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志业[1]1996年在《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伤害性信息传递和调控的结构基础及氨基酸受体的分布》文中指出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是感受面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并向上位脑结构投射的重要中继站,电刺激中缝大核对三叉初级传入伤害性刺激信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调节过程中不仅有经典递质及肽类递质的参与,而且有氨基酸类递质的参与,生理学方面的工作已有很多证据支持上述观点。在形态学方面,关于初级传入和下行投射与Vc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仅见一些零星的资料,且主要是光镜水平的工作,而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在Vc内的定位分布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在电镜水平研究了Vc内传递伤害性刺激信息的初级传入纤维、中缝大核下行投射纤维与Vc内向丘脑投射神经元和P物质受体阳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以及与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有关的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在光镜水平的定位分布。 一、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丘脑投射神经元和P物质阳性神经元
葛顺楠[2]2013年在《两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在口面部感觉传导路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文中认为谷氨酸(Glutamate)作为神经系统内部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广泛参与各种神经功能的调控。生物体通过复杂的神经传导通路实现对外周感觉信息的接收、传递和整合,从而对环境进行感知,进而产生合理的反应,以维系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谷氨酸作为经典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同样承载感觉信息的传递。躯体感觉信息传导系统主要包括脊髓传导路和三叉传导路,两者分别负责躯干感觉信息和口面部感觉信息向高级脑中枢的传递,已有的研究表明,这两条感觉传导路均由谷氨酸能神经元组成。其中,三叉传导路首先由位于三叉神经节(TG)及三叉神经中脑核(Vme)内的假单极神经元的外周突来感知口面部各种感觉信息的刺激,其中枢突将信息传递至三叉神经感觉复合体(TSNC,由尾侧向吻侧依次是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极间亚核Vi、吻侧亚核Vo以及感觉主核Vp),再向上投射至感觉丘脑(主要包括丘脑腹后内侧核VPM和丘脑后核Po),经过整合最终传递至大脑感觉皮质。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药理电生理的方法,研究人员已证实三叉传导路各级结构主要由谷氨酸能神经元组成,因此,谷氨酸在三叉系统各级神经元突触传递间的释放活动,对于口面部感觉信息的正常传递具有重要意义,也可能是介导三叉神经痛在内的各种口面部异常感觉疾病的潜在发病因素。经典的模型认为,神经递质主要是通过突触小泡释放入突触间隙的,而组成负责谷氨酸释放的突触小泡的膜蛋白,直到上世纪末才被成功克隆,他们也因此被命名为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到目前为止,先后有三种亚型的VGLUT被克隆,分别是VGLUT1、VGLUT2和VGLUT3。其中VGLUT1和VGLUT2特异性地表达于谷氨酸能神经元内,因此目前被广泛应用为谷氨酸能神经元的标记蛋白。随着对这两种蛋白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极为有趣的现象,即VGLUT1和VGLUT2在神经系统内呈互补分布模式,前者主要表达于皮层和前脑,而后者则主要表达于丘脑和脑干,且在整个神经系统内,单个神经元内VGLUT1与VGLUT2的共表达也是极为少见的。这就引发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的功能要招募不同的两个蛋白来完成,且二者在定位上互相排斥,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虽然两型VGLUT同样都能介导谷氨酸的囊泡释放,但二者仍很可能存在某种功能学上的差异。事实上,已经有一些研究表明,VGLUT1与显示活动依赖性的突触可塑性(如LTP,long term potentiation)的突触结构密切相关,而表达VGLUT2的突触结构则具备信息传递的高保真度。另外,利用基因敲除动物的研究也发现,敲除VGLUT1的动物与敲除VGLUT2的动物的行为障碍表现是不同的。