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与问题——世界银行1996年度“世界发展报告”初稿讨论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银行论文,讨论会论文,初稿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前不久联合召开了世行1996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初稿讨论会。“报告”今年第一次以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过渡为主题。该“报告”分七章。其中着重分析阐述的问题包括:经济自由化、稳定与增长,财产权与企业改革,建立市场机构,过渡与人,过渡与世界经济。讨论会由世界银行总部在世界各地聘请的本年度“报告”九位正式评议人之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主持。会上,世界银行代表鲍泰利、哈罗德(PeterHarrold)、华而诚先生与来自国内不同学术单位及政府部门的中国经济学家吴敬琏、郭树清、赵人伟、易纲、刘鹤、谢平、张维迎、管维立先生就本年度“报告”,特别是如何在“报告”中更好地反映中国经济改革过渡的成就、问题和经验,广泛地交流了看法。
“报告”总的说来受到与会中国经济学家的肯定和欢迎。大家普遍认为,世界银行以年度报告形式专门讨论“过渡”问题,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世界意义以及国际社会对这个具有挑战性时代课题的关注和重视。“报告”以较为显著的篇幅讨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特点和经验,受到中国经济学家的赞赏。大家对“报告”的主题和总体分析构架表示满意,相信进一步修改充实的“报告”应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改革开放国家的过渡进程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虽然中国经济学家对“报告”从总体上持欢迎态度,但他们对“报告”中不少问题的分析判断和处理方式表示异议或持保留态度。引发不同看法和修改意见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中立的要求
发生在许多国家的当代改革开放运动,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过程。对不同国家过渡转轨方式和政策方针的评价,应当以科学、公正的态度,依据政策实施实绩以及过渡方式与改革环境的适应性来判断,而不应从某种意识形态偏好出发,把某种过渡形态视为无条件优越的模式。基于这一客观求实的原则,中国经济学家指出,“报告”初稿开宗明义过分强调渲染发生在东欧国家某个政治事件是不适当的。他们普遍认为,作为一个经济分析文献,“报告”应当采取意识形态中立的方针,以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总结交流各国改革过渡的历史经验,以推动国际范围内的改革进程。
二、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
企业改革以及财产权和所有制问题,是各国在改革过渡进程中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亦是中国改革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与会人员就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最为活跃和热烈。有关讨论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的意见集中表现为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对“报告”初稿把企业改革的长期目标无条件规定为确立私有权表示不满。郭树清博士等人建议,所有制改革目标应表达为“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林毅夫教授则强调,所有权目标模式的表达应包含制度安排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国家丰富多样的改革探索实践。
第二个层面的讨论集中在如何推进我国企业制度和产权改革问题。有关这个问题,与会中国经济学家之间存在不同意见。管维立先生和郭树清博士都提到,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明晰的产权关系,但并非无条件要求私有权。私有权的普遍必要性缺乏理论依据。他们援引中国乡镇企业的经验说明非私有性的产权安排与效率目标兼容一致的可能性。林毅夫教授亦对把私有产权关系作为普遍目标持保留态度。他认为从理论上不能证明国有制必然导致软预算约束。对我国国有企业效率低的问题,不仅要从产权制度上找原因,还要看到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由其产生历史条件规定的目标多重性,看到诸如价格、成本结构等外部政策因素的影响。他从制度适应性的分析出发,强调目前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是不公平竞争条件下形成的软预算约束,企业改革核心是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张维迎教授认为,所有权安排的实质功能在于保证决策者必须对决策后果负责,即决策者必须是风险承担者。不应比较纯粹理论上的所有权,因为任何经济制度下都存在代理问题。所有制的具体形态仍是重要的。他认为中国和前苏联东欧国家所有制改革的区别不在于是否需要私有化,而在于怎样私有化。私有权包括法权和实际经济占有权两层内容。前苏东国家首先大张旗鼓地改革了法权关系;而中国改革至今仍侧重实际经济占有权的转型。