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管理者的自我管理思想_自我管理论文

“老子”管理者的自我管理思想_自我管理论文

《老子》管理者自我管理思想发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者论文,管理思想论文,老子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辈学人徐凡澄先生说:“老氏之道,用世道也。将以说侯王,化天下。”这样的解读符合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向的实际。本文拟从管理者自我管理的角度,略陈管见,以请专家、学人指正。

一、观象:《老子》管理者自我管理思想的思维基础

1.中西管理哲学的认识论差异

中西方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认识论的差异。西方近代主流的认识论是建立在机械论基础上的分析还原。彭新武先生指出:“科学管理原则是和牛顿力学的强大影响分不开的。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认为,世界就像一架运营良好的机器,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简单的、明晰的、线性的,从而为规则的、可预测的宇宙提供了前提。

而中国哲学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正如成中英先生所说:“中国人从《易经》的角度认识事物,其最大特点是一定要抓住整体,从事物的个别部分来了解整体。把握了整体,再来看具体事物,从前后左右来考虑整体性、完整性,以及个别事物在整体中的地位。”

实际上,西方更多的管理思想是直接从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出来的,所以西方是从企业实践认识管理的。而中国的传统是从哲学认识管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管理思想更具哲学深度,有着深厚的人文特性,所以可以称为管理哲学。

2.老子观象的认知方法

老子继承了《周易》所彰显的观象以明吉凶的方式,在对道的认识上,不是在具体分析道的体积、大小等物理意义上的性质和化学层面的元素组成,而是在观其整体生化之象,观其无形之象,这是象的认识和思维方式,而在表达上,老子亦是沿着这样的思路,采用形象性的表达,即立象的表达。对此,我们可以结合《老子》,稍作文本意义上的解读。

观道之无形大象:

“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1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之曰希,……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14章)

观象也,直观道之象,道之象,非一般之象,乃“大象”也(35章)。一般而言,老子在用词上往往在一般物象之前加以“大”字,以表示道之象,统言之,曰“大”(25章),即“大象”也,如“大白如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1章)。

观天地之象:

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5章)

又观天地之长久,“天长地久”(7章)

观水之象:

“冰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66章)

古代先哲对水颇多喜爱。孔子亦观水,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观有道者之象: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若冬涉川……若畏四邻……若容……若冰之将释……若朴……若谷……若浊……”(15章)。

这里对“古之善为士者”的形容与对道的形容是一致的,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这里的“物”、“道”、“大”、“逝”、“远”、“返”都是一个整体之象的表达,其轨迹便是老子所揭示的“反者道之动”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的生化、运化之道。在老子的话语体系里,这叫做“道生”万物(42章),万物“各复归其根”的整体运化过程,在《周易》即“生生之谓易”。生长壮老已,谋始、执行,成功,亦只是自然的过程,“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6章),顺之而已,不妄作为,所谓“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2章)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总以“推天道以明人事”为主,老子亦是此种思维模式的经典形态。老子观道无形之大象,其意便是要明道之德;老子观万物之象,也是为知万物之性。一句“天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便将万物之性尽括,这是何等的深刻、何等的表达。而表达又根源于思维认识的方式,即只有观象的思维认识方式,才能导引出立象的表达。

老子观象的认知方法,既是整个老子思想的认识论基础,也是这里我们所讨论的《老子》管理者自我管理思想的思维基础。老子正是在这样的认识论指导下,提出了“虚其心、实其腹”(3章)的管理者自我管理思想的。

二、大侯王:老子自我管理思想中对管理者主体地位的张扬

1.大侯王:以侯王为大的制度设计

这里我们提出的“大侯王”的概念,类似于董仲舒“大一统”的意思,即《春秋公羊传》所宣扬的“微言大义”。对其理解,似乎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其一,将“大”训为动词,“侯王”为名词,“大侯王”者即高大侯王也。其二,将“大”、“侯”、“王”均理解为名词,“大”亦即“侯”亦即“王”,类似于老子对道德立象表达,“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大侯王”者即以侯王为大也,两种解读方式其主旨均为以侯王为大。

老子言:“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25章),即凸显出侯王地位的崇高、尊贵。在先秦诸子思想框架中,对管理者主体地位的突出是非常明确和显著的。如《易》言“天尊地卑”,孔子云“忠君”、“尊君”亦即此意。

