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红
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医院 161435
【摘 要】目的:分析我市2011-2013年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做好春季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PSS19.0软件分析猩红热病例的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2010-2013年我市报告现住址为本市的病例1000例,以3~8岁组发病率最高,占发病总数的89.11%;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93∶1;职业分布特征以学生最多(占47.19%),其次是托幼儿童(占44.53%,)和散居儿童(占7.92%)。城区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城乡结合部和乡镇。猩红热全年均有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2011-2013年有春季和冬季两个高峰(3-6月份有一明显的春季高峰,11月至次年1月有一明显的冬季高峰)。结论:我市3~8岁男性儿童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人群,应在每年的发病高峰前针对高危人群提前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关键词】猩红热;流行病学;春季预防
猩红热是A组β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明显脱屑。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1]。猩红热病原体不断出现耐药株,至今未研制出疫苗。2011年中国香港特区发生猩红热暴发,导致2名儿童死亡,发现当年流行的菌株发生变异,导致传染性、致病性增强,以及对多种抗生素耐药[2];同年引起上海猩红热暴发的GAS菌株也显示出对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耐药,猩红热防控形势面临挑战。为了解连云港市近年来猩红热疫情的流行趋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我们现将我市2011—2013年猩红热疫情进行分析,为制定猩红热防治规划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1~2013年猩红热疫情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和统计年鉴。
1.2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资料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猩红热的职业分布差异用均匀分布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发病概况
2011-2013年我市猩红热年发病数和年发病率分别为250例、400例(、350例,3年间发病人数共计1000例。2011-2013年无猩红热死亡病例,无暴发疫情。我市发生2起聚集性疫情,均发生在小学,同一班级出现3名病例,除此之外其他病例均为散发病例。
2.2地区分布
辖区内所有街乡镇均有发病,将发病不同区域按照城区、城乡结合和郊区划分近3年不同区域发病人员构成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25,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得出2011年与2012年不同区域发病人员构成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98,P=0.001),2011年与2013年不同区域发病人员构成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71,P=0.046),2012年与2013年不同区域发病人员构成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75,P=0.004)。
3.讨论
3.1疫情概况
我市2011—2013年猩红热平均发病率为2.553/10万,高于本省大庆市(1.820/10万)、齐齐哈尔市(1.66/10万)和浙江省宁波市(1.77/10万)[同期监测水平,低于沈阳市猩红热发病率同期监测水平(22.66/10万),这与全国猩红热发病的地区分布特征一致,文献记载除上海外,猩红热年发病率2/10万以上的地区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北,超过8/10万的省市主要集中于北方地区,我市地处长江以北,猩红热发病率高于同省但位于长江以南的常州市和泰州市,低于位于北方的沈阳等市。
3.2流行周期
本次研究发现,我市2004—2012年间猩红热每四五年会出现1个流行高峰,分别出现在2005和2011年,说明这期间猩红热在本地区的流行周期为四五年左右,与相关研究结果相同[3]。但是仅相隔2年在2013年再次出现流行高峰,因此若要进一步探讨我市猩红热的流行周期,还需更长年限的资料来分析。并且2013年年末猩红热发病呈急剧上升趋势,到12月达到最高峰,提示2014年可能继续出现猩红热疫情流行,应提前做好防制工作准备。
3.3发病高峰
研究还发现,我市猩红热每年呈现春季和冬季2个发病高峰,春季高峰为4—6月,冬季高峰为11-12月,与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发病高峰时间与学校和幼托机构学期时间重合。
3.4高发人群
我市猩红热的发病年龄集中在15岁以下,特别是4~6岁的儿童,职业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结合发病高峰时间与学校和幼托机构学期时间重合的特点,说明儿童对该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且学校和幼托机构等少年儿童较为集中的公共场所内易发生猩红热的传播流行。
3.5地区分布
我市猩红热发病市区明显高于郊县地区,这与市区人口稠密、流行性大、接触频繁以致感染和发病机会增大有关;其次,城乡之间发病率差别巨大也与农村地区疫情报告工作薄弱和农民就诊意识相对较差有关。
3.6诊断情况
10年来,猩红热诊断以临床诊断为主,实验室诊断率仅为0.34%,随着猩红热流行菌株发生变异[2],典型病例减少,为降低漏诊和误诊的概率,建议医疗机构加强猩红热的实验室诊断。目前,对猩红热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其传染源包括大量的隐性感染者,且其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播途径容易实现,给预防控制工作带来很大挑战。针对连云港市猩红热发病呈现季节性高峰、病例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区,学生和幼托儿童高发的特点,面对2014年继续出现疫情流行的可能性,为有效防止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发生,我们应从几个方面着重加强猩红热的预防控制工作:①控制传染源,重点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的疫情监测,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猩红热患者,及时采取送诊,居家休息等措施;②切断传播途径,对于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春冬猩红热流行季节应保持学校教室和宿舍等公共场所的空气通畅,定期采取预防性消毒措施;③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防范意识,教育学生等易感人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结语
为有效地预防控制猩红热春季的流行,应在其发病高峰时间之前,在高发的学校,针对高发的学生和儿童,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工作。关键措施主要包括①及早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向外传播,特别是防止出现猩红热暴发流行。②加强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洁,降低空气中链球菌的密度,养成勤洗手、不随意挖鼻孔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③该病尚无有效的疫苗,所以对易感人群应加强户外锻炼,增强体质。
参考文献:
[1]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3-205.
[2]吕旭峰,张惠力,陈聪,等.2004-2012年常州市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3,29(18):2352-2353.
[3]杨雪梅,白杉.沈阳市2004-2009年猩红热流行趋势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1,27(4):439-441.
论文作者:姚玉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猩红热论文; 我市论文; 疫情论文; 病例论文; 发病率论文; 儿童论文; 春季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