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次理论的幼师激励机制研究论文_罗孟

基于场次理论的幼师激励机制研究论文_罗孟

(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北碚 400715)

摘要:目前学前教育领域的师生关系冲突不断,“虐童”事件一经媒体或网络平台曝光就快速传播引发社会问题,产生社会危机。为什么会出现“虐童”行为,以及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不仅是政府等公共部门应该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术界应该纳入研讨的范围。本文将运用场次理论来分析在幼教领域出现的问题的原因,试图找到幼师在教育活动中激励因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场次理论 幼师 激励机制

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由英国空想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欧文在1816年创办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1837年,德国人福禄培尔在勃兰根堡创办了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并在1840年将该机构命名为“幼儿园”中国最早的幼儿园是1903年9月,由满清贵族端方在湖北武昌创办——湖北幼稚园。“幼儿园”寓意为“儿童的花园”体现了人类对儿童价值的承认。中国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一、学前教育的目的意义

在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上,国务院在2010年将学前教育发展提到战略规划高度上,2010年至今,经政府规划建设,中国幼儿毛入园率从2010年的50.9%提高到77.4%,基本实现了学前教育普及。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推进,广大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由于学前发展历史短、经验不足学前教育整体基础差、底子薄,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幼儿园园舍数量不够、师资不足、资金困难、保教质量不合格等问题突出。很多民办幼儿园中,大多处于作坊式校舍、看护式教学阶段,幼师工资与其投入不成正比,幼师情绪波动起伏较大,教育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幼儿园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要实现好幼儿全面发展不仅依赖于硬件设施的保障,重点在软件补足——师生矛盾的解决。现实生活中,幼师和幼儿在整个幼儿教育活动中表现的人际关系既有积极温和的,也有冲突恶劣的,体现在幼儿园不同场景中(包括教学、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等),比较恶劣的现象如:“幼儿走失”、“校车死亡”、“虐童”、“猥亵”、“侮辱”等严重损害儿童身心发展的事件,挑衅学生家长底线。自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来,经媒体和网络曝光并成为社会热点的“虐童”事件就高达60余起。

二、场次理论概述

“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专业名词,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空间,即实物间相互作用的场所。为了更好地解释社会心理行为,拓扑心理学创始人库尔特·勒温将物理学中的“场”引入到其心理学理论中,在勒温所借用的"场"解释中,不仅指知觉到的环境,还包括认知意义,即信念、感情和目的等,并提出新的概念——心理生活空间,生活空间是结合了心理动力场、拓扑学以及向量力学的另一种心理学化的表现方式,用公式B=f(PE)表示。 根据勒温的解释,生活空间可以被划分成若干区域,区域与区域之间都有相对清晰的边界阻隔。个体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生活空间中随着目标的改变而从一个区域有方向地流向另一个区域。个体发展的心理过程实质就是生活空间的各个区域的不断丰富和分化的过程。在实际中,人的行为表现取决于人的内部力场(包括已有社会经验和对未来期望所构成的心理场)以及环境力场(外部环境所形成的压力)的交互作用,并且起决定作用的是内部力场的张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场次理论为社会心理学提供了清晰的分析关系和科学的体系构建方法,是研究社会人行为动机,激励机制最有效的理论之一,根据勒温的场次理论可知,一个人创造价值的能力不仅来源于所处环境的压力,也来源于自我认知,其中包括激励因子、能力素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三、场次理论与幼师激励机制

幼师激励机制在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出现如“虐童”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幼师的学历低、素质差。(持该论点的如程志龙等);另一方面认为幼师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源于幼教资源不足,班级规模超出正常水平,幼师精力不足;此外,法律机制不健全也是“虐童”发生的原因;还有认为幼教课程目标设置困难也是原因之一(刘小红等)。

前面学者的研究都是从外部环境对幼教机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本文基于幼儿园志愿实习经验后,切身体会到幼师在进行幼教活动中产生的种种心理活动进行模拟,并与幼师进行深入的谈话得到比较中正的看法。也为学者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对于幼教机构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作用。

在幼教活动中,最直接的矛盾主体是幼师与幼儿。其中幼师来源主要来自中等教育培育出来的学生、也有部分优质幼儿园的幼师来自本科院校。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与老师“虐童”劣性心理行为有直接关系的是老师自身的认知与心理调节能力,影响幼师职业认知的除了学历,还有社会认同度,相关激励,幼儿自身特点等。在对幼师的访谈中,他们承认幼师社会认同度低,投入比保姆多,收入却不如保姆,面对服务群体精力旺盛,难以应付。

在场次理论中,幼师所处的“场”包括内部认知和外部环境。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内部认知受外部环境影响,且随着幼师个体目标的改变,幼师认知心理空间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定向移动。在刚就职期间,幼师的主要需求是物质需求、安全需求,这个时候的需求动机来自金钱,需要培训等机会以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尽快进入教学状态;中后期的幼师个人生活状态比较稳定,需求层次更高,精神激励、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急切,此时的激励要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在人文关怀上予以幼师足够的帮助,开设一些健身课程、业余爱好培训等舒缓职业疲劳,创造良好工作氛围以满足这部分老师的需要。

陈鹤琴在《儿童心理之研究》指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的预备,亦具有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为了更好地解决幼教机构的矛盾,第一要提供足够的公共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设定严格标准包括班级规模、合格硬件设施配备、师资能力合格、课程设置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等;第二,加强幼师职业伦理认知,要让幼师认识到幼儿教育与成年教育的区别,禁止虐待儿童;第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严厉惩罚虐待儿童等犯罪行为;第四,加大社会监管宣传,建立相应行业协会以及家长监督团体,对幼儿园监督;最后,细化幼师激励机制,根据幼师诉求设定激励目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进,提供幼师缓解职业疲劳的方式,增加幼师的自我认同感。

四、结论

幼儿园的存在一是为了缓解学生家长压力,二是服务社会。幼儿机构存在的“虐童”事件不仅伤害学生家长的神经,也同样危害到社会公共信任机制。在解决幼教机构矛盾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将个别老师与幼师整个行业混淆,要看到大部分老师的努力,并积极关注幼师的身心健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物质精神条件,以更好地服务家长、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程志龙.我国幼儿教育面临的问题_成因和对策[J].学术界,2014(129).

[2]程秀兰.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14(9).

[3]陈鹤琴. 儿童心理之研究 [M] 商务印书馆,1925.

作者简介:罗孟(1993年9月—),女,汉族,贵州省毕节人,硕士,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公共文化。

论文作者:罗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8

标签:;  ;  ;  ;  ;  ;  ;  ;  

基于场次理论的幼师激励机制研究论文_罗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