老子大侯王的思想,是基于三皇五帝的悠久历史传统的,尧、舜、禹、汤、文、武都是三代的圣王,是圣人治国的典范。邹昌林先生认为:

“如何认识中国的上古史,乃是理解中国文化及其价值系统的源头和基础。………按照我们传统的古史观,中国三皇五帝三王的古史系统,向来有‘五帝公天下’、‘三王家天下’的说法。这两个时代,都是文明社会。而这点,日益被地下考古所证明。所谓‘五帝公天下’,是说,这是一个没有私有制、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早期文明社会。而‘三王家天下’,才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和国家阶段,才有剥削和压迫的产生。……中国文化从始到终,都有着内在统一的‘一以贯之’的特征……它就蕴含在三皇五帝三王的古史中。

这套“一以贯之”的特征,在孔子是尊君,是尊王,在老子即是大侯王。老子继承了传统的“圣人-百姓”的政治治理格局,延续了传统的圣人设教的治理模式,此即《周易》观卦所言的“神道设教”的政治治理传统。这样的政治治理模式,其经典的形态即周公制礼作乐所建立起来的西周礼乐分封惊天制度,而其发展到极致,便是“大一统”。这样一套制度设计便是老子以侯王为大的管理哲学思想基础。“官者,管也”,在整个管理过程和组织活动中,管理者作为管理主体对于管理、对于组织的存在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2.自以为大:侯王是制度的最大破坏者

张扬管理者的主体地位,并不是由此而无原则地任意纵容管理者,恰恰相反,老子之用意正在由此说明,作为管理者的“侯王”,因为制度上设置,使其手握重权,执掌人之生死,占有极大的物质财富,万民顺从和敬畏,而使其产生自以为大的情绪,并直接导致其管理的偏差,乃至出现极大的冲突、矛盾,直至百姓造反、革命,老子在第17章谈到这个问题。如果侯王不由制度,妄行奖赏,施以小惠,百姓则“亲而誉之”,而如果侯王妄行惩罚,百姓则“畏之”,甚而“侮之”,导致“六亲不和”,“国家混乱”(18章)。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也认为:管理的实质是对管理者权力的约束。因为管理者所处的位置和所拥有的权力最有可能恣意妄为,不受制度的限制。

张尚仁先生著文指出:“《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并不是无的放矢空发议论,而是当时的统治者滥用权力,祸害百姓。《道德经》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第75章)这里说的‘上之有为’,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当官的滥用权力,胡作非为。这是造成许多社会祸害的根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办呢?《道德经》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第32章)这里的意思是说,本来管理者和民众都能质朴自然是最好的,但后来有了官职(‘始制有名’),既然有了官职,那就必须限制他们的权力(‘知止’),限制了他们的权力,才可以避免危险(不殆)。”

这也告诉我们,不能够将无限的权力放在一个有限的人身上。应该通过制度设计所形成的外在约束(礼乐制度)和管理主体自我的觉醒和修养境界的提升(虚心、摄生),防止权力的腐败。在中国古代,人们一般将无限的权力归诸于超越性的存在——神的身上,而侯王常常通过“君权神授”来窃取这种无限的权力。在西方,人们将所有的终极权力赋予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上帝的身上。现在我们是通过法律、制度来限制、规范权力,实现“依法治国、民主监督”。

三、向内,向心,虚心、摄生:《老子》管理者自我管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1.身心之大患

老子以为身为生之大患,即“贵大患若身”,“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13章)形神合一为人,形体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神为主,形为辅,但是形神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身体也有着自己的利益要求,借用经济学的术语,身体也是生命存在中的一个利益主体,他也需要生命满足其要求。而身体的需要主要是通过生理五官来实现的,目欲视,耳欲听,鼻欲嗅。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由此加强管理,特别是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尤其必要。

2.倡言侯王:玄德——向内、向心地自我提升其境界

西方管理哲学多侧重组织管理,强调用制度和流程来约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在中国传统的管理哲学中,一开始就极其重视君子修身求道的自我管理。即管理主体、特别是管理者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内化、自我需求、自觉自愿地修养身心。因为在大侯王制度的设计中,大侯王至高至尊,能够管理侯王的只能是侯王自己,而且无法用制度去规范其言行,只能是自我意识与自律,其根本是自我向内、向心地提高其思想境界。