越来越多的形态学研究也不断证明,两种VGLUT在神经系统内呈高度的互补分布。一系列的研究均表明,VGLUT1与VGLUT2,虽然在氨基酸构成上有高达82%的相似度,虽然同样构成介导谷氨酸突触释放的囊泡蛋白,但二者一定存在某种功能上的差异。前文已经提到,口面部感觉信息的传递是由三叉神经传导路上的各级谷氨酸能神经元实现的,那么,特异性表达于谷氨酸能神经元内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即VGLUT1与VGLUT2在三叉系统内的表达是否同样符合互补分布的特点,如果是这样,二者是否存在功能学上的差异,从而使得整个三叉神经传导系统通过招募不同亚型的VGLUT来对不同类型的口面部感觉信息进行传递和整合。揭开这些疑问,将更有利于我们阐明兴奋性三叉神经传导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还可能揭开某些口面部感觉障碍,尤其是口面部异常疼痛(如三叉神经痛)的可能发病机制。实验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口面部初级感觉信息传递通路内两型VGLUT的表达目的:分析三叉神经初期感觉纤维终末内VGLUT的表达类型和来源,初步阐释口面部初级感觉信息传递过程中两种VGLUT发挥的可能作用。方法:利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观察TSNC各亚核内VGLUT1与VGLUT2阳性终末的分布以及两种VGLUT在单个终末内的共存;切断三叉神经感觉根后观察TSNC各亚核内VGLUT1与VGLUT2免疫阳性终末密度的变化;利用跨三叉神经节束路追踪结合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观察TSNC内外周来源的初级感觉信息传递纤维内VGLUT的表达类型。结果:除Vc浅层集中分布VGLUT2以外,TSNC各亚核内VGLUT1与VGLUT2阳性终末均匀分布,但不存在两种VGLUT在单个终末内的共存;切断三叉神经感觉根后,同侧Vp、Vo、Vi以及Vc内VGLUT1阳性纤维密度显著下降,而VGLUT2阳性纤维密度则无明显变化,仅Vc浅层内VGLUT2阳性纤维密度下降;外周注射标记有髓纤维的跨节示踪剂CTB后,Vp、Vo、Vi以及Vc深层内分布有丰富的CTB阳性纤维终末,标记终末内表达VGLUT1而不表达VGLUT2;外周注射标记无髓纤维的跨节示踪剂WGA-HRP后,仅Vc浅层内分布有WGA-HRP阳性纤维终末,且阳性终末内表达VGLUT2而不表达VGLUT1。结论:口面部外周初级感觉信息传递纤维主要表达VGLUT1,这也是TSNC内VGLUT1阳性终末的主要来源,TSNC内VGLUT2阳性终末则主要来源于中枢,但Vc浅层内部分来源于外周的无髓神经纤维内也表达VGLUT2,提示口面部外周初级感觉信息的一般信息和伤害性信息分别与VGLUT1和VGLUT2的功能相关。第二部分TSNC传出投射-口面部二级感觉信息传导通路-内两型VGLUT的表达目的:检测TSNC各亚核向不同上位中继脑结构发出的传出投射的纤维终末内VGLUT的表达类型,初步阐释口面部二级感觉信息传导路中VGLUT1与VGLUT2的参与作用。方法:采用双重荧光原位分子杂交(dual FISH)方法检测VGLUT1mRNA与VGLUT2mRNA在TSNC各亚核内的表达与共存,采用顺行束路追踪结合多重免疫荧光标记以及双重免疫电镜检测TSNC各亚核传出投射终末内VGLUT的表达类型;采用逆行束路追踪结合FISH检测TSNC内丘脑及小脑投射神经元内VGLUTmRNA的表达类型。结果:Vo、Vi以及Vc内VGLUT1mRNA与VGLUT2mRNA杂交信号鲜有共存,Vp内存在大量中小直径神经元同时表达VGLUT1mRNA与VGLUT2mRNA;Vo、Vi以及Vc投射到丘脑的纤维终末仅表达VGLUT2,而向小脑投射的纤维终末仅表达VGLUT1,Vp向VPM投射的纤维终末同时表达VGLUT1与VGLUT2,逆行束路追踪结合FISH检测结果与此相符合。结论:TSNC内向感觉丘脑投射的神经元主要是VGLUT2mRNA阳性的,而向小脑投射的神经元主要是VGLUT1mRNA阳性的,Vp内向VPM投射的神经元同时表达VGLUT1mRNA与VGLUT2mRNA。第三部分下调延髓背角内VGLUT2对口面部痛信息传递的影响目的:观察靶向下调大鼠延髓背角内VGLUT2的表达对其痛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携带报告基因的VGLUT2表达质粒以及表达针对VGLUT2shRNA的表达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对预先设计的VGLUT2shRNA片段进行体外筛选;包装能够表达所筛选VGLUT2shRNA片段的慢病毒载体,感染大鼠原代培养神经元,验证对VGLUT2的表达下调作用;将该慢病毒载体注射入大鼠延髓背角,观察对大鼠口面部痛行为的影响。结果:利用luciferase荧光酶报告值在体外成功筛选出能够有效下调VGLUT2表达的shRNA片段,表达该片段的慢病毒可以高效感染大鼠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并有效下调其内VGLUT2的表达,将该慢病毒载体注射入大鼠延髓背角在有效下调其内VGLUT2的同时,还能削弱痛模型动物的痛敏行为。结论:靶向下调大鼠延髓背角内VGLUT2的表达可以有效干预动物的痛行为。
