又要完成一个转化,要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这个转化过程就是一个规范语言的过程,一个斟酌语言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的过程,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从这方面说,这个环节是对学生学语文的质量的一个全面检验,是对学生说、写、思考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训练。还有记忆力的训练,凡是有成就的人记忆力都好,有好的记忆力才能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第三,高效阅读的意义超出了语文教学范围
首先是有助于培养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有些学生学得不好是什么原因?其实主要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在宁城听的每一节课,上课伊始全班都要喊一个口号,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齐声呐喊的声音汇成一种声浪在教室里回响,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这种感染会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把分散的注意力收回来。接着训练高效阅读,我记得学生在总结自己阅读情况时,他们说“自己第一遍的效率不高,第二遍就高了,因为注意力集中起来了”。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有效率的心理基础。学生如果注意力不集中,那么他的所得就会很少。
其次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们看到,经过训练的学生都能够充满自信地表达自己。农村的学生,在课堂上面对那么多人,都能自信地表达自己,他们的自信心该有多强!一个有自信的人是不会满足于现状的,他总会不断产生新的追求,从而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高效阅读的训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整体的提升,“高效阅读改变人生,”从这个意义来说,我觉得是非常实在的。
不仅需要速读,也需要慢读
我还想说明一点,就是高效阅读不是唯一的阅读训练方式。高效阅读训练应该有,不能没有;这种技能不练不成,通过训练才能掌握。但是阅读还有其他的技能需要训练。前面提到的精读训练、略读训练都很重要。下面我想重点谈一谈朗读训练。
学生朗读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人文素养的养成还需要主体的感动、感受、感悟。无论是感动、感受还是感悟,快速是无法实现的。朗读要求:读书要字字响亮,而且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错一字,不可倒一字。要虚心涵泳,完全沉浸在读物里。这时需要的是慢读。前几天我读小学教材时读到一篇文章,内容是:苏联的宇宙飞船出了事故,降落伞的另一半打不开了。宇航员立即向航天中心报告,苏联政府决定立刻向全国人民现场播放这一情景。当时离宇宙飞船坠落的时间还有多久呢?只有十几分钟。这位宇航员做了什么呢?首先是立刻向政府报告他在宇宙飞船里作的航天日记,然后对被请到航天中心的他的母亲、爱人和女儿分别说了几句话,作了最后的道别。他微笑着,平静地对母亲说:“妈妈,我很好,不要担心我。”他对爱人说:“我非常爱你,在我消失以后,你一定要找一个好的丈夫,你一定要永远幸福。”他又对女儿说……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动,整个身心都沉浸在那个故事里面,那种英雄气概,那种超越生死的崇高境界,让我现在想起来还不能平静。这种感染对我们非常重要,对我们的学生也非常重要。这种高尚情感的感染多了,积累得多了,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孩子们就会辨别,进而会自觉地追求美,追求高尚。所以我们还要进行朗读训练。因为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把一切感官都调动起来了,所以读着读着,文章的内容和理法都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
在我们提倡高效阅读,注重高速度、高效率的时候,我们也要强调慢读、朗读,注重发挥文章对人的陶冶、感染作用。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把精读、略读、朗读、高效阅读几种方式的训练协调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