《老子》51章云: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享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之“玄德”在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所以“万物尊道而贵德”。而此种“尊”、“贵”是不同于世间爵禄之尊贵的,相反是“大尊”与“大贵”,是“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言此之用意,在向侯王说明何为真正的“尊”、“贵”。现实侯王一般以“王天下”高高在上为尊,以富有天下为贵,而此实际上仅是身体之欲与心理之私罢了。真正的“大尊”与“大贵”是圣人理想之治,即“太上,下知有之”(17章)。“小国寡民,使有十佰之器而不用”(80章),同样的亦“勿用”侯王之治,故而,侯王之职只是“辅万物之自然”(64章)而已,侯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7章)这样由世俗的爵禄之尊贵,进而升华到道之“大尊”与“大贵”。

3.设教侯王:要虚心,善摄生

面对私心的蔓延和身体的放纵,管理者自我管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老子认为问题出在为君者身上。上梁不正下梁歪,由孔子的“官-民”层面,到“君-臣”层面,将矛头直接指向国君。礼崩乐坏的现实是由国君的私欲膨胀和恣意妄为造成的,那么拯救之道,正是要对症下药,教化侯王,使之以道为师,自然无为,如此社会自然趋于理想之境——大道之行。老子明言“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而侯王当以地为则,亦即“人法地”之意所在。在《周易》中这正是坤卦所昭示的意象。坤地之象,最大的特性便是静、顺二字,静者“安贞,吉”也,顺者“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也,《周易·大象》立教,“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同时,老子以为礼亦可作假,即伪君子的问题,所以更愿意从更深层的心性趋向上入手,“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2章)《老子》第3章亦言道这个问题,即“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一般学人联系上下文,训“其”字为百姓,并联系《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来论述其愚民政策的确定性。其实,结合12章的内容,笔者认为,将这里的“其”字训为“侯王”或许更贴切些,符合老子为侯王设教,教化侯王自然无为的主旨。因为对于圣人来说,侯王亦不过是一民耳。《老子》49章有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反复告诫人们私心和身体的问题,如在24章,老子又言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同样的问题22章又正言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30章,老子论及“兵强于天下”时,正色道:“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毋骄,果而毋得己,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在72章,老子又不厌垂教:“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由此足可见“虚心”、“弱志”之重要。

综上,在大侯王的制度设计中,侯王的地位极其重要,同时由于位高权重,侯王极易产生问题,所以老子设教于侯王,倡言侯王要静心,养生。所以在老子管理者自我管理思想中,存在两大部分内容:其一,自我心性管理,即“虚其心”(3章),知雄守雌,守静。其二是自我身体管理,要求侯王不要溺于声色等物质享受中,要善摄生。

四、自知者明:《老子》管理者自我管理思想中的自我心性管理

1.人生而静

老子设教侯王,其途径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其一,直接说明身心之患。其二,因天道辽阔,不易为人所知,不易为人所行,而树立起圣人的形象,圣人者即有得者加侯王,是侯王的理想形象,这就如同孔子为士重塑君子形象一样。所以侯王理论上“王法地”,实际上是直接取法于“圣人”的。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71章)

侯王亦当尚“知不知”,避免“不知知”之病。而具体到关于自我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观我,由观而知之。观我包括两个方面,即观我之心与观我之身。所谓“自知者明”(33章)。经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章)的静心、修身之后以达到“自胜者强(33章)”的理想侯王境界。

《老子》五千言虽然没有一处提到“性”字,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子是有着完整的人性论的。对此,徐复观先生指出,“《老子》一书,没有一个性字”,但“有实质的人性论”。老子用“德”来表达人性的内容。在《老子》全书中,多次提到德,如“含德之厚”(55章),“上德”、“广德”、“建德”(41章)等等。而对于“德”字的诠释,王弼在38章注中言道:

“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德者,得之于道,故而,德以道为总本,为最高,最大的德就是道。而道,便是自然,顺其自然,大化流行,就是一个静字。所以我们似乎可以借用《礼记·乐记》中的一句话,来表述老子所持的人性论,即:“人生而静,天之性了。”

2.守静之法

老子言道,“重为轻根,静为燥君”(26章),“清静为天下正”(45章)。而静者,实际上包括心与身两个方面。心无私欲,而知足、恒足(46章),如此以来方能避免“心发狂”(12章);身不妄为,而能避目盲、耳聋与口爽(12章)。故而老子力主侯王要“虚其心”(3章),要“去甚,去奢,去泰”(29章)。私心之病,主要表现为习惯性偏好和炫耀性消费(享受),关于习惯性偏好,老子在31章以“乐杀人”戒之,言:

