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素质决定着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一国论文,能力论文,国民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土壤条件太恶劣,再多优良的种子也难获得丰收
20世纪下半叶,在世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有两个事件颇具启示意义:一是欧洲在二战后的迅速复兴,二是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出现的贫困陷阱。此二者,乍一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而细细思量,却可以对经济发展的真实机制有所领悟。欧洲绝大部分地区均在二次大战的炮火中饱受蹂躏,损失极为惨重。战前的经济基础几乎荡然无存,战后不出十年,一个新的欧洲即崛起于废墟之上。分析个中原因,马歇尔计划固然功不可没,但问题是仅仅有大规模的投资即可万事大吉吗?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例说明了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并非资金来源充足。50年代,研究发展问题的学者认为,贫困国家之所以迟迟不能摆脱贫困,其根源在于资本不足所引致的经济恶性循环。他们将其称之为“贫困陷阱”,并认为一旦资金不再稀缺,就可打破循环,跳出陷阱。但事实却一再表明,既使投资已足够充分,某些贫困国家的状况却似乎并未有根本起色。尽管世界银行的贷款(或者说是赠款)一批又一批,但直至今日,贫困仍困扰着整个世界。原因何在?我们若将欧洲与发展中国家相对比,就可以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在物质资本等硬件上,更在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政治经济结构等软环境。而后者正是前者发挥作用的土壤,如果土壤条件太恶劣,再多优良的种子也难获得丰收。这就是欧洲复兴而发展中国家出现贫困陷阱的原因所在。而在诸多“土壤”因素中,“人”这一因素,尤其是人的素质(也即国民素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即明确指出:“大量事例表明,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教育的投资,有助于铲除贫困的根源”(《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
60年代以前,西方的经济发展理论以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做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劳动力和厂房、机器等物质设备,并无本质的差别,只不过是生产要素的不同形式而已。随着经济发展的实践,此种理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至60年代,终于由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将人力资源的质量以人力资本为表现形式引入了对经济增长的分析中。他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并且指出,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时常发挥着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作用。自此对人力资本的研究迅速发展。时至今日,在新的经济增长、发展理论和政策实践中,人力资本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IMD 在新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和评价指标体系,所以,反映一国人力资本状况的国民素质要素,理所当然地在八大要素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人力资源的质量对经济增长有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分析“人”对经济增长或发展的影响,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分析人口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马尔萨斯人口论为典型代表。在这一层面,人是被视为消费者看待的,因此,对人的数量的价值判断是越少越好;第二个层面分析可获得的人力资源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此处“人”是被做为生产要素看待的。此层面的分析有三个重点,一是劳动力的利用状况;二是劳动力的流动;三是劳动力的结构。第三个层面,也是目前最受重视的层面,是劳动力(人力资源)的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劳动力质量或者说劳动力的生产率,主要受三类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劳动者的态度和价值观;其二是教育和培训所形成的劳动者技能;其三则是国民的生活质量。与之相应,对人力资源质量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在此三个层面中,后二者都可归入“人力资本”分析的范围中。
在人力资本的概念里,固然数量质量并提,但实际上侧重后者,而且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人力资源的质量对经济增长有更大、更深远的影响。所以,IMD 在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构建指标体系的三条原则亦主要集中于此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质量方面的指标入选。三条原则是:
1.熟练劳动力的增长可以改进一国的竞争力。
2.就业者的态度会影响国家的竞争力。
