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论文_张亭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310007

摘 要:城市公园是随着城市发展与民主思想进步而逐步产生、成熟起来的一种园林形式。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就新时期城市公园的价值体现与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分析,以期从宏观规划与中观设计层面为国内城市公园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公园;公园系统;公园设计

1.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

近代城市公园的建设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建于1843年的英国伯肯海德公园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随后1876年建成开放的纽约中央公园对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美的城市公园运动。当时,美国已经意识到仅靠单个公园去改造城市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并开始重视城市公园系统和更广阔的区域性公园系统的建设。20世纪70年代后,“绿色城市”和“生态城市”的概念开始席卷全球。第一次世界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生态思想开始引领城市公园建设,城市公园进入了生态化的发展时期[1]。系统化与生态化成为国外城市公园发展的主导思想。

我国最早的城市公园出现于上海的租界,如外滩公园,黄埔公园,虹口游乐园等。国民政府时期,公园绿地被纳入城市建设的范畴,出现了以广州越秀公园,汉口市政府公园,昆明翠湖公园等为代表的城市公园。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城市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城市公园的建设也受到经济,思想等多方面的限制。

我国现代城市公园的发展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园林城市”,我国的城市公园绿地进入大幅增长的时期。本世纪初,“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的宜居标准,使城市决策者逐渐重视公园在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个性展现方面的作用[2]。近年,随着我国的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各类“城市病”开始显现,居民对绿色健康的城市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绿道”,“海绵城市”,“城市双修”等理念与政策的推进,使我国城市公园建设迈入新的台阶。

2.城市公园的价值

城市公园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满足市民休闲游憩活动需求,而成为城市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城市空间,生态,文化,与社会经济方面,都体现了综合价值。

(1)城市公共空间的结构支撑。一方面,城市公园的发展对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要求从城市的规划结构上,将公园绿地的分布作为确定城市结构的重要考量因素。另一方面,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生活开展的主要场所。公园系统串联形成的集聚效益突破了传统单一公园有一定辐射范围的限制,完成了对城区甚至更大范围的区域的覆盖。(图1:长沙市望城区滨江新城在规划初期即在场地现有水系基础上,将城区四分之一的用地规划为公园绿地,形成了覆盖城区的公园系统。)

图1

(2)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脉络。规整的网格状城市道路与城市建设地块摒弃了土地原有的山水肌理,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割裂。与此不同,公园系统承担着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任,线形的生态廊道与其串联的一个个公园斑块,成为城市中的绿脉与绿岛,保留了动植物栖息的场所,为宜居城市打下了环境基础。城市公园设计领域应坚定地走生态发展之路,保护与恢复自然环境资源,努力建立生态的、可循环自持的、能净化污染、陶冶人们休闲心情的新型城市开放空间[3]。(图2:广州番禺南沙生态走廊按照“斑块——廊道”的基本生态模式建构的具有无限分形的层级系统结构的网状格局,将生态要素融入城市空间体系。

图3

(3)城市景观形象的特色区域。许多公园绿地的选址源于城市原有的山水基础或城市发展历史,是城市空间特色的体现。同时,作为市民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公园承载着多样的文化活动,能有效提升城市居民归属感,是展示城市品牌与精神内涵的重要场所。(图3:合肥老城区环城公园依托庐州古城护城河水系建设,串联多个历史景点,是展现合肥的城市空间与历史文化的特色地域。

(4)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体现。现代城市公园与城市功能区之间相互渗透,叠加,是创建宜居城市与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扮演着吸引人气,提升周边城市土地价值的重要角色,成为激发城市区域的发展动力。(图4:深圳华侨城提出 “在花园中建城市”的规划理念,是深圳特区内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休闲、文化、艺术、生态的城市社区,使华侨城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代名词。)

图4

3.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

(1)开放的网络化

随着我国绿地系统建设与绿道建设的大幅推广,城市公园的布局由最早的集中、单一的模式,走向网络连接、城郊融合的发展趋势。住建部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按照居民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均衡布局公园绿地。”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公园网络的密度。要求保持每一公园绿地的开放性,并利用线形绿地实现公园群体之间的串联,使城市中的人们可以就近通过每块绿地,而融入整个公园系统中;同时,公园系统中慢行道的建设,使人们可以避开城市交通,采用慢行的出行方式。

(2)功能的多元化

不同于早期公园单一游憩功能,未来的城市公园被期望着承担更为多元化的综合功能。除生物栖息,空气调节等生态功能外,近年住建部大力推广的“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使得大多数城市公园还需承担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功能。除传统的休闲游憩功能外,城市土地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也使得公园绿地内的地下空间被进一步挖掘利用。开发利用城市公园地下空间资源,对地面空间类型的影响和制约程度较小、开发成本低,可以分担城市交通、商业、文化、娱乐、市政基础设施和并进一步完善公园自身功能体系。[4]

(3)多样的专类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园的游憩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光型公园因缺少吸引力,已不能平衡公园的管理与养护要求。公园数量的大幅增长,迫使公园绿地应走上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专类化与主题化更为突出,包括诸如体育公园,儿童公园,婚庆公园等以市民游憩为主要功能的专类公园,以及湿地公园,游乐园,乡村公园等吸引游人为主要功能的主题公园。

4.结语

我国城市公园从古典园林——西方殖民公园——解放前后的近现代园林,不断发展演变,公园体系也逐渐形成、完善,并成为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把握当前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城市管理者把握公园项目的规划决策,有利于设计师们深入挖掘公园发展侧重点。

参考文献:

[1]江俊浩. 从国外公园发展历程看我国公园系统化建设[J]. 华中建筑,2008(11)

[2]皮雨鑫. 我国当代城市公园发展历程与特征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2013

[3]陈宇夫. 现代生态型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J]. 城市建筑,2014(2)

[4]李静,张浪,程佳佳. 探讨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利用体系的建立[J]. 安徽农学通报,2009(12)

论文作者:张亭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8

标签:;  ;  ;  ;  ;  ;  ;  ;  

浅议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论文_张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