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专家学者指点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专家学者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路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萧灼基:
提高企业竞争力关键在人才
提高企业竞争力关键是人才,人才的竞争关键还是待遇的竞争。如果没有待遇那就是讲奉献,奉献也要讲,但是最根本还是要讲待遇。
这方面要有两个不怕:一要不怕扩大差距,二要不怕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如果你不能够给人家比较高的待遇,你怎么在国际上竞争,如果你的人才流失,你这个企业怎么有竞争力,因此在当前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如果把科学技术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当作复杂劳动,把不需要经过太多学习的劳动叫做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等于多少倍的简单劳动应由市场定价,不由政府定价。
在这个问题上过去一直是政府给定工资,这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跟国外竞争来讲,人家开价是按照市场来决定的,你的开价比他低,那么人就走了。所以我认为要解决企业竞争力的问题关键是高层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高工资,使他创造的价值与他的收入相平衡。
劳动价值理论就是要解决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现在人们比较重视科学技术工作,科学技术工作创造的价值能够看得见,而对于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看不见,好像经营管理没多大本事,实际上经营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讲比科学技术还要重要,一个企业有好的技术可以发展,但一个企业只有好的技术没有好的管理也同样垮台。
二是对于洋博士与土博士,就是从国外留学回来与国内培养的怎么看,现在海外回来的这些人比较吃香,过去我们讲土包子,越土越好,那不对,现在反过来也不能越洋越好,要看他有没有真本事。如果他有本事,他能够获得很高的回报,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开拓市场,洋的也好,土的也好,有没有学历都好,最重要一条就是他能不能使企业获得利润,能不能使企业获得优胜。
三是待遇要落到实处,我最近提出三化,无形资产有形化,有形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货币化。我们说这个人很有本事,这是他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在哪里,无形资产就等于无资产,你必须得把无形资产有形化。有形资产证券化,你在公司中有一定的股份,真正进入公司的资本金,也就是说公司的资本金有两种,一种是物质资本,一种是人力资本。证券资产货币化,就是说你这个股份如果是上市公司股份司以流动,如果不是上市公司股份可以转让,这样使得证券资产可以货币化。我们强调共同富裕,但是先扩大差距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实际上第一次分配倾向优先,第二次分配解决公平,企业内部分配主要是考虑效益问题,第二次分配国家通过税收把高收入人员交的所得税,通过一些福利措施来帮助一些低收入的人。所以我想企业的竞争要讲到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要落实到待遇的竞争。
刘福垣:
首先要提高政府的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与中国企业竞争力是两回事,不能混着谈。中国企业的问题我认为首先是政府,其实在国际上一个国家的企业讲竞争力首先是政府的竞争力,就是政府给企业造就的本国国土的微观环境是什么样的。如果你的企业再好,你的领导人再有本事,我们一张纸把你免了,也谈不上什么竞争力。作为一个企业必须得天人合一,天人不合一再有本事也不行。政府要给企业的生存环境制造这么一个适合的土壤。所以在改革一开始我个人就认为企业改革这个词是不对的,应该是政府改革,因为企业改制也好,改变管理体制也好,这是企业行为,而我们现在说的国有企业改革或者是政府改革其实是政府行为,改革的中心是政府,如果政府改革没有到位,企业再折腾也不行。一个国家的企业竞争力主要是要解决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中国企业是什么概念?我个人的看法是,向我纳税的企业就是中国的企业,你不能说这个老板是中国人,他办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不能说他是俄罗斯人,他在中国办的企业就是俄罗斯企业。作为政府来讲谁向我纳税,谁就是我的企业。所以从政府的角度看问题,我认为从观念上不能再沿袭原来那种体制了,否则的话从政府的角度搞不清楚。
盛明富:
警惕“三个危机”
现在谈到增强国际竞争力更多的是外国企业瞄准了中国的市场,瞄准了中国市场的需求,他们进来了。我们首先是应对家门口的竞争力,然后才是走出去的竞争力。但是无论是家门口的竞争力还是走出去的竞争力,有两点必须要强调:
你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要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倘若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你在国内市场都站不住脚,还谈什么国际竞争。再一个,你的企业无论产品、技术还是经营管理必须要有不可替代性,没有区别,没有特色,没有不可替代性,别人随时就可以吃掉它,一些国际大公司适应市场能力很强,靠什么来适应,就靠他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来适应,只要可替代就没有竞争力。
当前制约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的三个危机:
