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建筑余泥渣土受纳场规划研究论文_范小军

惠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惠州 516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河涌整治、三旧改造、轨道工程建设及棚户区改造等项目的启动,建筑余泥渣土的产生量正不断增加,而惠城区现状建筑余泥渣土处理设施相对缺乏,急需建立城乡统筹、布局合理的受纳场体系。文章就如何在惠城区建立一个合理的受纳场体系进行了论述分析,以此为在后续研究相关问题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余泥渣土;受纳场

1.概念界定

根据《建筑余泥渣土受纳场建设技术规范》(DBJ/T 15-118-2016),建筑余泥渣土是指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其辅助设施等进行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部分无机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渣土、废弃块石、废旧混凝土、碎砖瓦等。本次研究的余泥渣土受纳场,主要用于消纳余泥、余渣、余土。

2.现状情况

(1)产生现状

惠城区余泥主要来源于大型河湖水系整治工程,余渣主要来源于新建筑物建设施工、旧建筑物拆除、道路改造以及房屋装修等建设工程。余土主要来源于普通建设工地的基坑土、新建道路工程弃土、轨道交通工程弃土和河涌整治产生工程弃土等。据统计,2015年惠城区建筑余泥渣土的产生量大约500万m³,且产生量正呈不断上升趋势。

(2)利用现状

由于运输成本高,环境影响大,再生产品无价格优势等原因,目前建筑余泥渣土大多数被回填至各低洼地、水塘、公园绿地和市政道路,部分被运至马安新乐临时消纳场回填,还有一部分被偷倒乱倒在河边、村边、路旁及城乡结合部等地方,未得到有效的资源化利用。导致大量的建筑余泥渣土随处堆放,宝贵的土地资源被占用,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余泥渣土处理设施的建设需求日益迫切。

3.处理策略

规划从再利用、资源化利用以及无害化填埋三个角度分析,提出建筑余泥渣土的处理策略。

再利用,是指不经过加工处理直接进行利用,主要包括工地回填、低洼土地平整和生态修复等。资源化利用,是指利用建筑余泥渣土制造综合利用产品,变废为宝,主要包括利用余渣作为原料生产再生骨料、砖、砌块、沥青等产品;利用余土及经过预处理后的余泥作为原料,生产烧结砖等产品。害化填埋,通过各种技术方法对建筑余泥渣土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进行填埋,避免损害人体健康,以及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无害化处理主要包括分选出有毒有害成分和对分选出有毒有害成分进行专门填埋处置两方面内容。综合不同的处理措施,规划设置余泥余渣受纳场,余土受纳场和资源化利用设施三种类型处理设施。

4.产生量预测

根据建筑余泥渣土的不同产生来源,预测规划期内(5年)的产生总量。规划期内建筑余泥渣土的产生总量约2616.87万m³。结合综合利用发展目标,至2020年,规划区的余渣和余泥的资源化利用目标为70%,余土为70%。具体情况见下表。

5.资源化利用设施及受纳场规划

(1)资源化利用设施规划

资源化利用设施主要是通过接收余泥和余渣,采用特殊工艺将其制成再生建材。考虑到资源化利用设施一般需要配备原料和成品堆放场地,为便于生产原料的堆放和产品的存放,设施宜与余渣、余土受纳场相邻设置或直接设置在其内部。

结合规划预测结论,且应具有一定的弹性,系数按1.3计,规划区内需通过资源化利用解决余渣设施的处理能力应达到150万m³/年,以保证其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置。因此,规划结合受纳场规模,设置1处资源化利用设施,位于惠州市火车西站片区,临近现状生活垃圾填埋场北侧,并与规划的余泥余渣受纳场合建,现状为大面积水塘及低洼地,占地面积约38.93公顷,处理能力为150万m³/年。

(2)受纳场布局规划

结合不同的处理措施,规划设置余泥余渣受纳场和余土受纳场两种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受纳场。余泥余渣受纳场,余泥余渣受纳场主要用于接收余渣和余泥,属综合性的受纳场,一般设置规模较大,运营期限较长,其用地一般属于公用设施用地。余土受纳场,主要用于接收余土,不仅考虑运输距离、土地使用价值及重复建设等方面的要求,确定合理运距,服务半径宜20公里以内,也要考虑选址本身对居民生活的干扰;还要考虑运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一般设置于规划公园绿地、地势较低洼需要填方的城市建设用地以及废弃的采石场等,其对环境基本无影响,该类受纳场一般不涉及用地性质的调整。

结合预测结论,资源化利用企业可消纳余渣和余泥共计约635.4万m³;土方交易平台可消纳余土约1196.41万m³;剩下需填埋处理的约785.06万m³。其中余泥约54万m³,余渣约218.31万m³,余土约512.74万m³。受纳场的设置规模应保证消纳以上预测需的基础上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化系数按1.3计,得出规划期内余泥余渣受纳场库容应不小于350万m³,余土受纳场的库容应不小于670万m³。

建筑余泥余渣受纳场规划。结合现状调研情况,规划在大瑶池建设余泥余渣受纳场,该受纳场位于火车西站片区,周边无生态保护区和村民点,且于资源化利用设施合建,实现规模效应,预计填埋库容不小于500万m³,能满足余渣余泥的填埋及环境需求。另外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将上洞余泥余渣受纳场和龙潭底余泥余渣受纳场作为远期备选场址。

余土受纳场规划。规划结合服务半径,运距及对居民影响等因素,在惠城区外围布局设置白石余土受纳场、丰坳余土受纳场、河桥余土受纳场、惠南余土受纳场、新楼余土受纳场和榄塘余土受纳场,共6座受纳场用于专门填埋余土,预计可填埋余土不小于900万m³,以满足余土的填埋需求。

6.总结

余泥渣土本身是可利用资源,经过简单分类加工,可变为建筑材料重新利用,变废为宝,通过对科学合理资源化利用设施及受纳场布局规划建设,不仅可以节约了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稀有的土地资源,减少了建筑垃圾运输和处理过程中导致的环境问题,也有利于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斌.深圳市余泥渣土处理设施现状和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13年01期

论文作者:范小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  ;  ;  ;  ;  ;  ;  ;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建筑余泥渣土受纳场规划研究论文_范小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