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绩效与企业多元化战略因果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果关系论文,绩效论文,以往论文,战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多元化和业绩关系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领域之一。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学者们大多采用企业战略能影响绩效的假设前提,依据不同的理论,如内部市场理论、市场力量理论、企业资源观和代理理论,实证检验多元化战略对业绩的作用。40余年来的实证研究文献虽然未必能称得上汗牛充栋,但却也绵绵不断,遗憾的是至今也未得出一致的结论(Palich et al,2000)。因此,有学者开始放弃原来的战略能影响绩效的假设前提,采用逆向思维方式,认为企业采用多元化战略是受了绩效的驱使:多元化战略能导致业绩的差别,可能并不是多元化战略本身的原因,行业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即利润高的产业吸引企业开展多元化(Christensen & Montgomery,1981; Park,2003);也可能是业绩好的企业将钱投到了其他产业领域,也即有了钱才进行多元化,而非多元化影响了利润(Grant et al.,1988; Park,2003)。那么,多元化和绩效孰为前因孰为后果呢?
我国企业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开始于上世纪末期,学者们以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多元化战略对绩效的影响,结果同西方研究一样,也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争论之中(姚俊等,2004;张翼等,2005;朱江,1999)。与现有的研究不同,本文以我国25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和检验产业以往绩效和企业以往绩效与多元化战略的因果关系。在以下的部分中,我们依次提出研究假设、介绍研究方法、验证假设和得出结论。
理论与假设
1、产业以往绩效对多元化战略的影响
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影响了产业内所有企业的行为和业绩,产业平均利润反映了产业的结构吸引力,利润水平高的产业吸引力强,利润水平低的产业吸引力弱(Bain,1968)。盈利水平低、缺乏吸引力的产业通常处于成熟乃至衰退阶段,发展空间已经饱和,新的机遇很少,产业内的企业可能追求“被动型多元化”,试图改变主营产业的窘迫状况,实现战略转型(Park,2003)。Rumelt(1974)就把多元化经营当成是摆脱原有衰退产业、进入新生产业的方法。因此,利润水平低、不具备结构吸引力产业内的企业通常都具有较强的多元化经营动机。Stimpert & Duhaime(1997)以美国企业为样本和Delios & Beamish(1999)以日本企业为样本的实证研究均表明,产业赢利能力能显著负向影响企业的多元化程度。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也与产业的吸引力和成长空间有关,市场空间有限的农林牧副渔业的多元化程度最高,而利润较高的垄断性产业,如水电气的生产与服务业、石油化学塑料、非金属冶炼,以及高速发展的产业,如电子制造、生物医药产业的多元化程度相对较低(姜付秀,2006)。
假设1:产业以往绩效能负向影响企业的多元化程度。
通常而言,当一个产业不具有吸引力时,其相关的产业也不具有吸引力,企业难以通过相关多元化实现战略的转变(Christensen & Montgomery,1981)。因此,低利润产业内的企业倾向于采用无关多元化,进入与原有产业距离较远的产业,从而真正实现战略转移。例如,我国上市公司中,先锋股份由粮食加工业进入房地产业,赣南果业由柑桔生产加工业进入通信业,武昌鱼由渔业养殖、畜禽养殖加工业进入房地产和生物制药业,这些都是通过无关多元化实现由低吸引力产业转移到高吸引力产业的例子,而且绝非个别现象。学者们对我国上市公司1998~2003年的多元化并购研究表明,多元化并购的行业分布体现出公司的主营业务由传统产业向新兴行业转移的趋势:在石化、(非)金属、机械设备制造、批发零售业,收购方数量远多于目标公司数量,即从这些行业向其他行业扩张的公司数量要比进入这些行业的公司多;而在金融业、房地产业、生物制药、社会服务业、文化传播业,目标公司数量远多于收购公司数量,即进入这些行业的公司数量要比从这些行业向其他行业扩张的公司多(洪道麟等,2006;李善民、朱滔,2006)。
假设2:产业以往绩效能负向影响企业无关多元化程度。
