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两个飞跃”的伟大实践_农民论文

农村“两个飞跃”的伟大实践_农民论文

农村“两个飞跃”的伟大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个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的总路线和邓小平农村“两个飞跃”的理论的指引下,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民开始了“两个飞跃”的伟大实践和伟大创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农村的“两个飞跃”就是邓小平指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页)农村改革开放的20 年,就是实践农村的“两个飞跃”的20年。2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邓小平“两个飞跃”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一、农村“第一个飞跃”的实质和标志

农村“第一个飞跃”的标志,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中国改革的开端,这个开端是中国农民冒着很大的风险,冲破重重阻力和疑虑,在自发地同人民公社体制宣战的过程中创造的。最早是安徽省凤阳县梨园乡小岗村的18个农民面对着连年吃国家返销粮的困境,再也不能固守生产队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困难局面,首先自发地搞起了大包干制,即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这18个农民在一块签名划押,大家都承诺,谁要是坐牢了,大家一定要负责将谁的孩子抚养到18岁。为什么人们开始搞家庭承包时如此担心害怕呢?人们清楚地记得,文化大革命中农业部长、老将军邓子恢同志都曾因主张搞承包制而受到批判,我们这些一般农民又算得了什么呢?农民当时确实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搞承包制的。农民开始搞的是包工到组、 联产计酬责任制, 这是50年代农业合作社时期就实行过的,是农民熟悉和乐于接受的形式,因而推广极为迅速。后来演变为以农民家庭为承包单位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责任制为基本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它是和当时农业生产中主要还是运用手工工具和畜力耕作,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同时,适应于农林牧副渔生产活动的特点和各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条件的差别,从那时直到今天,还有少量的农村地区实行作业组承包或专业组承包等形式。各种联产承包制的共同特点就是:利益直接、责任明确、方法简便。农民在生产经营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土地经营上的收入,交够了国家的税金和集体的公共积累,余下的都是自己的。它使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因而能够大大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好地发挥了劳动和土地的潜力。

农村第一个飞跃的实质,就是给予基层生产单位以最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从而解放农民的生产力。这个飞跃给五年后即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极大的启示:改革一定要以企业为突破口,给企业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和经济利益,以搞活企业为中心。所以我国城市企业改革开始也是把“包”字请进城,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的改革,突破了1978年以前的几次改革的框框,不再是在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划分上兜圈子,而是围绕着搞活企业这个经济细胞做文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的实质和重大意义也就在于此。

农户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集体经营的比重逐步增大和由分散经营为主走向集体经济为主,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但是,这将是一个时间很长的发展过程。只有适应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发展集约经营和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农村“第二个飞跃”,才会取得生产增长、经济效益提高和社员生活改善的好结果。如果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拔苗助长,那就会重犯50年代人为地制造农业合作化高潮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就我国农村的总体情况来看,双包责任制将在很长时期内成为农业生产经营责任制的基础和主要形式。

二、农村“第二个飞跃”的标志之一:发展乡镇企业, 壮大集体经济

农村第二次飞跃的实质,是发展集约经营和集体经济的统一,其标志或载体至少有四个: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小城镇、股份合作制、农业产业化。这四个标志同时也是农民的伟大创造和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具体实现形式。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壮大了集体经济,有力地支援了农业,实现了农工一体化发展,展示了集体经济光明灿烂的前景。乡镇企业是农民创造和邓小平热情支持的产物。乡镇企业发源地是河南巩义市回郭镇,是农民于1974年山沟里创办的。记者姬业成经过半年调查于1974年12月11日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回郭镇农民创办农村工业的调查报告。中共中央办公厅于1975年9月25日将这篇报告转给毛主席,9月27日毛主席向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建议:“印发在京各中央同志”,热情地赞扬发展乡村工业是“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邓小平接着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将其印发给全国县市级党委。同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以“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为题发表了姬业成的调查报告全文。同年,毛主席的批示在全国农业会议上传达,迅速影响全国。正是当年邓小平在“四人帮”的围攻中砥柱中流,支持发表了回郭镇社办工业的文章,才形成了今日浩浩荡荡的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真正大发展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4%上升到1996年的1/3。如今, 农村社会增加值的3/5,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工业增加值的近1/2, 财政收入的1/4,出口创汇的1/3都是乡镇企业创造的。

乡镇企业已成为工业支援农业、壮大集体经济力量的主力军。“八五”期间,乡镇企业用于补农建农和农村多项事业建设的资金达100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对农业投入的80%以上。

乡镇企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是稳定社会和建设乡镇的重要力量。如今在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达1.4亿人, 超过了全国国有企业职工人数,这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同时为农业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具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才可能真正放弃土地,从而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规模经营。否则,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出路,农村的集约经营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农村第二个飞跃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农村“第二个飞跃”标志之二:农村小城镇建设

由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小城镇的兴起和繁荣。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有利于节约耕地,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农村小城镇星罗棋布般兴起,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中国有9亿农村人口,不可能象西方那样,都往大城市跑, 不仅国家拿不出巨额资金来安排城镇就业人口,而且城市的基础设施也不可能容纳几亿人进城的需要。农村小城镇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指出“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的新型乡镇。”他还要求加强规划,合理布局,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8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采取的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地转移方式,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由于企业过渡分散,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都很低,不利于发展第三产业,生产生活都不方便。当意识到连片开发可以产生集聚效应时,乡镇企业就拿出100亿元资金建设小城镇。全国5万多小城镇就这样星罗棋布地发展起来了,配套建设起机关和服务设施,利用它的幅射功能,又带动起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分离的农村劳动力。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1998年2月17日在全国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1996年城镇集体工业产值和就业职工人数都占全部城镇工业总产值和职工总数的25%左右,是仅次于国有经济的第二大经济力量。(《中国集体工业》),1998.4)1996年仅乡镇企业就为全国农村总劳动力的29.4%提供了就业机会。(《中国乡镇企业报》,1998.7.28, 第一版)农村小城镇已成了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阵地。以乡镇企业发展最快的江苏省来说,到1997年末,全省乡镇企业总资产已达4292亿元,其中属于乡村集体企业的总产值3931亿元。在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乡企已是“五分天下有其四”,在全省工业总量中,乡镇工业“三分天下有其二”。(《江苏农村经济》,1998.5)从全国来看,1996年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占28.8%,集体工业占40.4%,其它占30.8%。这40.4%的集体工业和其它30.8%的工业产值,绝大部分又是在农村小城镇完成的。

