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与主流思想的调查_教育论文

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识形态状况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意识形态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道德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29(2008)01-0031-07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批准号05AKS003)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子课题研究成员参照了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的同类问卷调查,结合课题自身特点,设计了一套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包括两大类45个选择题,其中含三个表格。于2007年5月—7月对北京、江苏、黑龙江、山东等地部分高等院校进行了以本科一、二年级和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为对象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100%回收,其中有效问卷为577份,占回收问卷的96%。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为:男性133人,占23%,女性444人,占77%;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城市生源293人,占51%,乡镇生源139,占24%,前两者合计高达75%,农村生源145人,占25%;中共党员104人,占18%,多为预备党员,共青团员422人,占73%,非党团员51人,占9%。涉及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与行政学、科技哲学、伦理学、文秘、中文师范、教育学、传播学、投资、国际贸易等20多个文科专业。本调查旨在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当前真实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总结出他们对当前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现状的真实看法,同时,为今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甚至对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提供对策参考。

我们认为,本次调查所抽取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设计中的变量、指标涉及了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基本内涵,而且与本课题相关内容紧密相联。问卷所反映的情况能基本体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面貌,使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相关方面的状况有了一个较直观的了解。调查数据经人工统计最后通过计算机处理。本调查问卷参照了海南师范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课题组2001年的设计[1],有些内容根据本课题的要求作了增删修改而成。根据调查,从政治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看法等四个方面对近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作出基本评估。

一、关注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但政治思想观念淡化

大学生们对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热点问题一直都非常关注。从调查来看,总体上,绝大多数大学生政治态度明确,关心党的事业,关心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前途,关系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调查问卷中所列近期发生和不久的将来既定的国内外20项大事表示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比例较高,关注率在60%以上的有12项,其中有3项关注率超过90%,依次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民币升值、银行加息和物价上涨、萨达姆被处死等,关注率最高的达97.57%,其余的9项依次分别是:教育部直属和部分省属高等师范教育免费、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台湾百万人倒扁运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查处、伊朗和朝鲜核危机问题与联合国秘书长由亚洲人潘基文担任并列、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等(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有六成多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还是比较坚定的;有35.01%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有50.43%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有生命力”,两者合计达85.44%;对于我国当前着力推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有60.14%的肯定率;有55.29%的大学生认为“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有24.78%的大学生认为“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有 56.67%的人认为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政党制度应该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有16.46%的大学生认为“更加充满信心”,有64.13%的大学生认为“较有信心”,两者比例高达80.59%。

大学生对中央近一年来的政府工作给予很高评价,有19.59%的人认为是“成效显著”,有65.16%的人认为是“较有成效”,两者合计达到84.75%。大学生特别对吸引外资、扩大开放,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肯定率达75%以上(见表2)。这表明,在根本原则问题上大学生是坚决拥护党中央决定的,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热情和思考问题的成熟与理智。

当前,大学生中还存在不少政治思想问题,政治思想观念淡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有些学生思想上不关心政治。调查结果显示,有8.32%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有6.24%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当今中国实际”,这表明仍有14.56%的人不大信仰马克思主义。只有5.2%的人认为“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共产主义的信仰问题存在“渺茫论”思想,他们坚信共产党的领导,但因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又存在不满情绪。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回答“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时,仅有10.57%的大学生回答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有26.51%的人认为,“资本主义最终会被社会主义取代”,有54.12%的人认为社会主义“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中还有待于完善”,只有近十分之一的大学生持资本主义“死亡论”;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还缺乏信任,有46.27%的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大学生中的威信评价“一般”,18.37%评价“较差”,有13.86%的人对经济发展态势表示“不乐观”,有8.15%的人认为对今年我国的政治局势“不稳定”;大学生感到最不满意的事是“干部以权谋私,搞不正之风”,即腐败问题,占59.96%。对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举行、学习方永刚先进事迹、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召开、李振声获2006年度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四项事件关注程度较低,非常关注的比率在10%以下。这表明大学生对某些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关心不够,对刚刚涌现的先进事迹了解还不多,对某些科技信息了解甚少。对党的十七大的即将召开、《物权法》的颁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温家宝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等虽有一定的关注,但关注率不高,在57.54%-48.01%之间。对一年来的政府工作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社会治安、消除社会丑恶现象,扩大就业等三项工作评价最低。这也表明,大学生对这些工作有着比较高的期望,这些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普遍关心和重视道德建设,但不愿受规范道德的制约和影响

