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宇[1]2002年在《慢性乙肝与重型乙肝患者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变异情况比较》文中提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主要包括四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分别为S区、C区、P区和X区,其中C区编码HBcAg及HBeAg,其调控序列位于前C区及C基因启动子(CP),是HBV变异研究的热点。现已发现,前C区A~(1896)点突变(nt1896G→A)以及CP中的T~(1762)(nt1762A→T)和A~(1764)(nt1764G→A)联合点突变均可造成HBeAg阴性的HBV感染,但尚未肯定是否与临床病情相关;CP区另两处点突变T~(1653)(nt1653C→T)和C~(1753)(nt1753T→C)已在重型肝炎患者体内检测到,但其出现规律尚未明了。上述位点发生变异的临床意义均有待更多的研究资料来说明,包括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对比。此外,由于HBV前C/CP区存在着众多的调节序列,有必要深入研究已发现的变异位点的存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本研究收集浙江省慢性乙型肝炎(20例)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25例)患者血清,采用PCR反应直接测序法,测定HBV前C/CP区核苷酸序列(nt1606-2016),确认其中的变异“热点”并寻找“热点”外的变异,同时分析各变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探明HBV前C/CP基因区变异的临床意义。 一、HBV前C/CP区主要变异位点 前C区A~(1896)变异株的检出率为53.3%(24/45),其nt1858均为T,提示前C变异株可能存在基因型依赖性,A~(1896)在浙江HBV分离株中的大量检出是因为这些毒株具有T~(1858),A~(1896)与T~(1858)的共价结合保证了HBV复制所需的包装信号ε干-袢结构的形成。 CP区的主要变异位点是T‘’‘’和A”’‘,该两处点突变相伴出现于60叭27付5)病例, 而 CP区另两处点突变丫‘”和 C””相互之间却无共存,推测上述现象的产生与重迭于 CP区的 HBV X基因有关,需确定是 X基因的一种反式调节活性还是对宿主免疫压力 的一种逃逸。 二、馒性乙肝与fat乙肝患者HBy前C/CP区主烈轿啦点比较 前C区 A’一点突变在慢性乙肝组与重型乙肝组的检出率分别为 40%和 64%,差异 无显着性仔川.05X 提示 A‘删点突变的发生与炎症活动度无关,并非是重型乙肝的 特征性变异。 CP区T””-A”’‘双突变合并前C区A””点突变均出现在重型乙肝组(44%),T””/C‘”’ 单一点突变亦仅见于重型乙肝患者(72%),而且均伴有 T””-A‘’“双重变异,提示 HBV CP变异与炎症活动度相关,T’‘’-A‘’“突变株如出现 A‘’”或 T“”/C‘’“单一点突变是否 有可能改变宿主的免疫应答继而引发重型肝炎有待深人研究。 结 论 1.浙江省HBV分离株前C区主要变异位点为 A‘”’;C启动于主要变异位点包括T”“。 C‘”‘T‘”‘和 A”“ 2.HBV前C区A‘’‘’点突变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各地流行毒株的基因类型(是否具有 T‘’‘’),其单独出现可能与临床病情无关。 3.HBV CP区较易发生多位点变异,其中丫”’与 A‘”‘相伴出现,T‘’‘’与 C”‘’相互排斥。 4.HBV CP区变异可能与炎症活动度相关。T””-A‘’“双突变伴发 A‘”’或丫‘”/C”‘单一 点突变出现于重型肝炎患者。
郑宇[2]2004年在《乙肝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变异在不同肝脏疾病谱中的表现》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乙肝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区基因变异在慢性乙型肝炎和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分布及与临床病情的联系。方法采用PCR反应直接测序法测定20例慢性乙型肝炎和2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区核苷酸序列并对基因变异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乙肝组(20例)乙肝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区主要变异位点总数为24处(1.2处/例),慢性重型乙肝组(25例)则达53处(2.1处/例)(P<0.05),前C区A1896点突变在慢性乙肝组与重型乙肝组的检出率分别为40%和64%,差异无显着性(P>0.05),C启动子区(CP)T1762-A1764双突变合并前C区
温志立[3]2004年在《HBV基因型与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关系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HBV 基因型与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关系的研究目的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湖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同时用这种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 法研究了HBV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根据从前S1 基因到S 基因中的保守序列设计出10 条内外引物,并将其中8 条内引物分成A、B 两组,分别扩增A、B、C 和D、E、F 型HBV,然后将第二轮PCR 的两组产物分别用3%琼脂糖进行电泳,根据PCR 产物片断大小直接判定HBV 基因型。