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语文实践观念论文_钱智容

树立语文实践观念论文_钱智容

钱智容(四川省长宁县城北小学 四川 长宁 644300)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2-054-02

一、农村小学学生学习现况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离乡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由父母一方留下照顾,夫妻双双进城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人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1、农村小学生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一方面要承受家庭贫困的困扰,另一方面还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从而使他们原本恶劣的学习环境雪上加霜。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再加上“留守儿童”与代养人的特殊关系,使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向了放任自流和娇宠溺爱两个极端,学好了,没有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而有条件上学的儿童亦因学校教育质量低、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匮乏及教师素质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逃学、辍学、失学现象时有发生,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2、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

父母是儿童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留守家庭或者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而代养人文化素质低,缺乏辅导能力,不科学、不理性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孩子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代养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3、“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学校和老师缺乏经常性的沟通。

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视地位,从而导致其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视地位,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 的父母与学校和老师缺乏经常性的沟通,使得部分老师也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没有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感受不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他们也选择了遗弃他人、

抵制学校。据调查结果显示,有25%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在学习上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有厌学情绪,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在“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学习习惯较好的只占10%左右,中等偏下和较差者占到65%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新教材,怎么教

1、新的教材,内容多,容量大,知识点精。学生有其自己的主动学习空间,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在新教材教学中真正属于教师的时间却大大的减少了。当然,这并不是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却是中心,整个教学活动都将通过教师,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教师不应该再背着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而应该是作为引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向导和舵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有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自由,教师需要鼓励他们独立地进行思考、探究,允许他们可以说“不”,可以有自已标新立异的观点和见解。然而,这一切仍旧最终决定于作为教师的你如何去引导,如何去启发和如何做好一个向导和舵手。

2、以往,教师的教---灌输。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成为了死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总希望自己能把课本内容和知识全部收集,然后机械的全部倾倒给学生,学生只需记住教师给定的心得、体会、概念、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从而忘却了对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尊重,忘记了他们也是一个应该有独立思想和见解的人.因此,大大的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当然在这种教学手段和理论下进行的教学,只能起到的是事倍功半及至徒劳的效果。这种意义上的教师理所当然就成了‘神’,而学生只能成为他们忠实的“信徒”。

3、新教材要求---引导。新的教材,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的改变以往陈旧的师生观、教学观和价值观,教学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教’与‘学’的问题,而要看作为一名教师你如何去当好学生学习的“导游”、“如何让你的学生在你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自身潜能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科以读为主,有的以写为主,有的感知为主,有的以深入引导为主....诸多的情况,都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方法变通,找到适合教材和学生本身的突破口,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满足课程、教材、学生三者的和谐统一要求。

总之,新的教材为教师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只有合理的调整好‘点’和‘面’之间的尺度,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进行经验积累和改进,才能使新教材突显出它的优势作用,才能更适应新课改和新学生的要求。

三、达成学生玩中学,学中玩的有效策略。

我在教学中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教师一走进教室,就给同学们讲:“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同学们会唉声叹气,台下一片嘘声。如果教师给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讲一个故事或者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顿时,教室里一片沸腾,同学们高呼:“要得,要得!”这是为什么?这说明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玩耍是一件美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人人都想过快乐的生活而不想过痛苦的日子,何况小学生?

小学生的年龄大都在6-12岁,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习是孩子成才的必须过程,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能获取知识,又能增长才干,还能将孩子的好玩与学习结合起来,实现两全其美。

1、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为了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如:夺红旗、对口令、小猫钓鱼、找朋友、摘苹果....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教学口语交际“愉快的游戏”时,我就设计了“传话游戏”。课前我先给同学们讲清了游戏规则,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八个小组,每组第一个同学到老师处领取一张带有词语或句子的字条,看完后捏在手心,等到老师一声令下,第一个同学开始把话传给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再传给第三个.....依次类推,最后一名同学听清话后迅速上台,传话时间最短,传话内容与字条内容相符合后,就能取得最后胜利。游戏结束了,我让同学们四人一组,共同讨论,相互交流,总结传话取胜的法宝,再说说游戏的过程,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2、玩学互补,寓教于乐

低年级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不易持久。因此,儿童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容易注意力分散,精神疲倦,思维松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转换成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形成积极学习的良好态度。

