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误服中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论文_郭岚

小儿误服中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论文_郭岚

(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儿童输液室 广西 柳州 545006)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误服常见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减少误服意外伤害。方法:对我院儿科急诊2014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68例误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误服1~4岁年龄段占76.5%,男孩高于女孩,误服种类以药物较常见占60.3%,误服地点家庭占77.8%,通过实施急救护理治疗和健康宣教等干预,患儿均好转出院。结论:小儿误服有其自身规律特点,与年龄、家庭、家长自身因素等相关,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有效促进疾病康复,误服关键在与预防,需要家庭、社会层面等共同努力。

【关键词】 小儿;误服;中毒;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317-02

小儿误服是急性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其发病突然,患儿年幼,中毒原因不清,发病时病情轻重不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儿童的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我院儿科急诊自2014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了68例误服患儿,通过回顾性分类分析误服发生的年龄、原因、种类、地点等因素,总结误服发生的规律、特点,并通过实施及时对症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015年11月我院儿科急诊救治的儿童误服中毒患儿68例,其中男45例,女23例,临床表现多数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昏迷、体温不升、皮肤粘膜改变等症状,婴幼儿则以惊厥为主。发生误服的年龄 <1岁的4例,1~4岁的52例,5~7岁12例。误服毒物的种类包括:药物(家庭内服、外用药、慢性治疗药)41例,鼠药(溴敌隆、溴鼠灵等)4例,农药6例(百草枯、乙草胺等),化学制品(干燥剂、煤油、汽油等)7例,杀虫剂(灭蚊剂、灭蟑螂药等)4例,其他6例(有毒食物、体温计水银)。发生在家庭51例,其余发生在社会。其中1~4岁为小儿高发年龄段占76.5%,误服种类以药物为主占60.3%,误服场所主要发生在家庭占75%,农药误服患儿均来自农村。门诊出院61例,住院治愈5例,2例自动出院。

2.误服发生相关原因分析

2.1 与年龄心理特点关系

小儿误服好发年龄以1~4岁婴幼儿居多[1],此年龄段幼儿年幼无知,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对新的事物有触摸和品尝欲望,但是缺乏安全意识,对毒物识别能力差,较为容易发生误服。其中男孩生性好动,活动范围广,好奇心强,误服发生率明显高于女孩[2]。

2.2 与家庭经济教育水平关系

很多误服中毒的患儿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家庭经济条件较差,部分患者为留守儿童,看护人自我保健和安全意识较差,难以认识到潜在的危害,对子女的教育和监护不够,甚至发生误给儿童食用过期、有毒食品的病例。农药类误服中毒主要发生于农村儿童,家长疏于对农药毒物的规范管理,对幼儿监管不到位而导致。由此可见,误服的发生与社会家庭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有关[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与家长防范意识关系

误服原因分析中,家长往往存在一些生活安全隐患行为,比如,家庭常用药、备用药物放置在幼儿极容易拿取的地方,未进行统一归放等;在幼儿面前经常做一些分药、吃药的“示范性行为”,使得幼儿容易模范大人造成误服;小儿生病着急,未关注小儿用药剂量,直接将成人药物剂量给小儿吃导致用药过量;家长常以空的饮料瓶、塑料瓶盛装液其他误服物液体;生活类如清洁剂、酒精、化妆品等未做好妥善管理;社区小区投放采用食饵作为媒介的鼠药,等等。误服的发生与家长缺乏安全防范和教育意识,缺少对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物品及药物的毒性认识,有毒有害物品等存放管理不当密切相关,也是来自家庭层面、社会层面的多因素结果。

3.误服中毒主要干预对策

3.1 一般急救护理措施

根据患儿误服毒物的种类、时间长短、病症轻重等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一旦发生误服中毒就诊时,应给予监测患儿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采取催吐、洗胃准备,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补液、利尿等对症处理。惊厥发作者尽早控制惊厥,可用5%水合氯醛(1ml/kg)给予灌肠止惊处理,如未缓解,可按医嘱给予鲁米那深部肌肉注射,或选择安定类药物静脉推注,减少脑缺氧、脑水肿的发生。昏迷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积极吸痰、给氧,观察瞳孔大小等变化,应尽早转入重症监护室作进一步治疗。治疗越尽早,预后越好。

