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保险论文,我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意义的再认识
90年代以来,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经济转轨国家,都特别重视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及各类补充保险计划的融合,构成这一时期乃至今后国际社会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诚然,70—80年代,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在部分工业化国家曾经有一个显著的发展时期,如美国80年代以来各类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数量增加156%,参加人数增长76%,而保险总资产增长455%。随着各国社会保险改革进程的深化,尤其是经济转轨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智利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均使补充养老保险问题重新成为国际社会保险领域的试点和前沿课题。
补充养老保险受到关注的基本理由在于:(1)工业化国家固有社会保险制度危机并未根本解决,而补充养老保险作为缓解政府社会保险计划的压力及财政日益严重负担的政策调整手段仍将长期受到重视。(2)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前景下,多层次养老保险的基本思路势必受到更大程度的关注。补充保险计划虽然在不同制度框架内的定位和形式有所不同,但其保障作用的扩大则是毋庸置疑的发展重心之一。(3)社会保险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构想,使基金制社会保险模式、基金制运行的补充养老保险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4)对于经济转轨国家而言,通过发展完善部分基金制社会保险计划和补充计划,将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走出低谷,对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乃至帮助经济走出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补充养老保险的问题受到决策者的关注,并仍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领域。
从社会保险的现有分析框架即国家通过社会保险提供基本保障,辅之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模式着眼,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的意义和作用表现在:第一,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和现有社会保险制度安排保障面依旧很窄的特定背景下,发展各种形式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为老年劳动者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保障,弥补社会保险之不足,具有特殊的政策意义。第二,通过补充养老保险计划,以灵活多样的保障形式,提供不同程度保险保障,满足不同层次的保障需求,从而在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中发挥应有的保障功能。第三,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有助于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通过保险计划使企业与职工建立起长期紧密的联系,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四,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对这几方面,人们已有清醒的认识。虽然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发展的实际进程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还远未达到这一要求。
需要指出,当人们的分析视角不是仅限于社会保险的现有分析框架,而是联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审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政策发展道路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时,不难发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必将发挥比现有设定的制度框架内要重要得多的作用。
(一)受经济、社会及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的企业制度无论怎样变化,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固有的受文化内核及基本国情制约的发展轨迹。从某种意义上看,企业虽然具有多种职能,但扩大了的家庭保障职能则是我国企业无法不面对的重要的职责之一,可以说是与企业共生共亡的重要因素。以企业为家的概念乃是在中国的企业职工中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定势,与西方社会结构下的企业制度存在着根本差异。因而,中国的企业最终必然形成以互助形式或其它形式构成的企业保险、保障制度。借助于保险的技术机制,通过职工缴费、单位补贴、政府扶持,为企业职工建立起一定程度的经济保障机制。应当说,这种企业保险制度是中国特有企业文化的延伸和体现,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对企业职工而言,这一计划的吸引力,远比其它保障计划更为突出。如果政府能够因势利导加以政策扶持和必要的保护,它就能够以一种非常重要的保障形式发挥优势,形成一支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保障力量,从而具有潜在的生命力和毋庸置疑的发展空间。
(二)尽管提供经济保障,是各类保障计划的重要目标和基本内容,但对东方型养老模式,尤其是中国养老模式而言,则应当充分关注物质保障和精神慰籍的结合。应当说,这是区别于西方养老模式而更能体现中国特色的重要之点。值得认真反思的一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在推行社会保险一体化管理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进程中遇到不小的阻力,也相当程度地诱发了提前退休浪潮,不少职工争先恐后地提前退休,以便能够继续留在原企业、原单位领取退休金。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企业职工思想意识中以企业单位为家的观念已深入骨髓。应当承认,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心理沉淀,难以轻易改变。在此意义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作为体现物质保障和精神慰籍相结合的载体,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自身的特色。因而,在未来长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应低估。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决策价值所在。
