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布袋戏是用布偶傀儡来表演的中国传统地方戏剧剧种,流行于福建台湾一带。从起源至今,布袋戏有了巨大的变化,笔者选择从布袋戏音乐的发展来吸引大众的目光,让更多的人知道布袋戏。本文先介绍台湾布袋戏,然后从戏词、唱腔、伴奏、音乐美学等方面介绍布袋戏音乐,最后对其进行比较,找出布袋戏的精髓。
关键词:台湾;布袋戏;音乐;发展
一、台湾布袋戏的历史渊源
现下人们所熟知的布袋戏,一般认为是起源于17世纪的明末清初。相传,明朝时期一位名为梁炳麟的秀才,在福建的一座仙公庙中祈求高中时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位老人在其手中写下了五个字“功名归掌上”。秀才认为此梦乃吉兆,然而不幸的是他又一次的落榜。遂去与邻居学习悬丝傀儡,而后傀儡在他的手中逐渐发展出来指傀儡,即布袋傀儡。布袋傀儡的表演加上身为秀才多年来学习积累的文学修养,让他名扬千里,使他真正的“功名归掌上”。布袋戏这一剧种在十九世纪中期十分繁荣,很多台湾艺人从台湾到福建学习布袋戏,学成之后回台进行演出。还有一些福建艺人去台演出后定居,这样便促使了布袋戏流传到台湾。同时,布袋戏在台湾民间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台湾艺人也对其进行改革创新,这就促使了台湾布袋戏的形成。
二、台湾传统布袋戏音乐与现代布袋戏音乐
(一)台湾传统布袋戏音乐
传统布袋戏是先于现代布袋戏产生的,它的主要方式是现场表演,乐队乐团都是在现场演奏。台湾俗语中说“三分前场,七分后场”,这是解释了前场重要性只占三分,而音乐、口白这些后场的重要性则占了七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多个角色的配音以及演唱都由一位口白师父进行。接下来笔者对传统布袋戏音乐进行具体介绍。
1.音乐分类
传统布袋戏中戏词主要以台语方言为主。音乐主要分为:配合戏剧情景的音乐。例如:在酒馆茶楼时,店小二用说唱方式来吸引顾客。这时的说唱音乐就是用来配合戏中情景而自然的运用到其中的。还有人物在推动剧情发展时进行演唱,独白时运用唱的方式展示等。这部分的戏词的主要内容以戏剧本身的内容为主。除此之外还有戏开头、结尾和换场时的伴奏音乐。戏剧开场时由一段乐器伴奏引入,以击打乐器为主。在戏剧结束时也有一段乐器伴奏,作为结束部分。期间换场的插曲类似于戏头戏尾伴奏的短小组合。总结下来,全戏处处充满着音乐。除此之外还分为文武戏,文戏音乐较为柔和,武戏节奏强,打击乐使用多。
2.唱腔
传统布袋戏中戏词主要以闽南地区方言为主。南管,唱的是南调,在台湾称之为“白字”,表演上采用梨园戏的做派,南管词曲清丽,旋律柔美缠绵,擅长抒情,具有闽南的民族风格和浓郁气息;北派,则唱的是北调,即汉调、昆腔、京调,在台湾称之为“乱弹”,表演上采用京戏做派。声乐曲,即“曲”大多数来源于明清以来的江淮小调,器乐曲,即“谱”大多数来源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京剧曲牌。歌词通过借景或者叙事来抒发情感,常有衬词,曲中有打击乐器伴奏使其更加生动,演唱高八度等特色唱法,使声音高亢又不失秀丽。
3.乐器
乐器在不同派别的偶戏中也有区别。北管的乐器演奏时一般用板或者是木鱼鼓来作为打击乐器打强拍,演奏使用“支声音乐”的方式,拉弦乐器演奏时多用急促的短弓,并且增加变音进行装饰。南管的乐器则是洞箫、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称“顶四管”。
(二)台湾现代布袋戏音乐(金光布袋戏为例)
现代布袋戏经过发展,音乐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发展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于布袋戏的影视化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它主要是利用收集到的声音进行各种电子音效制作,演唱也是录制而成。不再进行声腔区分,其类型有国乐、西洋音乐以及电影电视剧插曲兼杂着传统音乐等。与电视剧音乐相似,金光布袋戏中的音乐主要以情感的抒发为主,起到了营造氛围,深化主题,塑造形象的作用。音乐的歌词绝大部分是具有中国古代诗词风格的,少部分使用他国语言。戏中音乐包括了剧目的片头片尾曲,插曲,角色曲。有演唱的歌曲也有器乐。这部分主要是音乐对布袋戏的辅助以及音乐美学方面的研究,所以笔者大致讲一下金光布袋戏的剧情背景。故事以史艳文为中心,地域分为九界,每一界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正义的一方为拯救苍生而与黑暗势力斗智斗勇,也就是讲述在江湖中的斗争。下面,笔者以音乐内容为分类依据进行具体研究。
