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文学”_文学论文

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文学”_文学论文

让每一个人都有一本自己的“语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己的论文,都有论文,一本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语文知识教学的探索之路、曲折之路

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阅读和背诵大量的文选,传承圣人之道,语文学习也较为简单。1840年以来,特别是五四以后,随着西风东渐,语文科学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自觉地建构语文学习知识体系。早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现代的语文教育起步不久,一些语文教育家就曾经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研究和教授读法(读书法)、缀法(作文法)、话法(讲说规则)、听法(听话规则)和书法(写字)等,与此同时对于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的研究也开始起步。十年浩劫,“知识越多越反动”,语文成为“政治”的工具,人们耻于谈“语文知识”。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哲学思潮的背景下,语文知识受到空前的重视,出现了“知识中心”的倾向,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重接受而轻反思,重继承而轻批判,重书本而轻经验,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记忆而轻创造,重知识而轻智慧。《语文课程标准》试图纠偏却有矫枉过正之嫌,有意无意地回避“知识教学”,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也都羞于谈知识,课堂教学出现了“知识缺席”的畸变,语文教学出现了“去知识化”倾向。

没有必要再回到起点上,去争论那些“语文究竟有没有知识”、“语文教学需要不需要知识的教学”等把简单事情弄得复杂化了的问题。众所周知,从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来看,知识是最直接的一级制约因素,抛脱了知识,课程和教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学专家沈仲九先生早在1925年时就指出:我以为凡是一切法则的明白表示出来,都是经济脑力的方法。……从前学习国文,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某句某字不通,在教员,只是说不通就是了,为什么不通,他是说不出的;在学生,也只认定这是不通罢了,究竟从哪里注意才能够通,无从知道,他于是只好暗中摸索,摸索得次数多了,总有碰到通的机会,但是已经够苦了。其实,学文在初步的时期,对于通与不通,是很有法则可以根据的。所以我主张为促进学生的国文进步起见,国文教授有大大的注重法则的必要;妄用点时髦话为说,就是国文教授的科学化。

二、追问当前语文知识教学的痼疾

目前困扰语文知识教学的大致是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与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研究不尽如人意;二是语文课程的设计和编制与学术界对知识的研究有较大的隔膜;三是语文教育界带有原创性的知识缺乏严格的学术检验;四是语文学科盛行着一套古古怪怪的象牙塔中的“学校知识”。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是零碎、分散、片鳞只爪的,有的是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授,需要学生在黑暗中摸索积累;还有更多的知识是没有经过严格检验的“学校知识”,由于缺乏对其合理性、规律性、科学性、适用性的探究,难有普遍的推广价值。学生的语文学习总是处于跟着感觉走的状态,原因也就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难以落实,“教是为了不教”也只能流于一句空话。我们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语文知识进行除旧纳新,建设一门与课程相对应的知识体系——“语文学”。

三、探索语文知识教学体系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通常把这个知识系统划分为语文陈述性知识、语文程序性知识和语文策略性知识三个序列。

1.追究语文规律陈述性知识。

语文规律陈述性指的是从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等基础理论学科中提取出来的最精要的、对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最有用的知识。人们通常把它概括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所谓“八字方针”。

(1)根据“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来考察目前中小学语文规律陈述性知识体系,我们会发现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现在仍在沿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立的语文知识体系,虽然有些部分在不断充实和丰富,但很多提法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小说,除了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外,并没有多少知识可教;诗歌,只有送别诗、咏史诗、写景诗、咏物诗,意象、意境、意旨,虚实相生、动静相衬等屈指可数而且极为表面的知识;散文也只有形散神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几种说法;戏剧只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简介,悲剧、喜剧、正剧,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简单分类;议论文也只有论点、论据和论证;写作就是审题和立意的训练。这些知识被拧来拧去,正像有些批评者曾尖锐地指出的那样,语文教育界关于文学的观念“至少落后二十年到五十年”。其次,在这个知识体系中有许多语文知识由于缺乏严格的学术检验,与我们汉民族语言重感悟的特性并不适合,与达成既定的语文课程和教学目标存在着距离,甚至发生冲突。那种过于繁琐的语法知识、孤立刻板的词句训练、分解层次、剖析段意的积累,几十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是不能转化为语文素养的知识。再其次,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十二年的语文学习,缺少循序渐进的因学而异的知识积累。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到的就是那么几小点的知识,来回倒腾,而且还将这种低水平的重复美其名曰“螺旋型”。叶圣陶先生始终耿耿于怀的就是语文改革搞了几十年,但是我们还没有解决好语文学习什么时候该学什么的问题。他谆谆告诫语文教育研究者要扎扎实实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让我们愧对叶老的是,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拿出像样的东西。

