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者的隐秘面——评《莫扎特论》论文_余芯瑶

不朽者的隐秘面——评《莫扎特论》论文_余芯瑶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省 成都市 610101)

摘要:《莫扎特论》由W·希尔德斯海姆所著,笔者将在这篇书评中从两个方面对该书进行分析,首先从该书独特的体例方面着手,其次再从该书有关莫扎特性格隐秘点的内容方面入手,并结合作者的思考结论,进行比较与心理等分析,解剖大众眼中的莫扎特形象并重塑一个真实的莫扎特。笔者认为,莫扎特是不朽的,但同时他也拥有无数的隐秘面,而这些隐秘面是需要进行研究与探索的。

关键词:W·希尔德斯海姆;莫扎特论;不朽者;隐秘面

小引

在汉语世界中,关于莫扎特研究的汉译著作有许多,例如:克列姆涅夫所著的《莫扎特传》(2004)、H.C.罗宾斯·兰登所著的《197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2018)等书。在众多的译本中,笔者较倾心于W·希尔德斯海姆所著《莫扎特论》一书。此书发表于上世纪七十年,由于作者独辟蹊径的角度,以及过人的眼界,使该书成为世界音乐界公认的为数不多的几部重要的莫扎特研究著作之一。

作者W·希尔德斯海姆(1916—1991)生于德国后迁居瑞士,既写小说,又写剧本,曾经获得西德最高文学奖—毕希腊奖,他多才多艺,开过个人画展,也做过德国情报官员,他还是德国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译者余匡复在本书的译者前言里对本书作者这样介绍到:

译者曾听过他约半小时的发言,都不能得其要领,用词别扭,由此该书译者余匡复认为W·希尔德斯海姆的《莫扎特论》为了突出叙述文笔“学术化”,文字别扭,作者能用长句就不用短句,几乎可以给此书贴上“巴罗克文风”的标签,但是该书又材料丰富,对许多问题作者也有言简意赅的独特见解。

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有W·希尔德斯海姆复杂、不符合常规的文风,《莫扎特论》才会显得更加学术化,才会让读者觉得该书更具有探索性。

一、因枝以振叶

陆机在《文赋》中谈到写作的方式——“因枝以振叶”。通读全书,笔者发现本书体例恰好暗合这样的特点。首先,《莫扎特论》一书原名《莫扎特》,本书在行文体例上没有章节,只有段落,每段之间也并无内容的连贯性。关于这一现象,笔者曾搜集相关书籍进行比较,发现本书并不像费利克斯·胡赫所著的《莫扎特传:音乐天才的传奇一生》等文献,不论是目录或是内容都是连续性的,都是为了展现这个不朽者的伟大一生。而本书的写作方式更偏向于每段先树立中心论点,再依枝布叶,举出事例加以证明,即“因枝以振叶”。这样就便于读者能从中快速抓取莫扎特性格的隐秘点。

其次,本书不以莫扎特的生平经历为写作线索,并非编年纪事体。其他许多译本中,大多都以编年体的方式来讲述他的人生以及音乐创作,因而读者常常会迷失在繁复的史料中。对此笔者认为,本书中的一大特点即以“隐秘”主题为“枝”,以不同侧面为“叶”,整篇文章体例的安排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而进行。例如书中谈到:“这尤其是一部反对的书,是对挑战的一个回应,是试图修正,是试图清洁一幅几个世纪以来一再被涂上了颜色的湿壁画”。[1]作者正是从这句话入手,抽取出了《莫扎特论》行文不以纵向历史发展、从许多论点着手进行诠释使得形象还原这一独特体例。这样的体例安排,在结构上呼应了书中“隐秘的形象”这一线索,从而给读者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多变的、隐秘的莫扎特形象。

二、沿波而讨源

《莫扎特论》先以其独特的体例引起读者的探究兴趣,然后又以其学术化的内容丰富读者对莫扎特的认识。在本书的内容部分,作者常常沿着公众眼中对莫扎特的常规认知,引导读者走向真正的“源”——莫扎特的真正本质。

正如作者在书中引用的关于布鲁诺·瓦尔特的观点——莫扎特是“坦率的可信赖的人”,是“快乐的天真的年轻人”,并由此线索进行分析,从而论证了作者自己的观点——“莫扎特不像他的解释者说的那样,而是按另外的规则走过来的”。[2]引导读者了解了真正意义上的莫扎特。笔者认为这与前文提到的《文赋》中“沿波而讨源”的观点恰好吻合。

又如,莫扎特形象的隐秘面可以体现在他的后期生活和他的前期创作里。《莫扎特论》这本书开篇抢先叙述了公众眼中莫扎特生平的后期阶段,从而引出作者的观点——那时的莫扎特已经学会了隐藏自己,生活使他逐渐变得随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该书中莫扎特被这样描述:

他的死处于男人年龄的最佳时期,但是他一贫如洗,身心交卒,他所呆过的城市蔑视他的贡献,拒绝他的请求,破灭他的希望,但是他难以理解的忠于这个城市,拯救在悲剧中总是来得很晚,在寒酸的墓穴中,埋葬一个无比伟大的英才的遗体,就像莫扎特的死在他最亲近的人眼中也并不意味着是重大的事件。