在道德观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有一定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善于在群体中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有一定的规范意识和奉献意识,但一部分学生不愿受规范道德、集体道德的约束和高尚道德的影响,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压抑个性的手段和空洞无味的说教。和过去相比,大学生存在道德滑坡和文明素质差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经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大学生对道德建设仍表现出普遍的关心和重视。在回答“社会道德水平高低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没有影响”这一问题时,有88.04%的人认为“有影响”;在回答“社会道德水平高低对国家民族的利益有何影响”这一问题时,有62.39%的人认为“会导致民族素质下降”,有17.33%的人认为“有损国家民族尊严”,有14.73%的人认为“影响改革开放,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有5.55%的人认为“恶化人际关系”;在回答“社会道德水平对个人的利益有何影响”这一问题时,有61.18%的人认为“会影响工作、生活情绪”,有22.88%的人认为“会对社会失去信心”,有13.52%的人认为“精神颓废,物质受损”。调查结果显示,在不损害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大学生还是愿意助人为乐的。如在回答“当听到某地发生特大灾害,造成重大损失,你的做法是”这一问题时,有34.66%的人回答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受灾群众”,有59.1%的人回答是“响应号召,捐款捐物”。但调查结果也显示,“见义勇为”、“先人后己”等高尚品质在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中不被多数人推崇。如在回答“路遇坏人行凶、抢劫、偷盗时,你的行为是”这一问题时,有31.37%的人回答是“看事态发展,再决定自己怎么做”,有38.82%的人回答是“求助他人”,有10.05%的人回答是“想管,但怕自己吃亏”,还有31.37%和6.93%的人回答是“尽量回避,少惹麻烦”和“袖手旁观”,只有9.88%的人回答是“挺身而出坚决制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能否适应新形势,大多数人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有52.69%的人认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应大力宣传和提倡”;大学生认为“做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依次为:“正直”占51.64%;“有责任心”占24.96%;“诚实”占11.44%;“宽容”占6.24%;“礼貌”占2.91%,“认真”占1.73%,“无私”占1.08%;在问及“道德修养方面,自己看重追求什么”这一问题时,有64.47%的人回答是“与人彼此真诚相处,互相帮助促进”,有19.06%的人回答是“与社会道德规范一致”;在回答“对于‘诚信’你怎么看”这一问题时,有52%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人还是讲究诚信的”,有24.44%的大学生认为“别人诚信与否我不管,但是我要讲诚信”;在回答“如果你遭遇到别人对你不诚信,你会如何”时,有66.03%的大学生选择应“据理力争,要求保护自己正当权益”;在回答“你认为应该怎样讲诚信?”时,有61.7%的大学生选择应“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讲究诚信”,有29.12%的大学生选择应“别人对自己诚信,自己才对别人诚信”,有7.45%的大学生选择应“利益才是主要的,有利时就讲诚信”,有1.73%的大学生选择应“希望别人对自己诚信,自己对别人不一定”。这说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信誉观念正在青年大学生中逐步形成,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应该讲诚信的,只有少部分大学生才是有条件地讲诚信。