在吸引力强的产业中,企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较多,管理者被动型多元化的动机减弱,而“主动型多元化”动机增强(Park,2003)。“主动型多元化”是指企业通过多元化来利用自己在当前产业内开发的资源或能力。吸引力强的产业的集中度和进入障碍高,通常具有较高的研发力度、广告力度和资本力度。通过对资本密集型设备、广告、研发的大力投资,高利润产业内的企业能开发出强势资源和能力,如专利、产品形象、品牌、营销技能、产品技术或与政府机构的关系,短期内,这些资源难以被其它企业复制。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这些资源的价值,企业可能把它们应用于其它产业,即开展多元化经营。因为难以复制的资源和能力具有产业特殊性,更容易在相关产业内转移(Barney,2002),高利润产业内的企业更有可能开展相关多元化。
假设3:产业以往绩效能积极影响企业相关多元化程度。
2、企业以往绩效对多元化的影响
企业多元化经营不仅受到产业赢利能力的影响,也受到自身赢利能力的制约。首先,业绩好的企业有更多的财力来开展多元化,而业绩差的企业可能会缺乏必要的资金,无法开展多元化。Miles(1982)的实证研究表明,高利润企业比低利润企业更容易开展多元化,当企业能产生高的现金流时,就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新业务。Grant et al(1988)也认为企业的赢利能力诱导了多元化行为,良好的企业绩效为多元化行为提供了经济支持。贾定良等(2005)的实证研究表明,与西方企业多元化理论相比,中国企业界更为强调当企业有实力时才开展多元化。其次,企业为了保持利润的稳定或获得持续增长,会进入一些成长空间比较大的产业。企业利润受所在产业的影响,一般而言,利润高的企业所处的产业的利润要高于低利润企业所在的行业(Christensen & Montgomery,1981),高业绩企业会有意识地、选择性地进入高利润产业,以维持或提升企业绩效。
假设4:企业以往绩效能积极影响多元化程度。
企业赢利能力不仅影响开展多元化的能力,还会影响多元化经营的动机。组织学习理论和期望理论认为组织的赢利能力同组织变革和风险承担意愿负相关(Park,2003)。组织学习理论认为,当某种行为能使组织获得更多的回报时,组织会重复这种行为,并保持这种正反馈状态;但如果组织面临的是负反馈,要遭受损失,就会被迫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会开展剧烈的变革(Levitt & March.1988)。高利润的企业处于正反馈状态中,正志得意满地收获当前业务所产生的盈余,开展的战略变革也就较少。低利润的企业可能面临负反馈,不得不开展大的战略变革以摆脱困境。期望理论认为,有利的环境会使人安于现状、厌恶风险,而不利的环境能使人勇于开拓、敢于冒险(Kahneman & Tversky,1979),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富能安人,穷则思变”。高利润企业中的管理者,处于有利的环境中,没有必要犯难涉险;而低利润企业的管理者,处于不利的环境中,为了改善企业业绩状况,愿意开展战略变革活动。
同企业现有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相比,无关产业在产品、市场、技术乃至管理方法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企业不熟悉或不具备无关产业的知识,较难预料无关多元化的结果。因此无关多元化的战略变革性强,风险也较大,高利润企业更可能开展相关多元化,而不是无关多元化。
假设5:企业以往绩效能积极影响企业相关多元化程度。
假设6:企业以往绩效能负向影响企业无关多元化程度。
研究方法
1、样本与数据
本文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企业为样本:(1)2002年以前上市的公司;(2)2006年是多元化企业;(3)2002~2006年间非ST、PT和数据奇异企业;(4)非金融保险企业。共获得有效随机样本256个,所需的数据主要从样本企业2002~2006年的年报、万方数据库商业信息子系统、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中整理。
2、变量与测量
(1)企业绩效
产业以往绩效用企业主营业务所在产业的资产回报率(ROA)来衡量。本文以2位国民经济与行业分类(SIC)代码确定主营产业,以同一产业内所有上市公司同期ROA的均值代表产业ROA,以主营产业2002~2005三年的平均ROA来衡量产业以往绩效。同样,本文以企业2002~2005四年ROA的均值来衡量企业以往绩效。
(2)多元化战略
本文采用赫尔芬达指数来衡量企业总的多元化程度,计算方法为:为企业第k项业务的销量比重,k为具有不同4位国民经济与行业分类(SIC)代码的业务。
多元化战略以企业2002~2006年间的多元化程度的变化为准,即企业2006年多元化程度与2002年多元化程度之差。
(3)控制变量
本文采用三个控制变量:可用资源、企业规模和国有股比率。企业可用资源与风险承担意愿正向相关。当企业资源充足时,抗风险能力就强,更可能开展风险较高的活动。因无关多元化的风险高于相关多元化,有较多资源的企业可能更偏爱无关多元化。本文综合使用流动比率和借贷能力两个指标来衡量资源可用性。流动比率为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借贷能力为权益除以长期负债。本文先计算这两个指标2002~2005四年的均值,然后对二者进行标准化并相加,作为总的资源可用性指标。标准化值的计算方法为:Z=(X-X')/SD,其中X'是变量X的均值,SD为变量X的标准差。
