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是20世纪英国的首要主题--读“20世纪的英国”_英国政治论文

进步是20世纪英国的首要主题--读“20世纪的英国”_英国政治论文

进步是20世纪英国的第一主题——读《二十世纪英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二十世纪论文,世纪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已近尾声,21世纪即将来临。于此世纪之交,回顾百年历程,反思过去,展望未来,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时代意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南京大学历史系钱乘旦、陈晓律、潘兴明、陈祖洲4 位中青年学者推出了《二十世纪英国》(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年7 月出版)这一应时之作。本书共6编30章,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一个世纪来英国历史的发展变化,描绘了一幅完整清晰的英国现当代史画卷。这是我国在英国史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可喜成果。

作为一部内容包罗万象的国别断代史,《二十世纪英国》一书最可称道的成功之处在于:历史定位恰当,时代主题把握准确。在一般人印象中,20世纪的英国似乎平淡无奇,没什么内容。从表面上看,这种印象似乎不无根据,因为自从率先叩开现代社会大门之后,英国长期走在世界文明的最前列,并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雄踞全球,保持了世界霸主和“日不落”殖民帝国的殊荣,直到19世纪末,当美国、德国、日本、俄国等后起之秀纷纷崛起,出现群雄争霸局面时,英国仍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第一主角。但是,20世纪的英国却是另一番景象:霸主桂冠失落在地,国威国力每况愈下,殖民帝国分崩离析,……如今的英国已萎缩成一个欧洲的地区性力量,昔日的辉煌只剩下残照余晖。对英国来说,20世纪确是一个走向衰落的世纪。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20世纪的英国面对纷至沓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以其特有的冷静与务实态度,积极迎接挑战,不断克服危机,争取胜利,从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倘若将世纪头与世纪尾的英国加以比较,人们一定会惊奇的发现:平静的表象下面掩盖着剧烈的社会变动,衰落的外观背后遮蔽着巨大的历史进步。本书作者在占有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考察和深沉的理性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将英国该时期的历史主题简明扼要地概括为两句话:第一,“20世纪是一个矛盾的世纪——一方面是衰落,是问题重重;另一方面是进步,是不断的发展。”(《二十世纪英国》前言,下同)第二,“在20世纪,进步是英国历史的主流,它发展的大方向是应该加以肯定的。”(第500页)这个结论为20 世纪的英国确定了一个恰当的坐标,为人们深入理解该时期英国纷纷繁繁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认识视角。

围绕这个主题,本书如实地记述了20世纪英国经济势力的衰落、帝国的解体和国际地位的下降过程,同时,详细阐述了在社会各方面发生的进步性变化,并且本着“突出主流”的原则,始终把后一部分作为重点,其中对政治民主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进步变化尤为重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部分内容多属社会史范围,所需资料零散杂乱,而且因国内对外国社会史的研究一向薄弱,可供参考的中文资料几近空白,因此写起来难度很大,但作者不惜气力,查阅了大量国外书报文献,搜集到许多最新资料和统计数据,加之选择精当,又配以形象的图表,不但写得具体入微、血肉丰满,而且事清理明、通达晓畅,实为难能可贵。

