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乡镇企业改制中的不良资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论文,不良资产论文,企业改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743(2000)01-0033-04
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在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曲靖各乡镇企业深入开展以中共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变革产权制度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探索集体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为主要内容、以股份合作制为基本形式、以组建企业集团为重点的全方位的改制工作,旨在再造乡镇企业生机,实现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创业”。在这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制工作中,各乡镇企业共同面临着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和处理乡镇企业中的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既是乡镇企业营运中的历史沉积问题,又是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阻碍因素,必须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本文将结合曲靖实际,拟就乡镇企业不良资产的产生、影响及处理办法等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不良资产是乡镇企业经营不善的产物
资产是资本进入企业后的分布和存在的具体形态。从会计学的角度来解释,即是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共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及其它资产。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它能否带来资本自身价值的增殖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如果一项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效益时,它就失去了资产的效用,不能再作为资产处理。据此可认为,乡镇企业的不良资产是指长期投资中,由于经营不善,效益欠佳而导致的无法收回或确实难于收回的投资数额,在会计帐务上表现为三年以上的呆帐、坏帐。不良资产的出现及存在,揭示和反映出曲靖一些乡镇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低下、亏损额度大等现实问题。但究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来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权归属不明,产权关系混乱。乡镇企业本身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产物。但在产权关系问题上,它又不知不觉地染上了“国有企业病”。由于历史原因,曲靖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的原始投资来源复杂,各投资主体对乡镇企业的产权没有明确规范的确认程序和法律手续,产权归属及责任难于落到实处。从而造成各主体在企业资产管理上人人有份、人人有责,但事实上却又无人负责的局面。企业对资产经营只负盈不负亏的现象始终存在,经营者也无太多精力关心资产投资的回收及盈益问题,于是公有资产(集体资产为主,同时也包括一部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也就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二)经营机制老化。乡镇企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的,但它作为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举,又不能不打上浓厚的乡土烙印。就曲靖乡镇企业而言,大多数是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意识支配下,充分依靠本地资源而兴建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企业在经济短缺和卖方市场占主导的情况下,其经营机制确能显示出国有企业无法比拟的灵活性,但在经济告别短缺转向买方市场占主导的情况下,原有那种“我有什么资源,我便能为市场提供什么产品”导向机制就显得较为老化。一旦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项目与市场需求之间难于找到有效契合点时,企业就难于让渡自己的使用价值,实现其价值,致使投资无法回收,债务无法偿还,从而形成不良资产。
(三)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乡镇企业曾以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运转而成为曲靖经济舞台上极为活跃的角色,曾在推动曲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业中创下了辉煌的业绩。正因为这样,各社区政府便在津津乐道之中忽视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各乡镇企业不得不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中艰难跋涉。各地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导致了全市范围内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特别严重,无论固定资产还是流动资产都没有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造成资产营运效益低下。同时,由于新上项目占用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极大地妨碍了原有企业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大量积压占用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解决周转资金,被迫大量举债,结果是让这部分资产在缺乏高效益保证的前提下再度粗放营运,既增加了投资回收的不确定性,又增添了银行贷款的风险性,最终将形成不良资产。