与目前常用的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进行了比较,并做重复试验以证实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收集湖南省内HBV 慢性携带者,慢性乙肝轻度、中度、重度和慢性重型乙肝等5 种临床类型的慢性HBV 感染者的血清220 例,采用型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 法对血清中的HBV 进行基因分型,了解湖南人群的HBV 基因型分布情况,并将不同基因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对巢式PCR 法与PCR-RFLP 法的结果完全一致,重现率(100%); 湖南HBV 感染人群HBV 基因分型结果为B 型190例(86.4%)、C 型30 例(13.6%)。随着病情加重,基因C 型的比例增加(P<0.05)。C 基因型病人中的重病例比例显着高于B 基因型(P<0.05)。C 型的丙氨酸转氨基酶(ALT)、总胆红素(TBIL)、HBV-DNA 等平均水平都较B 型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不过,C 型的ALT 升高率(96.7%)显着高于B 型(75.2%)(P<0.05)。B、C 两型的HBeAg 阳性率总体无差别,但在慢性重型以及21-30 岁年龄段的患者中,C 型的HBeAg 阳性率(35.0%和50.0%)均显着高于B 型(14.4%和24.5%)(P 均<0.05)。结论这种新的巢式PCR 分型法能清晰直观地辨别HBV 基因型,结果准确可靠。用此法证实了湖南人群中的HBV 感染其优势基因型以B 型为主,C 型次之。基因型与临床表现有相关性,C 型引起的病情较B 型严重。
李梵[4]2008年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BCP区基因突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结局是由病毒、肝细胞和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决定的。HBV感染重症化导致的重型肝炎或肝衰竭在临床上病情危重、发展迅速、病死率很高,是我国传染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重型乙型肝炎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尚未得到系统阐明。HBV基因突变是影响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基本因素之一,HBV突变有可能改变病毒的复制能力和致病性、改变抗原表位而影响免疫应答反应、产生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等,既有可能引起持续感染,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肝细胞损伤。HBV基因组有4个主要开放读码框架(Open Reading Frames,ORF):S基因(包括前S1、前S2和S区)、C基因(包括前C和C区)、P基因和X基因。此外,还包括多个与HBV复制转录相关的基因调控序列。国内外已有一些文献报道了HBV基因突变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B;简称慢重肝)的关系,其中包括对HBV前C/基本核心启动子(Basal CorePromoter,BCP)突变的研究。研究表明前C/BCP区某些突变可以影响HBeAg的表达/分泌或增加病毒复制能力。有人认为分泌型HBeAg与HBcAg有共同的抗原表位,可以减缓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表达HBcAg的肝细胞的攻击,因而该区突变不利于免疫耐受,但与慢性肝炎的病情加重相关。然而以往对前C/BCP基因突变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对上述观点也有争议,这可能与分析的样本数较小以及方法学上的差异有关。本文旨在应用DNA序列测定法进行多位点突变检测,通过比对分析较大量慢重肝和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简称慢乙肝)患者样本HBV在各个位点上的突变发生率,解析HBV前C/BCP区基因突变与慢性乙肝重症化的关系。目的本研究检测了87例慢重肝患者血清HBV前C/BCP区突变情况,并通过与196例慢乙肝样本的对比,分析探讨了HBV前C/BCP区核苷酸突变与乙肝重症化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均为成年患者,收集87例慢重肝和196例慢乙肝患者血清,提取HBV DNA,采用经我们改进的巢式PCR技术,扩增HBV前C/BCP区基因,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用NBI软件比对结果。根据文献报道,重点检测了G1896、A1762、G1764、T1753、G1862和G1899共6个影响HBeAg表达、分泌或HBV复制能力的位点突变,结果(1)6个位点突变全部为阴性者:慢重肝组有3例,占3.4%,慢乙肝组有55例,占28.1%,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1)。(2)在检测出突变的患者中,6个位点上慢重肝组在每个位点突变频率上均较慢乙肝组高,其中5个位点上的突变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A1762(78.2%vs 56.6%,P<0.01)、G1764(88.5%vs 61.2%,P<0.01)、G1862(9.2%vs 2.0%,P<0.05)、G1896(52.9%vs 34.2%,P<0.01)、G1899(25.3%vs 7.1%,P<0.01)。(3)此外,插入/缺失突变形式在慢重肝组的检出率显着高于慢乙肝组(10.3%vs1.0%,P<0.01)。(4)多联核苷酸替换突变计算也显示慢重肝组的检出率显着高于慢乙肝组:叁联或叁联以上核苷酸替换的检出率分别为56.3%和35.2%(P<0.01),四联或四联以上核苷酸替换的检出率分别为25.3%和8.7%(P<0.01)。结论HBV前C/BCP区基因突变发生频率的增加与慢性乙肝发生重症化相关,慢乙肝患者在发生HBV前C/BCP区基因突变后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重型肝炎发生,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突变的意义将有助于认识慢性乙肝重症化的发生机制。
