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律失常;学血管内科;临床特点;治疗效果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指心脏活动的起源或传导障碍致使心脏的搏动频率或节律异常[1]。引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很多,正常的心率称为窦性心律,起源处为窦房结,窦房结的心律失常即为窦性心律失常,主要分为窦性心律过速、窦性心律过缓、窦性心律不齐三种形式。部分心律失常发生在窦房结以外,称为异位心律失常[2]。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角度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过早搏动、心室颤动、心房颤动等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传导阻滞、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等症状。据研究表明,心血管内科快速性心律失常比例明显高于缓慢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快速性心律失常症状。本文选取规定时间内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240例,分析研究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实际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240例心律失常患者,采用excel单双数表格法进行分组,单数定为对照组(n=120),双数定为实验组(n=120)。对照组男54例,女66例,年龄为38~62岁,平均(44.76±4.28)岁;实验组男58例,女62例,年龄为41~65岁,平均(45.01±5.04)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自主呼吸障碍患者给予吸氧处理,并对患者的摄盐量进行严格控制,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对患者注射250ml5%葡萄糖溶液和10ml门冬氨酸钾镁注射药物混合液,监督患者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10mg和洋地黄类药物0.25~0.5mg每日一次。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每20~30分钟为患者注射一次150mg胺碘酮,以每分钟1mg的速度注入,6小时后调整为每分钟0.5mg的速度注入。经过3天的治疗,静脉滴注改为口服治疗,每天3次,每次1片,分别记录恩熙两组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有效率[3]。除此之外,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和室性早搏情况。
1.3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标准评价等级划分: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显效;患者病情得到一定改善,有效;患者各项身体指标检查结果无变化,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来处理分析软件统计数据。用例数、百分比描述计数资料,采用进行检验;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研究得出,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0%,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4.17%,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身体指标情况比较
经研究得出,实验组患者室性早搏情况与左室射血分数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身体指标情比较[(),分]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心律失常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使得专业领域的医学系专家对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心律失常病症的诱发因素和种类繁多,诊断的速率及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进程,因此,如何快速诊断病症种类是当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多由于高血压引发病症,患者的室壁不断增厚导致左室无法有效舒张,最终形成心脏重构的现象。本文采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该药物的实质为非竞争性-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且与其他心律失常抗性药物的部分药理相似,能够使患者的心肌组织延长动作电位,消除折返激动,并抑制心肌和心房的传导纤维,减缓传导速度,从而有效减小窦房结的自律性[4]。但需要注意的是,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胺碘酮治疗会对患者的肌力产生一定负面效果,但不对左室功能进行抑制。
经本次研究得出结论,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0%,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4.17%,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室性早搏情况与左室射血分数皆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针对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无效治疗基数,提升整体治疗有效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值得普遍推广。
参考文献:
[1]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全军心律失常诊治专病中心、北京军区心血管疾病诊治研究中心[J].临床荟萃,2014,(05).
[2]李翠兰,胡大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基因组学与女性心血管健康[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6,(05).
[3]孙丽娟.乌灵胶囊辅治心血管神经症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9).
[4]马长生.心血管专家谈心律失常[J].现代养生B,2011,(06).
论文作者:侯凤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血管论文; 内科论文; 两组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