罗薇[3]2007年在《大鼠实验性牙移动中P2X_3受体在Vc的表达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正畸治疗是通过对错位的牙、牙弓或颌骨施加一定的矫治力来达到畸形矫治的目的。伴随着机体的诸多反应,疼痛的产生是正畸治疗中最常见和最棘手的问题。细胞外三磷酸腺苷(ATP)已经被证实是组织中伤害性刺激(包括疼痛)传导的重要神经递质,ATP与其受体P2X_3结合后传递疼痛信息。P2X_3受体是嘌呤受体P2X家族的一员。在背根神经节的小细胞上有P2X_3受体的选择性表达,P2X_3受体阳性的神经元轴突中枢端投射到脊髓背角Ⅱ层内侧部,外周端投射到皮肤和内脏;在三叉神经节上,P2X_3受体分布在中小型神经元细胞上,其中枢端投射到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外周端投射到牙槽和舌的环状乳头。另外在交感颈上神经节和腹腔神经节也有P2X_3受体的少量表达。口面部的伤害性信息是由三叉神经传导,目前已经确认,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是口面部疼痛信息由外周传入中枢的第一门户。当正畸加力使牙移动时,由于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等会发生组织改建,将对神经有激惹并造成一定的神经损伤,可能使细胞内的ATP向细胞外流动,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疼痛不适等感觉异常。动物实验也证实,实验性牙移动导致的三叉神经节内P2X_3受体的表达变化与临床上患者的疼痛周期基本一致,提示P2X_3受体在正畸疼痛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牙移动过程中,P2X_3受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的表达变化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本实验将43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4只),对照组(4只),实验组(35只)。空白组的大鼠直接断颈处死;对照组大鼠麻醉后进行与实验组相同的实验过程但不加力,即刻处死;实验组大鼠麻醉后在左侧安放加力装置,于4小时、12小时、24小时、2天、3天、5天、7天分别处死5只实验组大鼠。分别取出各组大鼠的延髓定位Vc后冰冻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P2X_3受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中枢)的表达变化,目的在于探索正畸牙移动中加力后P2X_3受体在中枢的变化规律,并与其在三叉神经节(外周)的表达规律进行比较,为明确正畸牙移动疼痛机理以及将来进一步研究P2X_3受体拮抗剂治疗正畸疼痛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结果显示:1、大鼠Vc中存在少量的P2X_3受体,以浅层居多,通过牙移动实验使大鼠牙受力移动后,加力侧P2X_3受体免疫阳性反应增加,并呈现一定的时间规律:受力后4小时即出现明显变化,实验后3天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第7天。2、未加力侧的P2X_3受体免疫阳性反应在大鼠牙受力移动的7天内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变化趋势与加力侧略有不同:受力12小时后出现明显的变化,而高峰值出现在第5天,然后逐渐下降至第7天。3、大鼠加力侧的P2X_3受体免疫阳性反应水平与同时间点的未加力侧相比有明显差异,加力侧的免疫反应强于未加力侧。4、将本实验结果与前期研究(大鼠实验性牙齿移动中三叉神经节P2X_3受体表达变化的研究—曹阳)比较得出:正畸牙移动中加力后P2X_3受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中枢)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其在三叉神经节(外周)的表达规律基本相同,而非加力侧的表达变化较前二者稍有推后(或延迟)。综上所述,在大鼠的牙移动过程中,Vc中加力侧的P2X_3受体表达变化呈现短时上调的规律,其与外周的表达规律基本相同,表明P2X_3受体在外周与中枢都与牙移动伤害表达及传递密切相关;而未加力侧的P2X_3受体免疫阳性反应也呈现相似的规律,表明三叉神经纤维对中枢的投射可能在Vc处有交叉至对侧,对侧的反应略晚于加力侧。其作用机制及向上级中枢的传导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李金莲[4]2000年在《大鼠尾壳核和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内SP终末与SP受体阳性神经元及阿片μ受体与SP受体共存的电镜研究》文中指出SP能终末和SP受体(SPR)阳性神经元,以及阿片μ受体(MOR)阳性神经元和终末均广泛分布于大鼠尾壳核(CPu)和三叉神经尾侧业核(Vc)浅层内,它们与CPu内局部信息和Vc浅层内外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包埋前免疫双标电镜技术,在电镜下对CPu和Vc浅层内SP阳性终末与SPR阳性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SP与GAD(GABA合成的关键酶,为GABA能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记酶)、CGRP(作为初级传入纤维轴突终末的特异性