郑宇, 阮冰, 肖敏, 李庆兴, 潘发愤[5]2003年在《乙肝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变异与不同症状乙型肝炎患者的相关性》文中指出乙型肝炎的病情与宿主及病毒均有关。乙型肝炎病毒 (HBV)C区编码HBcAg及HBeAg ,其调控序列位于前C区及C基因启动子 (CP) ,HBV前C/CP区变异可以通过阻止或减少HBeAg合成和分泌来影响宿主的免疫应答。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张爱民[6]2011年在《中国HBV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及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基因突变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调查中国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地域分布特点,探讨HBV基因型与HBV感染后慢性化、重症化的关系,探讨HBV基因突变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对中国HBV感染导致的155例急性肝炎(AH)、1222例慢性肝炎(CH)、296例ACLF、634例肝硬化(LC)、615例肝细胞性肝癌(HCC)进行HBV基因型检测,调查各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比较各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差异及与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的关系。另选取87(?)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52例CH患者和51例LC患者为对照。对每位患者血清标本进行HBV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asal Core promoter,BCP)、前C区和C区13个位点的突变检测,分析HBV基因突变与ACLF的发生是否相关。结果2922例HBV感染者中,B、C、B/C、D基因型分别占15.9%、83.5%、0.41%、0.21%。北方地区C基因型占绝大多数,南方地区C基因型明显减少。与CH患者比较AH患者B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P=0.003),LC和HCC患者C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P值均<0.001)。AH和CH组B、C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HBVDNA病毒载量、肝功能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LF、LC、HCC组C基因型较B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更高(P值分别为<0.001、0.024、0.003),HCC组C基因型患者HBVDNA病毒载量高于B基因型患者(P=0.025),ACLF和HCC组C基因型较B基因型患者胆碱酯酶更低(p值分别为<0.001、0.02)。第2部分研究CHB、LC、ACLF3组患者人均核苷酸变异检出位点分别为2.31、3.55和3.86个。在nt1753、nt1762、nt1764、nt1899 4个突变位点LC组核苷酸突变率高于CHB组;在nt1753、nt1846、nt1899、nt19134个突变位点ACLF组核苷酸突变率高于CHB组;ACLF组与LC组比较,nt1762、nt1764位点突变率LC组高于ACLF组,nt1846、nt1913位点突变率LC组低于ACLF组。基于CHB的ACLF与CHB组比较,基于LC的ACLF组与LC组比较,变异率在nt1846、nt1913位点都是ACLF组更高。突变位点≥4的患者比较,ACLF、LC、CHB分别为[57.5%(50/87)]、[47.1%(24/51)]、[21.2%(11/52)],ACLF、LC组与CHB组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A1846T和C1913(A orG)联合突变在ACLF组占37.9%(33/87),在非ACLF患者中占7.8%(8/103),统计学差异显着(P<0.001)。nt1762和nt1764联合突变,nt1762、nt1764和nt1896、nt1762、nt1764和nt1753叁联突变在LF组、非LF患者无统计学差异。Ba与C2基因亚型患者比较,nt1753、nt1762、nt1764叁个位点变异在两组有明显差异,叁个位点的突变率均为C型高于B型。A1846T、G1896A突变率均为HBeAg阴性者更高(P值分别为0.005、<0.001)。nt1753、nt1846突变型HBV DNA水平均低于野生型(P值分别为0.015、0.043)。应用二项分类的Logistic回归,因变量为是否发生ACLF,结果提示1913(C→A or G)位核苷酸突变是预测ACLF的有效指标。结论中国HBV基因型以B、C基因型为主,仅少量的B/C和D基因型。北方地区以C基因型为主,南方地区C基因型明显减少,部分南方地区以B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较B基因型HBV感染者更易慢性化和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但B、C基因型不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轻症HBV感染者B、C基因型未显示对病情有明显影响,但重症和终末期HBV感染者C基因型较B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HBVDNA病毒载量更高,肝功能损害更严重。HBVBCP/前C/C区核苷酸突变与HBV基因型有关,并影响HBeAg阳性率和HBVDNA的病毒载量,A1846T和C1913(A或G)核苷酸突变可能与ACLF密切相关,C1913(A或G)突变是ACLF的独立预测因素