作者在“政治编”中指出,在20世纪,开始于19世纪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终于完成,虽然如今的英国依旧保留着国王、贵族院等封建机构的残余,但前者已绝对的放弃了一切实权,后者的权力也几乎被削减净尽,甚至连自身的存在与否“都变成了一件无所谓的事”(第12页)。议会下院作为选举产生的代表机关享有最高权威,“是英国权力的真正重心”(第15页)。在选举制度上,普选制、平等选区制、一人一票制等民主原则都已实现,贿选舞弊行为受到抑制。当然,像其他西方国家一样,随着政党政治的发展,英国也出现了权力日益集中于内阁和首相之手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主政治面临威胁,因为当出现宪法争议时,民意是最高的和最终的判决者,在这种情况下,“哪种做法能够取得多数民众的认可,它就取得了宪法的合理性”(第6页)。 政治民主已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在“社会编”中作者指出,在20世纪,随着生产能力的增长,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社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充裕”,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特别是下层社会尤其明显。19世纪时那些明显的不公正现象得到相当程度的纠正,工业化过程遗留下来的后遗症大部分得以克服。对人的尊重达到新的高度。在世纪初,英国贫富差别悬殊,贫困问题严重;到世纪末,通过对私有财产进行再分配和建立福利制度,财富分配趋向合理,差别缩小,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保障基本生活水平成为一切人的权利。国民健康状况大为改进,寿命延长。(第13章)人口分布与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与前一世纪人口从农村大批涌向城市的情景相反,出现了人口从城市向农村倒流的“后工业化现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职业、非体力劳动人数迅猛增长,非技术职业、体力劳动人数大量减少,因此,工人阶级队伍缩小,中等阶级急剧扩大,上层阶级虽有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阶级界线日渐模糊,财产和收入方式已不再是区别阶级的明显标志,劳动方式(体力或脑力)、教育程度、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非经济因素在阶级划分中的作用日显突出,这赋予阶级概念以新的涵义,家庭规模持续缩小,逐渐丧失了作为一个基本经济单位的功能,变为单纯生活和感情寄托的场所。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财产权、工作权和担任公职的权利,并通过减少生育和家用电器的普及从家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享有真正独立的人格。(第15章)教会势力大大削弱,国教丧失了正宗地位。宗教的差异不再与政治、经济、社会的不平等相联系,信仰自由真正实现。原先零乱混杂的教育体制走向统一,并向着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第16章)总之,“社会成员感到前所未有的接近和平等”(前言)。在思想文化领域,20世纪英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一批世界级学术大师,如哲学家罗素、经济学家凯恩斯、史学家汤因比和汤普逊、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等。在科学研究领域,英国也为人类作出了突出贡献,英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总人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第27—30章)上述事实充分证明20世纪英国历史的主旋律是进步,是发展,是变革,而且其进步幅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变革范围之广,足可超过17世纪的政治革命和18—19世纪的(工农业)经济革命,以致甚或称其为“革命的世纪”——一个“社会革命的世纪”。只是因为这些变化是悄悄进行的,进步是一点一滴取得的,因而乍一看不如前两次革命那么引人注目罢了。

即使是在那些衰落迹象明显的领域内,也隐含着许多成功与进步,对此,作者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述,并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独到见解。作者指出,在外交、殖民地、帝国等问题的处理中,英国虽然由于有过“辉煌历史”而形成的文化优越感和“帝国情结”,难免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但从总体上看,基本采取了不抗拒历史潮流和不求形式的理智务实态度,因而不乏成功之举。世纪初,当帝国大厦开始动摇时,英国适时调整政策,“不再热衷于扩张帝国,而将重点移到巩固帝国上来”(第294页), 针对殖民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移民型殖民地慷慨宽容地给予自治权,允许它们成立自治领,享有充分的内政权力,以扩大英国文化的幅射区域;对印度、埃及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非移民型殖民地则实行改革,给予当地人以参政权利,以借助当地统治者和知识阶层的力量维持统治;而对赤道非洲一带较为落后的非移民型殖民地则继续作为剥削对象,但统治方式亦因地制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面对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自治领离心倾向的增长,英国创立了英联邦这一独特形式,承认自治领为主权国家,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汹涌澎湃的非殖民化浪潮中,英国认识到已无力阻止殖民地的独立,于是最终以英联邦取代英帝国。尽管英联邦是一个内部联系十分松散的共同体,但对照20世纪的其他几个帝国无一逃脱彻底瓦解的命运,英国从帝国撤退到联邦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另外,在许多重大外交问题上,英国也表现出识时务的态度,比如20年代对苏俄的承认和50年代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以及80年代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同意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国等。“正因为如此,英国在本世纪最重大的几个历史关头都站在胜利者一方,而在客观上,胜利者的一方也就是和平与正义的一方,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某些更为棘手的民族种族矛盾等内政问题的处理方面,英国也取得了不少成功,某些本来会演变得更为尖锐的矛盾,后来终究有所化解,没有发展到激化的程度,因此,“在20世纪,英国没有发生俄国那样的革命,法国那样的动荡,德国那样由极端主义势力攫取国家权力的现象,英国始终能平稳过渡,甚至由盛而衰的过渡都是平稳的。”(第500页)这些看法不媚俗、不从众,给人以清新之感。