例如:教学“拍、跳、踢”等字时,可以带孩子们到操场上一起玩一玩,让他们拍拍皮球、跳跳绳、踢踢足球,当他们在操场上尽情玩耍欢跳时,记忆这些字就不难了。为什么用“手”和“足”也就不用老师去费力强调了。

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

(1)在玩中,学生心情放松了。只要说玩,学生放下所有思想包状,一下子轻松了许多。轻装上阵,产生很多快意,思维快、动作快、心情自然而然感到舒服快活。

(2)在玩中,学生都愿意参与,提起玩,学生都想来试一试,出一下风头,感受一下快乐,成功与失败早放在脑后,是否安全已不在乎,都想去碰一下运气,畏惧感消除了,反而害怕自己不能参加到,感到很孤独寂寞,产生危机感。

(3)在玩中,学生感到很愉快。在玩耍中,学生产生了很多体验,全身心投入进去以后,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意外收获了许多,也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产生了满足感和幸福感。

(4)在玩中,学生调动一切感官。学生抱着一颗好奇心来,都想达到“最”的理想。如最先看到、最先听到、最先想出办法等。因此,学生都把眼晴擦亮一点,耳朵挖空一点,脑子转快一点,动作迅速一点......

(5)在玩中,学生印象加深了。在玩中,学生调动了一切感官,主动亲自参与了活动全程,所以,在脑袋中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形成了各种表象和体验,是活动的参与者,所以印象特别深。

(6)在玩中,实现了学生资源共享。人人是学习的主人,人人是学习的对象,人人皆学习的楷模,实现了人人学我,我学人人的效果。在玩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便于大家集中思考和相互交流。

总之,玩开始时,也正是学习的开始;玩进行时,也正是学习的过程;玩出感受和体验,也正是学到的东西和学习的任务;玩出了花样,也正是学习中有所创造。因此,在玩中可以不知不觉轻松完成任务。

3、动手动口,增强能力

儿童都有爱玩好动的天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会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语文“我会拼图”时,课前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图形,然后让学生动手剪一剪,剪出大小不一的图形。在教学时,以4人为ー组合作动手拼出一样你喜欢的物体或小动物。拼完后,老师要进行评比,看哪一组拼得最像,并说出你用了哪些图形,用了几个。孩子们一齐动手,很快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有猫、兔、猪、熊......还拼出了童话式的房子、假山、机器人等,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聪明和幻想,孩子们边操作思考,边动口说,边合作交流,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组织竞赛,增长见识

争强好胜是人之常情。有的为了成名,倾家荡产地投入;体育健将为了给祖国争光,一干就是数十年......在学习生活中孩子也一样,为了争得荣誉,不惜付出艰苦的努力。

(1)、赛前,学生愿意积极准备。每一个孩子都想参赛,每一个参赛的孩子都想得第一,都不愿意看到自己走在最后,都认为自己最聪明,都想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他们在准备阶段都想尽千方百计解决赛中可能出现的难题。“台上ー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更愿意去自己学习,促使自己强练内功,主动请教老师的指导,获取尽可能大的胜利希望指数,同时自学了很多知识,也提高了自身能力。

(2)、赛中,学生极力表现自己。为了集体,为了大家,为了自己,孩子更富有激情,更具有挑战性,更増强自己的表现欲望,所以他们愿意把自己的绝活献给大家,把特长留给大家。因此,特别用劲,把十八般武艺都呈现出来。有时会产生惊人的或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台下有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支持。

(3)、赛后,学生不断反思总结。胜利者洋洋自得,意气风发,同时也在暗暗思考不足之处;暗暗学习别人的长处;失败者也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突然会大开眼界,学到许多自己不具备的知识,弥补自己的空白。

如:去年我校举行了一次体操比赛,赛前我组织同学们重新学习体操,并一次次地练习、纠正。有的同学生怕比赛时出差错,除了回到家自己练习外,还利用周末时间组织班上做得差的同学到学校操场上进行练习、纠正。正式比赛了,同学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特别用心,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夺得了低段第一名。赛后,我让学生们回教室休息,当我进教室时,听到他们正在议论:“××做得最棒;××做得还不到位......”这时,我让同学们各自说说自己在场上的表现,其它同学认真听,希望以后在比赛中取长补短。

论文作者:钱智容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2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树立语文实践观念论文_钱智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