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课教学小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结论文,课教学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场精彩的演出要有好戏压轴,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中若能根据授课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精心设计出行之有效、生动有趣的小结,可以深化知识,探微见源,为一堂成功的课锦上添花,起到余音绕梁的功效。
一、课堂教学小结的功能
1.提纲挈领,抓住重点
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但由于时间短,加上一些学生不善于理解教师讲课的重点,他们掌握的知识是比较零散和不牢固的,尚需精雕细刻。教师可通过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以精炼的语言,提纲挈领,抓住重点,重新勾画刚刚学过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有一个加深印象的机会。
2.巩固历史知识,获取反馈信息
课堂小结时回顾刚刚学过的知识,可达复习的功效。小结时,通过教师的归纳、概括、提炼、引导讨论、提出问题、列表总结等,不仅能使所学的历史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又能促使学生认真回忆,独立思考,深入分析,一步步得出科学完整的结论。同时,小结时的提问、讨论、练习等,又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一种手段。根据学生的回答、发言和练习,教师可以检测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
3.深化教学内容
全课内容讲完之后,根据所学内容,教师和学生进行分析,或褒贬是非,评价功过;或追究胜败之因,探索史实的本质;或授之以方法,导之以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台阶上,更上一层楼,知识得到深化,智能得到发展。
二、小结的类型设计
每节课都要有小结,但如何进行小结,要根据所讲内容、重点知识来定。小结的方式很多,大致可分为讲授式、讨论式、还原式、表解式、答对式等五类,现分述如下:
1.讲授式小结
这是从深化教学内容出发的一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小结方式。
小结时,教师可以用唯物史观,对所学的历史史实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深化教学内容。例如,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教师可以在小结时,把它分解为原因、经过、意义三个层次,并逐步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总结革命原因时,可以从社会革命的一般原因是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入手分析,并得出结论: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革命的根本原因。总结革命经过时,可以用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个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作用;国体与政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是不会一帆风顺的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去分析。总结革命的意义则可联系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革命作用的理论。这种方法,把历史现象提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分析总结,并挖掘出历史现象的内涵,自然会深化学生已学的知识,逐渐使学生树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小结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规律性探讨,来深化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唐朝前期“贞观之治”和社会经济繁荣这部分内容时,有的教师小结时通过回忆西汉的“文景之治”和隋朝的“开皇之治”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在我国封建社会,各个重要朝代的前期,经济都得到恢复和发展,其具体原因固然有异,但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一是统一的政治局面;二是前代末年农民战争的推动;三是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四是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1)历朝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汉唐时期之所以空前繁荣,一靠政策正确;二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好的政策能给经济的发展增加新的活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能给经济的腾飞增添双翼。(2)历览各朝经济的发展,稳定则兴,动乱则衰。东汉末年的混战、东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都曾给经济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破坏。这样小结,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入一步,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讲授式小结,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分析、归纳、概括,不但可以深化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把学生智能引向高一级的水平,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2.讨论式小结
这是从启发学生思维出发,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双边活动的一种小结方式。这种小结方式通常用于综合性较强或有争论的问题的设计上。
例如,《戊戌变法》一课中,讲到由于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时,有的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果没有袁世凯告密,戊戌变法会失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部分同学认为,如果没有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荣禄就不会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就会成功。有的同学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光绪帝没有实权,成功与失败难以预料。也有的同学认为会失败,但什么原因说不清楚。
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首先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它的特点来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的特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决定了其上层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搞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就决定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命运。另外,再引导学生从顽固派势力来看。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中国封建势力还是异常强大的。经过探究和分析,学生们认识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决定了戊戌变法必然失败的命运。袁世凯告密只不过是让顽固派找到了发动政变的借口,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已。这样就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认识。
讨论式小结,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加强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增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学习引向深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还原式小结
这是从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和认识历史问题能力出发的,依据历史材料作出历史判断的小结方式。中学教科书中各种结论的形成,都是著者在掌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因此,小结时,一些教师注意“还原”,即把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活动、典章制度等返回原始材料中,再依据原始材料作出判断。具体作法是:教师通过向学生诵读,或用油印、投影、写小黑板等形式,把原始材料提供给学生,由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对所学内容加以小结。
例如,小结戊戌变法的内容,教师提供给学生如下资料:
材料1.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2.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3.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4.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属于哪部著作?