易纲教授对什么是更有效的财产权形态问题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在纯粹理论意义上,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有效性是依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而不一样的。可以从理论上证明,对于纯粹的计划经济来说,公有制有较高的效率;而对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而言,私有财产权则更有效。与改革过渡相对应的是复杂多样的、计划和市场因素此消彼长的经济系统。处于不断变动和演化的环境下,不同所有权关系应具有互相补充的合理功能。比如说,私有制的效率功能以发达完善的法律机构和实施系统为前提。从制度安排与环境相适应的角度看,乡镇企业这种集体所有制的安排可能比私人所有的产权制度更有效。因为目前中国农村不具备实施和维持私有产权(非封建意义上)所要求的法律基础设施。在这种情况下,较模糊的集体产权可能比私有产权的交易费用低。
三、政府职能的重要性和腐败的体制原因
吴敬琏教授指出,“报告”对政府职能的分析和规定过于消极。他认为,即便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国家,政府亦具有积极职能,如制订经济活动的博弈规则。仅仅依据早期对市场失灵的分析(如公共商品、外部经济、自然垄断等)来规定过渡经济的政府职能是不够的。例如,经验表明,无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过渡经济国家,都存在大量的经济犯规作弊活动。政府必须具备足够有效的监督执法能力,对这些违法犯规活动加以规范和制裁,以保证市场体系有效运转。
吴敬琏教授和赵人伟教授都提到,在分析过渡进程中广泛发生的腐败现象时,不应忽视其体制原因。他们不约而同地引用国内有关研究成果,说明长期存在的双轨制环境是滋生腐败现象的重要客观条件之一。商品价格、利率、汇率等重要要素价格差别的广泛存在,刺激产生了巨大规模的寻租活动。寻租过程中行政权力与市场求利行为的结合,必然导致大量腐败现象。要消除腐败,必须彻底改革,尽快由双轨制状态向比较健全的市场体制过渡。否则,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来杜绝腐败是难以奏效的。
四、过渡经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含义
林毅夫教授指出,理解不同国家改革过渡经验,应当考虑到各国初始状态的差异及其对政策选择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各国经验具有特殊性。但是,另一方面,不同国家的经济改革与过渡所要解决的某些问题具有相同的特性,并且这些问题是由一些相同的原因造成的。因此一个国家的成功或失败的改革经验对其他遭遇过同样问题的国家来说应该具有一般的借鉴意义。“报告”在概括解释中国改革经验时,往往过分强调突出了这些经验及其成功之处对应于中国经济具体条件的个案特殊性,而完全忽略了其中普遍性因素。林教授对此持有异议。他认为改革政策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否善用该国有利的特殊条件来解决改革、过渡国家所要解决的共同的问题。“报告”应有作用之一,就是对产生于具体过渡环境中的有效成功经验加以分析研究,提炼概括出对其他国家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的有用成分。
五、过渡与世界经济
这是“报告”第六章的主题。虽然该章某些分析内容(如中国出口增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的关系;过渡经济吸引外资政策与世界范围内利率上升的关系等等)受到中国经济学家欢迎,但对于本章主题重要性来说,初稿分析内容的范围和深度都显不足。易纲教授侧重依据中国经济改革过渡经验对充实本章内容谈了几点看法。第一,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从一个侧面表明,改革与开放是过渡进程中两个相互联系和促进的方面。第二,墨西哥1994年底金融危机从反面表明,为保证开放政策顺利实施和宏观经济稳定,必须注意开放步骤的选择以及对外资结构的引导和控制。中国开放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金融市场开放采取审慎态度,注意控制外资构成中具有较强流动性的短期外国投资的比例。东欧国家在这方面开放度较高,外资结构中短期投资所占比例不同于1994年的墨西哥,但与中国相比亦存在显著差别。这方面经验和政策得失有待分析总结。最后,易教授指出,对外开放进程中,资本流动并非仅仅是由外部向改革国家流入的单向过程。他援引1979年—1994年我国贸易赤字、资本流入和官方外汇储备数据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利用外资的同时,亦发生了大量资本流出的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亦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应能对我们解决某些改革难点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基于这一思路,谢平博士、刘鹤先生等人希望“报告”能在农村金融、住房制度改革、私人教育投资、股市管理等问题上介绍他国的成功经验,以供我国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参考和借鉴。
一年一度的世行发展报告在其写作修改阶段专程到一国去听取该国经济学家的评论和意见,这在世行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世行代表对这次讨论会的学术质量深表满意,并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这类富有成效的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