3.生活质量的期望水平与竞争力同向变化。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三条原则正是从影响劳动力质量的三因素角度揭示国民素质与国际竞争力,也即经济增长能力的关系。熟练劳动力的增长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及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它决定着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速度。就业者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样对劳动力生产率有着明显的影响。一个人是积极进取,还是得过且过;是勤勉努力,还是消极怠工;他的效用函数,对一事物和环境的价值判断如何,这些方面的差异可以使受到同样教育的人做出完全不同的贡献。生活质量如何,将决定劳动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虽然很难估计心理或生理不健康对人的工作效率和精神的影响,但绝大多数人恐怕都有过疾病发作或情绪低落时,此时的工作效率与健康时相比如何是不言自明的。这就是三条原则所揭示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最关键的联系。但必须说明的是,劳动者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与生活质量固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但经济增长反过来也会促进它们的改进,这两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双向关系。
国民素质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由7个方面,44个指标组成(30 个排序指标)。与人力资本具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内涵相应,国民素质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亦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反映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结构,第二部分则反映人力资源的质量。
在数量结构部分,虽然IMD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标选择原则, 但根据其所依据的理论和实际指标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三条原则:1.人力资源数量的增长可以增进一国国际竞争力。2.人力资源的结构与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3.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亦与国际竞争力有正向关系。前两条原则主要反映可利用程度;后一条原则则反映实际利用了多少可利用的资源,从另一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结构。
在IMD更为强调的国民素质竞争力的质量部分, 其指标体系完全依照它所提出的三原则来构造,用教育结构、生活质量和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的指标来描述人力资源的质量,其理由前已评述。
在国民素质竞争力指标体系的七个组成部分中:人口特征、劳动力特征、就业、失业四个指标描述人力资本的数量、结构与利用程度;教育结构、生活质量和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指标描述人力资源的质量。
1999年中国国民素质竞争力的基本状况
我国只要一涉及到与人力资源质量有关的指标其竞争力就很差,这不能不说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心腹大患
据IMD公布的世界各国竞争力排名,1999 年我国国民素质竞争力在参加评价的47个国家中排名第27位,比1998年下降了3位。 我国国民素质竞争力的排名自1995年以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9年是在4 年上升后出现的首次下降。但如果考虑排名作为相对指标的不稳定性(既受本国,也受其他国家情况的影响)和下降的幅度很小,我们认为1999年我国的国民素质竞争力与1998年基本持平。
在1999年国民素质七个组成部分的排名中,人口特征和就业均排名第一,这是国民素质竞争力能居第27位的主要原因,因为其他五个部分的排名都处于后1/4的位置上。尤其是反映人力资源质量的三个部分, 更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竞争力的主要障碍。
一般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在数量结构方面应具有优势。但排名结果却显示,劳动力特征和失业两部分的竞争力水平却和质量部分近似,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究其原因,劳动力特征之所以名列第34位,首先是因为反映劳动力数量的几项指标都仅作为背景指标处理不参加排序,从而使我国在人口数量方面的优势无法展现;其次在参加排序的三项指标中,又有两项是兼具质量指标功能的指标(熟练劳动力的获得和人才外流),其排名均很靠后,而失业部分只有两项指标参加排序,所以失业者中青年比重过高是失业部分仅排第38名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较差原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但排名如此靠后,而且数年均无甚改进(1997第43位,1998第42位),却应引起注意。
根据新增长理论的观点,人力资源的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远大于数量,而我国只要一涉及到与人力资源质量有关的指标其竞争力就很差,这不能不说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心腹大患。
人口特征、劳动力特征部分指标 这两个部分尽管排名悬殊,但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凡具有质量特征的指标,其名次必然靠后,凡主要反映人力资源数量结构的指标,其名次均靠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人口特征之所以能稳居世界第一,是因为其三项构成指标中只有人口预期寿命这样一个有质量特征的指标;而劳动力特征之所以名次居后,是因为其三项构成指标中有两项有质量特征的指标,如此而已。
人口、劳动力特征部分指标分析 1998年我国人口为12.56亿, 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我国的负担系数仅为0.47,这就意味着在全部人口中有将近2/3是经济活动人口。女性劳动者的比例46.5 %已经大致接近人口的性别比,这说明女性人力资源在我国得到了相对较为充分的利用。所以我国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结构都是比较理想的。但熟练劳动力和人才外流这两项软指标的排名都非常靠后,这反映出我国人力资源中高素质人才缺乏,并且缺少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