张宇飞[5]2002年在《参与内脏伤害性信息传递的Calbaindin D-28K样神经元在大鼠脑干内相关核团的分布及其由孤束核向终纹床核投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孤束核(NTS)接受颈、胸和腹腔大部分内脏器官的感觉传入,其吻段1/3主要与特殊内脏感觉的味觉传入有关,中尾段2/3主要与呼吸器官、胃肠道和心血管等内脏传入有关。NTS与中枢其它部位联系广泛,如与迷走神经背核(DMV)、延髓腹外侧区(VLM)、疑核(Amb)、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INV)、蓝斑(LC)、臂旁核(PB)、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中央杏仁核(CeA)和终纹床核(BST)等结构的联系。NTS与上述核团的联系多为双向性,藉此参与内脏反射及内脏感觉信息在中枢内的传递和调控。Calbindin D-28K(CB)是生物体内一种与钙离子具有较高亲合力的蛋白质,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一些部位内神经元特别是投射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识物被广泛应用。近年来的研究观察到CB存在于躯体伤害性信息传递通路中,可能参与躯体伤害性信息在中枢的传递过程。但到目前为止,CB与内脏伤害性信息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对CB在大鼠脑干内相关结构特别是与内脏伤害性信息传递和调控相关联核团内的分布,以及参与内脏伤害性信息传递的CB样神经元由孤束核向终纹床核的投射进行了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给予内脏伤害性刺激并结合免疫组化双重标记染色,观察了大鼠脑干相关核团内含CB并表达FOS的神经元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在NTS、VLM、LC、PB和VIPAG等核团内除下。S和CB单标记神经元外,均可见F。S/CB双标记神经元。双标记神经元分别占上述核团内F。s蛋白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的比例为12.8%、42.7%、48.1%。N.O%和13.9%;占CB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的比例为14.3O、24.3O、38.4o。6.8O和8.9O。提示CB可能参与脑干内内脏伤害性信启、的传递和调控。 应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和免疫荧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给予内脏伤害性刺激后大鼠NTS内表达F。S并显示CB免疫阳性的神经元向BST的投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将荧光金(FG)注入一侧终纹床核外侧部(BSTL)后,中尾段NTS内双侧出现FG逆行标记神经元,注射区同侧占优势;NTS的相同平面可观察到双侧等量分布的兔疫反应阳性的CB和FOS神经元:三种神经元的分布有明显的重叠现象。在其重叠分布区除F。S、CB和FG单标记神经元外,均可见 FG/CB、FOS/CB、FG/FOS双重标记以及FG/CB/FOS三重标记神经元。FOS/CB双重标记神经元为双侧对称分布,FG/CB、FG/FOS 以及FG/CBNOS三重标记神经元则以注射区同侧为主。FG/CB、FOS/CB双重标记和FG/CBT。S三重标记神经元占NTS内CB免疫阳性神经元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2厂9%。15.3%和 2.56%,FG/CB/FOS三重标记神经元占NTS向 BST投射的 CB免疫阳性神经元的百分比为47.8%。结果提示由NTS中继并向BST传递的内脏伤害性信息传导通路中,CB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凌树才[6]1996年在《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的形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的电生理研究证实,延髓网状背侧亚核(SRD)中神经元能特异地被来自全身各处的Aδ纤维和C纤维的冲动所兴奋,并能非常准确地编码伤害性的电刺激、温度刺激以及机械性刺激的强度。这种由Aδ或C纤维引起的兴奋能被吗啡抑制,并被纳洛酮翻转,在猴的SRD中也记录到类似的电生理特征,这一系列的报道证实,SRD神经元在处理伤害性信息方面起重要作用,这对研究针刺镇痛理论机制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从形态学角度对大鼠SRD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讨: 1.SRD的化学构筑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首次较系统地调查了SRD中与痛觉调制关系密切的递质和受体的分布,证实SRD内存在着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中的mGluR5和mGluR7两种亚型、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中的NMDAR1型受体免疫阳性