三、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部分学生注重追求个人幸福

在人生观方面,大多数大学生是正确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发生显著的变化,个人主体价值明显提高,一部分学生存在许多糊涂迷惘的思想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公与私的关系”这一问题时,有58.58%的人回答是“公私兼顾”,有23.22%的人回答是“先公后私”,有10.4%的人回答是“大公无私”,只有7.8%的人回答是“先私后公”。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自己理想中的人是”这一问题时,有39.85%的人回答是“在业务上成才,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有27.73%的人回答是“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有22.36%的人回答是“有道德、讲良心的人”,有8.15%的人回答是“安分守己的普通人”,有1.56%的人回答是“有权有地位的人”,只有0.35%的人回答是“有钱的人”。大多数学生人生目标明确,也是正确的,但一部分学生对人生目标的确立还跳不出个人主义的小圈子,不能实事求是地对自己作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在回答“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自己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时,有63.43%的人回答是“视具体情况而定”,有22.53%的人回答是“先考虑集体利益”,有7.8%的人回答是“说不清楚”,只有6.24%的人回答是“先考虑个人利益”。在回答“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时,有36.22%的大学生回答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有33.8%的大学生回答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有14.21%的大学生回答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大多数学生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但一部分学生存在实用主义和追求个人私利不惜一切的想法。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一部分学生注重追求个人幸福。

大学是连接社会和学生的媒介,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让想象飞跃、思维升华的舞台,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都是在大学时代塑造和定型的。在价值观方面,当前最明显的特点是对人生目标追求多元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判断人生价值标准依次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占64.99%,“社会地位的高低”占16.12%,“金钱的多少”占15.77%,“名誉的好坏”占11.79%。在回答“对人生价值奉献与索取的做法是”这一问题时,有57.89%的大学生认为应“正当索取,积极奉献”,有20.97%的大学生认为应“奉献与索取并重”,有15.6%的大学生认为应“奉献多于索取”,只有5.54%的大学生认为“索取多于奉献”。有近七八成的大学生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持肯定态度。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青春易逝、及时行乐”持肯定态度。有近四成的大学生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持肯定态度。还有近三成的大学生对“金钱是万能的”持肯定态度,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对“惟利是图,不择手段”持肯定态度(见表3)。这表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在部分大学生中仍有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中更注重知识和能力,在强调个人奋斗的同时,也注重与人合作,并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在回答“一个人能否成才的最重要因素是”这一问题时,有69.84%的大学生认为应首选“知识和能力”;在回答“应该怎样实现自身价值”这一问题时,有61.5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努力,也争取别人帮助”;在回答“自己信奉的人生哲学”这一问题时,有32.06%的人回答是“注重实际量力而行”,有28.25%的人回答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有27.04%的人回答是“走自己的路,不为他人所左右”。这表明,他们注重自身才能的发展,对人生有明确的价值标准,但少数学生又对这个标准存在模糊认识,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重视,但又往往存在个人空想。

四、总体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但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当前最值得关注的时代背景,关于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我们提供了四个比较流行的选项,调查结果显示,有65.16%的大学生认为“当今经济全球化是客观潮流,无法阻挡”,有16.12%的大学生认为“当今经济全球化是美国掌握主导权的全球化”,还有10.92%的大学生“说不清楚”,只有7.8%的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可以看出,将近六成半的人看到了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因此对我国积极加入全球化行列的基本国策还是相当认可的,但只有近两成的人看到了目前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为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所控制的现实,并为此感到担忧,对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性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不足,对于未来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甚至有一成多的人对全球化漠不关心,说不清楚。

伴随着全球化思潮影响的深入,西方社会中起主导影响作用的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也进入了我国社会,并以各种方式对人们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施加影响,加大了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西化”、“分化”渗透的力度。关于对新自由主义等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有50.25%的大学生“不太了解”,有29.64%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关心”,有14.56%的大学生“没听说”,只有5.55%的大学生“有一定研究,比较了解”。这说明,有半数以上受调查的人对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尤其是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了解和关心不够,对当今全球化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即资产阶级国内意识形态阶级性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意识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消解和多元化的挑战认识不清。这充分说明进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和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有28.08%的大学生认为应“保持主导地位”,有25.65%的大学生认为应“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有17.33%的大学生认为应“能够呈现开放的态势”,有14.04%的大学生认为应“包容各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有14.09%大学生认为应“不断淡化”。这说明对我党的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主导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兼容性都寄予很大希望或加以积极改进,只有少部分人主张淡化这种主导地位,体现了大学生对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价值期待。