(四)资产结构不尽合理。企业资产从其权益角度,也就是从其来源来考察,由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大部分构成,它们的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资产经营效益的高低。会计学原理告诉我们,如果企业的负债超过所有者权益且大部分来自借款,那企业将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大大增加资产经营的风险性。据清查,截止1998年底,曲靖市3042户乡镇集体企业资产总额为447262.4万元,其中负债总额为261342.1万元,所有者权益为185920.3万元,基本上是负债经营,风险性可见一斑。另据核查,上述企业的流动负债为191056.6万元,比数额为169507.2万元的流动资产多21549.4万元,说明上述企业的还债能力不强;况且在流动资产中,应收帐款余额为73718.8万元,占43.49%,表明企业的大部分周转资金被无情占压,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这部分应收帐款若不能及时回收,将有一部分会形成企业的呆帐、坏帐,造成企业资产的净损失。
(五)财务管理十分薄弱。管理出效益是许多成功企业的基本经验,但曲靖市多数乡镇企业在财产物资等基础性管理工作方面却显得极为薄弱。不少企业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一些企业没有固定的会计人员,甚至有的企业是厂长(经理)集会计、出纳为一身,还有约半数以上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帐务。如此不健全的管理所带来的必将是资产营运的低效益和大量不良资产的出现。
二、不良资产是乡镇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不良资产是乡镇企业经营不善的结果,是乡镇企业资产组合不尽合理、效益下滑的表现。但同时,它的现实存在又将进一步影响乡镇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成为曲靖乡镇企业实现“第二次创业”的制约因素。概括起来讲,不良资产将对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4个不利影响。
第一,不良资产的存在不利于乡镇企业实现公有资产保值增殖的目标。我们知道,乡镇企业大部分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村劳动群众投资兴建起来的,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社区政府担保向银行贷款建立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又都不同程度地获得过各级政府以财政手段提供的有力支持。显而易见,它经营着大部分集体资产和相当一部分国有资产,当然也就承担着集体资产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然而,由于经营不善,效益欠佳,投资难于回收,产生不良资产,致使其自身的生存都成了一个问题,集体资产和国有资产的保值没有希望,增值就更没有保证。
第二,不良资产的存在将会影响乡镇企业的改制。改制是乡镇企业实现“第二次创业”的关键性环节,乡镇企业的改制又要以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和企业资产组织形式的创新为核心内容。但是,由于事实上已经存在和正在不断扩大的不良资产,无疑将对乡镇企业的改制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一方面,不良资产将给乡镇企业产权界定和权属判定带来一定的难度。因为多数产权认购主体都只是想取得应有的权益,而对与之相联系的债务却试图避而远之,但债务不可能不跟着权益走,于是导致的后果是产权认购者心理上的犹豫不决。另一方面,不良资产将会给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乡镇企业带来新的麻烦。因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在解决乡镇企业政企分开和拓宽融资渠道方面肯定是有益的,但它们决不是解决乡镇企业所有问题的万应灵药。一些已改制的企业深深感触到,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对企业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这就意味着原来效益好的乡镇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后,可能会迅速步入成长的快车道,而原来经营状况不佳甚至亏损的乡镇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后,若不及时更新技术、改组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很可能仍是扭亏无望。从这个角度上看,不良资产的存在势必大大降低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功能。
第三,不良资产定会引发银企间的不协调,加剧乡镇企业资金短缺的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运用信贷手段,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发展。银行是贯彻国家信贷政策,为乡镇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但银行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和帮助是要以信用为基础的,当乡镇企业出现不良资产,银行从中收回贷款并获取利息的权益就得不到有效保证,就要为此而承担金融活动的风险和损失,势必导致银行对拥有不良资产的乡镇企业的不信任感,动摇银企合作的基础。这样,乡镇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就会变得更加突出,周转资金紧缺的形势会更加严峻。
