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不足经济后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20来年的改革,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发展,社会商品供给能力迅速提高,市场繁荣,物品丰富,我国已走出了不足经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必须从主要考虑供给的思维定势中摆脱出来,从观念、指导思想到政策措施都来一个较大转变,即从以增加供给为主管理模式转向扩大需求为主管理模式,才能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一)从重视供给转向重视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如何保证近5亿人口吃饭穿衣问题, 此时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显然是实现增加供给的问题,只有增加供给才能使广大人民摆脱饥寒交迫的境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推行重视供给的经济政策。建国初期的“发展经济,保证供给”,50年代开展的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60年代的“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等政策都是基于上述指导思想而提出的。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为年轻共和国的巩固、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50年代后半期以后由于经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尽管仍推行重视供给的经济政策,但却长期未能摆脱不足经济,直到改革开放前甚至80年代,我国还有部分商品仍凭证供应或配额销售,相当多的商品供不应求。致使我们无论是制定改革政策还是在组织经济活动中仍把增加供给作为主要目标,很少考虑或根本没有考虑如何扩大需求的问题。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经济形势的发展,政策和策略应该转变。重视供给是与不足经济相适应的政策选择,走出不足经济后如果仍坚持不变,不仅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而且会加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因此,应审时度势及时转变观念,调整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即从重视供给转向重视需求。重视需求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1.重视对需求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企业要以销定产。走出不足经济后也有一个以销定产问题,或者说要根据需求考虑供给的问题。目前我国出现很多产品积压的问题,关键在于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致使很多供给并不是有效供给,而是无效供给。尽管我们也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然而,由于对需求研究不够,对需求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掌握不准,结果使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欠明确、欠具体,可操作性差。为实现非不足经济下的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和结构的平衡,必须下力气研究需求,以准确地掌握需求。如应深入研究需求总水平及最大需求和最小需求;需求发展的动向及近、远期消费的主要热点商品;影响需求变化的因素;供给与需求有哪些不适应及其解决措施等。
2.提倡积极合理消费。艰苦朴素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作风,但不要把正常合理的消费同浪费混淆起来,随着不足经济的告别,正确理解和区分积极合理的消费和浪费是非常必要的。消费是对商品效用的一种享用;浪费则是对商品效用占而不用或占后丢弃。因而,只要享用了商品效用不论消费量多大、消费水平多高都应视为是合理的消费;反之,如对商品仅仅是占而不用或占后丢弃,不论消费量多小、消费水平多低都应视为是一种浪费。所以,提倡积极合理的消费与反对浪费并不矛盾。当然,所谓积极合理的消费也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尤其是公款消费更要注意与承受能力相适应。
3.要在提高大多数人的收入方面下功夫。扩大需求的基础是社会购买力的提高,而要提高社会购买力首先要提高广大人民的收入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人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提高得很不平衡。目前,我国居民收入的特点是:少数人与大多数人收入差距悬殊。少数人的年收入可高达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大多数人年收入还不到万元。这种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必然限制需求的扩大。因此,要扩大需求必须在提高大多数人的收入上下功夫,变少数人先富起来为大多数人都富起来。少数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对推动经济改革,促进市场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不容否定和怀疑的,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负面效应逐渐显露出来,最主要的负效应就是不利于需求的扩大。所以要扩大需求,应逐渐变少数人先富起来为大多数人都富起来。
4.要把扩大需求作为重要的改革政策目标。改革之初,受不足经济的制约,很多改革政策都以增加供给为主要目标。现在已经告别了不足经济,与之相适应扩大需求也应成为重要政策目标。具体说,应通过奖励技术开发,刺激高新产业群形成;通过加大资产折旧力度,推动老企业技术改造等,以促进生产需求的扩大;通过信用消费、有奖消费、连带消费、创造消费条件等,以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需要重点说的是,在我国目前条件下,为了扩大需求对一些产品(特别是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商品)应提倡实行产销协议价格制度,即生产厂家与销售商(有些商品也可以在政府的参与下)共同协商决定最终销售价格。不论市场供求关系如何,销售商不得随意提价。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因销售商提价而抑制需求。谁都知道,在出厂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最终销售价格的提高只能增加销售利润,而生产厂家得不到任何好处,即要承担因销售减少而带来的损失。可以说,商业利润过高不仅会抑制消费,而且也会抑制生产。因此,实行产销协议价格制度不失是一种扩大需求促进生产的好办法。
(二)从确保需求转向创造需求