朱美玲[7]2002年在《初级感觉神经元在咬合创伤致牙髓组织损害和伤害感受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创伤性咬合既引起口面部多组织的损害,还导致口面部深部组织的慢性疼痛。而初级感觉神经元受刺激后,出现传入、传出功能以及敏感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参与组织损伤和慢性疼痛。在创伤性咬合导致的组织损害和慢性疼痛的研究中,未见实验观察初级感觉神经元的作用的研究。 创伤性咬合引起牙齿感觉过敏症及牙髓炎等牙髓疾病,这些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的牙髓充血和晚期的牙髓炎症、变性、坏死。研究人员根据病理研究结果,推测其发病机制是咬合创伤引起牙髓血液循环障碍。咬合创伤如何引起牙髓血液循环障碍?目前普遍认为是过大殆力对牙周血管的压迫作用。即创伤(牙合)时,施加到牙齿的过大的(牙合)力压迫牙周、根尖周血管,包括经过根尖孔和侧枝根管进入牙髓的血管,导致牙髓血液循环障碍。但是,新的微循环理论认为,初级感觉神经元受到刺激后,感觉神经末梢逆行性释放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血管活性神经肽,引起牙髓血管扩张和浆液渗出,调节微循环,并参与外周的组织损伤、炎症、免疫、修复等反应。Kvinnsland的实验和我们前期实验的结果显示咬合创伤后牙髓SP-、CGRP-阳性纤维表达发生变化。综合这两个实验的结果和SP、CGRP的作用,提示咬合创伤可能是通过牙髓感觉神经的传出功能,影响牙髓血液循环、牙本质形成等牙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引起牙齿感觉过敏症及牙髓炎等牙髓疾病。但目前还没有实验观察咬合创伤一牙髓感觉神经传出功能的变化—牙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三者间的直接关系。 创伤性咬合除引起口面部组织损害外,还导致口面部深部组织的慢性疼痛。口面部慢性疼痛本身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又难以治愈,研究解放车军供进修学院博土后出站报告 摘要口面部慢性疼痛的机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口面痛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口面部急性疼痛的中枢传导和痛觉调控机制。口面部慢性痛的研究热点仍集中在分析额下颌关节(TMJ)及相关肌肉慢性疼痛的病因、治疗、心理因素的作用方面。口面部慢性痛机制的研究相对薄弱,尤以初级感觉神经元敏化改变的研究匾乏。而慢性疼痛的机制正是当前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研究结果证明长期、反复的伤害性刺激引起初级感觉神经元表型变化。正常情况下少表达或不表达的疼痛兴奋性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的合成、表达和释放显著增加,使神经元致敏,是慢性疼痛的重要发病机制。SP、谷氨酸(*IU ) 是极为重要的疼痛兴奋性递质,它们在初级中枢中合成。表达和释放增加是神经元兴奋性增高、致敏的标志,也是机体产生慢性疼痛的主要机制。因此,观察咬合创伤后初级中枢SP、Gill及其受体的变化,能明确咬合创伤后是否发生了初级中枢的敏化现象,有助于了解日面部慢性疼痛的机制。 PN3、NSN 两种钠通道只在伤害感受神经元中特异表达。外周组织和神经损伤后,初级感觉神经元钠通道基因表达和电生理性质的变化是疼痛的分子病理生理学基础,是伤害感受器致敏的关键机制。但口面部组织和神经慢性损伤后,两种通道表达的研究极少,不清楚PN。、NaN的变化趋势。 针对上述研究现状,我们设计本实验。第一部分:咬合创伤后初级感觉神经元钠通道和中枢端末梢的变化 目的:了解咬合创伤后初级感觉神经元传入功能和敏感化的改变:观察咬合创伤后,初级中枢兴奋性递质和受体的合成、中枢端末梢释放。伤害感受特异性钠通道基因表达的状况。分析日面部慢性疼痛时,初级感觉神经元痛信号发生、传导以及敏感化机制。 方法:制备大鼠持续性咬合创伤模型,采用分子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不同时间点、三叉神经节前速激肽原(PPTA)mRNA。6-CGRP mRNA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SP、NMDA受体亚单位l型(NMDAR)表达的变化。采用RT-PCR方法观察下牙槽神经干损伤和咬合创伤大鼠三叉神经节中 PN3 mRNA、NaN mRNA表达的变化。 .2-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博十后出站报告 摘要 结果: O)持续性咬合创伤后,实验侧三叉神经节 PPTA mRNA和 6-CGRPmRNA表达高于对照侧。咬合创伤 7天组,实验侧 PPTA mRNA和日.CGRP mRNA表达增高程度高于 15天和 30天组。15天和 30天两组间PPTA mRNA和 p-CGRP mRNA的表达增高幅度降低。 (2)咬合创伤7天,实验侧VC内SP、NMDARI表达显著高于对照侧。咬合创伤 15天,实验侧 VC内 SP、NMDARI表达的灰度均数值高于对照侧,但无统计学意义。咬合创伤30天,实验侧VC内SP兔疫阳性结构灰度均数值仍高于对照侧,但两侧的差距小于 15天组。NMDARI免疫阳性结构灰度均数值与对照侧的灰度均数值接近。 (3)PN。mRNA和 NaN mRNA在对照组、神经损伤组和咬合创伤组均有表达。咬合创伤后 30天,PN3 mRNA和 NaN mRNA表达轻度上调。单纯切断下牙槽神经干 30天,PN;mRNA和 NaNmRNA表达下调。 结论:咬合创伤后,初级