第四,不良资产会进一步削弱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增添乡镇企业的经营风险。市场竞争力是乡镇企业素质与活力的标志,是其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先决条件。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取决于企业劳动者素质、科技水平及经营管理策略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良资产的存在正好说明企业这些因素有不健康的成份,无疑会大大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为它将使乡镇企业背上沉重负担而无法轻装前进,它将使乡镇企业带着重重顾虑而难于灵活机动地开展自己的营销活动,它还将使乡镇企业经营成本逐次上升而不可能发挥廉价取胜的优势,所以有人曾认为,凡是拥有过量不良资产的企业大多是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再者,不良资产的存在定会加大乡镇企业负债经营的额度,让其在还贷付息的困扰下产生尽快求得赢益的急切心情,往往在未捕捉到确定性信息的情况下对市场行情作出不合时宜的判断,进而作出并非最优化的经营决策,产生财务危机,情况严重者还会引发企业的倒闭、破产。正是针对诸如此类的情况,一位西方企业界人士曾说:“一个企业没有利润是痛苦的,而没有支付能力是致命的。”
三、在乡镇企业改制中妥善处理不良资产
在乡镇企业改制中妥善处理不良资产是深化改革的必要环节,是乡镇企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良资产不是乡镇企业改制带来的,但其处理办法又必须到改制中寻找。同样的道理,不良资产不是曲靖乡镇企业特有的,但在寻求其处理办法时必须立足曲靖乡镇企业的实际,有选择地借鉴省内外各地的做法及经验,以便在深化改革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理办法。
从长远看,解决不良资产的根本途径在于通过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资产组织形式的创新,形成一套新型的有利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资产管理制度和营运机制,从而有效地防止新的不良资产的出现。在乡镇企业新一轮资产制度构建和机制转换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导致乡镇企业产生不良资产的几个深层次问题。(1)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创造、谁所有”的原则,分清和界定原有资产的产权,建立多元化的责权明确的投资主体,使集体资产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落到实处。(2)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市场、依托资源”的资产营运机制,并在经营活动中不断提高和增强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3)积极采取集约化的资产经营方式,将乡镇企业的经营活动转移到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轨道上,使其经济活动建立在内在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4)建立和健全资本市场,并以此为纽带优化资本结构,为乡镇企业提供一种能使企业存量资产得以流动和增值的机制,使其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内实现资产重组,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促进资产营运在高效益的状态下的良性循环。(5)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乡镇企业资产经营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以管理促效益,以管理促增值。具体改制方法应该是:改制一批企业,即把原有的一些乡村集体企业改造成股份合作制企业;组建一批企业,即以当地或同行业中经济实力较强的乡镇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一批企业集团;嫁接一批企业,即让乡镇企业与城市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嫁接;转让一批企业,即对“小微亏”乡村集体企业进行租赁、拍卖;淘汰一批企业,即对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村镇集体企业实行破产、兼并;提高一批企业,即将规模大、素质好的乡镇集体企业改造为股份公司。以便使各种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使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制、兼并、联合等经营方式得到完善和发展,使乡镇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自觉承担起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以防出现和产生新的不良资产。
着眼于现实考虑,解决不良资产就是要想办法处理和化解乡镇企业无法偿还的债务,帮助乡镇企业卸下部分历史包袱,加快乡镇企业改革和改制的步伐,为乡镇企业轻装上阵,步入市场奠定基础。对乡镇企业所欠债务中属集体资产部分,应在乡村社集体和职工自愿认可的前提下,在对净资产实行量化以后,将债务也相应量化到乡村社集体和企业职工份上,以债务资产产生的收益逐年归还本金,本金还完,债务即可正式转为承担者的股份。对乡镇企业所欠债务中属国有资产部分,这里主要指银行贷款部分,则可采取多种方式处理:其一是将贷款与资产一道转让给改制后的企业,由改制后的企业负责偿还;其二是资债分离,贷款由乡镇资产经营公司承担,该公司以集体资产作为还贷保证;其三是债权转股权,将企业直接交给银行,成为由银行控股的企业,再由银行对其实行托管或委托经营。对其中一些资不抵债的企业,应慎用破产这一法律手段,不到万不得已时最好不要让企业破产,因为破产意味着用国有资产来填补乡镇企业经营亏损的空缺,由国家来承担乡镇企业经营不善的责任,从理性逻辑上难于成立。我们认为,对多数严重资不抵债的乡镇企业,仍要采用资债分离的办法,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债务,而将尚能利用的机器设备、厂房及其它相关资产,或租或卖出去,让它们在另一种场合下继续发挥作用,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从中收取租金或资金,以此积累还贷资金。这实际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资源配置和资产重组,它让严重亏损企业中尚有价值的资产获得新生,并保留银行收回贷款的权益。
收稿日期:199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