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瓦窑镇中心小学 221400
摘 要: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有效的“学”,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在教学中必须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指导 组织实践 指导表述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指导观察,让学生会“看”
1.看课题,定目标。
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时,教师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看,然后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说想知道什么是最小公倍数、怎样求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关系等。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趁势归纳出学习目标。
2.看例题,明思路。
课本中的例题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例题,明确解题思路,找准解题关键,确定解题方法。看例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读内容、找信息、划重点、想方法、算结果、查问题、悟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3.看演示,悟结论。
指导学生观察实物演示,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笔者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首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各一个让学生观察,学生很快发现“等底等高”这个特点。接着再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两个容器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有的说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有的说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通过笔者与生共同演示,观察发现“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分组讨论后得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结论。观察,使学生发现了事物表面与本质的区别和联系。
4.看图物,提问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本人经常出示一些实物或挂图,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实践,让学生会“做”
皮亚杰说过:“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学会做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关键。
例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笔者采取了“导——扶——放”的教学策略,先引导学生观察演示认识1/2,建立1/2的直观表象。然后以“扶”为主,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 1/3,再写出1/3,使学生获取1/3的表象。最后以放为主,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折出一张纸的1/4、1/5、1/6……并且写出这些分数。最后让学生自由画出一条线段,找出这条线段的1/10。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做,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指导表述,让学生会“说”
1.用规范的语言表述概念。
对学生语言上的缺陷不能有半点疏忽。例如,在教学“质数”时,个别学生将质数概念表述为“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质数”。这时本人及时组织学生针对这种说法展开讨论,学生很快意识到错误所在,正确表述为“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质数”。
2.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表述。
良好的语言情境是促使学生表述的催化剂,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做出正确表述。
四、巧设问题,让学生会“想”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学生实际精心策划,巧设问题,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积极动脑、善想、会想。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一时无从下手,笔者趁势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能直接相加减吗?”“与前面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应先怎样做,然后怎样做?”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茅塞顿开,“想”有了目标、“学”有了方向。
五、联系实际,让学生会“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当学生获取某一知识后,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如下题目:通过测量算一算自己铅笔盒的体积;回家后量一量、算一算自己家中电视、电冰箱等电器的体积;量一量、算一算自己房间占有空间的大小;集体合作量一量、算一算教室占有空间的大小。这些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练习,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与理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加强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论文作者:徐士宝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学生论文; 体积论文; 圆锥论文; 最小公倍数论文; 教师论文; 质数论文; 圆柱论文; 《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