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正在不断深化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正在不断深化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正在深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社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代哲学中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自1991年我国几个单位有组织的研讨以来,每年均有所深入。从近年发表的一些论文来看,提出的问题较多,有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问题,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资源、生态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转型等问题。本文又梳理了以下四个问题,以供参考。

一、“现代化”的表征及其价值导向批判

“现代化”是个模糊的进化论观念,是指赋予了历史进步意义的社会过程,并被看作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有的作者认为,它实际上相对于“传统”而言,其具体表征有: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社会生活上追求个人成就和创造的世俗化,文化上的科学独断化,哲学上的理性化等。〔1〕

也有人认为,上述公认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或将社会发展等同于理性和知识进步,是以唯科学主义思潮作导向的,它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却偏离了人性的真正发展,表现为轻视生命意义,重物轻人(即忽视人的精神和情感需要),无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无视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并导致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对人的“报复”,使人的自由本性和真正解放成为幻想。社会发展价值向度这种偏离的第一个代价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二个更大的代价则是社会与主体关系紧张,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个人化了,生活的机械化使个性泯灭,生命的乐趣消失在社会所赋予的功能里。论者认为纠正上述价值向度偏离,“正确的态度不是否定科学精神,而是张扬科学精神的同时重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联系,结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二元分裂局面”。〔2〕

二、“发展”的涵义及其合理性探讨

“发展”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发展意味着社会进步。作为我们时代的主题,基本上是涵指人类主体生存和进一步幸福的需要。有论者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人们生活状况的改善。表现为经济逐步增长,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日益繁荣,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即生态、经济和社会合理而协调地发展。由此可看出,发展是人们对社会变化的评价性范畴,他们不会把认为社会退步或社会困境当作发展本身。如有人认为科技革命和工业发展是发展的标志,也有人认为现代科技对地球上绝大多数人是惨无人道的,应回到自然经济中去才是发展。〔3〕

由于对发展的涵义理解不同,于是对发展的合理性评价就会有大的分歧。一些作者试图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视角探求社会的合理发展。如刘德中认为,许多人将实现现代化当作发展目标,但全面现代化的西方却出现了现代病,所以应把现代化以后的发展放在发展合理性的研究之内。应将“发展型社会”定为合理的目标,它能实现协调而持续发展,不但指科技、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还包括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协调。“发展中国家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发达国家则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不协调,两者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不能实现生态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因而又难以实现持续发展”。所以,它们都是“前发展型社会”。〔4〕

又如,王锐生著文认为,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须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今天“全球性社会”的趋势中,现实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可能是封闭的,而必须是对外开放的,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研究视角,既要看到国家、民族之间的分化、竞争和冲突,又不能否认它们之间的整合(一体化)和共同利益。〔5〕

再如,邹诗鹏著文认为,“人类中心主义”虽然表征了人类存在的本性,但从当代发展观要求“人类—自然这一整体发展系统”来看,就反映出它的不合理性。应对自然的占有和支配关系转变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互惠和协调发展关系,对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应当无可争议地赋予其主体性和价值性,从个人本位意识转变为人与社会整体同一关系,真正实现马克思设想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同一”的社会理想。此外,国家、民族、集团等问题也应转换成解决全球性的迫切问题,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失衡应转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文化价值。〔6〕

三、发展的代价问题

取得发展目标的实现必付出各种代价(损害),是现实,也为公众所承认。只是造成代价的原因各不相同,付出代价的类型和程度不同罢了。有人甚至将发展干脆看作是通过付出代价并努力扬弃代价以寻求再生之路的过程。发展本身就是进步与代价之间的矛盾运动。有些作者认为代价基本上有两种,即基于历史发展必然性所付出的代价和由主观因素所造成的人为代价(也是不可避免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有四点:1、产生的根源不同;2、可控程度不同;3、对发展的作用不同;4、与发展的关系及其实质不同。〔7〕

有的作者认为,旧的发展模式(即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主体的精神牺牲以及主体间关系的疏离化是人类因社会发展价值向度的偏离付出的最大代价”。〔2〕另有作者认为,为追赶世界经济发展列车, 发展中国家因跨国公司的活动和本身的主客观条件等原因,其短期行为和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普遍代价。〔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既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付出了以下代价:1、 拜金主义:货币的力量多大,我的力量多大;2、利己主义:等价交换虽然培养人们的平等、 竞争意识,但另一面只顾自己的利益的动机也异常强烈;3、 一定程度的贫富悬殊:在价值规律、资源配置和竞争中必然产生的;4、 个人发展作出的牺牲:市场经济注意发展生产力这一目标,培植人的进取心、理智、忍耐、毅力和适应能力等,但有使人忽视未来、投机取巧而缺乏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使人产生冷漠、偏激等性格。此外,腐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等现象也是客观的事实代价。〔9〕

四、中国的发展问题探讨

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为我们国家最迫切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对策。有的作者探讨了市场经济中人与人关系的特殊性:以个人为活动主体和利益本位,属于独立个人从事自主活动的一种社会化交往方式。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看,市场经济的历史作用正是推动个人走向独立(如自主创造能力、自由性格)的必要条件。〔10〕

有的作者认为,我国社会目前正处在转构或转轨时期,原来的物质生产力水平落后,在计划体制指导下,经济发展模式未能打破僵化局面;现在转向有调控的市场经济,既不同于19世纪前的商品经济模式,又不能与西方社会发展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生存方式上却迎来了后工业社会中的某些富贵病(如消费失度,媒介污染和生态破坏),“这就造成了自然经济格局中的旧习、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危机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弊端共存的复杂样态”。在文化层面上,“旧有的隐性道德惯性、显性的政治权力话语、工业文化的现实发生与后现代主义冲击,在当前的文化层中又形成了新一轮的消长和倒错。”〔11〕

正在以市场经济建构为中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从传统生存方式、文化价值的自在自发的活动主体向现代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转型,并逐步向着以科学和民主为内涵的理性化与以自由和平等为内涵的个性化的目标前进中的中国社会,出现了新与旧的相互掣肘、相互纠缠、相互反对又奇特共生的现象,使中国社会转型的前景变得迷离,现代化进程与西方与拉美国家都不会相同。“使中国社会在短时期内无法形成一种支撑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主导性的人文精神”。〔12〕

有的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突破社会匮乏的束缚,走上了以发展为主的社会变革道路”,表现出走向小康、突破平均主义、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重视科技和创新、社会全方位开放、开始有限度地鼓励消费、价值观日趋多样等七大特点。作者认为在建立新的社会结构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体的改造,二是社会体制的改革,三是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中的比重,四是注意转型期出现的诸如打破平均主义、拉大收入差距与两极分化界限,加速发展与社会稳定界限,反对平均主义与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等。〔13〕

(《哲学动态》1996年第6期)

标签:;  ;  ;  

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正在不断深化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