1.片头片尾曲
片头片尾曲在金光布袋戏中有无歌词的,也有有歌词的。在金光布袋戏更新至今的剧中,无歌词的片头曲有《黑白龙狼传》,《东皇战影》后半部片头曲《八岛炎上》;片尾曲有《魔戮血战》后半部的片尾曲《冰缘》,《东皇战影》后半部片尾曲《望月怀远》,其他均有歌词。片头曲主要以快节奏为主,歌词以“武”为主。伴奏丰富,具有很强的节奏,为新的一集剧目进行紧张、激动、又充满豪情的铺垫。例如《东皇战影》片头曲《红尘壮怀》,由黄立纲演唱,其歌词大意为:“漂泊踏沧海,船影涛中载。长空下,英雄年少胸怀。乡途行东西,似箭归心本快哉......”从歌词中就可以感受到江湖的纷纷扰扰以及江湖人的风风火火潇潇洒洒,英雄气息扑面而来,再加上黄立纲演唱时力度与情感的掌握,片头曲便可以总结为一个字“燃”。片尾曲则以抒情为主,速度都不快,曲调多用小调,内容绝大多数讲述儿女情仇与在江湖中的纷扰。例如张涵雅唱的《回眸》(墨武俠鋒片尾曲):“昨夜北岭寒风刺,今朝西楼冰霜倚,孔雀东南双飞意,辽远梧桐枝......”营造的意境都是较为悲伤消极的。它的词很多都是用古诗词填写的,有幽怨的感情,但同时也与江湖息息相关,这很符合金光布袋戏讲述的故事情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插曲
金光布袋戏中的插曲多为故事情节渲染气氛。文戏多使用柔和的背景音乐,人物有台词时,一般为轻音乐,音乐十分柔和,有时会用到角色曲,或者是人物弹奏乐器发出的声音,例如长琴无焰与锦烟霞相见时的背景音乐,画面为长琴无焰坐在古琴前拨弦,同时以古琴曲为背景音乐;武打时多为渲染紧张气氛而使用节奏强劲快速的音乐,此时的音乐多为轻音乐,没有歌词,中间有刀剑碰撞的音效,主要为了渲染紧张的打斗气氛。
3.角色曲
布袋戏特点之一就是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角色曲以及诗号。“诗号”指的是角色在出场时念得一首诗或者一句话,多以人物角色性格或者思想内容为主。“角色曲”指的是角色在出场时的背景音乐。出场曲主要的作用是烘托角色的气势,或者作为人物出场的标志。例如:苍越孤鸣的角色曲——《刃铮鸣兮势皇皇》。全曲气势宏大,刚强有力。击打乐器的节奏急促有力,并且贯穿全曲,旋律由弦乐器和铜管乐器演奏而出,时有电音。体现出了苍越孤鸣与命运斗争的激烈情景,又包含了苍越孤鸣后来成为王者的暗示。
三、从传统和现代布袋戏音乐的对比中看布袋戏音乐的发展
传统的布袋戏发展至现代新型的电视布袋戏,已经几乎无法看到原来的影子。在音乐方面的改革中可以看得出来:现代布袋戏不再只存在传统布袋戏的戏曲风格,更多的接受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剧本演绎时的唱段更改为口白。传统布袋戏中传统民族的音乐元素在现代音乐中虽然有渗透,例如古诗词的歌词运用,文武戏伴奏风格的保留,但是大部分元素已经不复存在。传统布袋戏音乐中运用南音、北管的乐曲风格进行演奏或者演唱,歌词为当地方言,内容具有戏曲风格,伴奏乐器也以传统乐器为主,唱腔也是在传统唱腔中进行分类的,并且各个角色配音和音乐演唱全部由一位口白师父完成。现代布袋戏音乐中运用现代技术,利用电子音乐进行伴奏,歌词虽然有其他地区或者国家的语言,但绝大部分还是使用地方方言,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说唱音乐、美声合唱、日漫音乐风格等,伴奏音效同样丰富,唱腔已经不再拘谨与传统唱腔,而多使用能让大众所接受的流行唱法,且音乐不再由一位口白师父完成,而角色配音还保留着“一人分饰全角的传统。两者音乐的变化十分大,但是也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欣赏需要。接下来笔者进行详细分析:
(一)音乐风格类型
