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民营企业管理创新与管理培训_管理创新论文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下的民企管理创新与管理培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企论文,管理培训论文,管理创新论文,体系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06)12-0060-04

一、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赋予企业历史重任

国家创新体系是融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于一体,在国家层次上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创新机构之间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国家创新意志和战略目标的系统(引自光明日报 2003/01/09)。在90年代开始至今的知识经济浪潮中,创新以其对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受到各个国家决策层的重视,尤其是希望取得“后发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纷纷采取各项措施,构筑自身的创新体系。我国的最高决策层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创新体系的工作,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国务院也在2006年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我国中长期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经济增长再保持稳定增长提供了科技保障。

根据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5%,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02亿元。全年国家安排了824项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和1071项“863”计划课题,新安排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333项,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32家。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万项。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35.4万件,授权专利19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4.7%和4.4%。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6.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

但同时,国家统计局也指出,2004年在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全年耕地面积仍净减少80万公顷。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40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0%。初步测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5%左右),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消费量2.9亿吨,增长16.8%。原油进口量达到1.2亿吨。消费的主要原材料有:钢材3.1亿吨(约占世界产量的30%),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占世界产量的近50%),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200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54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而其中资源消耗高和对环境破坏较大的商品出口增长过快。

这些数据的发生一方面反映我们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正初见成效,创新体系的长久发展有坚实的科研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筑面临怎么改变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模式,使万元GDP的能耗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活动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以及各级政府等,不同的行为主体承担着不同的创新任务。

图1 国家创新体系组织构成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构筑中(见图1),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居于核心地位,因为企业是投入产出比率较高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细胞。企业主要的工作包括生产知识和技术,供应技术,更多的则是应用知识,并最终通过市场以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等方式实现技术创新。例如,美国的上万家企业有自己的研发实验室,其中100家大企业的研究工作量占整个产业界的绝大部分,雇用者约300万科技人员,占全国就业科技人员的60%~70%。每年投入的科研资金达1000多亿美元,占全国科研开支的70%左右。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工作包括生产知识和技术,向社会提供新的科学知识,作为企业稳定持久的技术源。政府的工作重点在于支持知识生产尤其是战略性研发,以政策和计划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和制度,包括知识产权制度、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政府很少支持生产工艺的研究,而着力支持基础研究,尤其是那种短期内成果不确定的基础研究。除了国防、国土安全和农业外,产品开发并不是政府的主要职责。此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咨询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国家创新体系当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纲要还指出,我国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社会公益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尤其薄弱。要使我国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任重而道远,许多工作在等着去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异军突起,非公经济恢复了活力,党的十六大将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提到同等的“毫不动摇”的地位。据统计,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民营企业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但它内在创新意愿却受到体制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内在的追求利润的动力以及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他们对于创新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对于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是非常重视的,他们的自发的企业创新的行为,如果得到鼓励和支持的话,将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我国现有的国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与民营企业的横向联系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民营企业不能有效的利用社会公益领域创新的平台,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受到影响,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不了,我国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也提高不了。我国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关注过去被国家科研经费,科技融资工具,各级政府面对创新的倾斜性政策忽视的民营企业,这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需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对于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而言,政府在促进创新的外部机制方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政府在创新机制的建设上,要对自身的“行动区间”有清醒地认识,过多地进入企业内部创新体系很可能让民营企业处处感到掣肘。不能再以“跃进式”,“指令式”来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多征询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意见和需求。民营企业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甚至会因为受到政府过度关注而拒绝政府提供的创新方面的“制度供给”,因为民营企业身上的市场经济的特性更为明显,他们的决策都是理性地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来考虑的。如果政府仅仅关注国有企业对于支持性政策的反馈,可能会产生政策大受欢迎的“繁荣假象”,因为国有企业自身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政府政策习惯性的“服从”。

政府不能人为的排斥民营企业享受政府在培育国家创新体系中应当给与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应有的待遇。政府在提供创新性制度时,要以企业自身能够有效吸收外部创新性制度安排,并付诸于企业内部创新的能力作为评价企业是否有资格接受资助的首要条件,而不是其他因素。不能因为有些民营企业规模小,人员少,技术含量低,偏向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当然地认为,这些企业没有创新的内在需求。只要是企业就存在发展的愿望,要发展就必然会选择技术创新,为了技术创新的成功,企业首先会想到做好管理创新的工作。在追求企业效益最优化的路上,一切企业都是相同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往往更大,他们对于创新能够带来的好处看得比大型企业更加明显透彻。