第一,体制危机。大家谈到的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也好,参加国际分工也好,一定要有比较优势,在扩大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大R&D的投入包括科研与整个产业的结合,这都是重要的,但是这些东西无一例外都受到体制的影响。体制问题说到底,就是要改革行政体制,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让行政定格于服务的位置。中国企业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很难,包括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已经搞这么长时间,可以说很多大企业还没有迈入市场经济的最后一道门槛,问题就出在政府和企业的相互错位上。
第二,人才危机。应该说所有大中型企业人才是最集中的,我不止一次到过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去采访、考察,这些地方发展都是靠大中型企业培养的人才,如果没有大中型企业培养的人才,就没有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今天的繁荣。他们惟一的优势是他们体制上的优势,机制上的优势,利用国企的诸多弊端把国企的人才拉过来。
广东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来调查这其中一部分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却掌管着很多财富。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他们致富的机会不均等,当然结果也不一样。企业中无论是老总还是中层还是工人中都有人才,影响人才、留住人才的是两个杠杆,一个是收入分配的杠杆,你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味让他贡献。第二个杠杆是人生价值实现的杠杆,或者是自身价值实现的杠杆,个人如果在你的企业觉得他的自身价值没有实现,你给他的利益再高他也会跳槽。所以我们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两个问题。假如这两个问题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国企的人才都跑光了,还谈什么竞争力?
第三,文化危机。
我走了很多企业,很多企业门口都树立了很多标语。但这些标语往往是走形式,你让他说一说你的企业文化内涵是什么,很多人往往张口结舌。实际上企业文化是你这个企业全体员工集体形成的一种共识,对内是一种共识的凝聚,对外是一种企业形象问题。包括西方产品进中国,企业进来的同时夹杂着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夹杂着他的文化理念来占领你的市场。中国东方文化有糟粕,但也有很多好的文化。现在,企业发展与文化理念脱节是个大问题。市场与文化价值理念是一对孪生子,没有文化理念的市场竞争,是不可能有核心竞争力的。
白津夫:
由大到强 由强到大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将面临新的国际竞争环境,能否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形成自己的优势?关键取决于如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大企业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肯定,没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就没有我们参与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进优强企业战略,全面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当前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十五”计划纲要已明确,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强调要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这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企业的整体水平的战略举措。
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大企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中国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过程,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的过程。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依靠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就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客观上存在一个向优势产业和企业集中的问题,这一集中过程既是资源集聚的过程,也是规模增长的过程,必然会促进优势企业的快速成长。
如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我们面临双重路径选择:一是由大到强;二是由强到大。过去,我们比较多地注意了“大”的问题,过于追求企业的规模增长,由此构造起来的“大集团”,规模虽然形成了,但竞争力却远远没有增强,而且在组织结构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过于求“大”,这就不可避免地把政府意志强加进来,形成所谓“拉郎配”现象,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现实的选择应当着眼于由强到大,以强势企业为核心,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强势企业集中,推动资源的从优配置,在强的基础上实现做大的目标,这是真正的低成本扩张,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其竞争力也会得到增强。
要把企业做大做强,一是要真正贯彻市场经济原则,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一是要自我成长与合力成长结合,在经济全体化大背景下,企业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完全依靠自我成长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有更加开放的眼光,加大开放力度,立足于全球配置资源,特别是要加强与大的跨国公司合作,借外力促发展。三是要进行体制结构调整,实现企业体制的再组织。