(2)语文规律陈述性知识需要形成开放性、前沿性、适应性的体系。首先要不断吸纳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小说阅读,针对中国古典小说我们可以积累“蒙太奇”、“意识流”、“荒诞”的知识。比如诗歌的阅读我们不但要积累一些“意象”、“意境”的知识,还需要积累一些“通感”、“荒谬”、“反讽”、“审丑”的知识。其次,一些带有规律的语言陈述性的知识有时需要学习者自己深入语理而自我归纳,自我总结。比如语言运用中的“反义词共用法”,议论文中的“反事实假设论证法”。夏丐尊先生在《文章讲话》一书里,指出《过秦论》的开头一段是文气旺盛的名句,并用三条规律分析它。一是以一词统率许多词句,足以加强文气,这句就是从“秦孝公”一直统到“之心”。二是叠用调子相同的词句,足以驾驭文气,“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就是同调子词句。三是必要时,一组同调子词句中的句式要稍加变化,以助长波澜,显生动气韵。语文学习贵在心悟,像夏先生这样,有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积累就有了创新的潜质。

2.探究言语活动程序性知识。

言语活动程序性知识指的是告诉人们如何去阅读、去鉴赏、去构思文章,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听取信息、如何在不同场合下与人交际等言语活动方面的知识。方相成在2005年第2期《教育评论》中指出:“听的知识有对语音的辨识、对语义的理解和对话语的品评,以及听出言外之意,辨别是非,了解说话人风格等。说的知识有组织内部语言的知识、快速语言编码的知识和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知识。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还包括如何运用语音、语调、语速、语量的知识,如何对语言进行修饰的知识,在不同的场合如何进行语言的转化的知识等等。阅读知识有对文本感知和解读的知识、审美和鉴赏的知识,意义建构的知识等。”这种用明确的程序性知识规范写作实践的做法同样值得我们借鉴。语文学习的程序性知识的积累,是养成语文学习良好习惯、形成语文素养的抓手。

(1)写作程序性知识。西方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写作程序教学法,目前已经占据了教学实践的主导地位。比如,他们对议论提出的要求是:在文章中作者要提出一个主要的观点,可以通过一个句子来表明这个中心;在论证时要以事实作基础;写作要采取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文章要合乎逻辑性。进行议论、发表意见有三种形式:一是概括,从一系列事实或事件中得出结论;二是评价,说明事件的价值是什么。进行推理的思维形式:一是归纳推理,从小的、个别的现象开始,最后得出结论;二是演绎推理,思维运动从极大的概括开始,进入到典型的例子。

(2)阅读程序性知识。阅读能力也需要一定的阅读策略的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如短篇小说的阅读要实现主动阅读就必须用想象来重新组合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并理解其意义,就要自觉地进行如下程序:想象,在脑中想象小说情节所描写的画面,回忆事情发生的经过,在阅读中,随着故事的展开和你对故事的理解的加深,适当地改变画面,用想象来帮助你理清混乱部分。预测,你认为小说怎样发展?注意寻找可能导致某个结果的线索,在阅读中,你会发现你预测得正确与否。联想,把你自己的经历和知识带入阅读中,将小说中的人物和场景同你生活中相似的情景相联系;另外,将小说中的一个事件和另一个事件相联系,看看小说中的这些片段是如何连接为一个整体的。思考,小说的含义。小说说明了什么问题?你在阅读中经历了什么感情?小说对你认识周围的人和世界有什么帮助?(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这比起读小说只注意积累“小说的三要素”是不是更有助于语文阅读“三维目标”的达成?

其他再如,赏读诗歌的互文式阅读法,学习文言文积累一些训诂学解释文献语义的方法,如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据文证义,不但对读懂、赏美有作用,还可以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言语活动程序性知识,来自于前人的经验总结,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应,也并不能适应每个人,因此还需要学习者对这些知识通过语文实践予以消化、吸收,并创造新的适应于自己的程序性知识。

3.积累语文学习策略性知识。

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为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而采用的有助于语文学习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和办法。它又包括注意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复述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等等。掌握相关的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关键。

(1)阅读教学策略。促进阅读理解的策略有:确定重要内容(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的策略、概括信息的策略、推断信息的策略、质疑释疑的策略、监控理解的策略、激活原有知识的策略等。

(2)写作教学策略。西方写作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有一个基本共识是: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心理、社会和技术的过程,“修改”是写作过程的中心,它贯穿于整个写作的过程。因此欧美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写作策略的指导触目可见:“利用增补、删节或改变材料等方法修改草稿”,“和同伴一起修改作文”,“仔细推敲草稿,更加突出文章论点、组织结构、内容”,“听取信息反馈,认真考虑他人的建议”修改草稿,“修改、编辑作品,收集反馈信息,将精力集中于内容、结构以及与读者相适应的词汇量上”。

“语文学”是一门杂学,每一个语文学习者都不可能成为语文的百科全书,但他应该通过积累拥有自己的一本“语文学”,只有这样他才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独立阅读”、“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标签:;  ;  ;  ;  

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文学”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