(三)工业化国家能否克服由来已久的社会保险制度危机,从目前的种种改革措施看,尚难以预料。如果不是从单纯的技术机制、运行机制的角度分析,而是深入到制度层面,应当指出,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险危机乃是制度安排中的深层次问题。中国社会保险模式构建如何避免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普遍危机,显然不能单纯从技术机制的设定和调整中寻求发展道路。在笔者看来,尽管企业保险制度在多层次社会保险模式中的定位尚值得进一步推敲,但它作为介于传统家庭保障和政府社会保险计划之间的一种保障形式,必然发挥远比现行设定的要大得多的作用。应将其视为克服传统社会危机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给予足够重视。
当前的主要问题
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险目标模式的逐步确立,各种形式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应当看到,除商业保险公司举办的各类寿险计划具有较好的发展态势,保险运行机制也相对成熟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互助保险的发展程度相当有限,而且存在不少问题。
(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缓慢,在近期尚难满足人们对获得一定程度经济保障的需要,从长期看也不利于处置人口老龄化风险。即使按传统改革思路,社会保险金替代水平的下降、多层次保险体系的建立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补充保险计划的发展程度,但目前各类计划保障面才覆盖国有企业职工1000多万人,以现有规模和速度发展,短期内很难发挥应有的政策调节作用。究其原因,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低下,不少企业难以正常发放职工工资,难以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当然更谈不上对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出资。应当承认,这是影响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发展缓慢的众所周知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政府政策导向、法制与制度建设等存在的问题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发展不规范
首先,补充作用及其程度界定不明确。
近年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虽然是作为多层次社会保险模式的重要决策思路登台的,但具体运作中,其补充作用无论是从企业的角度亦或是从社会保险管理部门看,总体构架不够清楚。一般地规范为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就多补充;反之,则少补充或不补充。具体操作中,待遇标准的确定不明确,究竟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是否建立一定的关联,其关联程度如何,或是否仅作为一种补充性个人帐户机制,仅视其运作结果作为补充待遇标准,尚存在不少有待探讨的问题。因而,形成各省、各地对补充保险待遇结构各行其事的局面。
其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资金渠道不明确
究竟通过何种渠道筹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资金,选择何种财务机制,是计划得以顺利发展和长期稳定运行的核心约束条件,对此,目前无论是理论探讨或实践,均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些地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筹资渠道有工资总额或工资储备金、企业公益金或职工福利基金、国家允许的其它资金,企业按不同情况分别列支,构成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资金来源。对不同企业而言,究竟哪一种或哪几种渠道构成基金的稳定资金来源,事实上并不明确,这既涉及企业现实经济状况,国家对企业财务制度的约束,还涉及企业对补充计划的认同制度。目前在财务机制的构建中,资金渠道不明确是难度很大而又带普遍性的问题。各地工会举办的职工互助补充保险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筹集方法,包括会员个人缴费、行政扶助、工会资助、基金利息、社会捐赠等,虽然较明确地规定了筹资渠道,但除个人缴费外,其它项目的投入程度则依企业具体经营状况带有很大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再次,运行机制的构建很不完善
除待遇水平和财务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整体构建尚处于初级水平。突出表现为,在运行机制的构建中尚未立足于如何确保计划长期稳定运行这一重要决策基础。对作为长期性保险计划可能面临的困难明显估计不足,对运行机制的内外部约束条件如基金管理、投资营运、管理监控等基本问题的构建上,各种补充计划都存在相当大的局限,甚至存在不顾客观条件限制,尤其是不顾精算估计条件、经营管理条件的限制,单纯以承诺能提供较高补充保险待遇的方式参与同商业保险公司各类寿险业务的竞争。如果在运行机制的构建中单纯凭借短期行为和部门利益机制的趋动,而又难以有效抑制,必将使补充保险计划在未来的运行中面临相当大的麻烦。
值得认真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定位问题
在近年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中,人们业已清醒地看到,受我国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基本国情的制约,我国在社会保险改革中面临的诸多难题及其解决程度,已远非其它国家所能比拟,亦远远超出国际专家的估计。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构架,也将突破国际经验的现存模式,而逐步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在此意义上,笔者特别强调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制度作用。无论中国企业制度最终发展形式如何确定,在企业层面以互助保险或以其它形式构成经济保障计划必然会顽强地存在并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因而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社会保险模式中,企业补充保险将会构成尤为引人注目的保障局面,发挥比在工业化国家中企业补充保险计划更为突出的重要作用。由企业为其职工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保障和精神慰籍,可以视为具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与企业共存亡。如果政府能够因势利导,适当鼓励和引导其发展,限制因决策行为短期化而使企业福利费用不断膨胀和浪费的势头,将其纳入规范化发展轨道,促进计划的中、长期稳定发展。近年来,在理论和决策研究中,对企业补充保险的地位和作用未能给予足够重视,政府政策鼓励和引导也不力,超常规模膨胀的企业福利费用大多用于职工的各项福利补贴,并未用于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补充保险计划。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利于扬长避短地发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在多层次保障制度中的特殊作用。因而,应该强调和重视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突出其在整个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使之更呈现出中国特色。同时,应当看到,我国在发展统帐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西方发展模式的弊端,如何实现机制平稳运行,存在着受基本国情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面临相当艰巨的挑战。
