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干预及效果探究论文_陈静怡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003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干预及效果。方法:本文研究患者选自我院心内科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84例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所有研究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应用综合性护理措施,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理状态评分以及心率变化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两组研究患者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其HAMA和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研究患者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护理后,其心率均有所降低,前后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心率降低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研究患者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冠心病患者心率,缓解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进一步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值得护理人员在临床上大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心律失常;护理干预;效果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群体,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该病主要症状即心律失常,临床治疗该病普遍采用药物,然而效果欠佳,需要在此药物治疗过程中搭配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对此,本文则选取我院心内科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部分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护理干预措施,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文研究患者选自我院心内科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84例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所有研究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71.8±4.2)岁,病情类型:心动过缓13例,房颤15例,室性早搏14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72.4±4.5)岁,病情类型:心动过缓14例,房颤16例,室性早搏12例。所有研究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类型等一般资料信息对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其中给予患者稳定血压、降脂降糖以及利多卡因等治疗措施,加强监护。给予观察组患者应用综合性护理,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①一般护理;该步骤护理目标即患者无基本病情之外的并发症,能自理基本生活以及正常阐述服用心律失常药物注意事项。在护理过程中应避免患者受到环境中等不良刺激,降低心律失常发病率,保持病房和科室环境寂静,避免大声喧哗和声音嘈杂。在治疗和护理中应做到稳和轻,避免影响患者休息。针对心律失常患者饮食需要避免诱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病情加重和发展的食物,控制肥胖患者体重。如果患者病情较轻,护理人员应积极鼓励患者下床活动,病情严重者则要卧床休息。叮嘱患者心律失常发作导致的头晕、心悸和胸闷时应立即卧床休息,最大限度减少心肌耗氧量,最重要避免因脏器供血不足而导致病情恶化。②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运用通俗易懂语言为患者解释谨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因为临床任何一种治疗心律失常药物均附带心律失常作用,一旦使用不当则会导致病情恶化。与此同时向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种类、使用方法、剂量、服用时间、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因为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为老年群体,通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再加上老年患者反应性和听力也逐渐减退,因而需要向患者以及家属明确介绍药物治疗效果和注意事项。由于老年患者个体机体衰退程度存在差异,护理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在用药后的心电图变化和临床反应,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则需要给予处理。③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因担心疾病发展和后期治疗产生惊恐、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再加上受血流动力学和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病影响,导致患者过度紧张。对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心理情况对其沟通交流,为患者讲述治疗方法和目的以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恐惧和焦躁心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理状态评分以及心率变化等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相关计算软件分析本文研究数据,运用%表示计数资料,再运用x²检验计算数据。与此同时运用平均数标准差(x ̅±S )表示计量资料,再运用t检验计算数据,若P<0.05则说明研究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两组研究患者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其HAMA和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研究患者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2.3两组患者心率变化分析

两组患者经治疗护理后,其心率均有所降低,前后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心率降低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研究患者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

3讨论

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病情发展迅速,患者普通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多因没有正确认识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不利于治疗和护理工作顺利开展。一般在临床工作中,治疗和护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心脏恢复正常节律性。其中采取综合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督促患者合理用药,形成正确健康意识。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冠心病患者心率,缓解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进一步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值得护理人员在临床上大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秋红.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8, v.29;No.183(4):502-503.

[2]许彦华.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方式及应用效果评定[J].中外医疗,2018(8):143-145.

[3]瞿菲菲.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护理[J].当代临床医刊, 2017, 30(4):3229-3230.

论文作者:陈静怡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9

标签:;  ;  ;  ;  ;  ;  ;  ;  

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干预及效果探究论文_陈静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