刘晓东[8]2005年在《个别后牙移动导致大鼠初级中枢致敏的形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口腔颌面疼痛不仅见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牙髓牙周疾病,粘膜病,颌面创伤等疾病疼痛,而且见于一些治疗过程中,调查显示77%的病人在治疗中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最常见的治疗痛为正畸器具导致的疼痛,简称正畸疼痛(orthodontic pain,OP),起在正畸患者中的发生率达91%。动物实验表明,牙齿移动可以激活三叉神经脊束核表达Fos神经元增多和神经递质表达升高,三叉神经脊束核是颌面部伤害性信息重要的中继站,提示牙齿移动可能会导致初级中枢痛觉过敏。最新的研究显示,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是慢性疼痛启动和维持的重要因素,胶质细胞不仅仅是神经元“谈话”(信息传递)的倾听者,还能参与神经元间的交流(疼痛调控),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四肢—脊髓”。虽然脑干与脊髓结构功能相类似,但是也存在自己的特点,在少数颌面部炎症刺激的动物模型上,研究者观察到三叉神经脊束核中胶质细胞的激活。那么胶质细胞是否同样参与了如正畸疼痛等口颌面痛的调控?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在此过程中的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本课题采用大鼠为实验动物,采用正畸装置移动其一侧第一磨牙,对其初级中枢系统的形态学研究。 一、研究内容 1、建立与行为学相关的个别后牙移动的动物模型; 2、观察个别后牙移动对于颈髓和脑干中神经元与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激活情况,以探讨个别后牙移动刺激颈髓和脑干内哪些部
韩锋[9]2004年在《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亚核的传入和传出联系》文中认为虽然以往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亚核(Vi)的传出和传入联系已有较多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均缺乏系统性,且有些结果不一致或相互矛盾,故对Vi传出和传入联系的全面认识尚显不足。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运用顺行和逆行束路追踪方法,对Vi的中枢内传出和传入联系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第一部分:Vi的传出投射 本研究应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on amine,BDA)顺行束路追踪方法,对Vi的传出投射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 (1)颈髓:背角Ⅲ~Ⅵ层内可观察到BDA标记纤维终末,且越向下标记越少: (2)延髓:在对侧的Vi、背侧蜗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内有较稀疏的BDA标记纤维终末,三又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Vo)和尾侧亚核(Vc)、巨细胞网状核和下橄榄核内有中等密度的BDA标记纤维和终末,小细胞网状核内有密集的BDA标记纤维终术; (3)脑桥:稀疏的BDA标记纤维和终末见于上橄榄核,臂旁核簇(包括KF核)和面神经核:中等密度的BDA标记纤维终末主要分布在脑桥网状核。 (4)中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可观察到少量BDA标记纤维终末的分布,上丘的外侧有中等密度BDA标记纤维和终术,中脑深核有密集的BDA标记纤维终末; (5)小脑:稀疏的BDA标记纤维和终术见于襻状小叶脚Ⅰ和Ⅱ,Ⅵ、Ⅶ、Ⅸ和Ⅹ叶; (6)间脑:稀疏的BDA标记纤维终未可见于内侧膝状体, 第四军医大学硕上学位论文而在未定带、丘脑后核和丘脑腹后内侧核BDA标记纤维和终末较密集。 其中,Vi中间部未见有向舌下神经核和对侧Vi的传出投射,但向延髓内其它核团(如Vo和Vc、巨细胞网状核、下橄榄核、背侧蜗神经核和小细胞网状核)的投射则与Vi背侧部及腹侧部的投射无显著区别。 以上结果显示Vi有广泛的传出联系,由此可将接受到的口面部感觉信息向这些区域传递,建立感觉信息传递的多级环路。