中国企业体制的组织化过程与体制转轨是同步推进的,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其突出问题是单纯规模膨胀,造成组织结构不合理,弱化了体制结构的内在活力。在企业集团化的过程中,有企业主动购并的、也有政府为寻求社会稳定和解决就业问题硬塞过来的;有的是通过行政方式划转过来的,有的是与购并企业“拾配”过来的。由此形成集团企业不尽合理的组织结构。改革与发展中,虽经几次调整,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在进一步市场化的过程中,迫切要求要进一步优化体制结构。这样才能为企业的规模成长创造体制条件。
陈淮:
大企业才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分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大企业才有国际竞争力的问题,中小企业只需要强调群体竞争力,单个的中小企业没有必要强调国际竞争力。特大型企业,像中石油、鞍钢这样的企业强调国际竞争力是对的,美国的中餐馆单个没有国际竞争力,但是群体有竞争力,如果不行的就死,不好的就被淘汰,包括高科技企业也是一样,不要一个市的企业都讲国际竞争力,这没有必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优胜劣汰就是国际竞争力,在这个市场中保持旺盛的,非常有效率的优胜劣汰机制就是国际竞争力。
我们说提高大企业、特大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到了该痛下决心的时候了,就是说要在内在运行机制上下工夫,我们可能有一二三四五条需要添加的,技术上怎么改进,管理上应该引进什么样的人才,这些可能都有,我们现在主要的竞争力不在于我们应该添什么,在于我们应该去掉什么。
我们现在改革的最大难点在于各种各样的既得利益群体不肯让出他们自有的资源,这些既得利益群体不仅是指那些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权利攫取市场利益的不合理的机构,也不只是那些贪官污吏。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我们面临着国际竞争。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不过的地方主要不是技术差距,不是资本实力,而是出资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最激烈的竞争是出资人之间的竞争,市场经济说到底是有效率的资源支配,淘汰那些没有效率的资源要素支配的经济,而且是通过强制的手段淘汰。说缺乏人才,我们看看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所有外国公司在中国的总经理、总代表,十有八九现在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其实中国一点也不缺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都是可以置换的,没有什么是拿不来的,没有一个企业说都是自己从头进行研究,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出资人的效率。市场经济说到底是出资人的竞争,我们平常喜欢说企业破产,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真正破产的哪里有企业,企业破产的时候不过是原有的出资人经营失败了,他所拥有的那部分资源要素被一个更有效率的支配者所替代。市场经济有一个根本约定,当这个社会发现你是一个没有效率的支配者时,你会被强制驱逐出局,你不卖也得卖,你必须把你的资源转让给更有效率的支配者。
我们现在最大的缺陷是我们现在的经营型资产中最大的出资人就是政府,自身行为、效率不端正,没有融入市场经济,没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怎么做,那么这份买卖一定做不好。
我们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在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上,我们走出了很远的路,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当我们把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逐一化解之后,在今年我们发现,原来资本市场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在市场之内了,而在市场之外,在上市公司自身,而市场交易过程并不是主要的,最大问题我们发现这些上市公司本身非常不规范,因为上市公司最大的出资人的行为不规范。现在国有企业的大股东至今没有学会在市场中生存与获取利益,这是我们应该担心的。
梅永红:
研发能力:企业的生命力
企业的技术进步可以说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之一,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我们的企业获得技术更多的是通过政府这个途径获得的,但是在今天,我们的市场,我们的整个经济环境,边界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纯的通过政府这个途径获得技术,对企业来说已经是杯水车薪或者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里头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竞争已经在前沿了,我们这里的竞争可能不仅仅体现在产品到市场上去获得利润,更多的表现为本身企业的管理,这是企业发展最根本的内涵。另一方面,市场也在变化,不再是一个产品或一个生产系统维持多年的时代了。企业要适应变化,通过政府途径获得技术已经远远不够了。
国外的企业界认为研究开发的投入占销售额比重如果低于2%,企业将难以生存。世界500强的企业一般都在5%~1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就更高了,而我们国家目前大中型企业的这一数字大约都在1%左右,这个1%可能还是一个乐观的数字。很多企业把争取技术改造的投入作为一种投机行动,这跟提高我们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市场占有和获得利润的能力实际上都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我觉得把提高企业的开发研究能力作为发展企业的战略,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当然这里还涉及到现实国情,还涉及到体制问题。
我认为可以通过相关的改革引导大型企业联合组建研究与开发联盟,国外许多私营企业之间都能做到优势互补,为什么我们的国有企业就做不到呢?