传统布袋戏音乐分为南北管音乐,是民族化地域化的地方音乐,具有民族音乐的特点,它反应的是台湾民众的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传统布袋戏音乐的类型更具有中国特色,乐器也多用传统乐器。例如:布袋戏南管音乐中所用的弦乐与打击乐乃中国民族音乐中福建南音中使用的乐器,即南音成为布袋戏的组成部分,旋律主要以级进的方式进行,旋律回旋曲折,唱法多为“多重大三度并置”。音乐具有很大民族音乐研究价值。而现代布袋戏音乐风格则以第三潮流音乐为主,即“融合音乐”,音乐中包含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又增加了日本动漫风格的音乐,符合大部分人现代音乐审美,更为国际化。
(二)音乐演奏形式
在传统音乐中的音乐演奏形式多以现场演奏为主,其中乐队多为传统乐器组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唱腔以及乐器演奏方式,类似于戏剧表演的方式进行布袋戏伴奏。歌词内容主要以戏剧发展为主,主要为“唱戏”,戏剧前后的配乐主要以器乐为主。发展至现代布袋戏的音乐后,其配乐多以音乐录制的方式进行。歌词同样是依据剧情发展,但是不以“唱戏”为主,而是多以口白为主,类似于电视剧配音的方式。
(三)音乐研究方向
传统布袋戏音乐具有深刻的民族音乐价值,其唱腔、歌词、伴奏乐器均以传统元素为主,地方特色十分明显,适合进行地方剧种的研究,而且传统的布袋戏音乐流行地也是限制在一定的人文地域下。正如古话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它主要反映的就是当地的社会背景、人文风采。其研究的内容应该放在音乐的本身方面。它本身的戏剧剧情虽然有极大的联系,但是其音乐方面相对于现代布袋戏而言更具有独立研究的价值。而发展至今,现代布袋戏音乐则当从音乐美学的方面进行研究,拿出某剧情下的某一个乐曲进行单独的音乐分析,并且从音乐特点找出音乐美学带给听者的感受与精神的联想,现代布袋戏音乐更多的是现代流行性较强的音乐,音乐元素多与现下动漫的音乐类似,相比较传统布袋戏的音乐而言,现代布袋戏音乐更适合放在剧情环境下研究,也更适合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研究。
在两者对比中,不难发现传统布袋戏音乐保留到现在的主要是歌词、文戏武戏的歌曲风格、语言。其中歌词主要以古诗词为主,歌词优美具有十足的古风味道,这可以说被大部分戏迷所认可的音乐元素,很多戏迷也冲着音乐歌词而开始进行原声唱片的收集。文武戏的歌曲风格主要以烘托气氛为主,其运用也符合大部分人对音乐的感性的认识,武戏节奏明显节拍清晰,音乐紧张;文戏节奏舒缓、文雅,音乐放松。最后一部分是其使用语言,方言的运用是它保留至今最为明显的特征。虽然出现了《东离剑游记》这类日语的配音与演唱,“霹雳布袋戏”系列还推出了普通话的配音与演唱,但是每一部戏都有方言版本,看多老版本布袋戏的戏迷们一般会选择继续看方言版本,而新的布袋戏迷则大部分是从日语或者国语开始接受布袋戏。这应该算是布袋戏的一个特征。
在笔者看来,布袋戏音乐应该多加入一些南北管的音乐元素,虽然演唱风格会改变,但是音乐元素的保留可以让人们看到一些传统布袋戏的影子。现代布袋戏音乐更多的是利用电子音乐,而在电子音乐制作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选择添加一些南管北管音乐的元素,或者类似现在的中国风元素的音乐,添加南北管中的旋律和伴奏,使音乐在令现代大部分人所能欣赏的前提下增加民族音乐的元素。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进而弘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傅起凤.傀儡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
[2]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指导教师:付家露
论文作者:周奕帆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布袋戏论文; 音乐论文; 传统论文; 台湾论文; 乐器论文; 歌词论文; 的是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