提示Vi不仅参与了口面部感觉信息的传递,而且可能在口面部的多种反射活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第二部分:Vi的传入投射 本研究应用荧光金(Fluorogold,FG)逆行束路追踪技术对Vi的传入投射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 (1)红核前区投射到对侧Vi; (2)PAG和中缝背核有向Vi的少量投射; (3)臂旁核包括KF核向对侧Vi有少量的投射; (4)Vo和Vc有向同侧Vi的投射; (5)脊髓背角间对侧的Vi投射。 以上结果提示接受面口部信息传入的Vi同时也接受中枢其它核团的传入投射,可能参与对Vi接受信息的调控,或在Vi己有对感觉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和整合的作用。 第三部分:Vi向颈髓上段的传出投射 本研究应用FG逆行追踪技术对Vi向颈髓上段的传出投射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 (l)颈髓腹角不接受Vi的投射; (2)颈髓背角接受Vi外侧、中间及腹侧部的投射; (3)颈髓的中间带接受Vi的外侧、背侧及腹侧部的投射。 以上结果表明:Vi向颈髓上段投射可能将面口部的感觉信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息传递到颈髓背角进行整合后,再传递到腹角运动神经元。这些纤维联系可能参与头面部和颈部的协调运动。 第四部分:Vl向中脑深核的投射 本研究将逆行示踪剂FG注入到中脑深核,观察到FG标记的神经元主要位于尾段Vi的腹侧,在Vi中间部的腹侧仅有稀疏的分布。 通过以上逆行束路追踪研究验证了相应的顺行示踪的结果,表明Vi接受中脑深核的投射。
董研[10]2003年在《咬合创伤与口颌面痛关系的研究--咬合创伤时神经生长因子在外周组织中的改变及与初级感觉中枢敏化的关系》文中认为咬合创伤是口腔常见病之一,咬合创伤造成牙周、牙体、咀嚼肌、颞下颌关节等组织结构的损伤,临床可出现创伤牙的疼痛也可出现口颌面部疼痛。对咬合创伤引起的口颌面痛进行咬合调整,疼痛的症状能缓解,说明咬合创伤是口面痛的病因之一。疼痛是一种感觉,也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的复杂的神经行为过程,疼痛的外周反应与疼痛因子、炎症细胞、血管及感觉神经等因素有关。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能敏化伤害性感受器、诱导机械和热痛觉过敏,组织损伤时局部NGF含量的升高在病理性痛特别是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咬合创伤对口颌系统是一种慢性伤害性刺激,咬合创伤如何引发口面痛、NGF是否参与咬合创伤时外周组织的损伤过程、NGF是否在维持咬合创伤致初级感觉中枢敏化过程中起作用、以及NGF可能通过何种机制参与咬合创伤性疼痛反应等问题目前尚不清楚。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建立咬合创伤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咬合创伤时,NGF及其受体TrkA(tyrosine kinase receptor)在牙周、牙髓等外周组织中的改变;探讨NGF对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内前速激态原A(preprotaehykinin A,PPTA)基因的调控;研究咬合创伤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audal spinal trigeminal neuclus,Vc)兴奋性的影响,为认识咬合创伤与口颌面疼痛的关系及咬合创伤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将高出咬合面1.5mm的镍铬合金嵌体粘固于15只杂种犬右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咬合面的Ⅰ类嵌体洞形内,造成对胎牙的创伤.咬合创伤后3、7、14、30、60天取材,拍摄创伤侧磨牙根尖X片,取左右侧磨牙牙周、牙髓、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等组织。以创伤对侧为对照侧,戴嵌体但无咬合高点的犬(n=3)为对照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a chain reaction,RT-PCR)、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及Western-Blotting等方法检测牙周、牙髓等外周组织中NGF、trkA mRNAs的表达及相应蛋白质合成的变化;检测PPTA、trkA及c-fos mRNAs等致痛因子在TG和Vc中随创伤时间的改变。 结果 一、NGF及TrkA在咬合创伤时牙周组织中的变化 1.对照组犬左右侧磨牙牙周组织中NGF mRNA和TrkA mRNA有轻度的表达,经条带密度比值统计分析,左右两侧mRNA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咬合创伤3天起,创伤侧磨牙牙周组织内NGF mRNA急剧升高,14~30天表达水平最高,30天时NGFmRNA是对照侧及对照组的3倍,60天时表达量下降.3~7天对照侧牙周组织NGFmRNA也上调(P<0.05)。 