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引起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步伐。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二元经济结构,9 亿农民长期固守在人均1.3亩耕地上,在工农分立、城乡分割的道路上走了几十年。 是乡镇企业和农村城镇的发展,打破了工业和农业的对立和僵持,以每年20%以上的发展速度,成为国民经济强有力的增长点,引起了国民经济结构,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今天,在农村社会增加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已由70%下降至30%,第二、三产业由30%上升到60%,走出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经营的圈子,形成了工、商、运、建、服务业综合经营,传统产品和新兴高科技产品一齐上的生产经营格局。农村已有1/3的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摇身变成了第二、三产业的生力军。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就地工业化,为解决当代世界城市过大过于集中的难题,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有人计算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三个产业的比例(按可比价格算),1990年为19.6:49.1:31.3,到2020年将改变为9.9:52.2:37.9; 三个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到2020年将变为12:36:52,也就是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只占12%。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而要在往后的20多年中,使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农业产值比重迅速降下来,乡村小城镇、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是必由之路。

四、农村“第二个飞跃”标志之三:创造了股份合作制

股份合作制是农民在兴办和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的伟大创造。乡镇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是把劳动合作与资本入股结合起来,既以劳动合作和按劳分配为主,又吸收了股份制的长处,兼有一定的按资分配,是一种新的集体经济形式。农民不论是发展家庭小农场,搞专业化家庭生产,还是创办工商业企业,都感到仅靠一家人自己的资金积累,满足不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许多靠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其它事业富裕起来了的农民也迫切需要寻求资金投资的出路,以获得相应的资本利润。这种资本供求关系的形成就促进了股份合作制应运而生。

股份合作制最早于80年代初产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大周村区,随后,在沿海农村得到迅速发展。1985年1月1日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指出:要“按照自愿原则和商品经济要求,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作为措施之一是提倡股份式合作。文件说,有些合作经济采取了合股经营、股金分红的方法,不改变入股者的财产所有权,避免了一讲合作就是合并财产和平调劳动力的弊端,却可以把分散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较快地建立起规模经营,积累公共财产。这种办法值得提倡。中央文件对股份合作制的肯定和分析表明,它是推动农村第二次飞跃,即发展规模经营与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有效形式,是一种新的集体经济形式,有利于防止人民公社化时期把社员个人财产归公的“左”的错误。

股份合作制发展很快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到1996年底,股份合作制企业已占农村集体企业的20%,江苏、山东、浙江农村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比例则达到50%以上,已经成为农村集体企业的主要形式。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各地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也不同:第一类是引入股份制机制改造乡镇集体企业而形成的,以江苏的“苏南模式”为代表;第二类是社区性的,以深圳的“万丰模式”、山东的“淄博模式”为代表;第三类是个体工商业、联户企业、私营企业等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入股联合、集资新建的,以浙江的“温州模式”为代表;第四类是出售国有中小型企业给职工而形成的,山东“诸城模式”比较成功。不论形式如何,它们都是以劳动联合为主的合作制的一种新形式,因而是对集体经济形式的新发展。乡村集体一般都是最大的股东,可以控股,因此,它既可以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资金,又可以壮大集体资产,是一种新的公有制形式。

五、农村“第二个飞跃”标志之四: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加长产业链条的作用,将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联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之所以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第二个飞跃”的标志之一,是因为它确实是把农户的家庭经营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实现了三个联结,实现了生产专业化与适度规模经营。第一个联结是农户与市场的联结。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牵动,把农户的商品生产与采购同市场联结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不同产品的区域性的生产基地,通过“市场带基地”、“市场带农户”的方式,实行区域化生产布局,在不改变农户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前提下,实现生产专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公司即有幅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千万农户与国内外大市场接结起来。第二个联结是农户与基地的联结。农户按政府区域化布局的要求调整产品结构,进行专业化生产,形成一村一品,一产一业,确定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的生产基地的地位。第三个联结是农户与产业化组织的联结。如“公司+农户”、“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农户通过与公司、协会、龙头企业的联系,既保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又提高了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户抵御灾害和市场的能力,还实现了农产品深度加工和多次转化增值,把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销售业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实行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让农民面向市场,分享由生产到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多次增殖的利益,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的综合效益。

农业产业化是与农业企业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农户经营在专业化生产和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发展为企业,也可以承包或购买集体的“五荒地”的使用权创办企业。农业企业化是把农业生产当作企业来办,形成企业法人,农户及社会各界自愿参与合作为前提,以适度规模生产和集约化经营为标志,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为特色,农民自主创办的农业企业。从而结束了以家庭为主的长期无法人的历史,它的主要组织形式就是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约占农业企业的80%,因此,它又是发展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

标签:;  ;  ;  ;  ;  ;  ;  ;  ;  ;  ;  ;  

农村“两个飞跃”的伟大实践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