黄力毅[7]2006年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变异的致病和致癌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中核心基因启动子(BCP)变异的致病和致癌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研究对象:176例HBV慢性感染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2)研究方法:①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患者血清进行检测HBV 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G→A联合突变。②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0、IL-12、TNF-α和IFN-γ)水平。③采用PCR结合荧光探针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④采用ELISA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标志物(HBsAg、HBeAg、抗-HBs、抗-HBe及抗-HBc)。⑤采用Beckman-Coulter CX9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提供的全套检测试剂,对患者血清进行肝功能(TBiL、ALT、AST、ALB)检测。结果:(1)在176例HBV慢性感染者中检出HBV BCP区T1762A1764变异者73例,HBV BCP变异的阳性率为41.5%,HBV BCP变异在HBeAg阴性病例的阳性率为49.4%
刁奇志[8]2006年在《HBVDNA阳性患者HBeAg阴性的原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HBV DNA是目前判断乙肝病毒是否复制的金标准,HBV DNA阳性表明乙肝病毒处于复制状态,HBV DNA阳性标准是HBV DNA>10~3拷贝/ml。乙肝病毒含有四个编码基因:S基因、C基因、P基因和X基因,S基因中的S1基因编码前S1蛋白(PreS1),前S1蛋白与HBV DNA有高度的相关性,也是目前了解乙肝病毒复制状态的较好指标。以前,HBeAg被临床作为判断HBV复制和传染性强弱常用的血清学指标,但有多种因素会导致用ELISA法检测处于复制状态乙肝病毒的HBeAg为阴性,于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同一标本HBV DNA、前S1蛋白阳性,而HBeAg阴性的情况。本论文筛选76例HBeAg阴性、Pres1阳性、HBVDNA阳性的临床标本(其中HBeAg-/HBeAb-模式61例,HBeAg-/HBeAb+模式15例),分别从后带效应、前C区基因突变、HBV核心启动子基因突变和HBeAg/IC四个方面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1)76例标本中经稀释后5例HBeAg阳性,阳性率6.6%(其中HBeAg-/HBeAb-模式5例,阳性率为8.2%;HBeAg-/HBeAb+模式0例,阳性率为0%。),证明这5例标本HBeAg浓度远高于包被抗体浓度,存在后带现象,导致ELISA法检测HBeAg假阴性。(2)38例标本HBeAg/IC阳性,阳性率50%(其中HBcAb+/HBeAb-模式30例,阳性率49%;HBcAb+/HBeAb+模式8例,阳性率53%),这38例标本由于形成了HBeAg/IC,使常规的ELISA无法检测出HBeAg。(3)24例标本HBV前C区存在基因突变,使HBeAg表达障碍,外周血中不存在HBeAg,占研究标本总数的31.58%,其中HBeAb+/HBcAb+模式23,HBcAb+/HBeAb-模式1例。(4)12例标本存在HBV核心启动子突变。(5)研究中还发现有6例标本存在前C区基因突变伴HBeAg/IC阳性,属于野毒株和变异株混合感染,野毒株表达的HBeAg在体内形成了HBeAg/IC,所以整个标本用常规的ELISA查不出HBeAg;2例有前C区基因突变标本经稀释后重新用ELISA法测定HBeAg,结果为阳性,这两例标本也是野毒株和变异株混合感染,野毒株的数目在体内占绝对优势,但其所表达的HBeAg浓度远高于ELISA法包被的抗体浓度,形成后带效应,导致ELISA法检测HBeAg假阴性。 后带效应、HBeAg/IC、前C区基因突变和HBV核心启动子基因突变是HBVDNA阳性标本HBeAg阴性主要原因;后带效应集中在HBeAb阴性状态,前C区基因突变集中在HBeAb阳性状态;6例前C区基因突变伴HBeAg/IC阳性标本和2例经稀释后HBeAg阳性伴前C区基因突变标本为野毒株感染和变异株混合感染;HBVDNA阳性、HBeAg阴性标本多为野毒株感染,只是由于形成了HBeAg/IC使常规ELISA法检测不出HBeAg。
刘怀鄂[9]2007年在《乙肝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联反应法(SSP—PCR)检测222名患者感染乙肝病毒的基因型,以了解受检者的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情况。并通过此法了解感染不同基因病毒与临床的关系。[方法]从前S1基因到S基因中的保守序列设计出10条内外引物,并将其中8条内引物分成A、B两组,分别扩增A、B、C和D、E、F型HBV,根据PCR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判定HBV基因型。并重复部分样本的检测,以验证本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再将病毒基因型结果与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籍贯,性别,年龄,血清学表现,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病毒载量以及患者病情分级情况)进行联合统计学分析。[结果] SSP—PCR乙肝病毒基因型检测法准确度高,可重复性强,能够很好的完成对B、C基因型的检出,在222名患者中检出B基因型患者72例(32.4%),C基因型123例(55.4%),D基因型1例(0.5%),BC混合型7例(3.2%),非A-F型19例(8.6%)。在省内外,不同的性别,民族,病毒载量,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以及血清学状态下,病毒的基因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不同病情程度组中感染病毒基因型的构成有统计学差异,C基因型乙肝病毒患者在较重的肝脏病变组中有较高的比例。重度肝炎组与慢乙肝轻度组间的差异最为显着,P<0.01。[结论] SSP—PCR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法是一种准确性高的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方法,可以用于乙肝流行病学的大范围调查。在入选的222名患者中本省及周边省份乙肝患者所感染病毒的基因型以C型为主,其次为B型。不同病情程度的乙肝患者感染的乙肝病毒基因型构成有明显差异,C基因型病毒更易引起较重肝脏病变。