2.TrkA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同NGF mRNA,但表达量较NGF mRNA弱,30天时TrkA mRNA表达水平最高。 3.观测时间内,创伤侧牙周组织NGF和TrkA mRNAs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侧(P<0.01),而且分别从咬合创伤3天及7天起高于对照组(P<0.05)。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4.创伤侧牙周组织NGF蛋白含量3一30天持续上升(P<0.01),30天时NGF蛋白表达水平 最高,约为对照侧的6倍、对照组的9倍,60天时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侧及对照组。 NGF在创伤对侧牙周组织中略有增加,7天与30天时升高较明显。Westem一bfotting显 示TrkA蛋白在14天创伤侧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强于对照组。二、NGF及TrkA在咬合创伤时牙髓组织中的改变1.对照组犬磨牙牙髓组织中有少量的NGF mRNA及NGF蛋白。创伤侧牙髓组织NGF mRNA、trkA mRNA及NGF蛋白自咬合创伤7天后上调,14天时创伤侧牙髓组织NGF、 trkA mRNAs表达及NGF合成达到最高水平,14天时NGF mRNA是对照侧的5倍、 对照组的10倍。NGF蛋白含量是对照侧的2倍、对照组的9倍(P<0.01)。2.除3天组外,其余观察时间点创伤侧的NGF、trkA mRNAs及NGF合成量都显著高于 对照侧(P<0.01)。对照侧牙髓组织NGF mRNA和trkA mRNA分别在7一14天及7一30 天内表达增强。3.左右侧牙髓NGF mRNA表达及蛋白合成量分别于7一14天及7一30天时高于对照组 护<0.05),60天组左右侧NGF、廿kA mRNAs表达下降但仍较对照组高护切.05)。三、咬合创伤对TrkA和PPI谈mRNAs在三叉神经节内表达的影响1.创伤后3一60天,创伤侧三叉神经节内肠kA和PPTA mRNAs表达水平比对侧明显上调 (P<0.001),7天时两者表达水平最高,竹kA mRNA是对照侧的3.7倍,PPTA mRNA 是对照侧的1.25倍。2.创伤侧肠kA mRNA的表达量在3一60天内高于对照组(P<0.01),7一30天内维持较高水 平。3一30天内PPTA 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一14天保持高表达,60天 组与对照无差异。咬合创伤7天时,介kA mRNA是对照组的7.3倍,PPTA mRNA是 对照组的2.1倍。对照侧三叉神经节的竹kA和PPTA mRNA分别在3一7天和3一14天 内表达增强。四、咬合创伤对初级感觉中枢的敏化1.对照犬V。内有极少量PPTA和。一fos mRNA的表达;咬合创伤3天后,创伤侧V。内 PPTA mRNA表达开始上调,14天时表达水平最高并持续至30天,其后开始下降,60 天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一30天内实验组创伤侧PPTA
参考文献:
[1]. 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伤害性信息传递和调控的结构基础及氨基酸受体的分布[D]. 庄志业. 第四军医大学. 1996
[2]. 两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在口面部感觉传导路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 葛顺楠. 第四军医大学. 2013
[3]. 大鼠实验性牙移动中P2X_3受体在Vc的表达变化研究[D]. 罗薇. 四川大学. 2007
[4]. 大鼠尾壳核和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内SP终末与SP受体阳性神经元及阿片μ受体与SP受体共存的电镜研究[C]. 李金莲.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 2000
[5]. 参与内脏伤害性信息传递的Calbaindin D-28K样神经元在大鼠脑干内相关核团的分布及其由孤束核向终纹床核投射的研究[D]. 张宇飞. 第四军医大学. 2002
[6]. 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的形态学研究[D]. 凌树才. 第四军医大学. 1996
[7]. 初级感觉神经元在咬合创伤致牙髓组织损害和伤害感受中的作用[D]. 朱美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2
[8]. 个别后牙移动导致大鼠初级中枢致敏的形态学研究[D]. 刘晓东. 第四军医大学. 2005
[9].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亚核的传入和传出联系[D]. 韩锋. 第四军医大学. 2004
[10]. 咬合创伤与口颌面痛关系的研究--咬合创伤时神经生长因子在外周组织中的改变及与初级感觉中枢敏化的关系[D]. 董研.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