(二)重视构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尚处于初创阶段,无论是待遇标准与给付方式的确定,还是筹资方式、管理营运等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对于作为一项长期性保险计划的困难普遍估计不足。虽然在我国发展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具有不少优势,但计划能否稳定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构建能扬长避短的运行机制。
首先,拟应建立非强制性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由企业和职工共同出资着力从企业的角度建立以退休帐户为基础,提供一定程度经济保障的保险计划。同时考虑在企业内、行业内一定程度职工共济互助的特征。鉴于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短期行为,应通过一定方式指导并约束企业建立这一计划,促使企业调整自有资金主要是福利基金支出的构成,适当注重考虑长期储蓄养老计划。
其次,待遇水平的设定适当考虑企业和行业特征、经济和经营状况及约束条件等。计划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认同感和企业经营业绩。而职工对计划的认同能够真正达到或接近其对企业自身认同的话,应该说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具有较之于其它保险计划更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而基本认同的实现,又取决于承诺是否兑现,处置是否公平和是否有悖职工在企业范围内共济互助之基本精神,尤其是职工对基金投资营运业绩及其信赖程度等。此外,区别于其它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在待遇种类和水平设计上尤应考虑经济补偿和精神慰籍的结合,后者应适当体现企业对退休职工群体的某种特殊关照,以体现中国企业特有的人文精神关照。这是东方型保障模式的最大特点之一和计划获得成功的重要潜在约束条件。
第三,规范筹资渠道和方式。在运行机制构建中,筹资渠道和方式是制约企业补充保险计划的另一个核心环节。值得人们深思的是,近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怎样,均出现企业福利支出的超常规增长,福利基金挤占生产基金已是普遍现象。虽然个中缘由是多方面的,企业经营者普遍的短期行为无疑是一重要原因,对长期保险计划缺乏基本认可亦是不能不重视的原因。此外也与近年来统筹缴费率下降和企业对参加补充保险计划持观望态度均具有重要关联。考虑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筹资渠道,应当包括个人缴纳少量费用,企业自有基金、企业福利基金、政府税收优惠及其它资金渠道,具体筹资规模和幅度视企业经济效益可进行经常性调整。如果补充计划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再辅之以健全有效的资金管理营运体系,在一般条件下是能够解决筹资这一难题的。
第四,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运行机制的另一个核心是管理问题,包括由谁来组织实施和如何管理。笔者认为,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谁管理的问题上,应更多体现企业保险计划的特点,以促进其健康发展。初步的结论是拟在工会举办的职工互助保险的基础上,完善运行机制,由属地或行业工会机构来组织管理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基金管理则由拟建中的社会保障银行负责管理营运,并允许购买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年金保险。应当承认,中国的企业制度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可能改变各级工会组织的特殊定位。工会组织发挥着远较国外企业工会大得多的经济保障作用,它作为企业内生的机构,与企业职工生、老、病、残有着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密切关联,有着基本的认可,从而构成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重要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
(三)强化补充养老保险财务管理与监控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成功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计划的财务管理与监控的有效性,而这涉及法律规定、财务安排、投资管理和精算财务控制等一系列复杂领域,亦有相当难度。限于篇幅,本文仅强调几点。其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资金应独立于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应限制企业经营对专项基金的支配与动用权,有利于防止养老保险基金挪作他用。一般中小企业可由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如社会保障银行管理基金及投资营运,而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可以在严格规范的条件下,由企业专门委员会实施管理。其二,强调基金投资营运。严格投资规则,完善投资监控体系,对于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财务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投资营运和监控的有效性,既取决于法规、监控体系的完善程度,还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诸多非经济的制度条件制约。若不充分估计后者对投资营运的潜在影响力,而只单纯强调法规和监探体系形成的重要性,必然与预期目标有很大距离。其三。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而言,由于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企业若遇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风险和经营性风险,如何保护职工的利益,若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或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出现财务危机,如何为之提供保护和提供何种程度的再保险安排,应该说这是建立企业补充计划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