在不足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需求主要是显在需求。显在需求是一种具有欲望和购买动机并具有购买力的需求。因此,作为生产厂家,只要及时提供需求对象商品、确保需求得以满足就行了。走出不足经济后,人们除显在需求外,相当一部分是潜在需求。潜在需求并不等于是现实的需求,它是一种弹性需求,即这种需求能否转变为显在需求还要看社会和生产厂家的市场营销工作开展得如何。开展得好可以转变为显在需求;开展不好则仍是潜在需求。因此,作为经济社会和生产厂家就不仅只是生产和提供需求对象商品,同时还有一个如何变潜在需求为显在需求的问题。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费迪南德·德鲁克指出的“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适当的定义:创造顾客”。他认为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器官”,是为着社会的需要而存在的。而作为社会一个“器官”的企业,决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顾客的需要,而必须能动地去发现和创造顾客,这样的企业才能生存和不断发展下去。盈利仅是企业为达到上述目的的一种手段。
为实现从确保需求向创造需求的转变,首先,从宏观经济管理方面,要做好拉动市场工作。我国目前要较大幅度扩大需求,关键是拉动农村市场。以彩电、电冰箱等家电产品为例,到1997年止城镇居民的拥有率已接近饱和,而农村居民的拥有率尚不到20%。如以2亿农户计算, 其拥有率每增长10%,便可增加销售量2000万部、台,可见农村市场需求潜力是很大的。要将需求潜力转变为现实需求,一是将其转变为潜在需求;而要将其转变为潜在需求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当然提高农民收入不是指要再提高农产品价格,何况农产品价格提高的余地已经很小。增加农民收入应采取综合措施,如发展乡镇企业、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增加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增强各行各业特别是科研单位支农的力度等。通过上述各种措施的综合作用,农民的收入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应该指出,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只能使农村的市场需求潜力转变为潜在需求,而要将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还需其他方面的条件,其中最主要条件就是要使农村具有使用和消费家电产品的前提。电是使用和消费家电产品的前提。试想农村不通电或通了电却电压不稳、电价特高并不时地停电,农民又怎么会大量购买家电产品呢?所以,我认为要拉动农村家电产品需求,首先必须从改善农村供电条件做起。
其次,作为社会供给的主要承担者生产厂家和商家,应做好下述三方面工作:(1)要直正做到“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 “用户第一”、“一切为了用户”,在我国已喊了十几年,但并未真正成为工商企业的座右铭,而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大量产品不适销对路,假冒伪劣层出不穷。“用户第一”、“让用户满意”并不是说说、想想就能奏效的,而是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思想上要真正树立起用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观念,而不是自己能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就经营什么;在行动上要不遗余力地下功夫,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是不可能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的。随着不足经济的告别,生产厂家应该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了。(2)准确地掌握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产品, 在同类产品中最喜爱那种型号。要创造需求首先必须增强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而要增强产品对用户吸引力必须要了解用户喜爱什么产品,同时,还要善于了解需求的发展动向,只有准确掌握需求的发展动向,才能研制出真正适销对路的产品,达到创造需求的目的。(3 )要让用户了解自己。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户买不买你的产品,关键在于你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无知名度或有知名度但形象不好,当然无人或很少有人购买你的产品。因此,要创造需求必须要在塑造提升企业形象上下功夫。塑造和提升企业形象首先要树立一个良好的经营理念,并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同时,还要设计出反映本企业特点的识别标志,形成理念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联系的独具特色企业形象。从而,达到以企业形象创造需求的目的。
(三)从主要关心物质需求转向关心多样化需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不足经济的告别,社会需求的内容也将发生变化。在不足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主要是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及与其相连带的劳务需求。走出不足经济从另一个角度则告诉我们物质产品已相对较丰富,也就是说,人们基本生活方面的物质要求一般是可以得到满足的。按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们的需求是随着需求的满足而不断变化的。即某种需求满足了,那么,这种需求就不再具有刺激作用了,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具有刺激作用。因此,在基本生活物质需求已一般可以满足的情况下,再不能把扩大需求只寄希望或主要寄希望于物质消费扩大上。而应寄希望于多样化消费的扩大上。诸如服务消费、余暇消费、娱乐消费等扩大上,逐步将扩大需求的热点由主要关心物质消费的扩大转向多种消费的扩大,不仅有利于需求的扩大,而且有利于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对于象我国这样人口众多且多种资源按人口平均都较贫乏的国家来说,尽快地将人们的消费引向多样化的非物质消费是非常必要的。
为实现向多样化消费的转变,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1.发展生产和生活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状况必然逐步转变,生产和生活社会化程度也将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对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需求必将逐渐旺盛起来。从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业提供了市场条件。为此,应采取鼓励措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服务于生产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业、信息服务业、机械安装、调试和维修业、技术与管理咨询业、人才培训和职业介绍业、产品销售中介业等;服务于生活的午餐供应业、家务劳动培训和介绍业、家电维修业、蔬菜整理精装业、家教服务介绍业、老年人服务业等。上述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大大促进服务消费增长,而且有利于减轻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