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关注,这其中学术界以及民营企业自身要求重视民营企业创新的呼声功不可没,中央出台的科技发展纲要和地方政府的各项跟进举措无疑是民营企业创新的推进剂。

二、民营企业要以管理创新为第一要务

一直以来,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如何提升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的能力上,集中在如何为民营企业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如市场准入、反不正当竞争、起草和制定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大家议论较多的话题是如何发展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在本文看来,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固然要加强,因为有些民营企业要按照过去的粗放型经营、低成本竞争的老路子已经很难走得通。国内市场的饱和,国际市场上贸易壁垒的重重阻隔,已经让许多民营企业面临严峻的形势,他们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从技术创新人手,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打破贸易壁垒的限制,脱离低水平竞争。在国家建设创新体系和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的这种走技术创新求发展的思路,肯定会得到政府的各种支持,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可以说已经比过去大有改进了。

然而,创新一词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并不是仅仅针对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对于创新的另一面——管理创新也要重视起来,而且应该作为第一要务抓起来。

技术创新看重的是产品在技术方面的改进和革新,着眼于提高产品的高使用价值,技术创新给产品带来的是满足更多人群更高的物质需求,是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获得超额利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技术创新需要企业拥有相当的技术研发能力和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员,大量资金,或者至少要有强大的技术转化水平。从产业组织理论的企业规模角度出发,只有大企业,或者说达到了竞争性市场所要求的规模经济基础上的企业,才能够具有较有力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比:只有大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特别是较高层次的自主创新)所要求的融资能力,而一般的中小企业不仅承担高风险的技术创新项目融资困难,而且往往维持一般再生产所需要的融资问题也常发生。因为大企业销量大,在市场上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虽然其投入的研发费用绝对额大,但一般均摊到单位产品销售中的研发费用比例低,可以把高风险技术创新的成本分散掉。同时,大企业因为具有融资能力和分散风险的优势,使其完全能够有能力“生产一代、试制一代、构思一代”,打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受产品生命周期约束的局限。对于大量中小企业的民营企业而言,管理创新更少局限,它创新的领域更宽泛、更面对民营企业现实要解决的问题。

管理创新是对于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个环节,从企业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吸收管理实践中得到的各项理论成果,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变革过程。管理创新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运用新的管理工具,可以是改变企业的管理流程,可以是转变组织全体人员的思想观念。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石,技术创新的成果并不是新产品,而是新产品所代表的企业的持续的竞争力,是新产品代表的新的产品开发的组织结构,是新的促进科技创新人员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是新的捕捉市场需求的反馈能力,是新的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的结果。可以说,正是因为管理创新在管理手段,管理流程,管理人员方面的改进,技术创新才有了成功的可能。技术创新的成果如果没有得到管理创新的支持,很难提高企业的效益,因为从技术的改进到满足顾客需求以获得企业效益之间,需要企业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环节的综合实力的完善,那种认为只要技术上创新了,企业的竞争力自然会提升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唯技术论”已经被现实证明是错误的,有许多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很强,但并没有获得市场先机,原因就在于管理方面的水平没有跟上,整个企业的竞争力被管理这块最短的“木桶板”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同时也应有很强的管理创新的能力,因为先进的技术和满足客户需求进而实现企业效益之间,需要管理这个重要的“桥梁”,先进的技术不能保证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只有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的相助,才能真正形成竞争力。因为没有什么技术是能够一劳永逸的,技术创新永远都是动态的,都要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个管理环节动态创新的配合。有些企业的技术创新来自于外部的购买,但是技术能够买得到,而使用先进技术的人员;把先进技术转化为提供给客户的价值的业务流程,判断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的战略眼光却是不能买到的,企业必须拥有合适的管理机制,舍此别无选择。成功的技术创新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创新水平的标准,正是有了各个管理环节的创新和改进,才能使得技术创新最终在企业效益评价指标上反映出来。