“夫佳兵者,不详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侯王“虚其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章),当静心“若水”,为“江海”,为“百谷王”(66章),要“心善渊(8章)”。所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49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章),其实际意义,便是一个静字,即一个虚字。老子还有专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静、虚状态,即“专气致柔”(10章)。对此,徐复观先生认为,“摒除了心知的作用,而专听任生理本能的自然生活,老子称之为专气致柔。”而现实中,侯王往往沉溺在享乐欲望中,老子称之为“心使气曰强”(55章)心思萌动,破坏了气的安定和谐。

老子设教侯王的思想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入世性,不可能像宗教修行一样把自己完全与外界隔绝起来。与一般的臣民相比,侯王时刻面临着诱惑与危险,最易出现身体和心理的偏差,所以其虚心、实腹的为道过程也最为艰难。

五、身之大患:《老子》管理者自我管理思想中的自我形体管理

1.长与久的追求

生命之最原始的意义便是存在,时间意义上的存在,故而老子在观天地之象的时候,着重提到“天长地久”(7章)的问题,并继续追问“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在于“以其不自生也”。天地作为一种存在,以其“能长且久”作为其存在自然之德,而作为生命性存在更是在以追求的形式要求能够尽享其天年,以达到孟子所谓的“尽性”、“知天”。

吴怡先生认为,“这里说天地没有自己的生命,他们是以万物的生命为生命。因为我们所谓的天地,并不是指那个空无所有的苍天,也不是指那个广漠无边的大地,而是指天地间的一切。也就是说,天地间的万物的生命也就是天地的生命。”

我们并不认同将此处的天地理解为天地间存在的万物的说法,我们认为按照观象的整体认知的思维模式,这里所谓的天即苍苍之天,地即茫茫之地,而天长地久,正是对天地之象的整体性的宏观把握。凡象即具有其宏观性,完整性,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按照西方的分析还原的思路再详加落实。前面在分析老子观象的思维认知方式的时候,我们还提到老子观天之象的另一所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5章)。这亦是对天地之象的整体把握,“虚而不屈,动而愈出”(5章)者,正是此处天地“以其不自生”,而导致的“天长地久”的最好阐释。

故侯王之“长久”之道在于“后其身”、“外其身”(7章),如此方“能成其私”。在权谋论那里,“成其私”便是“王天下”,但是我们认为私者,绝非是“王天下”之类的炫耀性的富贵追求,圣人是不以“王天下”为利益追求的,王者也仅仅是做自己分内的事。这里的“私”仅仅是圣人、侯王作为一个生命存在之私,即自己生命的张扬和意义的显现。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

《易》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2.生生之死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故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

“柔弱”者,无思、无欲、无为,任由自然也,即以水为则,“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8章)。而一旦心有所私欲,身有所偏好,即为“生生”(50章)之“死地”(5章),便是“坚强”之途了,故而老子向侯王比对了“名与身”,“身与货”,“得与亡”(44章),以此告诫侯王。私欲而求之,偏好而嗜之,如此身心便为生的大患了。

而“善摄生者”(50章)则不然。“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59章)便在“治人事天,莫吝啬”(59章)上。具体而言,就是“知其雄,守其雌”(28章)。要“塞其兑,闭其门”(56章),朱谦之先生认为,兑当训为“耳目鼻口”。最后,老子劝诫“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

六、执古以御今:《老子》管理者自我管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老子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4章)今天,凸显老子思想中的管理者自我管理思想,对现代社会会有深刻的启示。

首先,各级各类组织中的管理者,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抵御诱惑,洁身自好格外重要。

其次,各级各类组织中的管理者要自醒、自省、自知、自觉、自律,加强自我管理。

再次,各级各类组织中的管理者的自我管理一定要心身兼备。管理者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固然重要,但其思想深处的理想信念、情怀境界、品德修养才是最根本的动力源泉。

最后,各级各类组织中的管理者既是制度的制修者,又是制度的带头与模范执行者,同时也可能是制度的最大破坏者。因此,加强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各种行之有效的监督以及加大反腐力度十分必要。

标签:;  ;  ;  

“老子”管理者的自我管理思想_自我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