吴健林[10]2002年在《细胞因子对慢性乙肝病情、HBV复制及HBVDNABCP变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IFN-r、IL-4、IL-10对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乙肝病毒(HBV)复制及HBVDNA BCP变异的影响。 方法: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技术检测HBVDNA BCP变异;PCR结合荧光探针体外DNA扩增技术测定HBVDNA含量;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IL-2、IFN-r、IL-4和IL-10水平。 结果:(1)根据研究对象病情及预后不同分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慢性重症肝炎组、肝炎后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包括慢肝轻度和中度)病人的IL-2、IFN-r、IL-4和IL-10水平分别为:(单位:pg/ml)87.8±16.9,265.8±228.2,77.7±95.0,109.8±48.4;58.5±20.5,73.6±52.6,66.9±51.8,77.2±33.7和52.4±20.3,32.3±27.5,50.2±35.3,56.9±34.5,其中,慢性重症肝炎组的IL-2、IFN-r和IL-10水平显着高于肝炎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组病人的水平(P<0.05),而IL-4在各组无明显差别(P>0.05);死亡病例组和存活病例组的IL-2、IFN-r、IL-4和IL-10的水平分别为:(pg/ml)91.0±19.9,280.7±243.9,86.8±101.6,70.2±49.6和66.0±19.0,93.9±75.9,61.9±50.6,75.1±31.6。其中,IL-2和IFN-r水平死亡病例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F),IL-4和IL-10 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O0.0幻;o)朋WM阮P变异组 禾一变异组的 IL-2,IFN-r,IL-4禾 几-10水平分别为:(pg/ml)61.4 士24.7,128.3士107.1,66.3土56.7,76.7士54.5和 67.l土24.3, 33.1士 98.7,59.4上 43.3,72.5 f 37.2,经统计分析各细胞因于在 两组病人之间无明显差别O均川.lX ()患者 HBVDNA水平随看几七 水平的增高而下降,呈明显负相关关系k一0.9722 ; PN.05儿 其余 叁种细胞因子与HBVDNA水平未见相关关系。 结论(1)IL十、IFN-r和 IL刁 可能影响慢乙肝病情发展及预后。 Q)机体的免疫压力似乎对HBVDNA BCP变异无明显影响。 * 机体的 I卜2水平对 HBV复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慢性乙肝与重型乙肝患者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变异情况比较[D]. 郑宇. 浙江大学. 2002
[2]. 乙肝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变异在不同肝脏疾病谱中的表现[C]. 郑宇. 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4
[3]. HBV基因型与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关系及发病机制的研究[D]. 温志立. 中南大学. 2004
[4].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BCP区基因突变分析[D]. 李梵.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
[5]. 乙肝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变异与不同症状乙型肝炎患者的相关性[J]. 郑宇, 阮冰, 肖敏, 李庆兴, 潘发愤.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3
[6]. 中国HBV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及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基因突变的研究[D]. 张爱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1
[7].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变异的致病和致癌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 黄力毅. 广西医科大学. 2006
[8]. HBVDNA阳性患者HBeAg阴性的原因探讨[D]. 刁奇志. 重庆大学. 2006
[9]. 乙肝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性研究[D]. 刘怀鄂. 昆明医学院. 2007
[10]. 细胞因子对慢性乙肝病情、HBV复制及HBVDNABCP变异的影响研究[D]. 吴健林. 广西医科大学. 2002
标签: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论文; 消化系统疾病论文; 乙肝论文; 基因型论文; 基因突变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启动子论文; 基因位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