教育机构的职责即是培养人才,如果它发生问题的话,其影响实在无法估计
就业、失业部分指标分析 在就业部分,我国的就业人数和就业比例均居第一位,这进一步反映出我国在人力资源数量和利用程度上的优势。但是,年平均工作小时数这一反映就业者劳动力利用程度的指标却只排在18位,这揭示出我国就业者努力工作的程度不够,存在消极怠工等潜在的劳动力闲置问题。就业增长率与经济活动人口增长率反映就业状况是否有改善的趋势,其排名仅在35位说明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与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是密切相关的,是实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所不得不付出的暂时的代价。在失业部分,我国的失业率为3.1%,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这与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不无关系。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失业者占全部失业者的比重已接近60%。这一数字相当惊人,即使和其他国家相比也是很高的(排名44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青年失业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青年代表着国家的未来,青年劳动力的素质如果不能有所提高,将对我国人力资本竞争力产生长期的影响。
教育结构部分指标分析 本部分无论是反映文化教育水平的指标还是反映教育质量的指标,名次一般都在40名以外。可怜教育的重要性不知被强调了多少年,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仍只能排在第45位。当年我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12.8美元,而参加竞争力评价的47个国家中人均教育支出最高的国家挪威为2683.5美元,两国在人均教育经费上的差距十分悬殊。对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限制了教育的发展,使相当一部分人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我国到1996年止,仍有17.8 %的人口为文盲, 若以12.56亿为总人口数,则我国1996年有文盲2.26亿。 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大阻力。此外我国的教育观念和体系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使得大学教育以及整个教育体系不能适应有竞争力社会的要求。教育机构的职责即是培养人才,如果它发生问题的话,其影响实在无法估计。
生活质量、态度价值观部分指标分析 生活质量部分一向是我国的弱项,从1999年的数据来看情况依然如此。应该说,解放后我国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做了很大努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但和其他经济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相当大,还不应该减少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以人文发展指数为例,目前我国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人均GDP都已经和5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其排名仍只是45位, 我们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这方面的状况有根本改观。
在态度与价值观部分,我国排名最靠前的指标是社会价值观是否有利于竞争力的提高,名列第15位。从中可见市场经济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排名最靠后的指标是贵国的人民对新的挑战有没有充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排名45位。这反映出我国只处于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对很多问题都缺乏处理的经验,而且传统观念的惯性也是相当强大的。在机会均等方面,我国的名次仅是36,这表明国内尚且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总之,这些指标反映出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
中国的优势劣势及其发展变化
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恰恰是人力资源的质量
IMD在每年的国际竞争力年鉴上, 都公布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优势劣势指标表,以使各国或地区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本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之处,为制订政策提供帮助。下表是中国国民素质的优势和劣势指标。利用这张表,我们可以对中国在国民素质竞争力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劣势做一分析,以明确提高国民素质竞争力的路径所在。
中国国民素质的优势、劣势指标
优势(STRENGTHS)
指标名称 名次 所属部分
人口(D)
1 人口特征
总就业人口(D) 1 就业
就业者占总人口的比例(D)
1 就业
失业者占劳动者的比例(D)
2 失业
女性劳动力所占比例(D) 4 劳动力特征
负担系数(D)
6 人口特征
劣势(WEAKNESS)
指标名称 名次 所属部分
人均公共教育支出(B) 46
教育结构
人文发展指数(A) 45
生活质量
灵活性与适应性(A)45
态度与价值观
熟练劳动力是否易得
44
劳动力特征
(A) 44
青年失业(D) 44
失业
文盲率(C)42
教育结构
大学教育(A) 40
教育结构
人才外流(B) 40
劳动力特征
生活质量(A) 39
生活质量
教育体系(B) 39
教育结构
经济知识普及(D) 39
教育结构
医疗救助(C) 38
生活质量
人口预期寿命(D)
人口特征
注:字母表示指标的重要性
