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制约体育消费需求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收入差距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02)01-0028-02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以基尼系数为指标,参照国际通用标准,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表示平均,在0.3-0.4之间表示比较合理,0.4以上表示差距过大。根据测算结果,从1996至1998年,我国基尼系数分别为0.424,0.425,0.426,已大大超出合理范围,使居民消费层次化日趋明显。而体育消费属弹性较高产品的消费,消费水平与人们的经济收入、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必须针对不同收入层次,采用不同方法启动体育消费需求。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法
查阅了1995-2000年共10种国内核心期刊关于体育消费及经济学动态关于居民收入方面的论文。它们是《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经济学动态》、《经济管理》。
1.2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科研论文进行分析研究。
1.3 逻辑归纳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体育消费水平悬殊,制约着体育消费需求总量增长
据统计,1996-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4844元、5160元和542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26元、2090元和2161元,城镇居民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52,2.47和2.6倍。而世界上经济水平同我国类似的国家或工业化先行国家在其经济水平同我国目前类似的阶段,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平均为1.7倍左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使体育消费水平天壤之别,直接制约着体育消费总量的增加。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的马晓河副所长经过测算认为,1998年全国体育消费总额为1400亿元,其中城市居民消费额为1040亿元。从中可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均几乎没有什么体育消费。农村消费水平低,拉下了我国体育消费的整体水平。这可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1997年中国成年人体质监测公报”中有关体育消费资料得以反映:“我国体育消费较少,每月无体育消费和消费在10元以下的占74.1%,仅有4.4%的人群月均消费在50元以上”(中国体育报,1998年8月15日,第三版)。而据国外体育动态1997年转载日本SSF财团的调查资料,国际家庭体育消费水平呈迅速增长趋势,消费内容也日趋多样化和长期化。家庭体育消费支出日本达404亿美元,德国149亿美元,英国103亿美元,瑞士家庭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达1265美元。这固然与人均收入水平起点高有关,但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小,农村体育消费水平高,也是不可低估的原因。
2.2 地区间收入差距拉大,体育消费呈畸形状态,制约着体育消费市场的拓展
资料显示,1985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比为1.15∶0.88∶1;到1995年扩大到1.42∶0.97∶1。1998年东部城镇收入最高的省份是西部最低省份的2.25倍。农民收入东、西部最高与最低的收入差为4.39倍。用反映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威尔逊系数来衡量,也可看出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是不断扩大的,1995年这一系数为0.46,到1998年提高到0.57。
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低收入人口在西部地区集聚,城市化水平低,规模小。如1999年全国城市总数达668个,西北地区仅50个,占总数的7.4%,造成体育消费幅射、扩散能力差,体育消费市场的相对狭小。同时由于东部收入高于中、西部的不平等,西部地区开拓体育消费市场所需的各种资源、资本、人才源源不断地向东部地区注入,体育市场体系难以形成,市场配置体育资源的作用十分有限,导致体育消费水平东、西部的畸形状态。以体育彩票的销售为例,1998年度全国共发行25个亿的额度,广东省就占全国总额度的20%,销售的数额比西北、东北、华北三大区13个省市发行的总量还要多。1999年这一差距又扩大,广东省销售量占发行额度的22.44%,比三北地区外加西南地区的18个省市发行额度的总和还要多。
2.3 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制约着体育消费结构的升级,抑制名牌产品的发展
1990年行业职工人均工资最高的是最低的1.3倍,到1999年这一差距已经扩大到2.6倍。一些新兴产业和垄断行业职工收入高且增长快,而那些传统产业的职工收入低且增长慢。1998年,收入最高的航空运输业职工人均工资收入为17395元,而收入最低的林业职工人均工资仅为4132元,还不到前者的1/4,若按实际收入计算还要低得多。这直接影响着不同职业人员的体育消费水平。
表1 1998年厦门市7类工作人员家庭月平均收入与月平均体育消费统计一览表
国内外企事业国家个体
农、渔
其它
企业单位机关 民
收入
2285.84 2040.31 2352.38 2604.78 2319.83 2056.01 1384.44
消费 65.54
57.26
74.10
76.09
50.92
31.31
23.05
资料来源:佘余标,等.《厦门市群众体育消费现状调查报告》载《中国体育科技》2000年第6期。
从表1可见,单位性质与收入差距直接影响着体育消费水平。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有稳定且较高的收入,他们体育消费水平就高。由于高收入职业人员总数偏少,体育消费结构单一,体育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比例失调。据调查,1994年我国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以购买运动服装、鞋、袜等实物消费资料为主,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这其中还不包括购买运动器材等体育消费资料的9.5%,也即体育劳务消费仅占10%左右。同时由于体育新产品的研制、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而能消费得起的只是极少数人。新产品打不开市场,不少商家因此失去了对新产品开发的兴趣,体育产品结构升级困难。相反,一些假冒的名牌产品由于价格低廉,能满足低收入层次的需要,一时间很多商家纷至沓来,不仅造成了体育消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品牌产品的发展。
2.4 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加剧体育产品有效需求的不足
到1995年,我国已经有100多万人个人存款额在100万元以上,按当年末全国居民存款总额3万亿元计算,仅占全国1%的部分高收入居民占有全国居民存款的1/3。收入的不平等,使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相距甚远。这里以重庆市体育消费为例。
表2 1999年重庆市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体育消费占闲暇消费的比例一览表
资料来源:李培林,等.《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从表2可以看出,最贫困阶层、贫困阶层与最富裕阶层相比,体育消费水平差距较大;但广大的中间阶层和富裕阶层体育消费指数相近。这部分人才是体育消费的主体。但目前我国体育生产市场很少考虑收入层次的差别,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造成一方面某些体育消费需求的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某些消费品的供大于求。从社会投资体育产业的方向看,规模性投资主要集中在面向少数高收入人群和“灰色”非自费的高档体育消费项目,如保龄球、网球、高尔夫球等。由于利润丰厚,经营者争项目、争投资,造成产品结构雷同及大量无效供给,有些项目一阵风的消费热潮过后,不得不仓促下马,出现“过剩”。而与广大群众消费水平相适应的比较廉价的健身消费项目,如羽毛球、篮球、游泳等,因利润低,社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造成消费市场的瓶颈,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制约着国内体育消费总量的增加。
3.1.2 地区间的收入不平等,导致中、西部地区体育生产资源向东部流失,制约着体育消费市场的拓展。
3.1.3 不同职业人员收入差距拉大,妨碍体育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也不利于名牌产品的形成与发展。
3.1.4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使社会资金向少数高收入阶层消费领域集结,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产生大众体育消费的瓶颈,加剧体育有效需求的供应不足。
3.2 建议
3.2.1 从宏观方面要加强调控,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针对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的落后,一方面要适当增加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费用,另一方面要鼓励发掘各地乡土型体育健身项目。倡导农民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体育消费比重。
3.2.2 针对地区间体育消费水平差距,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体育人才、资金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断开拓体育消费市场。
3.2.3 国家应加大面向大众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大中间收入层次居民的体育消费比重。加强体育法治建设,鼓励商家对体育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打击假冒产品,保护名牌产品。
3.2.4 现阶段要注重体育消费的层次性,开发经营适应不同消费水平的不同档次、不同价格、丰富多彩的体育消费品,以满足各阶层体育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2.5 对少数高收入阶层,除了上新项目吸引他们消费以外,同时引导他们进行体育产业投资,增加体育生产性消费。
收稿日期:200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