3.2 迅速清除胃肠道毒物

一般采取左侧卧位,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洗胃液反复洗胃,温度在35°~37°,过冷会刺激肠道蠕动,使毒物排向肠道远端,过热则扩张粘膜下血管,加速毒物的吸收[4]。婴幼儿用20m~50ml注射器抽吸方式给予洗胃,以减少对胃部的压力和刺激。较大的合作患儿可使用催吐法,让患儿喝下盐水至感觉饱胀,用压舌板压刺激患儿咽部或舌根,使其呕吐,促进毒物排除,操作中应注意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以防引起误吸。煤油中毒幼儿则禁止洗胃,以免因误吸引起肺炎,可采用导泄方式。

3.3 心理护理

在急救处置过程中,患儿及家长易出现紧张、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应系统地实施心理干预,保持高度责任心,关心体贴患儿,语言亲切,操作娴熟有条不紊,主动做好环境、护理操作等解释沟通,及时消除恐惧和不安心理,消除家长顾虑,取得患儿及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3.4 继续密切观察病情

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意识等变化,观察呕吐物、腹泻情况。惊厥者密切观察惊厥持续时间、发作次数,严密观察有无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脑水肿等并发症出现,以便尽早采取有效急救措施。特殊情况者给予血液灌流或血液透析等对症治疗,减轻血液毒物对身体的损害。

3.4 加强健康宣教

3.4.1个体化宣教

针对误服的原因、误物种类、病情、饮食、注意事项等进行个体化健康宣教,帮助指导家长认识毒物的性质,了解发生误服原因,认识该年龄段小儿心理发育特点。做好生活宣教指导,指导家长注意加强幼儿的日常安全教育,对家庭有毒有害物品、药品做好规范管理,如勿将危险有害物品、药品等放置在小孩随意可以拿去的地方,勿将饮料瓶盛装有毒有害液体,特别是农药或鼠药等。同时建议家长对周围人群、亲戚朋友进行安全宣教,避免小儿误服再次发生。

3.4.2社会公众宣教

作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延伸项目,我院因地制宜的对儿科门急诊患儿家长进行科普健康宣教,取得一定的成效,有助于提高患儿家长安全防护意识。误服发生关系到家庭、个人、社会的整体层面,为提高社会公众意识,应倡导社会共同参与,利用社区、幼儿园、社会公众场合等多渠道,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小儿安全科普宣教,扩大宣教受众人群和范围,提高社会公众安全意识,从而减少小儿误服的发生。

4.讨论

作为儿童意外损伤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儿童误服中毒是一组疾病,有它的发生规律、危险因素[5],我国幼儿家长对误服中毒相关知识认识现状不容乐观[6],家长误服中毒知识缺乏是导致幼儿中毒的高危因素,需引起重视,因此,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意外损伤是可以有效避免和预防的,但最终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甚至通过立法、制度保护,提高公众防范意识,从而有效减少小儿误服中毒发生。

【参考文献】

[1] 方妍彤,朱银燕,吴光声.90例儿童误服原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6):1044-1045.

[2] 吴斌,解启莲.儿童急性中毒临床特点与急救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6):2887-2889.

[3] 梁冰,韦丹.小儿急性中毒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J].医药前沿,2012,02(14):344.

[4] 翁伟芬,金培英,钱丽萍.灌肠袋低压吸引器洗胃法在小儿中毒抢救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 007,6(6):406-407.

[5] 李璧如,王莹,陆秀雯等.儿童中毒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J].小儿急救医学,2004,11(1):29-30.

[6] 张丹如,张伟,黄建芬.我院就诊幼儿家长对误服中毒相关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26(8):17-19.

论文作者:郭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  ;  ;  ;  ;  ;  ;  ;  

小儿误服中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论文_郭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