由此可以看出,莫扎特精神上的磨难是所有人都难以理解的,他是忠诚的,但是直到他逝世他都得不到身边人的理解和关心。

又如在他的前期创作中,原生家庭也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隐秘面,在以往的著作或者常规认知中较少被提及。而本书中对这一现象有深入的探讨,以此来揭示创作与家庭的“源”与“流”的关系。例如莫扎特的童年在父亲列奥波特的影响下不得不用全部的精力去完成丰产,在莫扎特的年少时期创作了《小步舞曲》,作者认为其中的三声中部,有一种独创的纯洁无邪的气息,这种感情成分以后没有回来,这是一种隐秘的感情成分是其他的传记者并没有发现的。对此笔者认为莫扎特的作品总能让我们知道莫扎特外表生活的有意识经历的一些让他改变的瞬间。后来的莫扎特依旧是无忧无虑的,但是这种无忧无虑的他是没有选择的,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思考,他失去了纯洁的感情,他隐藏了真实的莫扎特,他开始在音乐上也变得任性起来,同时作者提到了莫扎特1775年创作的《假扮园丁的姑娘》,这首曲子使莫扎特不再幼稚简单了。他的歌剧也很少能让人推断出他的情感震动了,年仅19岁的莫扎特这时已经充分掌握了如何把自己更好的隐藏起来。

其次,莫扎特的隐秘面也体现在他很多下意识地反应上,他的下意识反应不止让我们看到他的顽强,也能够让我们发现他的性格逐渐变得随意,慢慢开始屈服的一个隐秘面。大多数传记家赋予莫扎特一个不断与自己的生活做抗争的光辉形象,但笔者将在以下内容里结合本书分析出莫扎特更为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一面。《莫扎特论》中描述到他不能隐藏他对大主教隐藏在内心的反抗,他宁愿贫困也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这都是他“下意识”地反应,因为他的早成使他的尊严无法受到屈辱。我们都认为他从不是一个顺从的天才,但是作者又在书中提到莫扎特的小时候,当他在各国展示他的天赋才能时,“尊严”这样的字眼,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是不存在的。所以很多时候的莫扎特是隐秘的,大多数传记家却只分析出了他的不屈服,本书则点出他曾经也是可以屈尊把他热爱的音乐演奏给那些嘴里说着热爱却并不了解的人听的。关于这一点,在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方面也有体现,他信教,但是在他生命的后期教堂对他来说又不过是个放管风琴的地方,他甚至会在教堂内用即兴装饰伴奏来开玩笑,这时的他已经变得随意起来。贫困迫使他写下《狄托》用他热爱的音乐来换取钱财,他慢慢丢掉了他的信仰,莫扎特不断隐藏自己,最终他变成了一个隐秘的天才。

最后,莫扎特这一形象的隐秘面也能从莫扎特与其亲人的相处中分析出来。《莫扎特论》中大量的文字都提到了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策及其父亲列奥伯特。笔者发现传记家们对康斯坦策这个形象的描述大多都是反面的,莫扎特的生活在他妻子的影响下更加漫无秩序、杂乱无章,这使莫扎特有了更加巨大的负担。但是我们可以从《莫扎特论》中列举出的信件里感受到莫扎特对他妻子的情色之欲比任何别的大人物要强,他会显示出强烈的秽亵言语癖,作者也在该书中提到创作《唐乔瓦尼》时,除了他妻子,已经没有人和他亲近了。这或许又是莫扎特的另一个隐秘面,他不信赖他的妻子,但是他又能表现出他对他妻子的依赖。在莫扎特的父亲列奥波特去世的1787年,莫扎特写下了《夜晚的感受》,他的创作又进入了一个完全没有期待过的领域。或许这才是真实的莫扎特,他是表里不一的,他并没有关心他的父亲,能引起他注意的只有音乐和金钱。这只能说是一个天才的没落,这位不朽者在接受世界的时候世界拒绝了他,当他改变时,当他开始隐藏自己时,世界又开始慢慢接受他。以上几点都论证了作者从不同的“支流”入手探究出了“源头”——莫扎特的性格隐秘面。

结语

《莫扎特论》一书有着独特的体例,作者用了并非传记式的体例,对此笔者认为这样的体例不会造成读者带着一个先见的框架去认识莫扎特。在内容上,作者又通过对常规认知的修正,引导读者走向真正的源头。因此本书的体例和内容形成“共鸣”,共同展现出莫扎特这一不朽者一生中的众多隐秘面。

对于莫扎特的形象而言,本书虽然解剖了众多传记中莫扎特“天才儿童”的形象,重新建立了一个言不由衷的、顺从的、善于隐藏自己内心的隐秘的真实莫扎特形象,但是笔者认为这也是该书唯一的不足之处,该书过于强调莫扎特隐秘的、俗世的一面,可能会使初次接触莫扎特的读者对莫扎特产生误解,这样并不能实现作者发掘并丰富莫扎特真实形象的想法。

对于莫扎特的创作而言,不管是初次接触者还是莫扎特的喜爱者都会对他不同时期的创作拥有深刻的认识,读者们学习到如何从他的音乐创作看到他真实的内心想法,去感受到一个心不在焉、不善的莫扎特,发现一位不朽者的隐秘面。因此笔者认为,该书在给读者们还原真实莫扎特形象上的实际意义大过了W·希尔德斯海姆最初在莫扎特形象上的探索意义。

参考文献

[1]引自【德】W·希尔德斯海姆(W.Hildesheimer),《莫扎特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8.

[2]引自【德】W·希尔德斯海姆(W.Hildesheimer),《莫扎特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11.

作者简介:余芯瑶(1999.12-),女,四川人,单位:四川音乐学院,本科。

论文作者:余芯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不朽者的隐秘面——评《莫扎特论》论文_余芯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