不过,无论如何,衰落毕竟也是20世纪英国的客观事实,而且早已引起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许多人就英国衰落的原因做过文章,提出了种种不同解释。有人把殖民地的丧失作为主要原因,另一些人把工业精神的流失作为主要原因,还有人把两次大战对英国的削弱作为重要原因。这些解释均有一定道理,但都因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方面而难以令人满意。本书作者没有沿袭这种微观分析的传统思路去进一步寻找新的衰落原因,而是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宏观视角,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历史哲学问题:英国的衰落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当然,在此之前,曾经有人论及这个问题,比如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和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都谈到西方文明的极限与衰落问题,但上述二人似乎都企图证明大国的衰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本书作者不同意这种悲观论调,指出,英国的衰落只具有“相对意义”,就是说,“它的‘落伍’是一种相对落伍,是因为别的国家赶上来了、超过了它,而它的发展却赶不上别的国家,于是被抛到竞争行列的后面。”(第499 页)作者进一步分析道,就英国这样一个小国来说,竟然能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雄踞世界之首,这已经是一个奇迹了。它那样小的国土,那样少的人口,可以在一百多年中领先整个世界,靠的是作为现代化先行国的历史机遇而最先建立起来的先进制度和技术优势。但英国毕竟太小,而现代化又不是一个可以垄断的过程,当它靠现代化的先进手段去冲击世界时,它不自主地将现代化传播到整个世界;而一旦现代化被其他国家接受时,英国的优势就丧失了,那些较大、潜在力量更雄厚的国家一定会在整体力量上超过英国。所以,“它现在所扮演的一个欧洲国家的角色,在我们看来,反倒是它应该扮演的角色。”(第500页)因此, 决不能把20世纪英国的经历与吉本笔下的古罗马帝国相提并论,更不能“将它引伸为某种衰落的共同规律”。最后,作者得出一个富有哲理和乐观精神的结论:“国有大小,时有兴衰,而文明总是要延续的,社会也将要生生不息”。(第502页)应该说, 书中对“衰落”问题的分析是耐人寻味的,它体现着作者厚重深沉的历史思考和辨证思维,能给读者以有益的理论启迪。

《二十世纪英国》写的是英国,是逝去的世纪,但作者想的是世界,是人类的未来。正如书中所指出的,20世纪的英国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前言),英国在世界史上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指示着所有国家的发展方向。在英国出现的许多现象,诸如政治的普遍民主化、政府职能的专门化、国家对社会干预的加强、社会政策的制定、经济与生活水平的广泛提高等,也在其他发达国家出现;英国存在的问题,诸如社会犯罪严重、失业、政治冲突、民族与种族矛盾等,在已经完成现代化的其他国家都多多少少的存在,在正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类似的问题则正在出现。透过英国,人们可以窥视到现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吸取到有益的经验教训。从这一点来说,本书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二十世纪英国》在编写方式与体例上也有许多创新之处。本书分为政治、经济、社会、帝国与联邦、外交、思想与文化6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这样分而为专题,合而为一部完整的断代史。4位作者所分别承担的部分均为个人的学术强项。 由于研究有素,对有关内容能够融会贯通、举重若轻,因而各部分都写得深入浅出、通畅易懂,收到了集各人之所长的良好效果,保证了全书质量的总体平衡。同时,各部分都紧扣时代主题,分合有致,风格统一,如出一人之手,没有合著之作通常所有的那种拼列之弊。可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合作著述的成功范例。另外,书中加有边注小标题,某些总结性语句和画龙点睛之笔用黑体字标出,书末列有5个必要的附录, 这些都为读者阅读提供了方便。

总之,《二十世纪英国》是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兼备的上乘之作,它代表了我国英国史研究的新水平。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笔者认为,最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对英国衰落问题的分析力度还不够,这或许与作者意在突出进步主流的指导思想有关,但衰落毕竟是20世纪英国的第二大主题,在这个问题上原本大有文章可做。况且,从总结经验教训、服务现实的角度讲,也应该下大气力做好这篇文章,尤其是政府决策与国力兴衰的关系是很值得深入探讨的。因为进入20世纪后,随着国家对社会干预的加强和人类驾驭客观规律与自身命运能力的提高,国家政策等“主观因素”(即人为因素)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反过来,国土、人口等“客观因素”(即自然条件)的作用越来越不象从前那么重要了(战后日本的经济奇迹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人们的不同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历史结果,在当今世界看得更加清楚。因此,探讨“主观因素”与英国衰落的关系应当成为20世纪英国史研究的重点之一。当然,书中确有多处涉及到这个问题,如“经济”编中提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失去原有优势的同时未能建立新的优势是英国经济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在“外交”编中提到,冷战后英国没有形成新的、明晰的外交思路,因而影响了它的国际地位等。然而,由于缺乏集中的综合论证与理论总结,使读者对英国政府在国家衰落中应负的责任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因此,当笔者为本书得出的“英国的衰落不具有普遍意义”的精辟结论而喝彩时,心中不免还有一点小小的遗憾。

以上仅为个人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望作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  ;  

进步是20世纪英国的首要主题--读“20世纪的英国”_英国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