在联想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贸工技”和“技工贸”之争,联想的领导人认为,对当时仍在探索高科技产业化道路的联想来说,最致命的不是研发能力,而是对市场的把握和企业管理基本功。管理是技术创新和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基础。管理为技术创新铺平了道路,打通了技术变成钱、钱变成技术,技术再变成钱的各个环节。在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之后,联想迎来了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的新时期,逐步开展功能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创新,成为技术驱动型企业。从联想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技术不是万能的,凸显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只是呼吁通过政策倾斜,财力支持来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而忽视其内部的管理问题和管理创新,那将不能实现我们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投入所希望看见的相应的令人满意的回报。技术创新能否实现,技术创新的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民营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强大支撑,在于保证技术创新和转化的管理机制的创新,技术要转化,它不能仅仅是为企业提供了可供宣传而不能发挥作用的专利证书而已。

三、管理培训是实现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创新的主体是人,人的创新能力取决于自身蕴含的人力资本的水平,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推动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包括高水平的劳动人员和生产率。

全国工商联曾经对贯彻“国务院36条”作了问卷调查,其中某项问题如表1:

表1 问卷调查表

问题 企业发展面临的自身因素问题有哪些?

选项人力企业技术治理劳动 其他

资源管理创新结构关系

比例49.744.643.123.516.8 4.6

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少民营企业经营者抱有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在吸引人才方面没有优势的民营企业,进行内部员工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民营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也从根本上关系到民营企业创新体系的构筑及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前景。有很多企业并不缺少人才与资金,仍然没有创新能力,原因何在?这就是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问题,如何留住创新型人才,为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创造最大的利润,如何使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这都需要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体制,才能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创新是由创新人才主导的活动,民营企业要关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民营企业家是企业内部最重要的创新型人才,企业的创新特别要注重提高民营企业家自身经营管理素质。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他们的战略眼光,对于全球范围内行业变化趋势的把握,企业家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管理知识的选择和运用能力,而企业家的这些能力通过接受科学系统的管理培训是可以提升的。民营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同样取决于他们能否让创新型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激励创新型人才手段的运用能力也可以通过参与管理培训来提高。

创新型人才还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人才,这些人才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创新水平的高低,这些人才能否发挥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创新的成败。如何发现创新点、怎样开展创新活动、如何让创新的“性价比”最高,这些都是创新型人才非常关注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企业创新活动更需要时刻追踪知识的更新,对于参与创新的人员而言补充新的知识成为了工作中的必需,接受培训是他们对组织的需求,创新人员之间对于知识的分享和传播的需求也促进了学习性组织的建立,培训则成为了知识分享和传播的途径。员工激励问题,尤其是创造型人才的激励工作向来是管理工作的难点。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除了要优化激励措施、提高激励措施的有效性之外,改善组织内部的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的效率、促进鼓励创新的良好组织氛围的形成尤为重要,通过传播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和战略思维是民营企业进行员工激励较好的选择。除了提供给员工满足现有工作岗位所需知识之外,结合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长远创新需求,量身定做的培训内容更加能起到激励的效果。管理创新稍有不慎,也容易造成企业的困境,引起内部组织结构的动荡。那管理创新的风险如何规避呢?管理创新的成功取决于企业家的经验和水平,在于管理者团队和作业人员对于管理创新目标的理解和贯彻,取决于整个企业上下所有人员的精诚团结、共同努力,那就要求从企业家到管理团队到作业人员都要接受正规而有效的管理培训,从自身实践当中感悟管理要义,提高自身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规避此类风险。

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我国科技发展纲要已经有了很完备的措施,关键问题在于怎样落实。企业需要管理方面的创新去应付高速成长、技术不确定较大、潜在客户不明晰的市场,这就迫切需要更新旧的观念、掌握新的管理工具,提升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培训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为管理创新提供崭新的思维方式。提升了管理素质的人员对于技术创新的接受能力更快,对于技术创新的主观意愿更为强烈,执行技术创新决策的能力也会提高。

在以培训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政府同样可以有所作为。政府应当运用社会管理手段,规范培训市场,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培训,在全社会形成鼓励企业创新,鼓励培训的氛围。政府可以从公益的角度,向一切需要提升自己管理创新水平的企业直接提供管理方面的培训,以职业教育的形式向企业内部人员提供管理创新的能力,弥补高等教育的不足,正如各级干部学院在改革开放直至现在向国有企业所提供的培训那样。政府在提供公益性培训课程方面,也可以“货比三家”,公开采购有关课程,保证提供给有创新需求的企业正规的课程。

[收稿日期]2006-11-03

标签:;  ;  ;  ;  ;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民营企业管理创新与管理培训_管理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