从表中可以看到我国优势劣势指标的分布具有三个特点:1.优势指标的数量远远少于劣势指标,前者仅为后者的1/2。 看来我国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2.没有一项反映人力资源质量的指标是优势指标,所有的优势指标均属于数量结构部分。与之相应成趣的是,几乎所有的劣势指标都属于质量部分。在四项列入劣势指标的数量结构部分指标中,有三项是前文所述的兼具质量特征的指标,只有一个青年失业是例外。而国民素质竞争力的核心,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恰恰是人力资源的质量,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国民素质的真正有效的竞争力要比排名所显示的再打一个折扣。3.劣势指标主要集中在教育结构和生活质量两部分,前者有五项劣势指标,后者有三项。这就意味着在教育结构指标中,有55%是劣势指标,而生活质量指标更有75%处于劣势,而这两部分指标,尤其是教育结构又正是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中国国民素质竞争力优劣势指标分布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指标越重要,就越是处于劣势(在劣势指标中有5个A级指标,而所有的优势指标均是D级指标), 这一特点应该引起决策者足够的重视。
从六项优势指标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中国在人力资本方面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使得我国的人口总数和总就业人口两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人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尽管众多的人口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迅速的提高,但人首先是生产者,有两只手而只有一张嘴,而且人口众多意味着市场巨大。二是我国人力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和利用程度较高,就业者比例和失业者比例这两项指标处于优势说明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比较充分;但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很大,农业人口经常处于闲置状态,而且除此之外,影响利用程度的因素还有很多,所以也不能盲目乐观;女性劳动力比例较高也反映出我国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较高,其理由如前文所述;负担系数越低,说明经济活动人口比重越大,其处于优势,可以说明我国人力资源具有较强的可利用性。
我国的劣势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落后于时代,国民整体素质较差,高素质人才缺少。教育落后于时代表现在教育投入过少(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居第46位,是国民素质部分排名最靠后的一个指标),教育体系(包括大学教育)不适应竞争社会的需要和经济知识不普及;国民整体素质较差表现在文盲率较高;而人才的缺少则可从熟练劳动力的比例较低和人才外流严重中得到反映。二是人民生活质量不高。人文发展指数是一个相当权威的反映一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我国的排名仅为第45位,这已经足以说明我国在生活质量上存在的严重问题。其他三项反映生活质量的指标:生活质量、医疗救助和人口预期寿命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传统劣势指标基本上都是质量指标,从中可见我国在这方面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难以解决性
我们将1995年的优势劣势指标与1999年比较,可以将各项优劣势指标分成三类:第一类是1995年和1999年都是优势(劣势)指标的指标;第二类是在1995年是优势(劣势)指标,但1999年已经属于一般指标;第三类是在1995年并不是优势(劣势)指标,但1999年已经成为优势(劣势)指标。
在优势指标中,人口、总就业人口、就业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失业者占劳动者的比例四项指标属于第一类,这些方面是我国的传统优势;而负担系数是第三类指标,其名次由1995年的18位上升到第6位, 这表明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在5年中有所改善,竞争力有了提高; 而工作时间(年平均工作小时)却从1995年的第5位降到了1999年的第18位, 这固然主要是由于一些制度原因,如一周5天工作制等所造成, 但需要注意的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的都是此种制度,所以一周5 天工作制的改革,恰使我国和其他国家具有了更强的可比性,暴露出了我国在就业者工作努力程度上存在的问题。
在劣势指标中,第一类指标有10项之多,即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人文发展指数、灵活性与适应性、熟练劳动力是否易得、青年失业、文盲率、人才外流、生活质量、教育体系与经济知识普及程度。这些传统劣势指标基本上都是质量指标,从中可见我国在这方面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难以解决性。不过不变中也有变,10项指标有5 项名次保持不变或有所下降,其余部分指标名次则有2到7位的上升,尤其是生活质量和教育体系两个指标。但总的来说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均不大,这反映出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并没有显著的提高。由于1995年的一些劣势指标在1999年已不列入指标体系和某些指标(高等教育入学率和财产的可获得性)在1999年没有数据的原因,真正有意义的第二类指标只有一个:机会均等,其名次由1995年的46位提高到1999年36位,这说明公平竞争,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已开始在我国形成。第三类指标包括医疗救助和人口预期寿命,前者在1995年每名医生居民数和每名护士居民数分别为481 和1128,而到1999年,每名医生居民数上升到630, 而每名护士居民数却下降到1086,所以每名医生居民数的明显上升是医疗救助成为劣势指标的主因。人口预期寿命在1995年为70.9岁,排在31名,但到了1999年预期寿命反而降到了69.9岁,这充分说明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较差,而且没有改进,甚至在有的方面还有所退步。