必须高度重视发挥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他们将成为我国研究与开发活动最引人注目、最富有活力的生力军。
周天勇:
从10个方面进行努力
企业的竞争力最重要的还是市场,市场与企业的销售规模、生产规模、企业规模都有关系,跟企业的技术实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有关系,所以规模、技术、经营、管理还包括重视人才这方面,也就是说市场竞争的能力怎么样,实际上背后由这些东西决定着。
中国的企业如果要提高竞争力需要重视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
一、现在的国有企业产权是明晰的,界限是明晰的,但问题是到底谁是所有者?我们国家很多大的单一资产的国有企业,还有国有控股的企业到底谁是所有者,找不到。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就谈不到竞争力。现在国有企业是多头管理,谁都想管,谁都没好好管,谁都不负责任,所以这样的话,可能有的企业干得轰轰烈烈的,但是素质上不去。我觉得一个地方来负责这个事好一些。
二、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如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关系,多元法人治理结构等等。由于第一个改革没有到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也是很难的,没有委托代理结构,没有制衡结构,要么就是公司被内部人控制了,国家管管不好,要么就是国家给管死了,这个问题总是解决不了。所以我想在国有所有者明确的前题下如何构造中国具有竞争力的法人结构,不是说就是为了平衡各方面关系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个没什么用。因为国有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他的功能是既有社会功能又有经济功能,企业尤其到国际市场上竞争就是经济功能,所以我觉得从企业来讲,就是经济竞争力。
三、企业的资本结构。1978年以前企业主要是国家注资,那时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只有12%,后来固定资产改善,实际上国家并没有拿资本金,是靠借银行钱,借老百姓钱搞的,负债率都很高,其实负债率太高,就是说资本结构不合理,这样风险很大。现在来看如果企业要有竞争力、要做大,必须改变资本结构,要快速的推进这些国有企业资本的社会化。
四、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问题,也就是马克思讲的多少人推动多少资本,现在石油、铁路、电力都是人多的问题,每年要涨工资,因为我们要不断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资本规模不增加,利润、竞争力在长期下降。提高竞争力一定要按照企业的原则,来决定用人合适不是用机器合适。
五、现在中国国内的大企业要从行政性垄断的保护下走向自己开发技术,自己有自主能力来保护。现在靠政府在国内市场上给予你一定的保护下获得高额利润,获得生存,电信、民航都存在这个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即,人家能不能允许你这么多的行政性垄断,企业能不能从自身的角度,加强自身进步,加强自身技术进步来获得市场份额甚至到国际上去竞争。
六、管理水平问题。我们现在的管理水平与国外的差距非常大的。无论是分配的管理、人才的管理、物流的管理、质量的管理还是生产规划管理各个方面,这些一方面可能把管理企业当成一个党政社团组织来管,第二个就是没有摆脱原来计划经济下的那一套方式来管理企业,实际上管理市场就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情况下管理企业。
七、规模。我们现在的企业有些企业很大,但它就是一级法人,把资产都堆在一块儿,好像不像国外很大的公司,比如说微软等等,我们的公司是底下分公司一堆,最后说是国家授权这个地方控股,原来是一个行业变成一个总公司了,后来说世界上最大,排大第几位,我觉得这种公司跟国外的公司比在组织结构上根本不是一回事。我们现在的规模,要做大,要有竞争力比较是实实在在的规模,心须是资本结构负债比较合理的,必须是内部结构比如说按照人家公司的结构,事业部、分公司制等等,按照市场要求联系起来的内部结构形成这种规模,资产规模也好、销售规模也好,而不是靠一些行政的办法堆起来的公司。
八、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我们现在有些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很低,包括政府垄断下的大企业、大行业,人家的石油价格降低了,我们国内可能还猛生产,本来石油价格降低了以后,在外边多进一些石油,结果还进不来,就是说不能按照国际市场来运作这个企业,全是行政的,计划的,这一套根深蒂固,国际竞争力是什么?就是市场应变能力。怎么样,国际竞争能力就是培养这些企业对市场价格,市场的变动,人们的需求的预测能力,前瞻能力,处理这些变通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九、人的素质问题,外国的企业进来了,进来之后他从你这里挖人,本来你这里素质比较高的都让他们挖走,人家那边有工作经验的,素质很高的,有市场应变能力的这些人,和你这边可能机制不活,分配不顺,用人机制不行相比,那你还有什么竞争能力。在都是市场经济,过去那些党啊,组织关系什么的都不好使了,现在你已经约束不了他了,你管人的还要按照你的方式来管,人家那边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走,你怎么和他们竞争?所以说人的素质包括员工的素质,中层经理的素质,老总的素质,营销人员的素质,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十、我们的大型企业要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必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企业办社会的问题,要下决心解决,再一个企业办政府,办党政社团组织的问题,当然党组织需要,但是不能弄得太大,最后把企业变成一级政治组织了,这是不行的。拿经济学上的话讲就是体制成本太高,企业就是企业不是政府,也不是什么社团组织,所以就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不能办社会,再一个就是不能把企业办成政府,你里边的组织都是为企业服务的,我看可以兼职,有些事可以业余干,不能再弄那些东西,弄那些就不是企业了。我想国有企业如果不在这十个方面进行调整的话,你想有竞争力很难。当然,中国的改革也在进展,国有资本的社会化的机制问题正在改革,随着这些改革,这些方面可以得到调整和改进,可能会产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