当问到“目前我们的一些新闻报道、理论文章、文艺作品之所以不受人们欢迎,不被人们接受,其原因”时,有58.06%的大学生认为是“公式化”,有16.64%的大学生认为是“说教式”,有13.86%的大学生认为是“概念化”,有8.15%的大学生认为是“粗糙化”,有3.29%的大学生认为是“生硬化”。这表明大学生反对目前我们的一些新闻报道、理论文章、文艺作品的公式化、说教式、概念化、粗糙化、生硬化的表述、宣传、灌输、讲解等,反对脱离实际,喜欢“三贴近”,加大社会实践的改革力度。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对这一内容的掌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定了解,但说不完全”的占52.17%,“不关心,也不清楚”的占39.14%,“非常清楚”的只占8.69%。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注率达50.78%,但非常关注的仅有10.40%,而不关注的却有49.22%。这说明大学生对党中央刚刚提出的这一新概括、新观点、新思想还知之甚少,平时获得时事信息的主要来源较少,需要大加宣传,真正深入人心。

就此让我们看看大学生对大众传媒形式的选择,只有搞清楚了信息的渠道,才能有的放矢地产生影响。在回答“你平时获得时事信息的主要来源是”这一问题时,有46.44%的大学生选择了“报纸”,有25.48%的大学生选择了“网络”,有13.69%的大学生选择了“电视”。这是三种最主要的接受渠道。报纸作为传统的平面媒体,在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中还是占据了绝对主力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电视,位居第二,这既反映了我们的大学生本身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对于新兴媒体接受程度很高,也要求我们在舆论引导的时候要加强对新兴媒体的建设,在网络上建立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高地。有10.4%的大学生选择了“广播”,有2.6%的大学生选择了“课堂”,有1.39%的大学生选择了“别人的议论”。说明选择“广播”、“课堂”和“别人的议论”的都很少,同时也说明,我们的课堂信息量还不大,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不能提供更多、更新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信息,联系实际不够。

在问及“你一般比较关注哪方面的信息”这一问题时,有27.73%的学生选择了“国际关系”,有26%的学生选择了“体育和文艺娱乐”,有21.49%的学生选择了“国家政治经济”,有12.65%的学生选择了“科技”,有7.28%的学生选择了“军事”,有4.85%的学生选择了“教育”。这说明有近五成的人比较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但也有较多的人关注体育和文艺等娱乐信息,对科技信息关注不够,而关注军事、教育的人则更少。反映了大学生对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认识不足。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在回答“你最喜欢什么方式”这一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有38.43%的人选择了“演讲、辩论、看电教片”,有21.71%的人选择了“社会实践”,有17.33%的人选择“主题班会”,有15.6%的人选择了“专题报告”,只有6.93%的人选择了“传统授课”。这充分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反映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喜欢演讲、辩论、看电教片、社会实践、主题班会、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反对单一的授课等某一种形式,因此,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加大社会实践的改革力度,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回答“你认为你所在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时,调查结果显示,有39.69%的大学生认为“不太切合实际,效果一般”,有24.26%的大学生认为“敷衍了事,没有效果”,有17.33%的大学生认为“脱离实际,效果不好”,只有18.72%的大学生认为“切合实际,效果很好”。这说明我们高校基层单位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往往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不受学生欢迎,甚至抵触,效果一般,急待改进和加强。

总之,当前大学生普遍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大事,政治上渐趋成熟理性,但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些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所指出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变化的特点,如何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开拓新格局,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7-11-10

标签:;  ;  ;  ;  ;  ;  ;  ;  

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与主流思想的调查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