1995年和1999年相比,我国国民素质竞争力的优势依然,但劣势却没有什么显著的改进。虽然提高一国的国民素质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汲汲于一时之效,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加强对人力资本问题的重视和投资力度,实是当务之急。
21世纪的中国国民素质竞争力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世纪,在此期间,整个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纵观百年的经济发展史,种种证据都显示,人力资本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因素。
在今年公布的竞争力年鉴中,IMD 为加强竞争力评价对政策制定的指导作用,开始进行竞争力的模拟。模拟的方法是:对于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部排序指标中选择其排名最差的20个指标,将其提升到平均水平,然后再重新进行排名,当然指标必须是可由所在国控制和影响的指标。这种模拟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失之于武断粗糙,尤其对于国民素质部分更是如此。因为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中相当一部分劣势指标是不可能在10年内达到平均水平的,有的可能长期徘徊,有的会有所改进,而且非劣势指标也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总之,需要具体指标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在模拟前,首先对全部指标做一番梳理。
在人口、劳动力特征部分的六项指标中,人口总量、负担系数、女性劳动力比例均比较稳定,因此我们在模拟中不调整其数值。人口预期寿命是生活质量的反映,而我国的生活质量不但一直没有改进,近年反而有所下降,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而这一阶段将持续一段时间,所以未来人口预期寿命不会有明显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求知欲望明显增强,熟练劳动力的比例将加大,但由于我国的基础较差,此指标在10年也还不可能达到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假设它将达到34位。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出现留学国外人员大批回流的情况,所以人才外流指标可以达到平均水平。
在就业失业部分,我们认为由于现在及未来的一段时期正处于经济转轨阶段,所以本部分指标除青年失业外不会有改进。对于青年失业指标,考虑到青年人的适应能力强,再就业较为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水平可望达到34位。
教育结构部分的排名自1995年以来有了明显进步,名次从45位稳定上升到38位,所以对这部分的指标,我们比较乐观。初等、高等教育入学率随着希望工程、高校扩招和社会重视程度的提高,将可以达到平均水平。教育体系指标已经从1995年的46位上升到今年的39位,这说明我国教育体制、教育观念已经有明显的转变,这种趋势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加强,所以教育体系和大学教育两项指标可以达到34名。两级学生教师比由于入学率的提高,不会有明显改进。文盲率和经济知识普及程度的名次在5年中都有所提高,而且文盲率由22.2%下降到17.8%, 所以这两项指标也可以达到34位。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取决于政府,我们假设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会有明显增加,可以使此指标的名次达到34名。
与教育结构相比,生活质量部分在过去5年内没有什么进步, 其排名基本无变化,所以对这部分指标, 我们的看法比较悲观, 认为其在10年内不会有明显改进。
我们将态度与价值观部分的五个指标视为一个整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将与现代社会更相适应,所以其名次可达到34名。
按照上述分析,我们进行竞争力模拟,模拟的结果如下:
根据上文所述,我们提出提高国民素质竞争力的七点建议:
——人力资本对长期经济增长能力有决定性作用,其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比当前的经济实绩还要密切,所以可以考虑将人力资本状况和增加值指标一起作为业绩考核的依据,以真正促进对人力资本的重视。
国民素质竞争力模拟结果
国民素质各部分1999年名次 模拟的2010年名次
人口结构 1
1
劳动力结构
34 27
失业 1
1
就业 38 13
教育结构 38 33
生活质量 44 44
态度与价值观 38 34
国民素质竞争力排名
27 22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必须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将口号落到实处。
——教育具有门限效应,所以应具有长期投资的眼光,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必须使教育和现代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真正作到“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既应重视高级人才的培养,又应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两者不可偏废。
——应认识到生活质量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政府有职责创造维护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以激发人的主动性、创造性。
我们相信,如果我国国民素质竞争力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中国在21世纪必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标签:人力资本论文; 国民素质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失业证明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人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