规模大的企业拥有较多的资源,开展多元化战略的能力较强。大企业的组织结构系统复杂,更抵制根本性的结构变革,这可能使企业不愿开展无关多元化,更多地采用相关多元化。本文用企业2002~2005四年平均资产的自然对数值为企业规模变量。
在我国的现阶段,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资金的筹集,而且还体现在税收、进出口许可、土地使用权等许多方面。贾定良等(2005)的实证研究表明,与西方理论相比,中国企业界在多元化决策时更强调政府政策和制度因素。企业与政府关系越密切,多元化战略受政府的影响越大(陈信元、黄俊,2007)。企业可能会因政府的支持而自感背景深厚、资源充足,从而开展风险较高、收益也较高的无关多元化。而与政府关系疏远的企业,获得政府支持的力度较小,企业对多元化可能会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较多地开展相关多元化。研究者常用国有股比例衡量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密切程度,本文取企业2002~2005四年国有股比例的均值。
实证结果
表1列出了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比较小,表明它们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2以OLS回归分析检验了以往绩效对多元化战略变化的影响。模型1检验了以往绩效对企业总的多元化程度变化的影响。模型1的第一步首先考察了三个控制变量,即可用资源、企业规模和国有股比例,对多元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可用资源和国有股比例能显著促进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说明资源越充足、国有股比例越高,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变化越大。企业规模能正向影响多元化程度的变化,但没有显著性。模型1的第二步中加入了产业以往绩效,结果表明,产业以往绩效能显著负向影响企业多元化程度的改变(p<0.05),这意味着低绩效产业中的企业更容易开展多元化,假设1得到支持。在第二步的基础上,第三步中加入了企业以往绩效。与假设4相反,企业以往绩效显著负向影响企业多元化程度变化,原因可能在于高的赢利能力能使企业安于现状,并不愿意开展广泛的多元化经营,而业绩差的企业为了改变经营状况采用了广泛的多元化,假设4没有得到支持。
模型2检验了以往绩效对企业相关多元化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绩效能促进企业开展相关多元化,假设3得到支持,高绩效产业内的企业为了利用资金已经开发的优势资源,会多元化进入相关产业,获得更多利益。而企业绩效不能显著影响相关多元化,假设5没有得到支持。原因可能在于高的赢利能力能使企业专注于现有业务,不愿进入新的领域。模型3检验了以往绩效对无关多元化的影响,数据显示,产业以往绩效和企业以往绩效能显著负向影响无关多元化,假设2、6得到支持。在模型2和模型3中,可用资源和国有股比例均能显著影响企业多元化,企业规模的影响则不显著。
简要结论
本文以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纵向分析,检验以往绩效对多元化战略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产业以往绩效和多元化战略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联系。赢利能力低、不具备结构吸引力的产业中的企业为了摆脱当前产业,会以“被动型多元化”进入新的产业,其多元化水平相对较高,而且较多地采用无关多元化。赢利能力强的产业中的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或能力优势,会采取“主动型多元化”,即较多地开展相关多元化。
企业以往业绩和多元化战略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业绩水平高的企业虽然有更多的资源和实力来开展多元化,但良好的业绩状况会使企业安于现状,不愿开展较大的战略变革,总的多元化水平相对较低,就连风险水平较低的相关多元化也不是很乐意开展;业绩水平较低的企业为了改变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多地开展无关多元化,以求在新领域中有新的发展。这种结果表明,良好的企业绩效能替代多元化,对企业的多元化来说,良好的业绩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用来解释相关多元化和无关多元化绩效的差别。一般认为,相关多元化的业绩要优于无关多元化(Palich et al,2000)。但依据本文的发现,相关多元化的产业以往绩效和企业以往绩效都较高,因此,相关多元化和无关多元化的绩效差距可能不是由战略本身造成的,而是采用相关多元化的企业处于有吸引力的产业中,企业自身业绩一直较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