2.发展旅游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周休二日制的全面执行,人们的余暇消费必将逐步有所增长。为适应这种需求的增长应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我国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名胜古迹颇多的文明古国,且山川秀丽,风景宜人,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先天优越条件。然而,由于资金和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不仅很多自然景点仍在沉睡,就是已营业的景点开发程度也很低。从而,严重地制约了余暇消费的增长。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除支持、扶植旅游业自身扩大投资外,还应提倡鼓励各行各业积极进入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旅游收入,促进余暇消费增长,还可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诸如交通运输业、旅游产品制造业、餐饮业等。
3.搞好娱乐业。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余暇时间增多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将日益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娱乐业的发展不能不说是较快的,但在结构上却很不平衡。主要表现为面向高薪阶层的发展有余,而面向普通阶层的则发展不足;面向青年人的较多,而面向中老年人的较少;城市发展超前,而农村则发展滞后。这种结构上的不平衡严重地限制了娱乐消费,也是导致不健康消费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采取措施加以调整,以推动其更大的发展。使高薪阶层、普通阶层、年轻人、中老年人、城市居民、农村居民,都有娱乐的场所,都能享用娱乐消费,从而推动娱乐业更大的发展。
(四)从注重吃穿用需求转向注重住行需求
从需求层次角度看,人们的需求一般是由吃、穿、用向住、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吃、穿方面需求、甚至用的方面的需求已逐渐得到了满足。现在已进入主要追求住、行改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满足广大人民住行方面的追求,便成了扩大需求的主要内容。为实现住、行条件的改善,进而促进其需求的扩大,应做好如下工作:
1.搞好住宅改革。住宅是目前大多数人都有需求的产品。正因为如此,从国家领导人到各界专家学者及广大居民,都认为住宅建设应是一个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开始了住宅改革,以促进住宅建设业的发展,实现居民住宅条件的改善。但是,现在看来改革的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尽管在改革的前几年曾使住宅建设业火爆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又冷了下来。现在住宅产业的状况是一方面大量住宅售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居民又迫切需要住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呢?我们当时主要着眼实现住宅商品化,而由于住宅是大型耐用商品,价格昂贵,一般职工需积蓄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具有购买条件,所以不是想商品化就可以商品化的。又由于房租商品化的措施没有及时跟上,使那些能够取得福利住房的人,即使有购买能力也不想购买。因为租房的租金要比购房资金的利息低得多。因此,应调整住宅改革政策,变主要着眼于住宅商品化为既要推进住宅商品化,又要推进房租商品化,在近期主要是推进房租商品化。所谓房租商品化,就是要把房租提到住宅建设与经营公司通过收取房租即可盈利,并可以组织再生产的程度。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使建成的住宅找到市场,又有利于限制部分人利用手中权力多占住房。因为在房租已商品化的条件下,再多占住房对其已没任何好处。有人认为较大幅度地提高房租,一般职工恐怕无力承受。我认为,提租对居民的压力总会比购房的压力小,如果无力承受提租,那么就更无力承受购房。事实上提租对居民的压力也并不那么可怕。现以两居室60平方米住房为列,假如房租提到每月每平方米3元;那么每月将支180元的租金。这对未下岗的职工一般是可以承受的,总比从市场上以每月5、6百元租用同样的住房便宜得多。而且,还可取得一定的补贴。总之,在人们的需求已进入主要追求住的阶段,重点抓好住宅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住宅改革路子对,才能确保住宅建设逐渐走向良性循环,才能使住宅需求不断扩大。
2.开拓以轿车为主的小型机动车市场。汽车产业特别是以轿车为主的小型车产业应作为我们今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已基本取得共识。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之成为支柱产业。我国的轿国等小型机动车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尚很落后,但主要不在于供给一方,而在于需求一方。我国汽车制造技术落后,产品质量性能差,所以其市场扩大主要不能寄希望于国际市场,而应主要寄希望于国内市场。然而,由于我们广大职工收入低,轿车不可能大量进入家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我认为,应考虑如下做法:(1 )应促进出租车业的发展。现在的情况是人们都有乘座轿车出门办事、居家旅游的欲望,但又不具备自己购车的条件。而乘座出租车便可满足这一欲望。可是由于出租车业发展程度低车费偏高,又限制了这一欲望的满足。因此,我认为应给出租车业以优惠的政策(如降低营业税率),以降低乘车费。进而实现更多的人愿意从事出租车行业,使更多的人乘座出租车,扩大出租车营业额的良性循环。(2)为了促进出租车行业的发展,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应限制可享受公用轿车的范围。除少数高级干部(厅局级)可享用外,其他人都无权享用。与此同时,应根据工作的需要和级别发给这些人相应乘车费,以达到把这些人挤入乘座出租车的行列。(3)要搞好城市远近效的交通设施建设,以促进城市远近郊居民购车。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城市远近郊的居民更多的是乘用轿车进城办事,而城市居民主要乘地铁和公共车上下班。(4)在发展轿车业的同时, 还要重视发展其他轻型车,如面包车、小型客货兼用车。因为这类车比较符合小企业、小单位的要求。领导出门可用,几个职工办事也可用;作为代步的工具可以,运送货物也可以。总之,在现阶段应重视对行的需求的研究,以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有的放矢地推动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