(2)材料2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如何?
(3)材料3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
(4)根据材料1、2、3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5)材料4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通过还原问题情景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对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理论根据,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进一步的了解,达到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种小结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剖析能力。
4.表解式小结
这是从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出发,通过表格形式的板书设计,总结所学知识的一种小结方式。经常使用的历史表解主要有简一性表解、专题性表解和比较性表解。
(1)简一性表解是仅就某一历史事件或课本的一个单元的内容,用列表方式来反映。例如讲王安石变法,为使课堂小结时列成表格,教师板书时,横行竖行都按设计的程序来写,最后加上横竖线条,标上名称、内容、目的和作用,即成为可用于小结的表格。表格把这一堂课的主要知识点都包括进来,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事件的完整认识。
(2)专题性表解,就是把同一历史阶段的类似概念、知识,以专题择要归纳为表格来体现。例如讲完战国秦汉时期文化中关于科学技术成就的内容后,小结时,可设计表格如下:
时间 名称 世界领先内容
(3)比较性表解,是指两种以上情况、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辨别其异同,用表格的形式来体现。也可对两种以上情况、性质不同或完全相反的历史事件加以对比,找出其本质区别后,用表格形式来体现。例如讲完东晋十六国,小结时,可列表比较官渡、赤壁和淝水之战,表格设计如下: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战争双方的指挥
小结时使用表格,通常的作法是:①由教师事先列好表格,课堂小结时,拿出使用。②讲课时,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写板书,最后加上横竖线,标上类别,即可成为用于小结的表格。③由教师设计好栏目,小结时由学生归纳填写,达到总结的目的。
这种小结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把各种零散的知识分门别类地串联起来,理出线索,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醒目而易于记忆,也能培养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
5.答对式小结
这是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以师生问答方式来完成的一种小结方式。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冲动,创造一个紧张而能调动思考问题的良好氛围。在答对中,既能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教材的有关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以师生问答方式进行小结,是教师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在这类答对式小结中,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富有启发性,体现能力培养。题目要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一步步得出科学完整的结论。例如,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是反共反人民的,可是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同意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是为什么?小结时,教师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寻。
问:“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对日本是“绝对不抵抗”,对中共在“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下进行疯狂的军事进攻。原因是他认为他独裁统治的最大威胁来自中共的存在。
问:西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答:事变后,他被迫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态度变化的原因,是想先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的政治地位和权利,恢复自由。
问:“七·七”事变后,他对日本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答:准备抗战。因为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开始,蒋若不抗战,必为人民痛斥为民族败类;之所以“准备抗战”,是因为日本的火力距南京还远,构不成威胁。
问:“八·一三”事变后,他对中共和日本政策或态度如何?为什么?
答:事变后,经过中共的极力争取,1937年9月蒋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立即对日作战。因为他统治的中心南京受威胁,故而立即抗战。(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概括出问题的全部答案。)
小结时,通过这样设疑,学生在答对中,不仅将这一阶段的基础知识掌握起来,而且思维的探求性得到很好的培养。
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结,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五种方法,各种方法可以相互融合,交叉使用,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把握它,运用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通过小结,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升华认识。
三、课堂小结的原则
1.精讲的原则
课堂小结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提炼和科学概括的再创造。所以,要作好课堂小结,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抓住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得出简要明确而又深刻的科学结论。只有如此,才能提要钩玄,清理出历史的线索,提炼出全课的精要。
2.联系的原则
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纵向的,横向的,中外的,古今的。这些联系在新课的讲授中就应该注意到,小结时,要再次强化,使历史知识的排比,更趋于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抓住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间的联系,进行课堂小结,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新知识。同时,通过联系比较,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
3.讲练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小结时的讲授,是为了开思路,促理解,启思维,供范例,达到消化教材,理解教材和深化教材的目的。有讲还要有练,练就是应用,可以通过口头和书面的形式,检查本课所讲的重点、难点掌握情况。小结时,只有讲得适当,练得适度,才能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使教与学都收到最佳效果。
4.升华的原则
课堂小结的目的,不只是“温故”,还要在此基础上“知新”,升华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此,要求教师小结时,要围绕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到有综合,有跨度,有思维,有比较,有重点。深度到底,内涵要透,外延要够。通过小结,要给学生更上一层楼的感觉。